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荒知青《真情》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知青50年 Author 贾宏图

上海知青王槐松和当年房东大娘拥抱的照片放在爱辉知青博物馆展厅显眼处。几乎所有知青都有重返第二故乡的举动。在那些严酷的年代,人与人的温情和关爱才是最可宝贵的。

文中主人:   一个冬夜,兵团41团—855(现金沙农场)上海知青王槐松住的屋子着火了,他穿着短裤逃出来,所有的铺盖卷、棉衣都被烧了个精光。当地的老乡刘妈妈杀了自家的鸭、鹅,用羽毛做了褥子给王槐松,还改了一件自己的棉袄给他,就这样帮助他度过了难熬冬天。王槐松回到上海后,每个月都给刘妈妈寄生活费,一寄就是三十年。获悉刘妈妈得了重病,王槐松还把她接到上海治病,为她养老送终。黑河知青博物馆收藏了王槐松和刘妈妈21年后再次相见的照片。 
真 情作者:贾宏图

他紧紧拥抱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满脸的喜悦,喜悦得满面春风;她紧紧依偎在他的怀里,满脸的幸福,幸福得流着眼泪。他不是她的儿子,但比儿子还要亲。她不是他的母亲,但比母亲还要爱。这是一张照片,让人感动得眼睛发热的照片,我是在上海知青文化研究会的刊物《黑土情》的封面上看到这幅照片的。研究会的头儿翁德坤给我找到了这张照片的主人公王槐松,我们的采访在徐家汇附近的一家小饭店进行的。


没想到,我和王槐松还是老朋友,当年他是四师41团报道组的成员,他们的报道组署名“金沙”,在全兵团发稿最多,被我们称为“造稿机”,上海66年老高三的槐松自然是其中的主力。在兵团战士报工作时,我多次编过他的稿子,只是我们没有见过面。没想到,他当年写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而最感人的故事就发生他的身上。

原书图片插页(图片编辑:吴乃华  王森)

槐松是1968年8月14日到41团的(金沙农场),第二天在一连办的新战士学习班上,他向指导员姜积模提出:“我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能不能给我找一位老师?”他给槐松介绍了刘合池大爷和他的老伴张桂兰大娘。这老两口来自山东革命老区,刘大爷是村里的民兵队长,刘大娘当过妇救会主任。不幸的是他们7岁的儿子死在一次村里的惊马事件中,为了走出伤心地,他们来到了北大荒。老刘在队里赶马车,刘大娘在家属队干活。知青一来,这老俩口更忙了,刘大爷每天起大早,为知青烧开水,尤其在大冬天,他天还没亮就起来点火生炉子。刘大娘把小青年缝缝补补的事儿都揽了过来。槐松拜他们为师后,每天早上都为他们家挑一担水,一有空就往他们家跑,听他们“讲那过去的事情”,老俩口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好吃的都给他留着,山东老家寄来了花生米,槐松不来,他们都不打包。


半年后,槐松调到了团部,老俩口真有些舍不得,槐松也有些不放心。临走前,他找姜指导员,又安排了一个知青接了他的班。到了团里一有空槐松就往回跑,吃住在刘大爷家,他帮着老俩口干活,老俩口张罗着为他做好吃的,欢欢乐乐的亲如一家。让槐松难忘的是1971年初的那场大火,那天夜里团机关那栋知青宿舍突然着火,大家都去抢救一墙之隔的商店里的国家财产,结果十几个知青的被褥和衣物全部烧光。他们被安置到招待所住下,团里正组织人为他们做被褥。第二天早上,槐松还没起床就被人推醒,是连里的老聂开着胶轮拖拉机给他送来一条鹅毛褥子。他说:“这是刘合池老俩口让送来的,怕你冻着!”原来他们从广播里听说,团里的青年宿舍着了火,又四处打听,知道槐松也被烧了,连夜做了这条褥子,天一亮就送来了!临走时,老聂还对槐松说:“这条褥子老俩口用了多年积攒的100多只的鹅毛,可是个稀罕物,他们对你可比亲儿子都亲啊!”惊魂未定,从恶梦中醒来的槐松抱着这条鹅毛褥子,眼泪流了下来。他说,当时一起受灾的十几个知青一齐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我感到自己因最早接受了亲人的温暖而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当年王槐松领导的小书店,是全省新华书店的典型。


