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母亲(上)——她不是我的亲生母亲
前几天,我们的公号讨论自寿诗,肖复兴也写了一篇文章,在本公号发表后,得到读者真诚的回应。肖复兴是作家,出书逾百种,在微信公号上发文,却是首次尝试。他很珍惜读者的反馈。我说,现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沟通的渠道,已经迅速从报纸、杂志、书籍向互联网、微信、手机转移。一些过去的佳作,如果网上查不到,可能会失去一个很大的读者面。我建议他把33年前完成的散文力作《母亲》,放在微信公号上展示,尝试和新的读者群见面。他欣然同意。
这篇散文,32年前首发于《文汇月刊》。这份深受读者喜爱的刊物,早已消失。《母亲》还曾改编成故事影片《继母》,由孙道临执导,郑振瑶主演。孙道临先生已于15年前逝世。不知是否还有人记得这部影片。
——公众号"丁东小群"
母亲(上)作者:肖复兴十年来,我写过许多篇有关普通人的报告文学。我自认为与他们血脉相连,心不能不像磁针一样指向他们。可是,我却从来没有想到我可以,也应该写写她老人家。为什么?为什么?
是的,她比我写的报告文学中那些普通人更普通、更平凡,就像一滴雨、一片雪、一粒灰尘,渗进泥土里,飘在空气中,看不见,不会被人注意。人啊,总是容易把眼睛盯在别处,而忽视眼前的、身边的。于是,便也最容易失去弥足珍贵的。
我常责备自己:为什么现在才想起来写写她老人家呢?前些日子,她那样突然地离开人世,竟没有留下一句话!人的一生中可以有爱、恨、金钱、地位与声名,但对比死来讲,一切都不足道。一生中可以有内疚、悔恨和种种闪失,都可以重新弥补,唯独死不能重来第二次。现在,再来写写对比生命来说苍白无力的文字,又有什么用呢?
我仍然想写。因为她老人家总浮现在我的面前,在好几个月白风清的夜晚托梦给我。面对冥冥世界中她老人家的在天之灵,我愈发觉得我以往写的所有普通人的报告文学,渊源都来自她老人家。没有她,便没有我的一切。对比她,我所写的那些东西,都可以毫不足惜地付之一炬。
她就是我的母亲。
她不是我的亲生母亲。
1952年,我的生母也是突然去世。死时,才37岁。爸爸办完丧事,让姐姐照料我和弟弟,自己回了一趟老家。我不到5岁,弟弟才1岁多一点儿。我们俩朝姐姐哭着闹着要妈妈!
爸爸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
弟弟吓得躲在姐姐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
“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就是不让她摸。
我偷偷打量着她:缠着小脚,没有我妈漂亮、个高,而且年龄显得也大。现在算一算,那一年,她已经49岁。她有两个闺女,老大已经出嫁,小的带在身边,一起住进了我们拥挤的家。
后妈,这就是我们的后妈?
弟弟小,还不懂事,我却已经懂事了,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弄不清鼓胀着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一种异样的,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看她和她的那个女儿。
不久,姐姐去内蒙古修京包线了。她还不满17岁。临走前,她带我和弟弟在劝业场里的照相馆照了张相片。我们还穿着孝,穿着姐姐新为我们买的白力士鞋。姐姐走了,我和弟弟都哭了。我们把失去母亲后越发对母亲依恋的那份感情都涌向姐姐。唯一的亲姐姐走了,为了减轻家中添丁进口的负担。她来了。我们又有妈妈了。
姐姐走后,她要搂着我和弟弟睡觉。我们谁也不干,仿佛怕她的手上、胳膊上长着刺。爸爸说我太不懂事,她不说什么。在我的印象中,她进我家来一直很少讲话,像个扎嘴的葫芦。出出进进大院,对街坊总是和和气气,从不对街坊们投来的芒刺般好奇或挑剔的目光表示任何不快。“唉!后娘呀……”隐隐听到街坊们传来的感叹,我心里系着沉沉的石头。我真恨爸爸,为什么非要给我和弟弟找一个后娘来!
