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在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讲话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和“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本周每周地产评论推荐两篇演讲:一篇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上也特别指出: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另外一篇是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阳光保险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在观点地产机构主办的2021观点年度论坛上的《中国经济双循环与房地产》演讲。他特别提到:绿色经济在未来是一块很大的蛋糕,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至少是一个百万亿级的蛋糕,是亟待去开发和把它变为现实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领域。易纲讲话信息量巨大!
事关货币政策调控、碳中和投资…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上表示,我国目前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要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货币政策既要关注总量,也要关注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同时货币政策需要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平衡;以及货币政策需要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营造适宜的环境。
此外,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对此,易纲认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在碳中和约束条件下,有两个方面的任务格外紧迫:
- ①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
- ②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需要及时评估、应对。
具体文字实录如下: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
很高兴来到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首先我要感谢卢迈秘书长的邀请,感谢他在过去二十年来对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做出的贡献。今天我主要就中国货币政策和绿色金融和大家分享一些观点和看法。首先我来讲讲近年来中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做法。第一,我们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中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我们需要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当前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在10%左右,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3.2%,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利率为2.2%。202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5%。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区间,在提供流动性和合适的利率水平方面具有空间。第二,货币政策既要关注总量,也要关注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在保持流动性总体合理充裕的基础上,货币政策能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发挥一定程度的定向支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人民银行实施了多项措施,有效帮助中小企业维护就业稳定。第三,货币政策需要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平衡。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基本保持稳定,在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的同时,抑制金融风险的滋生和积累。第四,货币政策需要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营造适宜的环境。总体看,当前,我们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持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绿色金融方面,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取得了积极成效。2020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约合2万亿美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约8000亿元(约合12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为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认为,在碳中和约束条件下,有两个方面的任务格外紧迫。第一,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第二,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需要及时评估、应对。国际研究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等事件增多、经济损失增加;同时,绿色转型可能使高碳排放的资产价值下跌,影响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一方面,这会增加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而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这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空间和传导渠道,扰动经济增速、生产率等变量,导致评估货币政策立场更为复杂。这是在维护金融稳定、实施货币政策上面临的新课题。