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五

2017-06-29 吕大成 追忆青涩

《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五


一、长征途中最后的两场战斗


大雪飞,洗征尘。

敌进犯,送礼品。

长途跋涉足未稳,

敌人围攻形势紧……


这是《长征组歌》第八曲《祝捷》里所描述的情景。


为什么叫《祝捷》,这个“捷”是指什么?

——这个“捷”所指的是中央红军在长征即将结束时的最后两场战斗的胜利。


一场是著名的“割尾巴”战斗,另一场就是歌中描写的直罗镇战役


“割尾巴”战斗:陕甘支队刚到陕北吴起镇后的两天,国民党军就尾追而来。他们是接到蒋介石的电令:“朱、毛赤匪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入陕会合刘志丹,各部要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于是,东北军白凤翔部、外号“甘马”的马鸿宾一部就奉命紧追而来。


毛泽东绝不允许将国民党军带进陕甘根据地,使红军继续再处于流动作战的状态。他亲自部署,一定要把这条“尾巴”斩断在陕北根据地外,并作为见面礼,再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师——注意是“见面礼”,而直罗镇战役是“奠基礼”,两个礼是不一样的。

(直罗镇战役领导住处)


战斗在10月21日打响。

毛泽东进行完战斗部署后,就把具体作战指挥权交给了彭德怀。


红军进入头道川、二道川设伏,以第三纵队干部团担任正面诱敌,以第二纵队为左翼,第一纵队在正面,战斗打的干净利索,经数小时激战,红军取得完胜,并缴获了山炮、迫击炮、重机枪等大批武器和八百余匹战马,红军将士风趣地说这是蒋介石给我们“送礼品”来了(敌进犯,送礼品)。


毛泽东在吴起镇西边的山上(后改为胜利山)督战,部署好战斗后,他对自己的警卫员说:“我要在这里睡会儿觉,等战斗结束时再叫醒我(胸有成竹,胜券在握)”,然后倒地便睡,当枪声最激烈时他却鼾声如雷,直到战斗结束后方醒。当得知战斗胜利的消息时,当场赋六言诗一首赠予彭德怀: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彭德怀接诗后,挥笔将最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并将原诗退还(1947年彭德怀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时,指挥著名的沙家店战役并取得重大胜利,毛泽东又一次将该诗抄给彭,这也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将同一首诗两赠给同一战友)。


“割尾巴战斗”也是中央红军长征的最后一仗。

此役的胜利,正式结束了中央红军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


直罗镇战役:中央到达陕北和两支红军的胜利会师,令蒋介石非常气恼。“剿匪”剿了一年多,在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打转转,不但没有“剿灭”毛泽东指挥的中央红军,反而使中央红军落脚陕北,与红十五军团会合。


于是他想趁红军于立足未稳之际,再次严令西北“剿总”代总司令张学良,不惜一切代价“围剿”红军。


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毛主席战场来指挥),红军全体指战员士气高涨(全军振奋杀敌人。“全军”是指刚刚胜利会师的两支红军主力几乎全部上阵),于11月19日开进直罗镇地区集结,21日歼灭战打响。


毛泽东对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派来汇报的参谋,斩钉截铁地说了两句话:

“告诉你们林军团长,我要的是歼灭战,不是击溃战。”


就这样,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两面夹击,把敌人引进了事先埋伏好的直罗镇的大口袋中并紧紧包围(万余敌兵一网尽),国民党军第109师大部被歼,师长牛元峰、团长石世安、郑树藩等一千余人被击毙,五千三百多人被俘虏(活捉敌酋牛师长)。


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围剿”,为苏区的巩固与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正如毛泽东后来评价的那样:“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胜利完成奠基礼,军民凯歌高入云)


肖华将军在这首诗词中再一次以写景开篇。

“大雪飞”,开宗明义地交待了在打直罗镇战役时,陕北已经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世界了,位于鄜县、宜川一线的直罗镇已经银装素裹,一片洁白。


十一月下旬,陕北已经进入非常寒冷的冬季,尽管陕北根据地红军无私地帮助红一方面军解决了一些御寒被服,但多数出生在南方的红军将士,仍然是第一次领教了北方的天寒地冻。


这种寒冷与南方不同,那是一种干冷加刺骨的感觉,屋外是白茫茫的一片,树木凋零,生机全无;而屋内取暖措施也不到位,陕北的窑洞窗棂破旧,走风漏气,缺煤少炭,应该说还是非常难熬的。


“洗征尘”,这里是作者运用“正话反说”的手法,暗指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征尘还未来得及洗去,就再次与敌人展开了交战。


