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个朋友邀请我去她家玩。
我一进门就被惊到了,羡慕地直呼道,你家也太干净太利索了吧!我不好在别人家拍照,姐妹们逛过无印良品样板房么,就是那种感觉,走进去很有“呼吸感”,东西摆得看似随意,但仔细看很有秩序。问题是,她家有两个孩子,一个是男孩,另一个也是男孩。我外套还没来得及脱,就忍不住问她,你每天花多长时间收拾家?怎么可以保持这么好啊?她说,我还想问你呢!你每天花多长时间做家务?我家保洁阿姨天天来打扫,但我还是得花2个小时整理,从早到晚都在干家务,别的什么都干不了!她一边说,一边随手捡起娃丢在门口地上的玩具,投进一个日系编织篮里。每天2个小时?你都做什么家务啊?就是捡地板上掉的渣和头发啊,捡娃扔在地上的玩具啊,晾衣服收衣服叠衣服啊,擦桌子,擦烤箱这些,还有一些很零碎的活,怎么干都干不完,你不会这样吗?
我懂了。。。
在我们家,地板一礼拜吸一次,衣服攒三四天洗一次,娃扔在地上的玩具,等晚上睡觉前一起收拾,桌子脏就先让它脏着,吃完晚饭队友一块擦,烤箱。。。。
因为烤箱门会落灰呀!你看,透明的烤箱门,阳光下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一点点灰都显得很脏。你没事儿不要从这个角度看,就不会觉得它脏了!
朋友用十分复杂的眼神看了我一眼,你先坐,我给你倒咖啡。
她把胶囊塞进咖啡机,咖啡流进了杯子里,杯子口有些矮,一两滴咖啡星子从杯子里溅了出来,在桌上留下了几个小点点。朋友说,你看,就是这种零碎的家务,没完没了的,烦得要死。她走到水池边上,打湿抹布,擦掉桌面上的咖啡印儿,顺便把咖啡机外面也擦了一下。我说,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我家咖啡机边上溅出来的印子,也是一礼拜擦一次,攒多了,一块擦。。。。听我们在聊家务,他好像找到了知音姐姐,坐到我对面说,我也觉得没必要天天让保洁阿姨来,家里其实没那么脏的,对不对嘛!果然,朋友瞪了他一眼说,没那么脏??你说这话的时候,摸的这张桌子,就是我刚刚擦干净的!你儿子吃了一桌饼干渣!勇士说,你管他饼干渣呢,等吃完晚饭,我收拾桌子一块擦了不就得了!朋友默默地转头看我,她说,我觉得,以后我也应该像你一样。从朋友家出来,我突然想起一句话。
当时队友站在一个相框前,可劲儿冲我喊,你快来看啊,这句话说的不就是你么!我揣着一种不详的预感过去一看,相框里写着一行英文:Good moms have sticky floors, dirty ovens, and happy kids.(好妈妈有黏糊糊的地板,脏兮兮的烤箱,和快乐的孩子)
我问队友,所以你的意思是,我是个好妈妈,有个快乐的孩子?他说不不不,我的意思是,你有黏糊糊的地板,脏兮兮的烤箱。哈哈哈,我家的地板虽然不至于黏糊糊,但也确实不会特别干净,毕竟一礼拜才吸一次,有时候周末累了或者有别的活动,就等到下周再说。尤其从朋友那看到一个整洁治愈的家背后,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我更不想勉强自己了。虽然我家不如别人那么利索,但也不至于乱到让人烦,东西也都有各自的位置,已经不错了。更重要的是,在没有请阿姨的情况下,家务并没有吞噬我太多时间,我也不觉得整理收拾房间是负担,因为我的标准不是特别高。我当然可以花更多时间,把家收拾得更好,但这在现阶段,不属于我生活的第一优先级。没有什么事是“免费”的,你分出一分的精力时间做一件事,就必定会在其他事上少一分的精力时间,这就是机会成本。“好妈妈有黏糊糊的地板,脏兮兮的烤箱,一堆堆的脏衣服,和快乐的孩子”,理解这句话千万不能抠字眼。
它肯定不是在说,你要是把家里扫得干干净净,东西收拾得井井有条,那你就不是好妈妈。没有人可以定义什么是“好妈妈”,“好妈妈”也从来不是我的第一目标。我宁愿家里没那么干净,宁愿娃有时候被晾着无聊,宁愿队友觉得我这人“不好说话”,也不愿意憋着一口怨气,忍辱负重地“为这个家付出”,然后觉得全世界都欠我的。“黏糊糊的地板,脏兮兮的烤箱,一堆堆的脏衣服,和快乐的孩子”,我觉得这句话讲的是“取舍”。如果“快乐的娃”和“整洁的家”只能选一样,你会选哪个?
昨天收到一个姐妹的留言说,疫情后,为了孩子尽可能少受影响,她每天坚持高质量陪伴,一有机会就带娃去户外,娃睡了以后还要做家务,熬夜加班。这么持续了一年多,娃各方面都很不错,家里看上去也井井有条,但自己却快要抑郁了。她说,写下这些后,马上就发现了问题所在:我太累了,我的压力太大了。总想兼顾方方面面,总想照顾到一大家子人,最后压力全都转嫁到了自己身上。有娃前,我是个有洁癖和完美主义的人,为了“放低标准”,我也和自己抗争过。
抗争的方法就是,想想最坏的情况。
经常听人说,别总往坏处想,多想想好的一面。
但你想完了好的一面,还是会忍不住往坏处想,因为好的一面不见得会发生,如果它没发生,就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但想想最坏的情况,突然就能想开了,就会允许自己“做不到”。不过就是有一天发现没有合适的衣服穿,要从衣橱里找一身乾隆年间的丑衣服。比如很多父母受不了娃在商店的地上滚,我小时候也绝对不被允许这么干的,但我可以允许饼饼这么干。在地上滚,最坏的情况只不过是衣服弄脏了,把人家商店的地板擦干净了。比如娃不想练琴,最坏的情况就是放弃,再也不弹了,少了一样才艺。世界那么精彩,可以尝试的事那么多,长大后有那么多可以“和自己相处的方式”,为啥非要娃必须抱着钢琴“和自己相处”呢?最后这个练琴的例子,是我前段时间刚刚开导朋友说的原话。她和娃为了练琴拉锯了三年,从“不弹琴母慈子孝,一弹琴鸡飞狗跳”到后来亲子关系几乎决裂。她说,听了我说的突然想通了,还是让孩子自己决定吧。嗯,我可能让这个世界少了一个钢琴家,但多了一个快乐的娃啊。我越来越觉得,有娃后,学会对生活“认怂”太重要了。承认自己有些事情做不到,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没法兼顾”(实际上,能顾好一头就很不错了),允许自己偶尔摆个烂,督促自己学会说“问你爸去”,这样的日子就会顺心很多了。🍪 新冠一代孩子饱受“次生伤害”?真相是什么?还有救吗?
🍪 “国外疫情啥情况?你们新冠好了有后遗症吗?” 这是我们在德国的真实经历
🍪 碰到一对令人窒息的父母,没想到我无心的一句话帮到了他们
🍪 6岁第一次去北京,没见过世面被人笑,如今才明白了眼界对一个孩子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