围绕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人民银行已经把绿色金融确定为今年和“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我想重点提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金融标准是识别绿色经济活动、引导资金准确投向绿色项目的基础。人民银行在2015年、2018年分别制定了针对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的标准,即将完成修订《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删除化石能源相关内容。同时,我们正在与欧方共同推动绿色分类标准的国际趋同,争取年内出台一套共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在G20下也将讨论这一问题。二是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目前,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债已经要求按季度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同时金融机构需要报送绿色信贷的资金使用情况和投向。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在已有试点的基础上,分步建立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统一披露标准。三是在政策框架中全面纳入气候变化因素。金融稳定方面,我们正在研究在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中,系统性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货币政策方面,正在研究通过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外汇储备投资方面,将继续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配置,控制投资高碳资产,在投资风险管理框架中纳入气候风险因素。四是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气候挑战。中国金融机构在积极行动。工商银行把环境与社会风险合规要求纳入投融资全流程管理。中国银行正在研究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此外,近期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碳中和债,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清洁能源等项目。人民银行已经指导试点金融机构测算项目的碳排放量,评估项目的气候、环境风险;已按季评价银行绿色信贷情况,正在研究评价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的业绩。五是深化国际合作。2016年,人民银行在我国担任G20主席国期间,发起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并担任联合主席,为凝聚绿色金融国际共识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G20主席国意大利重启研究小组,人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共同担任联合主席。我们将与意大利、美国和其他G20成员加强协调,讨论制定推进可持续金融的总体路线图,推动各方就信息报告和披露、绿色分类标准等需要加强国际协调的重点议题进行讨论。同时,人民银行将继续在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等多边机制下深化国际合作。我们将继续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增强他们支持自身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总体看,金融体系可以在支持绿色转型、管理气候相关风险上发挥积极作用。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更加积极主动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支持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服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邱晓华:中国经济双循环与房地产
邱晓华(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阳光保险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再次应观点陈诗涛女士的邀请,来和大家交流汇报一下对当下中国经济一些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这次会议是我们国家在顺利的度过2020年这样艰难的一年后举行的一次关乎中国未来走向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我想几个关键词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第一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纲要》,透过这篇6万多字的长篇纲要,我想我们能够从其中感觉到哪些是需要关心的。首先关注的第一句话就是立足发展新阶段,换句话说从今天开始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整个阶段更多是以所谓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要追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愿望的这样一种新的需求的新阶段。所以,在完成了“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我们面对的就是去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而“第二个百年目标”建立在一个核心的词上,就是所谓的“新阶段、新起点”。从2021年开始我们国家已经转到一个新的阶段了,和以往的阶段要说一点告别和再见的话了。第二句关键词叫贯彻发展新理念。大家知道,发展新理念是十八大以后习主席提出来的,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样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在最近一段时期里面,其实新的发展理念又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大家也许注意到了,那就是“安全”。国家把走向新阶段的现代化建设征程加了“安全”两个字,也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把“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协调好,所以如何准确的贯彻、全面的贯彻发展新理念是“十四五”开启之后的重要现代化建设征程上面最需要去实践的,就是把这个理念变成行动的东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再加上“安全”,可能就是我们每一个企业家、每一个个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需要去思考的几个关键的要点。