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兵团知青踏上了人生不归之路
四十八年前,连队一桩血案
70年代初,在兵团的知青戴手表的还很少。谁知晓48年前,为了一块普普通通的国产手表却牵连着一桩血案。
1974年9月10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2师15团3连牛号班的北京知青王忠信突然神秘地失踪。王忠信,个子不高,身体瘦弱,为人老实巴交,平日沉默寡言,不往人群里扎。牛号班不同大田排,大田排出工收工都是几十人集体行动。牛号班放牛轮流分人,独来独往,俩三人住一屋。那天王忠信失踪,同屋的另一个知青也说不清楚王忠信什么时侯走失的。当时连里也有个别知青偷跑回城。此时,连部特安排回京探亲的知青到王忠信的家找过,王忠信的父母说儿子没有回家。过了几天,仍不见王忠信的踪影,连里领导急的坐不住了,下命令停工半天,发动全连人寻找。3连的各个角落,野地的草丛渠沟里地毯式的搜索,竟在3连的地界7号渠发现了王忠信的一只鞋。
后来,3连的马倌赶马饮水,在连队后面的一潭深水塘里又发现了一具尸体……
这桩发生在兵团的命案影响很大,兵团保卫处、巴彦淖尔盟公安处及五原县公安局都派来了人员,与团保卫股组成了刑侦工作组,进行紧张地破案。法医对这具尸体进行了鉴定,确定尸体就是失踪的王忠信。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刑侦工作,一桩图财害命的真相浮出了水面,杀害王忠信的真凶竟是王忠信的同乡——北京知青吕宝华。
原来,王忠信在1973年春节探家回来,兴致勃勃地戴着一块新的首都牌手表,他四处炫耀,使我连里许多知青羡慕,谁知晓从暗处投来了恶狼似的阴森森的目光……
吕宝华,北京知青,身体健壮,心底阴暗,平日有偷窃劣迹。他到3连曾在猪号养过猪,后调到大田排。当时,他在本连交了一个女朋友,据吕宝华交待,他的女朋友和他索要一块手表,以吕宝华的家境和他每月的微薄津贴,他是满足不了女友的愿望。王忠信探家回来,吕宝华就暗暗地盯上他的那块首都牌手表。
9月9日的晚上,吕宝华偷偷地溜到了王忠信的宿舍,看到别的知青不在,他就以去7连吃西瓜为名,将王忠信骗到7号渠。在黑沉沉的夜幕下,凶残的吕宝华用套驴夹骨板猛击王忠信的头部太阳穴,可怜瘦小的王忠信昏倒在地上。丧心病狂的吕宝华又将王忠信拖到渠水里,直到王忠信断气。吕宝华取下王忠信手腕上那块首都牌手表,又将王忠信拖到3连后那潭深水塘边,装进早已准备好的麻袋,与石头沉在水塘底。这时候,吕宝华象一个幽灵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本来案子进行的很缓慢,刚开始刑侦组没有一点线索。在命案出来之后,整个三连周围实行了戒严,(三连位于十五团团部)三连的领导同时采取了行动,将全连队知青战士进行档案复查,及将曾在连里记载的所有劣迹的知青进行摸底盘查,并将他们暂时安排在一座空粮库里隔离审查。
苍天有眼,天网恢恢。做贼心虚,杀人者吕宝华在粮库里被隔离的日子,心情惆怅和烦躁,他自作聪明并怀有侥幸的心里,他认为自己没有暴露,他琢磨自己要想办法转危为安。一次,他竟偷偷跑出去,到一家与他相处不错的老复员兵的家里,要了二张信纸和信封,他又偷偷地给已回到北京探亲的女朋友写了一封信,再三嘱咐她有关那块首都牌手表的事永远要保密…….这封寄往北京的信却让每天审查信件的刑侦组的公安警察所查获。正是这封信让这个杀人案件有了新的线索,吕宝华图财害命的案子才浮出了水面。
1975年2月1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军事法院在2师15团团部召开公判大会,宣布判决杀人犯吕宝华死刑,立即执行。
为了一块普普通通的首都牌手表,竟毁掉俩位年轻鲜活的生命,这是那个特殊年代所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四十八年前的一桩血案,留给我们的是久久的感慨和深思。
(北京知青吕宝华与我妻子同在一个连队)
一个知青因“上访”和杀人而引起的人生悲剧
