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学会听骂声”

2016-02-02 晏佳伟 领导文萃
点击上方“领导文萃”可订阅哦!


“时代变了”,那位给郑州市长写公开信的网友“大花猫”,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四个字的力量。10年之前,如果一个普通市民要想与市长交流,只能将信投进市长信箱;10年后的今天,市民已经能够在网络空间写下公开信,倒逼市长对敏感的雾霾问题进行公开回应。

这场“公开信风波”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大花猫”受够了郑州连续多日的重度雾霾,忍无可忍之下,在自己的QQ空间写下《致郑州市长马懿的公开信》。这位已经退休的宣传官员、新闻工作者,想用这样一篇言辞犀利的公开信,唤起政府对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视。

“市长大人,你也在郑州生活,你外出活动也会同市民一样,呼吸污浊的空气,不知你有何感想?我们这些普通市民,不瞒你说,对你和你的政府对雾霾的治理非常不满。你可能听不到,许多人都在埋怨你,指责你,谩骂你。”

批评之声贯穿全文,但这封公开信不只是情绪化的吐槽。在信中,“大花猫”还给出了三点建议——“坚决关闭污染企业,终结其存在,不使其死灰复燃;市区汽车分单双号,隔天轮驾,尾气排放减半;所有建筑工地,无尘管理,专人监管,并对监管人员实施监督追责。”这些吐槽和建议,通过上万的转发,一并传入了郑州市长马懿的耳中。

市长回应之前,他的秘书先为市长“代言”,第一时间予以回应——“老百姓提点意见,我们虚心接受。发点牢骚,就是骂骂我们又怎么样?把工作做好就行了。”秘书没有辩解,反而有一丝坦诚接受的意味。

一句“骂骂无妨”,代表了官方积极“受训”的姿态,让不少网友心生好感。@二次清零为此点赞,同时也告诫不能一听了之:“‘骂骂无妨’,比起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也是个进步。但不能‘听听无妨’,听了、改了、改好了,才是正确的态度,千万不能一听了之。”

令“大花猫”意想不到的是,郑州市长马懿本人也很快给出了回应。23日晚7时,郑州市环保局官方微博@绿色郑州发布了一篇《郑州市长马懿致郑州市民的公开信》。在信中,马懿对郑州市的空气污染治理做出了承诺,称“治理空气政府责无旁贷”“进一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有媒体将这番表态理解为“军令状”。

“回应了,态度还不错。但基本都是官话套话,没有任何具体的措施。”时评人@盛大林对这位市长的回应,既满意又不满意,满意之处在于官方姿态有所降低,不再是粗暴回应,更没有压制舆论,可谓亲民;不满之处在于,回应中仍然没有给出具体举措,并且像是面对舆论风暴的敷衍之举。

无论敷衍与否,至少这“一来一往”的良性互动,让很多人眼前一亮。前有电视问政,现有公开信问政,这些沟通方式,均显示了官民之间的对话水平在提高。潇湘晨报评论员@王聃看到了“批评与回应”的两大利好:“一方面,向市长喊话,既是在行使公民监督政府的权利,也是在表达某种对于公共事务的热情;另一方面,来自市长方面的主动应答,展现出了一种可能,那就是,在治霾一事上,管理者和市民完全可以达成现实的交流和监督。”

言辞激烈的市民公开信,得到了市长理性诚恳的回应,这在当下来看是个很好的结局,对其他地方来说,也不乏借鉴价值。然而,更普遍的现实是,当前的“批评与回应”机制尚不健全,要么是民众对公共事务不够热心,要么是热情被扼杀在一次次的无人回应之中。

“是时候与时俱进了”,时评人@董宏达建议,市长们要“学会听骂声”,虽然“谩骂”很刺耳,但却是忠言,“市长大人应该从公开信反映的情况中有所思,从市民骂声中有所悟”。

新京报评论员@敬一山则提出,要在机制层面破解官民沟通的障碍。“很多地方政府‘关门决策’,并未将民意纳入决策渠道,市长到底忙了些什么,市民无从知晓、无从监督。若市民有其他渠道反映意见、在日常决策中拥有话语权,可能也就无须采用公开信的形式了。”

什么是@敬一山口中的其他渠道?在南昌铁路局工作的@江南浪子万军给出了几点建议——“建立‘民意直通车’,积极正面回应市民诉求;让市长‘微服出访’成为‘新常态’,定期公布市容市貌、市政建设存在问题及整治方案,积小胜为大胜。”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少不了积极参与问政的公民群体。为了公众利益,每一个普通人不仅要关注现实中的雾霾,更要观察政府运行中出现的“雾霾”。公民更主动地发声,政府部门才更容易正视问题。批评与回应的渠道、机制越完善,整个社会才能越发良好地运转下去。



(摘自《公务员文萃》2015年第六期)



推荐阅读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读史|人物|调查|沟通|品读|言论
阅读:让你成为有影响力的人
荟萃领导艺术
弘扬领导文化
创新领导思维
提升领导能力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微信号:
底部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期待您的评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即将打开""小程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