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6月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看故宫《千里江山图》意犹未尽?来敦煌壁画里瞧个够!

2017-10-17 高阳 地道风物

| 寂寂无名之手,绘出了中国最美的青山绿水 |




- 风物君语 -

在这个“红叶疯了”的季节

人们却为“青绿色”疯狂去了

不愿寻满山丹枫朱柿

只望赏一卷青山绿水

活在900年前的一位天才少年

用一幅巨作引领了900年后的文化时尚

是否去了故宫

是否亲眼目睹了那幅赫赫有名的《千里江山图》

成为了这个秋天人们念念于心的“文艺情怀”


你,也如此吗?



王希孟,这位18岁的宋朝“央美”学生,曾被才子皇帝宋徽宗亲自点拨、称道。可惜的是,他的一生短暂得如昙花一现,留下这唯一作品,惊艳地证明了“天妒英才”这句谶语。除了为欣赏这幅名画外,人们也是为这段传奇的人生去看,为了这份灿烂而短暂的遗憾去看。更有人看过它后,用充满唏嘘和感慨的语言叹道:


“在《千里江山图》中,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必须十八岁。再小几岁,再老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王希孟好像知道,过几年,他就死了。”

——陈丹青


                              


 1 


被遗忘的“青山绿水”


 《千里江山图》全卷 宋 王希孟 


伴随着京剧《武家坡》流转的唱腔:“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我也展开了手边的图册。是啊,若是缺少了青山绿水,便不能够成就这花花世界。在古代,无论是游子谪官,隐士才人、商旅边将、思妇情郎,都可将个人的悲喜心境寓情于景,借景言情。山水在中国古人的心中,具备着今人再也无法深刻理解的美。


“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若用妙笔丹青,把如画江山绘成千古画卷,便可随时随地与之相见、追忆此景此情。故此,中国古代山水风景画发端甚早,佳作甚多。


《千里江山图》乃其中上佳之作不假,但它作为“青绿山水”画种出现的年代已属较晚,也绝非“孤卷冠盖青山绿水千里江山”。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中国美术史往往把存世最早的古山水画认定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游春图》 隋 展子虔

然而,画史如果只把目光关注于声名彪炳的“学院派”“文人”画家身上,今天的文化“迷妹”“迷弟”们也只顾津津乐道宋代这位画得不错的18岁小哥哥,我们就错失了中国古代丹青妙手中,一批更早描绘千里江山,然而却永远寂寂无名的人。


                              


 2 


在遥远的西北边陲

无名画工笔下的青绿山水早已熠熠生辉

敦煌石窟开凿之初,处于魏晋风流时代,此时中国文人眷恋山水之情怀,并付诸艺术的表达已俯拾皆是。不过,真正传世的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图像,于今只在敦煌壁画上看到了。


 敦煌莫高窟西魏285窟 四披下部 山林结庐 局部 此时最具代表性、水准最高的洞窟


尤其在北魏晚期到西魏的壁画中,用石青、石绿表现山水的图像已成经典。莫高窟285窟窟顶四披下部边沿,就描绘了一圈层叠的山峦和茂密的林木。山间林中结有草庐,草庐中僧人盘膝打坐,心无旁骛,在远离尘世喧嚣的自然美景中静心修行。


画中还描绘了涟漪微荡的池水,水中莲蕾初放,有小鹿在池边饮水、在林中飞奔,一派生机勃勃而又宁静和谐的自然风光。


▲ 敦煌莫高窟西魏285窟 南壁 五百强盗成佛图 局部


石窟南壁描绘了“五百强盗成佛”故事,一组组起伏的山峦分隔开画面空间,将故事情节分段展开,这些山峦的主色调用的正是鲜艳的石青石绿色


 敦煌莫高窟西魏285窟 南壁 五百强盗成佛图 山峰局部


 敦煌莫高窟西魏285窟 南壁 五百强盗成佛图 树木局部


明丽如昔的石青石绿色至今在壁上犹存,青绿山水画种就此萌芽,并不断影响着敦煌北周、隋代壁画中的山山水水。


▲ 敦煌莫高窟北周428窟 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中山水局部


 敦煌莫高窟北周301窟 睒子本生图中山水局部


▲ 图9敦煌莫高窟隋代420窟 东坡顶 灵鹫峰


▲ 敦煌莫高窟隋代419窟 东坡顶 山水树木


                              