对门街坊毕大妈在胡同口摆着一个小摊,卖些泥人呀、糖豆呀、酸枣面之类的。一次路过小摊,她和毕大妈打个招呼,便问我:“你想买什么?”
我瞟瞟小摊,又瞟瞟她,还没说话,身边跟着她的亲生女儿伸出手指着小摊先说了:“妈!我要买这个!”
她打下女儿的手,冲我说:“复兴,你要买什么?”
我指着摊上的铁蚕豆,她便从毕大妈手中接过一小包铁蚕豆;我又指着摊上的酸枣面,她便又从毕大妈手中接过一小包酸枣面;我再指着小泥人、指着风车、指着羊羹……我越指越多。我是存心。那时,我小小的心竟像筛子眼儿一样多,用这故意的刁难试探一位新当后娘的心。
她为难地冲毕在妈摇摇头:“我没带这么多钱!”
我却嚷着,非要买不成。这么一闹,招来好多人看着我们。她非常尴尬。我却莫名其妙地得意,似乎小试锋芒,我以胜利而告终。
过了些日子,她的大女儿,我叫大姐从天津来了。大姐长得很像她,待我和弟弟很好。我们一起玩时有说有笑也很热闹,大姐挺高兴。临走前整理东西,她往大姐包袱卷里放进几支彩线,让我一眼看见了。这是我娘的线!我娘活着的时候绣花用的,凭什么拿走?第二天,大姐要走时找这几支彩线,怎么也找不着了。“怪了!我昨儿个傍晌明明把线塞进去了呀!咋没了呢?”她翻遍包袱,一阵阵皱眉头。她不知道,彩线是我故意藏起来了。
送完大姐回天津,爸爸从床铺褥子下面发现了彩线,一猜就是我干的好事,生气地说我:“你真不懂事,藏线干什么?”
我不知怎么搞的,委屈地哭起来:“是我娘的嘛!就不给!就不给!……”
她哄着我,劝着爸爸:“别数落孩子了!兴是我胡涂了,忘了把线放在这儿了……”我越发得理似地哭得更凶了。
咳!小时候,我是多么不懂事啊!
几年过去了。我家里屋的墙上,依然挂着我亲娘的照片。那是我娘死后,姐姐特意放大了两张12寸的照片,一张她带到内蒙,一张挂在这里。我和弟弟都先后上学了,同学们常来家里玩。爸爸的同事和院里的街坊有时也会光顾,进屋首先都会望见这张照片。因为照片确实很大,在并不大的墙上很显眼。同学们小,常好奇地问:“这是谁呀?”大人们从来不问,眼睛却总要瞅瞅我们,再瞅瞅她。我很讨厌那目光。那目光里的含义让人闹不清。
随着年龄的一天天增长,我的心态变得盛满过多复杂的情感。我对自己的亲姐姐越发依恋,也常常望着墙上亲娘的照片发呆,想念着妈妈,幻想着妈妈又活过来同我们重新在一起的情景。有时对她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她从不在意,更不曾打过我和弟弟一个手指头,任我们向她耍着性子,拉扯着她的衣角,街坊四邻都看在眼里。
许多次,爸爸和她商量:“要么,把相片摘下来吧?”