说到这儿,槐松很动情。他说自打那以后的几十年里,由于工作的变动,我辗转于黑龙江、上海等地,搬了五六次家,那难得的成套的家具、电器和日用品都送给了别人了,惟独这条鹅毛褥子我还使用着、珍藏着。虽然在近十年里刘大爷、刘大娘相继去世了,但是有这条珍贵的鹅毛褥子相伴,他们对我这颗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滚烫的心,却始终温暖着我。


和鹅毛褥子一样珍贵的还有一件贴身小棉袄,那也是刘大爷一家给槐松做的。他说,天寒地冻对我们这些从南方来的知青是一大严峻的考验。黑龙江的风很硬,穿的衣服一有缝隙寒风直往里窜,搅得你周身寒彻。我就很不适应这样的气候,每天冻得关节疼,走路一瘸一瘸的,因寒而闹胃疼更是常有的事。大爷大娘先后为我备了狗皮帽子、狗皮裤子。更难忘的是,他们得知我在团里经常加夜班,又为我缝制了一件贴身小棉袄。为此他们动用了有限的按票供应的棉布与棉花。小棉袄缝制得非常合身,穿在身上不仅暖和还舒服,直到回到上海,每到冬天我还一直穿着它。就是穿着这件小棉袄,在北大荒的漫长冬夜里,槐松扶案写作,创造着写稿发稿最多的兵团记录。也是穿着这件小棉袄,在上海阴凉的冬夜里,槐松完成了国棉八厂建厂70年45万字的厂史材料。一件普通的小棉袄伴着他渡过多少不眠之夜。

全省新华书店在41团召开现场会,推广王槐松的经验。


对父母似的刘大爷和大娘,槐松总是很依恋。在团里,每逢年节,尽管团部热闹非凡,他总要回连队陪他们老俩口度过,他用欢乐排遣老人的寂寞。有一次为了赶回去,他趟了七个多小时半膝深的大雪,走了三十多里路,终于赶上了除夕夜和老俩口一起吃年夜饭。1975年冬天,槐松带着热恋中的女友回连队去听取他们的意见,老俩口高兴的不得了。在热情招待之后,又把他们送到公路边等回团部的客车,刘大爷怕他女朋友冻着,又脱下自己厚实暖和的貂皮帽子给她戴上,自己在寒风中冻了两个多小时。槐松都结婚几十年了,每每提起这件事,他爱人的眼睛里还闪着泪花。


十年北大荒的生活让王槐松经历许多风雪严寒,又感受了人间真情的温暖。1977年7月,他接到了调令,就要打起行李回家的时候,他迟疑了,他最不放心的是谁来关照刘大爷老俩口今后的生活,他们越来越老了。老人看出了槐松的心思,便说:“机会难得,你安心走吧,我们会有人照顾的!”槐松想起,刘大娘在山东老家有个侄子曾想来农场工作。他替老俩口给农场写了报告,要求把侄子调来照顾他们。在槐松的调令到来之后,刘大娘侄子的调动问题还没落实,他找到了农场领导说:“他的调动问题不解决,我是不会走的!”在他的一再敦促下,终于在槐松调走前解决了侄子调转问题。在槐松离开农场的三十年里,是这位侄子照顾老俩口的生活,最后为他们送终的。但是槐松和他们的联系并没有断,在老俩口在世时,每逢春节和中秋,他都要为他们寄糖果和月饼。在刘大爷去世后,他们一家还从并不宽裕的生活费中每年节约500元,给刘大娘寄来,一寄就是十三年!


寄钱寄物也表达不了对亲人的思念。1998年7月,槐松又回到了分别了二十一年的金沙农场。到了场部他又急不可待地回到当年他工作的连队,在见到刘大娘的那一刻,双方都情不自禁地伸开双臂,快步上前紧紧拥抱,在场的场工会周主席拍下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幕。这就是本文开头时提到的那幅珍贵的照片。在刘大娘家,槐松还看到挂在墙上的许多他们一家的照片。1978年槐松结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结婚的照片扩放成12寸的彩照给刘大爷和刘大娘寄去,因为是他们第一个批准这个姻缘的。后来他们有了孩子,将孩子的百天照、周年照和合家欢的照都寄来。现在这些照片都挂在刘大娘家的墙上,槐松对大娘说,我们自己都没有好好保存这些照片,真是谢谢了!大娘说,天天看着这些照,我的日子也过得有意思!


