查看原文
其他

“三年级魔咒”的解药,谁会想到是在3岁

我是黛西 天赋一饼 2021-09-15
文 | 黛西 

1


前段时间,我们搬砖群一位经验丰富的二胎妈妈,提到了著名的“三年级现象”。

你应该听说过这个词,它有个让人更焦虑的别称——三年级魔咒。
意思是,一二年级的孩子成绩都差不多,人人都98分100分地考着,但一到三年级,跟中了魔咒一般,措手不及就分化了,有的孩子游刃有余,有的孩子越努力越辛酸。
很多人分析原因说,一二年级学得浅,随便背一背,超前学一学,就能考个不错的分数,到了三年级,学得东西深了,死记硬背不总是好使了,抢跑的“老本”吃完了,只能靠实力拿高分了。
所以结论是,一二年级拉不开差距,不是因为没差距,只是差距没从成绩上反应出来,三年级后的分化,才是合理的,反应的是真实水平。
这个说法有道理,但我认为没说到根源上。
想象你的孩子真的在三年级“被魔咒”了,老师跟你都会聊些啥?
他是不是学习方法有问题?他是不是错题没认真订正?他是不是没预习,跟不上老师进度?他是不是有心事?家长有没有老吵架?
但如果老师说,三年级的问题,可能在3岁就埋下了,只是现在才显露出来,你肯定觉得这老师有毛病。
就事论事,有病治病,孩子上课走神,你跟我翻什么6年前的旧账?


2


不得不说,3岁是个微妙的年龄。

一两岁的娃,人人都在傻玩,吃饱睡好,万事大吉。
一过3岁,孩子突然就有“任务”要完成了。
很现实的一个事,大多数网课都是3岁开始的。
之前信誓旦旦绝不鸡的家长,看到身边的家长都在鸡,十人里有八人报网课,还有两人在试听,自己很难不为所动。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一两岁娃看着都差不多,就像一二年级一样看不出差距,但过了3岁,肉眼可见的“差距”马上显出来了,有的孩子识字几百,有的孩子文盲一个(比如饼饼)。
太刺激了。
人只要一被刺激,就容易追逐近利,重要的是“赶上进度”,不能看上去太落后。
谁都知道质重于量,谁都知道兴趣的重要,为什么一鸡起娃,眼里就只剩下“量”“进度”
因为“量”可以衡量,“进度”可以比较,而“质”这个东西是门玄学,你说你高质量,拿什么证明?“兴趣”听上去就更矫情了,有几个孩子爱好学习?
于是,“刷”的心态开始低龄化。
我们以前中学才刷题,现在给娃启蒙英文,读分级也都用“刷”的,而且要“速刷”。
左耳进右耳出也叫“刷”,前面说后面忘也叫“刷”,但这不重要,你看大家津津乐道的,永远是你们牛津树刷到几级了,没人关心你读得“质量”如何,孩子有没有兴趣。
我就不用马拉松来比喻人一生的学习了,毕竟我自己都不知道跑马拉松是种什么体验。
但我们都知道,凡是长跑,靠的肯定不是抢跑几步,也不是一鼓作气的冲刺。
它考验的是身体素质,耐力,呼吸摆臂技巧,这类需要通过长期大量练习才能获得的“慢功夫”。
没听说哪个让人保持长期优势的东西,可以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否则这个“长期优势”也太水了,人人都能有,也就不是优势了。


3


长期优势之所以稀缺,是因为它在短期看着很没用,而且不好衡量,经过持续和连贯性的积累后,它才会浮现出来的——而大部分人都熬不过这个寂寞期。

现在问题来了,什么是“长期优势”?

兴趣,习惯,内驱力这些被翻来覆去讨论遍的东西,我就不再写了,聊聊两个我特别有感触的点。

 是思考过程,不是记住结论

我来德国上学的第一节数学课,就被自己的优秀惊到了。
我身边的同学们,德国精英大学的学生,竟然连十字相乘法都不会?!
这不是我们初一代数就学的嘛,多项式因式分解方法有12种方法,最简单的一种就是它,会背乘法口诀就会十字相乘法

▼ 送分题举例

我两下就得出答案,德国同学还默默地代入求根公式吭哧吭哧算。

▼ 还记得这个求根公式吗

看着他们认真按计算器的侧脸,我都怀疑我该不是进了个野鸡大学吧。
德国同学发现,算出来的答案竟然和我的一样,问我那个“十字相乘法”到底是啥原理。
什么什么原理?这要什么原理?这就是个方法,老师就这么教的。
他们摇头,连原理都讲不出来,会有啥意义?即使答案对了,也许只是巧合。
(巧合你个鬼啊)
这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反映的其实“三年级魔咒”的硬伤: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热衷记结论,懒得动脑子。
3岁的启蒙过于“务实”,把重心放在鸡了多少知识上,但不关心孩子对未知是否渴望、对世界是否好奇这类“虚”的东西,那么三年级“被魔咒”,也并不是很意外。
结论有限,思考无限,前者决定下限,后者划定上限。
激发好奇 |  我以为好奇心是废话,看来我错了  