她眯缝着眼睛瞧瞧那比真人头还大的照片,摇摇头。
于是,我娘的照片便一直挂在墙上,瞧着我们,也瞧着她。她显得很慈祥。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叫她妈妈一时还叫不出口。
那时候,没有现在变型金刚之类花样翻新的玩具,陪伴我和弟弟度过整个童年的只有大院里两棵枣树,我们可以在秋天枣红的时候爬上树摘枣,顺便可以跳上房顶,追跑着玩耍。再有便只是弹玻璃球、拍洋片了。我不大爱拍洋片,拍得手怪疼的;爱玩弹球,将球弹进挖好的一个个小坑里,很有点儿像现在的高尔夫球、门球的味道。玩得高兴了,便入迷得什么都不顾了,仿佛世界都融进小小透明的玻璃球里了。一次,我竟忘乎所以将球搁进嘴里,看到旁的小孩子没我弹得准时兴奋地叫起来,“咕碌”一下把球吞进肚子里。孩子们惊呆了,一个孩子恐惧地说:“球吃进肚皮里要死人的!”我一听吓坏了,哇哇哭起来。哭声把她拽出屋,一见我惊慌失措的样子,忙问:“怎么啦?”我说:“我把球吃进肚子里了!”一边说着,我又哭了起来。她很镇静,没再讲话,只是快步走到我身边,蹲下身子一把解开我的裤带,然后用一种我从未听过的、带有命令的口吻说:“快屙屎,把球屙出来就没事了!”我吓得已经没魂了,提着裤子刚要往厕所跑,被她一把拽住:“别上茅房,赶紧就在这儿屙!”我头一次乖乖地听了她的话,顺从地脱下裤子,蹲下来屙屎。小孩们看见了,不住地笑。她一扬手,像赶小鸡一样把他们赶走:“都家去,有啥好笑的!”
这一刻,她不慌不乱,很有主意。我一下子有了主心骨,觉得死已经被她推走了,便憋足劲屙屎。谁知,偏偏没屎。任凭憋得满脸通红就是屙不出来。她也蹲着,一边看看我的屁股,一边看看我:“别急!”说着,用手帮我揉着肚子;“这会儿球也不能那快快就到了屁股这儿,刚进肚儿,它得慢慢走。我帮你擀擀肚子!”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一直把揉肚子叫擀肚子?但她擀得确实舒服,以后我一肚子疼就愿意叫她擀。她不光擀肚子这块,还非得叫我翻过身擀后背。她说就像烙饼得翻个儿一样,只有两面擀才管用。这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她那骨节粗大的手的温暖和力量。不知擀了多半天,屎终于屙出来了。多臭的屎啊!她就那样一直蹲在我的旁边,不错眼珠望着那屎,直到看见屎里果真出现了那颗冒着热气圆鼓鼓的小球时,她高兴地站起来,走回家拿来张纸递给我:“没事了,擦擦屁股吧!”然后,她用土簸箕撮来炉灰撒在屎上,再一起撮走倒了。
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门口对面是一家叫泰丰粮栈的大院。它气派大,门前有块挺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抖空竹,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它那儿摆着个大车轱辘,两支胶皮轮子中间连着一根大铁轴。我们在公园玩过踏水车的玩具,便也一样双脚踩在铁轴上,双手扶着墙,踩着轱辘不住地转,玩得好开心。我忘了我们小孩能有多大劲呢?那大轱辘怎么会听我们摆布呢?它转着转着就不听话,开始往后滚。这一滚动,其他几个孩子都跳下去了,唯独我笨得脚一踩空,一个栽葱摔到地上,后脑勺着着实实砸在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
等我醒来时已经躺在医院里,身旁是她和同院的张大叔。张大叔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是她背着你往医院跑呀!我怕她背不动你,跟着来搭把手,她不让,就这么一直背着你。怕你得后遗症,求完大夫求护士的。你妈可真是个好人啊……”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伏下身来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我不知怎么搞的,眼泪怎么也控制不住流了下来。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你刚才的样子真吓死人了!”张大叔说。
回家的时候,天早已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踩着小脚,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以后许多天,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街坊,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可别落下病根儿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大车轱辘,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那样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事没有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这就是我的童年、我的少年。除了上学,我们没有什么可玩的。爸爸忙,每天骑着那辆像候宝林在相声里说的除铃不响哪儿都响的破自行车,从我家住的前门赶到西四牌楼上班,几乎每天两头不见太阳。她也忙,缝缝补补,做饭洗衣,在我的印象中,她一直像鸵鸟一样埋头在我家那个大瓦盆里洗衣服,似乎我们有永远洗不完的破衣烂衫。谁也顾不上我们,我们只有自己想办法玩,打发那些寂寞的光阴。
一次,我和弟弟捉到几只萤火虫,装进玻璃瓶里,晚上当灯玩。玩得正痛快呢,院里几个比我大的男孩子拦住我们,非要那萤火灯不可。他们仗着自己人高马大,常常蛮不讲理欺侮我和弟弟这没娘的孩子。说实在的,那时我们怕他们,受了欺侮又不敢回家说,只好忍气吞声。这一次非要我们的萤火虫灯,真舍不得。他们毫不客气一把夺走,弟弟上前抢,被他们一拳打在脸上,鼻子顿时流出血来。我和弟弟一见血都吓坏了。回家路过大院的自来水龙头,我接了点儿凉水,替弟弟把脸上的血擦净,悄悄嘱咐:“回家别说这事!”
