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资政|习近平讲话中的新韬略

2015-12-20 孙业礼 领导文萃
点击上方“领导文萃”可订阅哦!
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新话多,语言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有许多新概念,非常有冲击力、穿透力,对党风政风,对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些词汇或概念,已经成为这一时期党的文献的标志性语言,有些甚至成为了一种新的价值尺度,成为了引领时代风尚的新的规范,展示了一种耳目一新、令全国人民振奋的执政新形象、新气象、新韬略,呈现出思想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好势头。本文主要讲解习近平同志讲话中经常用到的“担当”、“定力”、“规矩”三个概念。


1
“担当”


十八大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讲话中,多次使用“担当”这一概念。粗略统计大概有近40次。如他上任后不久,在2012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这么说过:“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2013年1月22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的讲话中,他又强调:“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要有担当意识,遇事不推诿、不退避、不说谎,向组织说真话道实情,勇于承担责任。”2013年6月1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他又一次强调,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

今年2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布里廖夫的专访,谈到执政理念时,明确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他用14个字概括了他的执政理念,14个字里面有两个“担当”。对外国记者这样突出地强调“担当”两个字,可见他对这个概念的重视和喜爱。这个概念很能反映他的品格、作风,也给外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么,什么是担当呢?其实,往大了说,就是一种责任感或者使命意识;往小了说,就是要不怕困难、能担事。

习近平同志总是把理想与担当紧紧连在一起,强调“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他本人的责任意识就特别强。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他郑重宣示:“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刚刚当选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又郑重宣示:“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这种责任感、使命感,很顺人心,很得民望,一下子就坚定了大家的信心。

习近平同志不仅要求自己,也要求广大干部要有担当精神。

早在2010年,作为当时的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同志就说过:“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在去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他特别强调了理想信念和敢于担当这两条,认为这是当前干部队伍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他说:“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他引用古语说:“‘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在这次会议上,他还概括了好干部的标准:“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五条标准,其中一条就是敢于担当。这样的概括在我们党的文献中,是很少见的。那么怎样才是敢于担当呢?习近平同志是这样说的:“敢于担当,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我理解,这五个面对,就是敢于担当的具体标准。

当然,敢于担当,就有可能给自己找麻烦,就有可能得罪人,到了提拔的时候,得票就可能少。这种现象很普遍,做事越多的人,越是敢做敢当的人,越可能出差错,越可能得罪人,有时得票还不高。而不干事的人,不得罪人,得票可能很高。针对这一现象,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强调,不以票取人。习近平同志也多次说:“用人得当,就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对那些勇担当、有本事、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个性鲜明的干部,往往会出现认识不尽一致的情况,组织上一定要为他们说公道话。”他还说:“不能求全责备,一有失误就加以责难,这样会挫伤干部敢于担当、勤奋工作的积极性。决不能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甚至不干比干更得利的导向。”

关于这一点,习近平同志的思考很具体。现在有的领导干部不大敢见记者,不大敢说话,怕说错。针对这一问题,他专门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怕采访,不要怕偶尔说错话。有的部门和同志担心说错话,遇到问题不能马上发声,也不愿主动发声。坦率地说,谁都不是神仙。主动做工作,说错一两句话,是可以原谅的。如果遇到重大问题静默失语,不主动做工作,不敢担当,造成更严重的舆论误导,那才是不可原谅的。”

经过习近平同志的倡导,担当这个词现在用得很多了。各种报纸、网络都在用。很多领导同志的讲话也在用这个词,强调这种精神。最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重新修订印发。这个修订也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的这一要求,在总则中专门加上了“敢于担当”的要求。应该说,现在担当已经成为了一种品德,一种精神,一种风尚,一种价值尺度。

2
“定力”


习近平同志所说的定力,主要有两种含义,一个叫做政治定力,一个叫做战略定力。

先来看政治定力。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政治定力,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他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对高级干部提要求时说:“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力量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以此来开阔胸襟和眼界,以此来增强政治定力和政治敏锐性,以此来提高抵御各种风险和经受住各种考验的能力。”去年,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他又说了这么一段话:“理想和信念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理想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们向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意志和定力。”后来,他在谈到怎样检验一个人理想信念是不是坚定时说:“那就主要看干部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否能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

从习近平同志的这几段讲话看,政治定力,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从定力的角度强调理想信念,不只是简单地为了说新话,而是有针对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都90多年了,执政也已经60多年了,一个共产党人应该有的理想信念还不清楚吗?我们的远大理想就是共产主义,现阶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关键是有人怀疑,不坚定,所以就要强调定力,强调坚守。