 3 


初唐的青绿山水中有了暖暖的色调

▲ 敦煌莫高窟初唐209窟 西壁“未生怨”中的山水 唐代敦煌石窟的主要形制有所改变,窟内更加轩敞。进门迎面正壁开龛供奉佛像,左右两面墙壁都绘制大型经变画,这样一来,就有了视角广阔的大山大水。


唐代的中国山水画进一步发展成熟,用色辉耀的青绿山水正大行其道,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也有了新的模样。


▲ 敦煌莫高窟初唐431窟 西壁 “十六观”中的山水


唐代画工重视写实技法。危峰高耸,巉岩林立的崇山峻岭;峰峦叠翠,绵延舒缓的小山丘陵;湍急的河流,潺湲的山泉,林间的芳草鲜花,天上的流云飞鸟……无不表现得接近自然,尽善尽美。


▲ 敦煌莫高窟初唐332窟 南壁“涅槃经变”中的山水


人物在山水中的比例缩小了,相比魏晋时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点,此时画面中的场景比例更加真实。山水主要以绿色调为主,且注重微妙的深浅冷暖变化,不仅是以往常见的平面装饰化色彩。


                              


 4 


最美“江山”在盛唐

唐代敦煌壁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优美山水画,出现在盛唐时期,如盛唐第103、217、172、320窟所描绘的山水,呈现恢宏博大而又蕴藉雍容的魅力。


敦煌莫高窟盛唐217窟 南壁 “化城喻品”中的山水局部


盛唐217窟南壁绘制了《法华经变》。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它的通行译本为高僧鸠摩罗什所译,一共有七卷二十八品。所谓“品”,指的就是佛经的章节,一品为一章。


第七品为“化城喻品”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群寻宝去的众人,途经一段漫长险峻、旅途艰难的道路。此时有一位大智慧的导师,指引他们如何通过险境。但是很多人行至中途,内心惧怕,想要放弃前行。于是导师施神通法力,在前方幻化出一座城池,给人们以安心和希望。


当人们欣喜地进入化城,休息定心,有了继续前进的信心时,导师才灭去化城的幻境,告诉大家宝藏就在前方,刚才这座大城是我变化出来让你们休息用的。


敦煌莫高窟盛唐217窟 南壁 “化城喻品”中的山水局部


这些经变画,以生动直观的图画表现经文所叙述的内容。所以,在《化城喻品》壁画中,画工描绘了层峦叠嶂的高山,山间崎岖的道路,山径上艰难奋力跋涉的行旅之人。


画中使用青绿色调表现自然山水,色彩渲染、过渡更加柔和,层次分明;画面构图很有气势,已经能够很好地表现远近空间层次;在细节表现上,描画得愈加丰富细腻。


敦煌莫高窟盛唐217窟 南壁 “化城喻品”中的树木花草局部


▲敦煌莫高窟盛唐217窟 南壁 “化城喻品”中的山间行旅局部


在盛唐敦煌壁画中,除了描绘“游春图”一般的山间美景,还有一些气魄更为雄浑壮丽的大山大河,可堪称“千里江山”。


如莫高窟盛唐第172、320窟中的“未生怨”故事:阿闍世王子因前世因果的缘故,意欲弑父篡位,王后韦希提目睹父子相残,内心十分伤痛。于是佛陀为她讲说西方极乐世界,并传授给她可以修行往生西方极乐的十六种观法。


敦煌莫高窟盛唐172窟 南壁 “日想观”