弟弟点点头,回家就忘了。我知道他委屈。爸爸是个息事宁人的老实人,这回也急了,拉着弟弟要找人家告状。她拦住了爸爸:“算了!”
我挺奇怪,为什么算了?白白挨人家欺侮?
她不说话。弟弟哭。我噘着嘴。
晚上睡觉时,我听见她对爸爸说“街坊四邻都看着呢。我带好孩子,街坊们说不出话来,就没人敢欺侮咱孩子!”
当时,我能理解一个当后娘的心理吗?她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直到去世也没和任何人红过一次脸。她总是用她那善良而忠厚的心,去证明一切,去赢得大家的心。以后,院里大孩子再欺侮我们,用不着她发话,那些好心的街坊大婶大娘便会毫不留情地替我们出气,把那些孩子的屁股揍得“啪啪”山响。
这样一件事发生后,街坊们更是感叹地说:“就是亲娘又怎么样呢?”
那是她的小闺女长到十八岁的时候。
她一直怕人家说自己是后娘待孩子不好,凡事都尽着我和弟弟。哪怕家里有点好吃的,也要留给我们而不给自己的闺女。我们的小姐姐老实、听话,就像她自己一样。小姐姐上学上得晚,十八岁这一年初中刚毕业。她叫她别再上学了,让她到内蒙找我姐姐去,让我姐姐给介绍了个对象,闪电式便结了婚。一纸现在越发金贵的北京户口,就这样让她毫不犹豫地抛到内蒙古京包线上一个风沙弥漫的小站。那一年,我近十岁了,我知道她这样做为的是免去家庭的负担,为的是我和弟弟。
“早点儿寻个人家好!”她这样对女儿说,也这样对街坊们解释。
小姐姐临走时,她把闺女唯一一件像点儿样的棉大衣留下来:“留给弟弟吧,你自己可以挣钱了,再买!”那是一件粗线呢的厚厚大衣,有个翻毛大领子,很暖和。它一直跟着我们,从我身上又穿到弟弟身上,一直到我们都长大了,再也用不着穿它了,她还是不舍得丢,留着它盖院子里冬天储存的大白菜。以后,她送自己的闺女去内蒙。她没讲什么话,只是挥挥手,然后一只手牵着弟弟,一只手领着我。当时,我懂得街坊们讲的话吗,“就是亲娘又怎么样呢?” 我理解作为一个母亲所做的牺牲吗?那是她身边唯一的财富啊!她送走了自己亲生的女儿,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儿子啊!
