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透露给闺蜜一个“钱生钱秘笈”,然后差点被拉黑

我是黛西 天赋一饼 2022-11-16
文 | 黛西

1


前段时间,我的一个好姐妹让我推荐几本金融方面的书。

我推荐了她一本《穷查理宝典》,还有一本我最近正在读的《千年金融史》。
作为好姐妹,我语重心长地和她说,金融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你可以先读读经济学经典著作,比如最简单粗暴的《经济学原理》。
她说,好好好,我去康康。
过了半小时,她给我发消息说,我找的不是这种。
那是什么?
是那种教人怎么投资、读完就能赚钱的实操型书,不是这种泛泛讲理论的。
我就知道,每次被问“金融方面的书”,都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全天聊天。
我和她开玩笑说,想找这种好办,网上随便一搜就是。
哈哈哈,她想拉黑我,我理解。
现代人的时间多紧张啊,尤其是有娃的中年人,恨不得一分钟掰成两分钟用,哪有空花上几个礼拜半个月去读那些“泛泛的理论”。
人家着急实现财富自由,你却让人家读金融史,真的是自讨没趣。

2


说起“实操”,我觉得金融实操相比其他实操的一大特色就是,遍地陷阱。

倒也不是说全世界都想割你韭菜,而是你了解得太少,最后效果就和被割韭菜差不多。
我以前待的银行,1欧元收购过一家破产倒闭的德国本土银行。
怎么倒闭的?
几个“聪明”的banker把高风险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卖给了一群客户,卖的时候猛吹回报,但没有强调风险。
一年后,基金跌掉40%,客户联名把银行告到法庭。
还好,结果不错。
法庭判银行让客户原价赎回,人民的血汗钱没有损失,代价是银行倒闭了。

我和其中一个员工聊起来,他说,银行输了官司,是因为德国法律保护“弱者”,公平地说,这些投资者自己也有很大责任。
产品的风险并没有被掩盖,白纸黑字都写在合同中,只是很多人贪图高回报,选择性无视。
因为他们有个误区,觉得卖他理财产品的银行是“正经银行”,不会卷款逃跑,所以钱应该是很安全的。
我在国内的一些亲友也有这种想法,说在国有银行买理财产品,应该非常靠谱,国有银行不可能吞我的钱。
有这样的想法,就是缺乏对金融的“感性认知”的结果。
如果你从框架上了解中国的金融体系,就会知道,中国的银行业是不允许在证券市场投资的,他们只是“代销”券商的基金。
银行只是个“通道”,然后收一两个点的通道费。
虽然你的理财产品是在国有银行买的,背后也可能是一个高风险的股权融资计划,如果黄了,银行概不负责。
和银行没关系的理财产品,为什么放在银行里卖?
了解中国金融体系的姐妹都会抢答。
一是一般人不允许募资,那叫非法集资。
二是在中国的所有机构里,银行的募资能力最强。
三是你口袋里有钱了,不会去券商转一圈,但很可能去银行,然后买下这些产品。
当你知道银行里卖的理财产品,其实和银行关系不大,即使没人和你强调风险,你也会对风险更警觉。

3


为什么国家整天强调金融严监管,但很少听说出版物严监管,科技严监管,家电严监管?

因为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极不对称的领域。
对我们散户来说,你把钱投进股市或者一个理财产品,风险是相当大的。
你真的了解你买股票的公司吗?你真的了解你投资的这个理财项目吗?
很多时候,你以为你了解,其实你了解到的只是券商想让你了解的,你一无所知。
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以国家要帮你保护手里的钱,严监管金融业。
尽管如此,很多合规的金融产品也伴随着一般家庭无法承受的风险。
作为卑微的散户,我们也没有能力去透彻地分析了解投资对象。
我的ex同事讲过一个(真实性无从考证的)故事,说华尔街分析师怎么判断油价走势?分析员坐着直升飞机,在“石油重镇”上空飞过,用热感摄像机拍那些大型储油罐。
通过分析这些油罐里的储油情况,他们可以在政府发布石油报告前,准确拿到石油的市场行情。
如果那些所谓的技术分析真的那么准,他们这又是何必呢?
与其一头扎进各种“详细”的技术流分析,不如从“大面”上着手,建立对金融知识的基本框架。

基本框架,包括了解金融的本质是什么,银行的运作机制是什么,国家怎么通过利息调控经济冷热,中国的金融体制是什么样的,国外的金融体制又是什么样,造成这种不同的历史渊源是什么,等等等等。
从整体上逐渐建立对金融的“感性认知”,在实操过程中自然就会更有底气,也就不容易被忽悠买一些容易让人血本无归的理财产品。