刘丙年,天津市5中68届初中生。1969年5月,刘丙年参加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被分配到15团1连。这个孱弱矮小的天津知青却讲一口纯正的普通话,说起话来慢条斯理文邹邹的,他的肚里似乎还有些墨水。他刚到连队在大田排干活,因他平日很机灵,脑袋瓜转的快,得到了连队领导的赏识,二年后,被调到了连部任通讯员。他在连里当通讯员的时候,手脚利索人很勤快,连里那个知青给家里寄信件,或家里来信件,刘丙年都是及时热情地把事办好。
给连里知青战友们留下的印象:刘丙年喜欢读书,常常在夜半煤油灯下,刘丙年阅览书籍写日记,他手书毛泽东的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制成条幅置于床头处,借此勉励自己。可是连里几次上大学、提干都没有他,他越来越惆怅忧郁,思想低沉起来。他常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他很羡慕赶潮流的人物,如黄帅、张铁生、李庆霖等写信名星。他做梦都想一夜成名,一鸣惊人,迅速改变自己在兵团过的平淡日子,改变自己下乡的知青命运。他的空想和幼稚,导致了后来他的人生的悲剧。
后来东窗事发,乃至全团知青的议论,我们才知晓刘丙年所走向他最后人生一段悲凉的轨迹。当时全连的知青正奋战在夺取麦收会战的第一线,而刘丙年却躲在连部小屋正筹划绘写自己的人生宏伟的蓝图,他先后给毛泽东、周恩来、林彪、江青、郭沫若、陈伯达等写信。他给毛泽东写信……还批评毛泽东选择错了接班人……他给周恩来写信,举荐自己的大哥(据说天津一位老中医)可医治周的病。他给郭沫若写信,其探讨新诗歌的问题……他的出名欲使他的头脑开始了发热和膨胀,他书写了他人生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政治童话。可最终又因“杀人罪“与“上访书信事件”而使他踏上了一条不归的路。
1974年10月初,刘丙年将一封写给国家领导人的一封信,委托了一个回家探亲的女知青在北京发信。不知是出于好奇,还是别的原因,这位女知青在火车上和同路探家的知青拆开了他的信,当然谁也不知道这封信发到哪里去了。过了一些日子,天天盼着北京回音的刘丙年急的象热锅里的蚂蚁,偏偏这时连里的知青们开始议论他给中央大人物写信的事,当然不是一片赞扬声,而是对他的嘲笑、挖苦、蔑视、唾骂……刘丙年感觉到自己从未受到过这般侮辱,他认为这一切都是那个给他带信的女知青私自拆看他的信件而又透露信的内容而造成的现实,他便怀恨在心便策划报复。于是,一场惊天动地的血案静静地在乌加河畔发生,一个灾难的魔影向着一连悄悄地扑来…..
12月底的一个夜晚,一连的营房还没有熄灯,四周一片宁静。失去理智的刘丙年拿着一把刮刀和一瓶汽油,悄悄地闯进了女宿舍,骑在那个还没有睡熟的女知青身上挥刀就扎。
平日瘦小孱弱的刘丙年今天却变的很凶残,他连续又扎了十几刀子。然后,他本想在现场再泼汽油点火焚尸灭迹,但他不知是胆怯还是想迅速逃离,他竟放弃点火的念头,悄悄溜回他的宿舍,脱下溅了一身鲜血的兵团绿棉袄,往床下一塞便倒头睡觉了。谁知那位被扎了十几刀子的女知青没有死,在她遇害挣扎时,他还辨认出来凶手是刘丙年。由于失血过多,她昏迷在血泊中。等同宿舍的知青回来,这位坚强的女知青苏醒过来说出了她被害的经过。于是连部一边迅速地向团部保卫股报案,一边请求团部医院火速派救护车来抢救遇害的女知青。很快,一连布下了天罗地网,团部保卫人员抓捕了杀人犯刘丙年。
刘丙年被关在团部保卫股一间小屋时,他的大脑出现了问题,他又开始胡思乱想起来。开头他怀有侥幸的心里,还很得意,他以为自己报复成功,但他更没有想到那个被他扎了十几刀子的女知青王秀兰并不是曾给他带信的人,他错杀了!而且这位女知青王秀兰经抢救后脱离了死亡线,后早早地病退回城。刘丙年被关押期间,脑子里一直纠缠了一种复杂和矛盾的情绪,还存在着一种很混乱的理念,甚至还表现出一种大义凛然的姿态,有一次他还高唱京剧《红灯记》选段…..有人说刘丙年精神出现失常。(其实客观地分析,刘丙年确实是患上严重精神病。)
1975年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军事法院在2师15团团部召开公审大会,宣布判决现行反革命凶杀犯刘丙年死刑,立即执行。23岁的天津知青刘丙年倒在了寒风呼啸的荒草滩上……..