记得有一次,爸爸领我们全家到鲜鱼口的大众剧场看评戏。那戏名叫《芦花记》,是出讲后娘的戏。我不大明白爸爸为什么选择这出戏带我们来看。我一边看戏,一边偷偷地看坐在身旁的她。她并不那么喜欢看戏,也看不大懂,总得需要爸爸不时悄悄对她讲述一遍情节才行。我不清楚她看了这出演后娘的戏会有什么感触,我自己心里却倒海翻江,一下子滋味浓浓得搅不开。那后娘给孩子穿用芦花假充棉花却不能遮寒的棉衣,使我对后娘充满恐惧和厌恶。但坐在我身边的她,是这样的人吗?不是!她不是!她是一位好人!她是宁肯自己穿芦花做的棉衣,也决不会让我和弟弟穿的。我给我自己的回答是那样肯定。
我不爱听评戏。从那出《芦花记》后,我再也没看过第二场评戏。
妈妈!我忘记了是从哪一天开始叫她妈妈了。但我肯定在看了这出评戏之后。
童年和少年,是永远回忆不完的,像是永远挖不平的大山。那时,我们因节节拔高而常常看不起目不识丁的母亲;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她的存在。当一切过去了,才会看清楚过去的一切,如同潮水退后的石粒一般,格外清晰地闪着光彩显露出来。
小学高年级,我的自尊心其实是虚荣心突然胀胀的,像爱面子的小姑娘。妈妈没文化,针线活做的也不拿手,针脚粗粗拉拉的。从她来以后,我和弟弟的衣服、鞋都是她来做。衣服做得像农村孩子穿的,洗得干干净净。这时候,我开始嫌那对襟小褂土;嫌那前面没有开口的抿裆裤太寒碜;嫌那踢死牛的棉鞋没有五眼可以系带……我开始磨妈妈磨爸爸给我买商店里卖的衣服穿。这居然没有伤了她的心,她反倒高兴地说:“孩子长大了,长大了!”然后,她带我们到前门外的大栅栏去买衣服。上了中学以后,她总是把钱给我,由我自己去挑支买。而她只是在衣服的扣子掉了的时候帮我补上;衣服脏的时候埋头在那大瓦盆里洗。
我甚至开始害怕学校开家长会,怕妈妈踩着小脚去,怕别人笑话我。我会千方百讲地不要她去,让爸爸参加。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她必须去,我会在开会前羞得很,会后又会臊不答答的,仿佛很丢人。前后几天,心都紧张得很,皱巴巴的,怎么也熨不平。其实,她去学校开家长会的机会很少,但我仍然害怕,我实在不愿意她出现在我们学校里。反正,那时我真够浑的。
一年暑假,我磨着要到内蒙看姐姐。爸爸被我折磨得没办法,只好答应了。听说学校开张证明,便可以买张半费的学生火车票。爸爸去了趟学校,碰壁而归。校长说学生只有去探望父母才可以买半费学生票,看姐姐不行。我知道那位脸总是像刷着糨糊一样绷得紧紧的校长,他说出的话从来都是钉天的星。我们谁见了他都像耗子见了猫一样,躲得远远的。
妈妈说我去试试!
我不报什么希望。果然她也是碰壁而归。不过她不是就此罢休,接着再去,接着碰壁。我记不清她究竟几进几出学校了。总之,一天晚上,她去学校很晚没回家,爸爸着急了,让我去找。我跑到学校,所有办公室都黑洞洞的,只有校长室里亮着灯。我走进校长室门,没敢进去。平日,我从不敢进过一次校长室。只有那些违反校规、犯了错误的同学才会被叫进去挨训。我趴在门口听听里面有什么动静?没有。什么动静也没有。莫非没人?妈妈不在这里?再听听,还是没有一点儿声响。我趴在窗户缝瞅了瞅,校长在,妈妈也在。两人演的是什么哑剧?
我不敢进去,也不敢走,坐在门口的石阶上等。不知过了多半天,校长的声音吓了我一跳:“大妈!我算服了您了!给您,证明!我可是还没吃饭呢!”接着就听见椅子响和脚步声,吓得我赶紧兔子一样跑走,一直跑出学校大门。我站在离校门口不远的一盏路灯下,等妈妈出来。我老远就看见她手里攥着一张纸,不用说,那就是证明。
她走过来,我叫了一声:“妈!”楞楞的,吓了她一跳,一见是我,把证明递给我:“明儿赶紧买火车票去吧!”