农场热情接待远方归来的游子,他们问槐松有啥要求,他说,请刘大娘和我同吃同住。大娘第一次坐上小车、第一次住上宾馆、第一次参加宴请,第一次和领导一起开会……槐松临走前,她说:“孩子呀,这几天,我得到了从没得到了的东西,我就是死了也知足了!”她抱着槐松说:“你是我最孝心的儿子!”槐松说:“娘,你和大爷回山东老家时,一定到上海看看,我和妻子孩子等你们!”可是大娘没有实现母子团圆的愿望,于2003年6月去世了。说到这儿,槐松流下了眼泪。


槐松平静了一下心情,他说,北大荒天冷,但人情暖。正因为有了刘大爷刘大娘这样的真情,我们才能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棵的大树。回到城市里,比当年温暖多了,可真情少了,我们时常能感到一种寒冷,比北大荒还冷。这正是老知青经常集会,总想回去看看的原因。我们在怀念真情、寻找真情、呼唤真情,因为真情是和谐社会的灵魂。


去年的8月,王槐松怀揣着和刘大娘相聚的那张照片,他又回到了北大荒,又回到了金沙农场。他来到离老一连10里地的奶子山南坡的那片墓地,他找到了刘大爷和刘大娘的坟墓,摆上刘大爷爱喝的二锅头和刘大娘爱吃的糕点,又点上三柱香,他说:“大爷大娘,你们远方的儿子又来看你们了,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给我的爱,给我的最宝贵的真情!”


这时风吹松涛,如浪滚滚。

 

以下图文来自王槐松署名的美篇

 

王槐松下乡的41团(855农场,现金沙农场)
1998年第一次回访北大荒王槐松和刘大娘
照片被黑河知青博物馆收藏

当我在一连走近刘大娘的宅院时,心里“咚咚”地跳不停,当我和刘大娘乍一相见,双方都快步向前伸开双臂抱在了一起,林吉青在一旁本能地拍下了“相拥”这张珍贵的照片。


应我们的要求,在我回访农场的两天里,始终让刘大娘陪同我一起参观、游览,与我同吃同住,让她老人家有了“第一次坐小车、第一次住宾馆、第一次同领导一起吃饭……”的感觉。


2006年年第二次回访北大荒
参加黑河知青博物馆奠基仪式

2006年回访和战友在珍宝岛 

王槐松(中)回访北大荒途径在哈尔滨 

第三次回访北大荒 

 王槐松和战友祭扫金训华烈士墓

黑河知青博物馆的5.6米长巨幅灯箱

在参观参观知青博物馆中,让人眼睛一亮的是,在展厅显著位置竖立着一堵长5.6米、高1.8米、厚0.5米的我与刘大娘的“相拥”巨型灯箱展柜,很是令参观者瞩目。

 

在这堵巨型灯箱展柜的对面,还设有有着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专栏图文资料,将我与刘大娘35年之间、所凝聚的“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感人事迹作了展陈。


 2019年第六次回访北大荒

有关被媒体书籍刊载的图文

王槐松与妻子孟美琴


王槐松的妻子孟美琴同是北大荒知青 

1970年,北上的专列

在黑河知青博物馆

以上图片来自王槐松的美篇

作家贾宏图

贾宏图  1946年5月出生,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独立一营(瑷珲哈青农场),1976年12月返城,曾在哈尔滨日报、哈尔滨市委办公厅、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省文化厅、黑龙江日报社、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省人大任职。现为省政府文史馆馆员、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中国作协第五、六、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六、七届常务理事。曾任中国鲁迅文学奖第二、三、四届报告文学评委。曾三次获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奖,曾获“当代文学奖”和“改革开放30年优秀报告文学奖”、“徐迟优秀报告文学奖”。曾多次获东北及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文艺大奖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征文奖。出版文学著作二十余部。

文章转自“知青50年”  编辑兴耀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贾宏图文章

归根——天津知青一家重回北大荒知青忏悔高岗屯孩子啊,你在哪里?
被遗忘在大山里的孩子——李满意晾在沙滩上的鱼——留在北大荒的知青
山路弯弯——留在北大荒的北京知青
北大荒知青故事《生的顽强》
仲夏夜之梦——知青爱情悲剧
叶落白桦林——飘荡在北大荒的冤魂
我不想告诉你她的名字
谁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诗人的非诗意生活
长眠在你的怀抱里
《没有墓碑的青春》 火凤凰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