第三个关键词叫构建发展新格局。大家要清楚,就是双循环,以国内循环为主要基点,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这样一个发展新格局。这样一个关键词提来来,也就意味着“十四五”之后的中国经济一方面需要更多的把发展的基点或者说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面来,要把中国大市场的优势、潜力发挥出来,这是我们面对外部比较比较复杂、外在的压力比较大的新形势下面提出来的一个新的要求。同样也是四十多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至今感觉发展的成果还没有完全做到惠及绝大多数人的一个末点或者是一个薄弱环节,那是因为广大的农村人口,还有相当一部分中西部地区的人口他们的生活水准还远远没有跟上国家四十多年快速发展的节奏。因此,在未来要把这部分人的需求怎么更好的满足,要让他们也跟国家的进步相一致、相同的走向。换句话说,就是要在第一个百年目标结果绝对贫困之后,在第二个百年目标要把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只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收入,有更高的财产,有更高的购买能力,他们才能发挥中自己的潜能,才能够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需要,没有足够的收入,没有足够的财富,没有足够的保障环境和条件谈不上美好生活的实现。所以扩大内需从国内角度来说就是着眼于解决长期以来我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国内实际状况而言的。所以构建发展新格局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把有效投资的潜力进一步释放出来,当然双循环并不只是关起门来搞扩大内需,我们要看到有4亿多人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阶层,这部分人的生活水准的提升和满足既要国内市场,也要靠国际市场。因此双循环它是在国外开放的同时来开发、开拓国内市场,这是一方面,这是对相对富裕的4亿多人来说我们也要通过与世界市场的进一步的密切来满足他们对更高水准的商品,更高服务项目的需要。同样,大家知道中国发展的短板除了科技领域之外,我们在最基本的原材料、能源方面也还存在着供给的瓶颈,因此双循环要在开放中来进行,也就是我们要通过国内市场的开拓来打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更紧密的联系,进口更多的东西来促进国内的发展。过去我们是要出口更多的东西来促进国家的发展,未来是要进口更多的东西来促进国家的发展,这就需要进一步的来协调好两大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所以,构建发展新格局意味着今后的中国经济一方面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而另一方面打开更大的国门与世界保持更密切的联系同样是基本的国策,不会放弃。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十四五”中间很重要的几句话,当然还有一句话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就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管站在立足于新的起点、新的阶段还是贯彻新的理念,还是构建新的格局,归根结底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这是两会中间几个主要的关键词。其实大家看看这五个纬度,就是整个“十四五”和2035年中间提出的五个纬度(发展、创新、绿色、民生、安全),这五个纬度概括了未来十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方面。而其中我想第一个经济发展不言而喻,我们前面讲了,是在新的阶段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所以“十四五”没有把速度放在规划里面来,但是它又隐含着必要的速度。“十四五”只提了要把经济保持在合理的区间,要根据每年的情况视情提出年度的增长目标,不像过去“十三五”提了6%-6.5%,“十四五”就没提了,大家没提并不是不需要,而是它在很多方面都隐含着,尤其在2035年的远景目标里面明确提出我们要建成中等发达的国家,明确提出人均的国内生产总值要翻一番,所以其实背后也有速度的要求,只是没有像以往五年那样。这主要是考虑到“十四五”是建立在2020年这样一个很不正常、也很不平凡的一年的基础上面。去年2.3%的经济增长,你说经济国家提6%以上?没办法提具体的指标,它只能提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今年假定实现了8%以上,那明年提多少?肯定不能提明年比8%高,明年可能会提6%或者5.5%,这都有可能。所以,这都是基于这一两年中国经济和国际环境很不正常,所以它没办法确定一个正确的指标,而是留待每一年来确定。关键我们要理解五个纬度里面的另外三个。第一个就是创新驱动,整个国家未来创新驱动,包括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理念观念的创新都是极为重要的元素。我们在未来要把这个作为推动中国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来培养和释放,创新驱动作为最重要的动力,而不是靠简单的消耗,因此要实行新型举国体制来突破在创新领域里面存在的各种短板,包括科学技术里面的、体制机制的,包括整个国家运行中的一些所谓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一些短板。第二个最重要的就是绿色发展,也就是绿色环保这样一个纬度。在整个国家约束性指标八个中间,有五个是跟绿色环保有关的,因此绿色经济在未来是一块很大的蛋糕,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至少是一个百万亿级的蛋糕,是亟待去开发和把它变为现实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企业家们一定要关注,怎么在绿色生活、绿色生产两条线上去把握住国家发展的前景的方向,因为最高领导人已经向世界承诺,2030碳达标、2060年碳中和,这两个重要的指标将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一个约束条件。所以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技术这一系列新的领域将构成未来国家产业体系和经济升级转型的很重要的方面,大家要抱以更多的关注度。第三个关键点那就是民生福祉。在20个主要指标中间有7个涉及到民生领域,因为前面我讲了,共同富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我们国家建设现代化国家目标的最重要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未来围绕着民生领域里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制度建设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等,和民生息息相关的关键指标怎么保障和落实,都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所以我想“十四五”或者两会,大家把这些关键词记住了大致就把握住了未来我们国家前进的方向,也抓住了今后我们工作的重点,当然这是两会。