回家的路上,我问她:“您用什么法子开的证明呀?”我觉得她能把那么厉害的校长磨得好说话了,一定有高招。
她微微一笑:“哪儿有啥法子!我磨姜捣蒜就是一句话:复兴就这么一个亲姐姐,除了姐姐还探啥亲?不给开探亲证明哪个理?校长不给开,我就不走。他学问大,拿我一个老婆子有啥法子!”
“妈!您还真行!”
说这话,我的脸好红。我不是最怕妈妈去学校吗?好像她会给我丢多大脸一样。可是,今天要不是她去学校,证明能开回来吗?
虚荣心伴我长大。当浅薄的虚荣一天天减少,我才像虫子蜕皮一样渐渐长大成人。而那时候,我懂得多少呢?在我心的天平上,一头是妈妈,一头却是姐姐。尽管妈妈为我付出了那样多,我依然有时忘记了妈妈的情意,而把天平倾斜在姐姐的一边。莫非是血脉中种种遗传因子在作怪吗?还是心中藏有太多的自私?
大约六年级那一年,我做了一件错事。姐姐逢年过节都要往家里寄点儿钱。那一次,姐姐寄来30元。爸爸把钱放进一个牛皮小箱里。那箱是我家最宝贵的东西,所有的金银细软都装在里面。那时所谓的金银细软,无非是爸爸每月领来的70元工资、全家的粮票、油票、布票之类。我一直顽固认为:姐姐寄来的钱就是给我和弟弟的。如果没有我和弟弟,她是不会寄钱来的。爸爸上班后,我趁妈妈不在家的时候,走近那棕色的小牛皮箱。箱子上只有一个铜吊镣,没有锁头,轻轻一掀,箱盖就打开了。我记得挺清楚,5元一张的票子六张躺在箱里,我抽走一张跑出了屋。那时,我迷上了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我从同学手里借了一本《千家诗》,全都抄了下来,觉得不过瘾,想再看看新的才解气。手中有5元钱一张“卡卡”直响的票子,我径直跑往大栅栏的新华书店。
那时5元钱真经花,我买了一本宋词选,一本杜甫诗选,一本李白诗选,还剩一块多零钱。捧着这三本书,我像个得胜回朝的将军得意洋洋回到家,一看家里没人,把书放下便跑到出租小人书的书铺,用剩下的钱美美地借了一摞书。我忘记了,那时5元钱对于一个每月只有70元收入的全家意味着什么。那并不是一个小数字。
我正读得津津有味,爸爸突然走进书铺。我这才意识到天已经暗了下来。我这才发现爸爸一脸怒气,叫我立刻跟他回家。一路上,他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活像犯了错的小狗,耷拉着耳朵垂着尾巴。我知道大事不好。果然,刚进家门,爸爸便忍不住,把我一把按在床上,抄起鞋底子狠狠地打在我的屁股上。爸爸什么话也不讲。我不哭,也没有叫。我和爸爸都心照不宣,我心里却在喊:“姐姐!
姐姐!你寄来的钱是给谁的?是给我的!我的!”
我生平头一次挨打。也是唯一一次。
妈妈就站在旁边。她一句话也没说,就那么看着,不上来劝一劝,一直看着爸爸打完了我为止。
吃饭时,谁也不讲话,默默地吃,只听见嚼饭的声音,显得很响。妈妈先吃完饭,给爸爸准备明天上班带的饭,其实我天天看得见,但仿佛这一天才看清楚:只是两个窝头,一点儿炒土豆片而已。爸爸每天就吃这个。大冬天,刮多大风、下多大雪,也要骑车去,不肯花5分钱坐车,我却像大爷一样5玩钱大把大把地花。我忽然感到很对不起爸爸,觉得是我错了,我活该挨打。妈妈不劝也是对的,为的是我长个记性。
饭后,爸爸叮嘱妈妈:“明儿买把锁,把小箱子锁上!”