4


很多人觉得,宏观政策和我账户里的钱关系不大,学的话,也应该学分析公司财报啦,量价关系啦,涨跌信号啦,这些都可以学以致用。

宝贝,宏观政策当然关乎你账户里的钱啊。
一听到银保监会喊金融严监管啦,避免催生泡沫啦,就得看看手里那些非保本高回报的理财产品,该清盘就清盘。一听到央妈说要加息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啦,就得考虑是不是要减持一些股票了。
看看今年的新能源和教育股,就知道政策才是王道,中国的股市是24k政策市。
国外呢?
国外也一样啊,国家也是用利息和存款准备金率调控市场冷热,直接影响你账户里的钱。
你不去了解这些宏观的东西,而是光听一些神棍讲怎么操盘,怎么抓这个那个信号,从月线看到周线,从日线看到小时线,感觉每分钟都会出现买入信号,那一定是会亏钱的。
我上大学的时候,和身边很多同学一起备考CFA,发现怎么上来一大块的内容,说的都是宏观经济学知识,比如利息这么变,对股市有什么影响,对出口什么影响,对通胀什么影响。
然后我们当时就觉得特别不解,说又不是去当宏观经济学家,考这个干什么。
很多学金融的人,都热衷于算这个公司值多少钱,分析那个公司的财报,看各种指标信号,忽略了宏观调控对市场的巨大影响。
所以说,金融科班的学生,也不一定了解金融,甚至缺乏对金融最基本的感性认知。


5


我最近读金融史,觉得脑子里很多零散的东西终于被串成线了。
就像在海滩上捡贝壳,好看是好看,但不知道干啥用,用线串在一起做成项链,才能戴上臭美。
那你就不如一开始就拿根线,边捡边往上穿,也免得半路弄丢了贝壳。
你可能会问,你怎么大学专门学这个,还是学了一堆贝壳?
因为现在全世界沿用的教育模式,也就是源于德国的普鲁士教育模式,对社会来说是一个“好模式”,但对个人的认知体系构建来说,有很多弊端。
你肯定有过这种感受,学科和学科之间其实是有关联的,当你发现了这种关联,就会有种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
普鲁士教育模式,就是把这些同源的东西分割成不同学科,然后老师再帮你继续分割成一个个小知识点。
你觉得好像每个知识点都弄懂了,考试也都能答上来题,但你接受的始终是“割裂”的信息,没有一个网状的知识结构。
所以,包括我在内的很多金融学生,其实不敢说自己真正懂金融。

6


你有没有发现,大人学习和娃学习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先建立感性认知,再到理性认知。

但具体做起来呢,却正好是相反的过程。
大人是“自上而下”地学。先阅读一些“泛泛的理论”,构建框架,然后在框架上细化具体的知识点。娃是“自下而上”地学。从点滴经验开始,接触一些具体和细枝末节,然后慢慢向上“总结”,在脑中形成抽象的框架。
打个别扭的比方。
娃学东西,先知道“你有3个苹果我有2个苹果加起来一共5个苹果,我有2个苹果你有3个苹果加起来也是5个苹果”,然后再慢慢总结出来,无论谁3谁2,加起来都是5。
大人呢,先学公式a+b=b+a,然后再套这个公式,知道3+2=2+3。
但很多人实践起来,正好弄反了。
自己学习,一头扎进细节里不能自拔,却对全貌没有兴趣。
让娃学习,反而力求从大处着手,面面俱到,全面而系统。


7


我和好姐妹掏了这些话,她说,你成功说服我了,但我耐不下心来慢慢学框架什么的,咋办?

如果是这样,我觉得还是算了,就算给你一本《钱生钱绝世秘笈大放送》也没用。
很多人赚不到钱,不是选错了股票和基金,而是忍受不了慢慢变富,是为命。

好啦,今天的5毛钱就到此戛然而止了,快给你的跨界博主点赞“在看”转发一条龙,也欢迎在留言板分享你的投资理财心得!

晚安,黛西

你可能错过的文章

到底是为什么,有爱的家也会那么伤人?

朋友想送娃出国上名校,我给她泼了点冷水

零花钱给多了,对娃没有啥好处

黛西专辑精选

01 卧底德国幼儿园    02 亲子共读和童书
03 玩具与桌游选择    04 家里蹲陪玩秘籍
05 孩子心里怎么想    07 养育小事与大事
07 金融女聊点财商    08 宇宙最端正启蒙
09 和你一起变更好    10 这是真实的德国
11 天秤女的收纳术    12 如果你想认识我
“在看”和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