 是解决问题,不是解出题目
年初疫情反扑,多地大规模做核酸检测,一家几口人排队等取样。
我在微博看到,某地检测方法被很多人点赞。
他们把一家几口的样本混合采样,放一起检测,如果是阴性,说明一家人都没问题,如果是阳性,再把这家人拎出来,给每个人重新取样单独测。
以“家庭”为单位检测,消耗的时间人力和资源成本,是“人头”为单位检测的几分之一。
把“算法”应用到核酸检测上的人,数理思维一定不会差。
都说德国人数学差,但德国幼儿园从最小就教孩子怎么“用”数学
之前我在《我再也不敢说德国幼儿园“傻玩”了》里写过实例,今天说个更有意思的,我之前从留德华老源那看到的。
某中国留学生借了一大堆书,出图书馆的时候,警报响了。
图书管理员说,估计某本书的磁没消掉,要把它找出来。中国留学生一本本把书拿出来,在警报器上来回晃几下,不响换下一本。图书管理员看不下去了,他把所有书平均分成两摞,拿其中一摞在警报上晃了下,响了,然后把这摞书再平均分成两摞,拿其中一摞在警报器上晃一下...  ...这么分了三次,就定位到了要找的书。
图书管理员解不出留学生的数学题,但他的数理思维一点都不差。
你可能说,没办法,大环境就是培养做题高手,我们改变不了。
如果你这么痛恨“大环境”,至少可以不提前把孩子拖入“大环境”。
“启蒙”这两个字非常模糊,什么叫启蒙,怎么叫灌输,很难界定。
启蒙在英文里对应的词是enlightenment,感觉更玄学了,但德国人活得很“具体”,你很在德语里找到跟“启蒙”完全吻合的词。
德国人说起学龄前儿童的启蒙,通常叫它“spielerisch lernen”。
spielerisch是“玩”,lernen是“学习”,我非常喜欢这个说法,具体又接地气,直截了当描述了“启蒙”应该有的样子——玩中学习。
我没给饼饼报过思维课,也反对“刷题”,但我发现,她对数字的理解和图形思维很不错。
我们玩了大量桌游,通过扔骰子,看点数走路,慢慢就理解数字的含义了,而且不是表面的“认识”数字,是直接“应用”在实战里。
她(间歇性)沉迷拼图,通过旋转拼块,把部分拼合成整体,试错,推翻,重来,这些思维的锻炼,比“会什么”更可贵。


4



人看问题喜欢套上一个取景框,框的边缘,是你当下所处的环境,状态,你的经历,你身边人的态度。
当你想解决一个问题,你可能还会调节焦距,让镜头一直拉近,直到近得只剩下问题本身,孤零零地在框里。
而很多时候,问题的原因都藏在取景框外,你要拉远镜头,甚至把相机拿开,才能看到真相。
三年级的问题,翻3岁的旧账一点不为过。
当然不能绝对地说,那样做就会“被魔咒”,这样做就可以避免“被魔咒”,这世界远比if-then语句复杂得多。
但有一件事,越早想通越幸运:启蒙不是安排路线,而是点燃火焰。
黛西@法兰克福



黛西的小纸条

上周种草了我自用的「德系平价护肤品」,谢谢你们这么支持我这个野生美妆博主,旗舰店薅来的专属优惠和赠品,明晚就截止啦。你们的声音我都听到了,以后会时不时推荐自用好物(但频率不会高),不能把钱都花给娃了。不过,明天还是得把钱花给娃... ...我们读了一年多,我在公号cue了大半年的牛津树,终于要开团了。虽然牛津树名声在外,但我当时还是给自己订了个规矩,先跟娃读一年,了解透彻了再说。现在我做到了,可以问心无愧推荐了,明晚8点记得来。晚安黛西

黛西好物,明晚截止

洗把脸,素颜种草几个瓶瓶罐罐

近期精选文章

给娃读英文要不要翻译,博主说了可不算

什么?几岁开始搞英文,才不会太晚?

穿衣战争打响后,场上没有赢家

黛西专辑精选

(点词卡查看)

01 卧底德国幼儿园    02 黛西书单和绘本

03 玩具与桌游选择    04 宇宙最端正启蒙

05 教育谜象与错觉    06 家里蹲陪玩秘籍

07 孩子心里怎么想    08 金融女财商启蒙

09 养育小事与大事    10 择园入园适应期

11 和你一起变更好    12 实用遛娃全攻略

13 我就是舍得自黑    14 这是真实的德国

15 天秤女的收纳术    16 如果你想认识我

加星标啊姐妹,这样就不会错过一个亿了

你点亮的小花,是我的加油站!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