第二天,那个棕色小皮箱没有上锁。
第三天,妈妈仍然没有锁上它。
在以后的岁月里,那箱子对我始终没有上锁。为此,我永远感谢妈妈。那是一位母亲对一个犯错误孩子的信任。对于儿子,只有母亲才会把自己的一切向儿子敞开着……
我上初中的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那时,弟弟上小学三年级。我们正在长身体、要饭量的根节儿。一下子,家里月月粮食出奇的紧张,我们的肚子出奇的大,像是无底洞,塞进多少东西也没有饱的感觉。
星期天,爸爸对我们说:“今天带你们去个好地方!”
爸爸、妈妈领着我们兄弟俩来到天坛城根底下。妈妈一下神彩焕发,蹲下来挖了两棵野菜。原来是挖野菜来了!爸爸口中念念有词:“野菜更有营养!”我和弟弟谁也不信,都觉得那玩艺很苦。挖野菜,妈妈是行家。她在农村呆过好多年,逃过荒、要过饭,闹饥荒的岁月就是靠吃野菜过来的。她很得意地告诉我和弟弟这叫什么菜、那叫什么菜,那样子很像老师指着黑板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答案。以后,我写小说时要写一段有关野菜的具体名字时问她,她依然眼睛一亮,得意地告诉我什么是茴菜、马齿苋、曲公菜、苦苦菜、老瓜筋、洋狗子菜、牛舌头棵……
就是这些名目繁多味道却一样苦涩的野菜,充饥在妈妈和爸爸的肚子里。那时,从天坛城根挖来的野菜,被妈妈做成菜团子(用玉米面包着野菜做馅和食品),大多咽进她和爸爸的胃里,而把馒头和米饭让给我和弟弟吃。野菜到底是野菜,就在灾荒眼瞅着快要过去的时候,爸爸、妈妈却病倒了。
先是爸爸,患上高血压,由于饥饿,全身浮肿,脚面像被水泡过发酵一般,连鞋都穿不进去。他上不了班,只好提前退休,每月拿60%的工资,全家只有靠爸爸的42元钱过日子了。紧接着,妈妈病了,那么硬朗的身子骨也倒下了。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夜。
那时,我正要初三毕业,弟弟小学毕业,正要毕业考试之际。一天半夜里,我被里屋妈妈一阵咳嗽刺醒,睁眼一看见里屋的灯亮着。爸爸和妈妈正悄悄说着话。我听出来是妈妈吐血了。我再也睡不着,用被子捂着脸偷偷地哭了,又不敢哭出声,怕惊动弟弟和他们。我知道,这一切是为了我们。我们这些孩子有什么用!我们就像趴在他们身上的蚂蝗,在不停吸吮着他们的血呀!我们快长大了,他们的血也快被吸干了。
第二天上午,我对他们讲:“爸!妈!我不想上高中了,想报中专!”上中专吃饭不用花钱,每月还能有点助学金。
爸爸一听挺吃惊:“为什么?你一定得上高中,家里砸锅卖铁也要供你!”爸爸知道我初中几年都是优良奖章获得者,盼我上高中、上大学。
妈妈坐在一旁不说话,只是不断地咳。她每咳一声,都像鞭子抽打在我的心上。那一刻,我真想扑在她的怀里大哭一场。
爸爸又说:“你听见吗?一定要上高中!”他见我不答话,生气地一再逼我答应。
我急了,流着泪嚷了句:“妈都吐血了,我不上!”
这话让他们都一惊。妈妈把我叫到她身边,说:“你听谁瞎嘞嘞?我没——!”
“您甭骗我了!昨夜里你们的话,我都听见了!”
她本来就不会讲瞎话,让我这么一说更不会遮掩了:“妈妈是没事!我以前身子骨好,你放心!上学可是一辈子的事。妈妈一辈子没文化,你可要……”她说着有生以来最多的一次话。她说得不连贯,讲不出什么道理,但我都明白。
“你快别惹你爸生气,你爸有高血压。听见不?就点点头说你上高中!”