怎样才能有政治定力呢?关键是要自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就是这个意思。现在有些人,甚至一些干部,缺乏自信,老觉得我们的理论不行,道路不行,制度不行,不如外国。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尽善尽美的,但哪种社会制度没有缺陷呢?资本主义的缺陷更大。经过这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变化已经很大。哪种制度能让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这么快发展起来?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我们再坚持这样走30多年,那就不得了。就像习近平同志说的,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如此之近。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没有政治定力,折腾,变了,搞乱了,那就太可惜了。我们这一代人真可能成为民族的罪人。所以,习近平同志强调政治定力,是用心良苦,就是要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再来看战略定力。战略定力,说的是领导者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和素养,一种工作、思维方法。简单地说,就是稳重,大气,有长远战略眼光,沉得住气。

习近平同志第一次使用战略定力这个词,是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说:从历史上看,新兴大国出现必然带来国际格局调整,必然遭到守成大国遏制。这也是我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将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战略变化的客观必然性,把握好大国关系演变的特点,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我们必须牢记一个历史铁律,决定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归根到底是大国力量对比,最终靠的还是实力。我们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不断全面提高综合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他还说:在相当长时期内,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必须同生产力更发达的资本主义长期合作和斗争,还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须面对被人们用西方发达国家的长处来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指责的现实。我们必须有很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

这几段话的涵义很清楚:战略定力,就是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要稳得住。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能为一时的利益,一时的情绪,或者一时的注意力改变初衷,改变目标和方向。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两个一百年”目标,也就是实现中国梦。怎样才能实现?就是要发展自己,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不断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和平发展带来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清醒坚定,不能动摇。

关于改革,习近平同志也特别强调要有定力。现在,我国改革面临十分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没有很强的战略定力是不行的。因此,习近平同志有这样一段名言:“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

习近平同志讲定力,也把它看作是一种工作方法,一种对干部工作方式和能力的要求,就是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朝令夕改。

3
“规矩”


“规矩”,也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讲话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说明他非常重视抓规矩和树立规矩意识的问题。“规矩”这个词,不生僻,很常用。一个普通词汇,代表一种普遍的要求,把它拎出来,赋予它新的内涵,可能比用一些新的词汇更容易引起共鸣,更容易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共识。习近平同志对这个概念的使用也很能反映他的做事原则和为政风格。

2012年11月15日,他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几天后就在《人民日报》发表《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一文,提出了规矩的问题。他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

在强调党章这个总规矩的同时,他开始考虑定立新的规矩。这一年的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开会审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他在这个会上讲话指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定规矩。那么,定规矩要干什么,做些什么事呢?他说:“定规矩,就要落实一些已经有明确规范的事情,就要约束一些不合规范的事情,就要规范一些没有规范的事情。”而且他强调,制定这方面的规矩,指导思想就是从严要求,体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他说:“规矩是起约束作用的,所以要紧一点。紧一点自然就不舒服了,舒适度就有问题了。就是要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这也是新形象新气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习近平同志上任以来,树立新形象,开创新气象,就是从立规矩、抓规矩开始的。

他在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时,也特别强调规矩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西柏坡是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指挥了三大战役,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很少有人把这个地方与规矩联系起来,习近平同志却指出,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去年,他来到西柏坡,在当年中央政治局开会的屋子里与大家座谈时说:“就拿我们现在开会的这间屋子来说,意义就非同寻常。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党的规矩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

这样的总结,视角非常独特,有新意,也符合历史事实。我们这个党,一建党就强调纪律,强调我们是一个革命党,不是一个松散的学术团体。我们党的纪律,是我们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一个重要保证。我们为什么有力量,就是我们有规矩,有铁的纪律。

这些年,我们出台了不少制度规定,但在党风党纪问题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是讲“认真”不够。就是不守规矩,没有规矩意识。因此,习近平同志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要把“认真”作为干部管理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强化干部讲规矩意识。有些干部连一些基本规矩都不讲,毫无制度意识、毫无敬畏之心,缺乏为官做人的起码底线,口无遮拦,随心所欲,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干。要加强教育引导,认真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使干部懂规矩、守规矩。

在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强化规矩意识、严格党的纪律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去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说:这些年,一些单位包括有的领导机关,讲面子不讲规矩,讲关系不讲原则,在这次活动中,要好好纠一纠这种现象。很多问题,不是没有政策规定,而是有政策规定却不执行。有些政策规定是约束性的,有些明确是刚性要求,却成了“稻草人”,成了摆设。很多方面都有政策规定,现在也还适用,就是因为讲面子、讲人情,最后都被突破了。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重申了许多规矩,新立了一些规矩,对于全党增强规矩意识,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纪律约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党员领导干部到整个社会,我们都需要增强规矩意识。这是我们党在现在复杂条件下保持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我们这个民族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好好上的一课。

(摘自《组工文萃》2014年第六期)


推荐阅读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读史|人物|调查|沟通|品读|言论
阅读:让你成为有影响力的人
荟萃领导艺术
弘扬领导文化
创新领导思维
提升领导能力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微信号:
底部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期待您的评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