十六观中的第一观,就是“日观”,即修行者静默观想西方落日,直至闭目开目,皆有落日历历在目。


画面表现韦希提夫人作“日观”的场景,将人物置身于一片空旷辽阔的郊野,远远的地平线上小山连绵。由远及近,流淌来一条波涛滚滚的大河,描画成“之”字形蜿蜒的河道,营造出平远深广的构图空间,真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壮气势。


敦煌莫高窟盛唐172窟 北壁 “日想观”


画面内容虽以佛经为题材,但传达出的却是自然之美。眼观落日,先是悲喜参半,悲欣交集,逐渐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澄澈,有何挂碍苦痛?皆可解脱。


                              


 5 


此后的画风,变变变了


敦煌莫高窟中唐112窟 北壁 青绿山水色彩与线条的变化


唐中晚期至五代,敦煌壁画的山水表现技法和风格有了新的变化。


色彩上,浓色重彩的青绿变为较为浅淡的青绿,并配合中间过渡的浅赭色,显得不甚华丽但却平添了淡雅清新。另外,用线勾勒物象轮廓的表现手法更为突出,从单一的质感发展为粗细变化、顿挫转折更为明显的线,并且有些线条刻意去表现干湿浓淡的变化,这就有了“皴法”的特征。


水墨山水的表现手法与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正在悄然结合。


敦煌莫高窟中唐159窟 西壁文殊变下部屏风画四扇之一 五台山道场


这一时期壁画内容经变画仍然是主体,山水景致出现在各题材的经变画中。


敦煌莫高窟五代61窟 西壁 五台山图


从五代到北宋,中国山水画处于从青绿山水转变为以水墨山水为主体的阶段。处于西北边陲的敦煌地方统治者,也效法中原建立了官办“画院”,“院体”画风也影响到敦煌壁画的表现风格。


五代时期敦煌最著名的,也是艺术水平最高的山水画当属莫高窟61窟的《五台山图》。61窟供奉的主尊即是文殊菩萨,因此,在洞窟的西壁,画出了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的全景图。这幅画面气势恢宏,依据真实景物地理,将山西名山五台山的全貌和秀美庄严的风光景致展现得一览无余。


敦煌莫高窟五代61窟 西壁 五台山图局部


这一巨幅山水中以五座峰峦为主体,其中参差错落地安排城池、寺院、殿宇、民居,并有众多人物活动其间,细节丰富而又井然有序。


这种“尽精微而致广大”的表现,被宋人进一步发展为极精妙的山水画技法与特征,正如我们在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所看到的那样。



                              


 6 


余音袅袅,向你们致敬



敦煌莫高窟榆林窟4窟 西壁 山水局部


西夏晚期到元代,是敦煌莫高窟开凿营建的最后历史时期,总体趋势是从巅峰逐渐衰落。但敦煌艺术如落日余晖一般,仍然在日薄西山之际留下了最后一缕晚霞般的余韵。


这一时期,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式微,水墨山水流行。但开凿于元代的敦煌榆林窟第4窟中作为背景的山水画仍然着色。比起唐代如阳光明媚下照耀的青山绿水,这时的山水虽然用青绿色,仍有“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一般的寂远萧疏之感。


敦煌莫高窟榆林窟4窟 西壁 山水局部


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的青绿山水画,我们看到了与故宫《千里江山图》不一样而又何其相似的 “千里江山”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无论是面对天才王希孟,还是面对这些没有留下名字的敦煌画工,我们都要深深致敬。




风/物/时/刻


还想看这样的稿子

请点赞告诉我吧!





丨高阳

编辑丨婷哥


卷首图片源自网络

其他引自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3 敦煌北周,段文杰主编,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敦煌石窟全集 18 山水画卷》,赵声良主编,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敦煌石窟艺术 莫高窟第二八五窟(西魏)》,段文杰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


                              



🕗

你 也 许 还 想 看



 在地  帕米尔济南厦门宜昌重庆

 物产  腊肉汤包米粉鸭子江南美食

 手艺  旗袍竹编青花德化白瓷宜均釉


                              



投稿邮箱didaofengwu2015@qq.com

我们每天都会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