还有一个重点就是香港选举法的完善,主要强调了把国家“港人治港”这一条完善为“爱国者治港”,这是最重要的一个调整,现在社会方方面面,尤其海内外都在为这一点展开讨论。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个觉得国家把“爱国者”作为一个标准是理所当然的,任何国家都如此。你说一个领导人不爱地方,不爱这个国家就当不上领导人,这本来是没有歧异,没有争议的事情,但是由于这些年来各方面的误导和误解,使得最原始、最朴实的一个要求成为了一个苛刻的要求,其实是不对的,这是我想和大家汇报的第一个。第1是政治年,因此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会与政治息息相关,而这个政治是什么?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所以围绕着迎接党的一百周年,围绕着为一百周年献礼,怎么更好的发展经济,更好的保持社会的和谐,所有的政策都是基于这一点而展开的。因此在政治年份我们没有理由对中国经济的前景过于悲观,因为中国是一个最讲政治的一个国度,只要有这样一个明确的政治目标,各项经济工作只会向好,不会向坏,这是第一点——政治年。第2又是一个复杂年。大家知道2021年中国发展的环境还是很复杂、很困难的。说起复杂是因为困扰我们的新冠肺炎疫情阴影还没有消除,尽管我们看到了疫苗带来了光明,但是这个诡异的病毒时刻在困扰着世界,也在困扰着我们。所以疫情很有可能会成为干扰2021年的一个因素。说起复杂,外部环境,中美关系,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他们对对一个正在快速进步的中国如何去看待,能不能接受,对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政策能不能理解,这成为中国在今年乃至今后发展中遭遇的一个不确定性的因素。中美关系是这中间重中之重的重中之重,特朗普把中国挤到了墙角,但是我们站稳了脚跟,没有趴下。特朗普由于新冠疫情被挤到了台下,拜登上了台,本来我们是认为拜登总比特朗普要更好一点,表面看也确实会更好一点,大家知道除夕两国领导人通话,这不是随意的,这是拜登特意选择的,向中国表达一种友好,表达一种祝福,知道春节在中国人眼中非常重要。但是在行动上大家看到的是拜登上台之后并没有完全改变特朗普所做的一切,所以中美关系依然是中国未来最不确定的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因素,这是第2点。第3点规划的起步之年。今年是“十四五”规划起步之年,开好局、起好步理所当然,也成为政府的诉求和社会的期待。因此综合上述三点,2021年的中国经济总体上是有利的大于不利的,目前来看这三条至少两条是有利的,一条不利的,但是2比1大,所以今年中国经济一季度会超乎寻常的高增长,因为去年是下降6.8%,今年一季度大概是18-19%,二季度会逐步向10%左右的区间回落,三季度会逐步的向8%左右区间回落,四季度会逐步向6%左右区间回落,全年可能是8-9%之间,这是假定按照常态运行的结果,今年中国经济比去年2.3%的增长要快2倍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不要因为8%-9%的高增长就认为中国再次进入了高速增长的轨道,错了,因为这是建立在去年2.3%的基础上,平均下来也就是5%-6%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增长区间,所以只是回到了正常增长的区间,明年估计也就再次回到5%-6%之间运行的轨道,这是中国经济的2021年。说地产之前,我觉得2021年还要提醒一句话,叫做“警惕结构性的通货膨胀”,是2021年我们在经济工作中要注意的一点。除了疫情、中美,我觉得在经济体系里面要注意一下通货膨胀,因为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已经看到了结构性通胀在逐步显现的苗头。第一是重要的原材料价格大幅度的上涨;第二是去年一度处于低位的能源产品的价格也在大幅度的上涨,所以上游产品涨价给企业,给政策都带来了压力,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食品类的价格,固然有猪肉价格会相对平缓,但是食品类中间的粮食价格需要格外的关注,这就是我想补充的2021年还是要把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作为一个因素,因为它会影响到政策的改变,也会影响到人们经济行为预期的改变。目前来看全球膨胀预期,先进国家纷纷在出台加息的政策,这就是一个信号,我们要注意。最后回到房地产,房地产去年新冠疫情方面其实出现了一股暖流,尽管一度受影响,但是后面出现了一股暖流,那就是一线城市都表现出比较活跃的趋势。这个趋势会不会延续?目前来看很难延续,因为针对这股暖流一线城市采取了很多调控的措施,针对这股暖流国家又再次收紧了有关房地产的一些政策,就是三条红线+资金集中管理,这两条应该说从资金的源头上面对地产市场带来了极为严峻的一个约束,这是我们要看到的。但是我想和大家说的,尽管如此,当我们前面说到构建发展新格局,当我们说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时候,我们不能不看到房地产市场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支撑点。虽然我们现在不能说它是支柱产业,因为过去是说过的,但现在我们不能这么说,但是我想它还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领域。一方面城市化进程还在路上,必然催生大量的刚性的住宅需求。另一方面老百姓在经历了新冠疫情的考验之后,越来越感受到没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健康安全得不到保证。因此近期我们看到了对住房的需求其实是在逐步的释放,所以从国家层面来看,它反对的是大起大落,追求的是平稳增长,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2021年的房地产市场增长的韧性还是十足,估计还是在各个产业板块里面依然还是保持一个相对稳定增长的板块。至于国家的政策,我想请大家更多关注两点:第1点是城市旧房、老房的改造政策。国家已经把过去的经济适用房、保障房统统归到这个领域里面来了,因此将近20万个小区的改造,这个领域应当说是投资者应当去抓住的一个机会,这是第一个政策。第2个是国家提出租赁房建设。租赁房建设我觉得更多还是要着眼于怎么更便捷、怎么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因此它需要有一套租赁房市场制度等相关环境的建设。不管怎么说,今后的房地产第一要跟着人来跑,有人气的地方大家可以大胆放心的去投资。第二要跟着经济的景气来跑,没有景气度的地方大家千万不要去投资,千万不要去那里买房,经济的景气决定这个地方的财政,也决定这个地方的就业,所以景气度高低是房地产市场能不能有前景的又一个因素。第三要根据宜租宜居宜住的生态环境来跑,那些环境不好,生态不好,不宜居的地方请大家小心,因为未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第一是相对平稳的市场,第二是差异化的市场,因此差异化就表现在人气、景气度和生态三个要素。借此机会,也祝愿大家在2021年取得更好的发展,谢谢大家!
互联网时代,房产社群连接者
关注好房子,新地产,新生态、新战略
欢迎关注"地产号"(ID:wangfang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