她说着,望着我。我望着她蜡黄的脸上皱纹一道道的,心里不禁一阵阵抽搐。
“你快答应吧!”她急得掉出眼泪。
我不忍心她这样悲伤近乎哀求一样对我说话,只好点了点头。
当天,爸爸把这事写信告诉了姐姐。就是从那个月起,姐姐每月寄来30元钱,一直寄到我到北大荒插队。我知道我只能上高中,只能好好学习,比别人下更大的苦功夫学!
爸爸一辈子留下有两件值钱的东西:一是那辆破自行车;另是一块比他年纪还要老的老怀表。他卖掉了这两样东西,给妈妈抓来中药。我卖掉了集起来的一本邮集,又卖掉几本书,换来一些钱,交到妈妈的手中。我想让妈妈的病快点儿好起来,心想妈妈会为我这孝顺高兴的。谁知她听说我卖了书,什么话也没说,眼泪落了下来。弄得我不知怎么回事,一个劲儿问:“妈,您怎么啦?……”
“你真不懂事啊!真不懂事!我为了什么?你说!你怎么能卖书呢?”
我讲不出一句话。妈妈,你病成这样子,想的还是要我读书!
“你答应我以后再也不干这傻事了!”
我只好点点头。
我升入高中。就在高一这一年下乡劳动中,我上吐下泻病倒了。同学赶着小驴车连夜把我送到长途汽车站。我回到家后几天高烧不退,昏迷不醒,可吓坏了爸爸、妈妈。一位邻居对妈妈说:“孩子是魂儿丢了。你得快替孩子招招魂!”妈妈赶紧脱下鞋,用鞋底子拍着门槛,嘴里大声反复叫着:“复兴,我的儿呀,你快回来吧!复兴,我的儿呀,你快回来吧!……”然后不住叫我的名字:“你答应啊!复兴,你答应啊!……”
躺在床头迷迷糊糊听见她在叫我,我不应声。我当时刚刚加入共青团,又是学校堂堂的学生会主席,自以为很革命,怎么能信招魂这迷信的一套呢?我不应声,妈妈便越发用鞋底子使劲拍门槛,越发大声叫:“复兴,你答应啊……”那声音越发充满着紧张和急迫,直到后来嗓子哑了、带着哭音了。她是那样虔诚地想相信我的魂还未被她招回。我的性子可真拧,或者说我的革命性可真坚定,妈妈就这样叫了我半宿,我硬是不应声。
弟弟在一旁急了,撺掇我:“你快答应一声吧!”没办法,我只好有气无力地应了一声:“呃!”妈妈长舒一口气,穿上鞋站起来走到我身边,说:“总算把魂招回来了!没事了,你病快好了”
病好之后,我说她:“妈!大半夜的叫魂,多让人难为情。您可真迷信!”
她一笑:“什么迷信不迷信!你病好了,我就信!”
这就是我的母亲!在所有人面前,我从来不讲她是后娘,也绝不允许别人讲。
我忽然想起这样一件事。那时,我在学校食堂吃一顿午饭,负责打饭、分饭。我们班有个眼皮有块疤瘌的同学,有一次非说我分给他的饭少了,横横地对我说:“怎么给我这么点儿?你后娘待你也这样吧?”我气得浑身发抖,扔下盛馒头的簸箩,和他扭打了起来。我从来没和别人打过架,自小力气便弱。疤瘌眼是个嘎杂子琉璃球的个别生,很会打架。我知道我打不过他,可还是要打。结果,吃亏的当然是我,我被他打得鼻青脸肿。但他也没占什么便宜,开始起,他毫无准备被我朝他的小肚子上结结实实打了好几拳。
回到家,见我狼狈的样子,妈妈吓坏了,忙问:“小祖宗,你这是怎么啦?”
“没什么!”我没告诉妈妈。但我觉得我值得。我为妈妈做了点什么。虽然,也付出了点儿什么。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待续……)文章来源:丁东小群
肖复兴文章
▲肖复兴:历史上特殊的一代
▲在猪号的日子、遥远的土豆花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点击▲ 关注老知青家园、阅读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