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露水之寒

荆大伟 中国农业博物馆 2023-10-07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露水之寒

  临近寒露节气,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气温突然下降的厉害,早晚“秋冻”之感愈加强烈,这也应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是农历九月节(因为农历闰六月的原因,今年的寒露在农历八月),《诗经》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到了农历九月寒露之后,就应该准备过冬的衣物了。

河北王小俊 二十四节气农民画:寒露

  很好奇是哪一位先人第一次亲身触碰露水的冰凉,并将这种感触和意境作为反应温度变化的物候现象。在这露水的寒意中,时间开始变得天寒夜长,最后一批鸿雁急于南飞过冬,菊花因阴气旺盛而怒放,黄的舒展饱满,正应晚秋土旺之时。萧萧秋意重,依依寒色浓,中国人心中的寒冷,就从这晚秋的一滴露水中幽幽而生。

一候:鸿雁来宾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三候:菊有黄华

  李时珍曾说,露是阴气积聚而成的水液,是润泽的夜气,在道旁万物上沾濡而成,称得上是秋天的精华。秋分将秋天平分,也把白露和寒露两个节气对称的放在两边,时间跨度正好一个月,从清露凝雪到叶红菊芳,白露到寒露这段“露水相逢”最能展现秋天的风韵和精神。

  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晶莹剔透、诗意缠绵;寒露则是由凉爽向寒冷的过渡,稠而将凝、萧索迟暮。正如王安石在《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所写,“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如果说白露是美人的一颗心,那寒露就是伊人的一滴泪。

  露水虽寒,但尚未凝霜,仍有活力。九九重阳节便在寒露前后,不冷不热的天,十分适合户外活动。人们赏菊、喝菊花酒,徒步登高,遍插茱萸,秋天的花草与阳光,总能寄托一些难以言表的情怀。此时刚过中秋节不久,但人在他乡闯荡,就算回一趟家,团圆饭过后,还是要继续上路的。因此,古人在寒露时节留下的送别诗句很多,或许此时的温度适宜,精力充沛,秋高马壮,最宜远行离别,草木萧瑟凋零的意境则触动了文人敏感的神经,使其更容易体会到露水相别的“寒冷”。而现在国庆长假的结束时间往往也和寒露重合,不经意间的巧合,让古今再次相通,只不过与古人相比,科学技术的发达,已经很难让我们体会到露水的寒冷。

浏览作者其他文章:

秋分的圆满

白露之美

处暑的转换时空

立秋,不惑

  小暑“小神仙”

  夏至之绚烂

  芒种的麦香

  小满的苦

  立夏的约定

  大暑“清凉门”


识别二维码

打开新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