刘丙年事件,全团的政治学习提高了到了一个新的统一高度的认识。对于刘丙年,各连的兵团战士众口一词怒骂和斥责,甚至有几个战士深夜到刘丙年的墓前用刀割取刘的脚趾打赌的荒唐的事,充分显露了当年阶级斗争人为制造仇恨的残酷和荒唐的一面。
当时正是寒冬,吕宝华和刘丙年被枪毙后,墓坑穴挖的很浅,冻土厚层的挖不深。后来,团警卫通讯班的战士没有将尸体深埋葬。两位尸体上所穿的棉衣和毛衣也被附近的农民剥去了,不多日子,俩具尸体也许被野狗啃吃光了,后来墓坑里只留下一摊血迹…..
48载过去了,战友们聚会中,总有人提起了刘丙年……我们也听到了这样的消息:经刘家上访,原内蒙古建设兵团军事法院对于刘丙年案件量刑颇重,受害人未死,另给中央领导的信件不应扩大为政治事件,按照其反革命判罪,其给刘家一些经济补偿。人死不能复生,何况当时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天津知青刘丙年的人生悲剧,将留给我们多少地感慨和沉思!
刘丙年也是我妻子天津五中的一个校友,并同下乡在一个团。我当年在老连队是二连,与刘丙年所在的一连才相距二里地。回城时,我家居住在天津红桥区赵家场胡家胡同,后来我家迁去河北大街小新街,与刘丙年居住的三条石大街很近。有时候晚上,我常常到三条石大街去散步,莫非去寻找刘丙年当年曾走过的足迹?还是想到刘家探望?当时我的心情很复杂,虽这段历史一页翻过去了,但作为一个兵团岁月的经历者,作为一个知青作家,我应该纪录下这段历史。尽管刘丙年是个有争议的一个知青,不论他的人生结局如何?但是他也是一个曾经怀抱有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并奔赴到边疆的屯垦戍边的天津知青。历史会遗忘他吗?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的社会也逐步地走向文明和人性化的时代轨道。我们作为当年的亲历者和活着的老知青,让那件往事渐渐地趋向客观的理性和更多的反思!对于知青刘丙年的死,我们今天所感受的是悲叹和惋惜。不管怎样,刘丙年是我们中国千万个知青中的一员,他的毁灭也与那个扭曲的年代有脱不掉的关系。今天我们尽可能去减轻或抹去人为的仇恨,我们不妨用我们最后的生命共同承受那个年代悲剧的苦痛,去学会宽恕,去学会做人!
注:北京知青吕宝华与天津知青刘丙年于1975年2月1日,在十五团经过公审,被执行死刑。
2022年10月1日天津寒舍
付晓峰,祖籍天镇县。1952年出生内蒙古商都县,1965年就读包头十五中学。1971年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十五团十七团战士,后调兵团电厂(乌拉山电厂)宣传干事。7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业报》《巴彦淖尔报》《天津日报》“满庭芳版”版《今晚报》“人物专刊”版《人民日报》“国际副刊”及“文化广角”版“《人民日报.海外版》“名流周刊”《人民政协报》“春秋,朝花夕拾”版,《民国春秋》《良友》《连云港文学》等二十五家报纸和杂志发表文学作品。
已出版《绿星照耀在东方地平线上——华夏名人与世界语风云录》一书,《小火炬手之歌》报告文学集。2014年,山东枣庄大学国际世界语博物馆收藏作者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发表的“名人与世界语”名人传记文章33张报纸,并颁发收藏证书。2000年,其生平与世界语创作经历被收录于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世界语人物志》。2017年,又被收录于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世界语人名录》。
作者现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世界语协会理事,全国世界语协会会员。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公众号发布付晓峰文章
▲大山里的牧羊人,文革中一个回乡知青的放羊生涯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