红军长征途中,经常是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行军打仗是常态,是“家常便饭”。


因此,肖华将军在后面直接接道:“长途跋涉足未稳,敌人围攻形势紧。”这里的敌人指国民党军东北军。


国民党军第109师师长牛元峰是张学良的亲信,妄自尊大,骄狂轻敌,他不仅不把张学良的其它军队看在眼里,更不把红军当回事儿。


他认为,红军经过长途跋涉,已经疲惫不堪,一击既溃。当他们进入直罗镇后,并没有发现红军的踪影,因此,他甚至命令提前准备大摆筵席,杀猪宰羊,“犒赏”全师了。


他完全没有想到,红军早已是布下了天罗地网,红一军团与红十五军团主力协同作战,一举消灭了狂妄的来犯之敌。


肖华将军在诗中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胜利完成奠基礼,军民凯歌高入云”的佳句。


毛泽东是写“雪”的大家、高手,他在自己许多的诗词当中都留下了“雪”的佳篇名句。

其中最著名的是《沁园春·雪》及《七律·长征》。

肖华将军在《长征组歌》中也有两次提到了“雪”。一次是六曲《过雪山草地》,第一句就提到:“雪皑皑,野茫茫……”;一次是八曲《祝捷》,也是在第一句就提到:“大雪飞,洗征尘……”。

可见“雪”在诗人心里的份量是很重很重的,是绕不开的话题,是述不尽的情怀。


在演唱时,曲作者巧妙地将肖华将军开头的四句诗进行了“垫字”处理。如:原诗为:“大雪飞,洗征尘,”曲作者为了避免千篇一律,将原诗修改为:“大雪纷飞,为我洗征尘”,六言改为九言;下两句:“敌进犯,送礼品,”修改为“敌人进犯,送来好礼品”,也是六言改为九言,手法新颖,朗朗上口,令人折服。


男领唱在剧中饰演的是一位湖南籍的红军指挥员,他风趣诙谐,家乡味十足,好像是在给红军战士们讲毛主席亲自指挥直罗镇战役的经过,讲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并肩作战围歼敌人的战果。

一个“哎呀来”由强到弱,最后远去,“高入云霄”。



二、邓小平与75电影版《长征组歌》


邓小平当时是以红军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主编的身份,全程参加了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并参加了遵义会议等几乎所有长征时期的重要会议。长征开始时,他负责出版《红星报》。


年轻的邓小平不仅编写,而且还负责刻印。

由于他的字迹端正,版面清晰,言之生动有趣,受到同志们的广泛赞扬。


遵义会议上,邓小平以《红星报》主编的身份列席会议,后在会议上被任命为党中央秘书长,正式参加会议。

遵义会议之后,邓小平又出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


邓小平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在长征路上,经常和干部战士打成一片,并且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广大干部战士,经常给战士们讲川菜的吃法,“画饼充饥”、“精神会餐”,以解嘴馋,增强了干部战士战胜困难的信心。


1975年10月,正值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四十周年。

年初,在邓小平、陈云支持下,决定复排、公演《长征组歌》,并决定把它拍成电影,搬上银幕。


当时“四人帮”把持着意识形态领域。


为了能够使《长征组歌》顺利复排、公演,邓小平建议被非法关押七年之久刚刚获得解放的肖华将军,将部分歌词做变通修改,以利于《长征组歌》复出。


肖华将军听从了这个建议,对《长征组歌》部分歌词做了改动。


说到《长征组歌》复排时的情景,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副团长、《长征组歌》首唱者、我国著名男低音歌唱家马子跃老师深情地回忆说:

“1975年,我们终于等来了盼望已久的好消息: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四十周年,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邓小平同志,不顾‘四人帮’的阻挠,决定复排《长征组歌》并拍摄电影。消息来得太突然,大家奔走相告,高唱组歌中的歌曲,团里热闹得像过年似的。”

(本文作者与马子跃)


1976年3月,电影《长征组歌》在全国上映,立即红遍全国,唱响神州。

目前大家所看到的《长征组歌》的所有影视资料均为“1975年电影版”。


复排《长征组歌》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就是:它冲破了“文革”期间只有八个样板戏的禁锢,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为即将开始的新的伟大“长征,拉开了序幕……





作者简介:吕大成,男,1962年生,天津市人,1981年参加工作,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太原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吕大成同志业余时间参加山西省干部合唱团并担任副团长。2006年开始,担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男领诵。参加过山西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80周年等大型音乐演唱会。作为一名《长征组歌》的爱好者与参演者,作者多年来关注长征,了解长征,潜心研究长征历史,了解《长征组歌》及其背后的故事。十几年来,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描写长征的有关书籍。特别是对《长征组歌》里面涉及到的重大事件、重要史实都反复进行了重点查对、校验,力争做到准确无误。这部《长征组歌探析》,历经多年的积累和锤炼,于2016年年底基本完成。该作品紧紧围绕肖华将军的诗词,力争从长征的点滴历史讲起,将《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和背后的故事,比较完整、准确、全面地展现出来;将演唱的要求、表演的要求、着装的要求、表情跟情绪的要求一一告诉大家。其目的是想让《长征组歌》这一红色经典原汁原味、原版原调地永远传唱下去,做《长征组歌》永远的传播者,做长征精神永远的传承人。由于作者受研究资料和写作水平所限,文中不免有错误甚至不准确之处。特别是对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作者还不具备驾驭能力,只是对《长征组歌》的个人理解和演唱体会。



点开以下链接,欣赏作者其它作品:

15、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四

14、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三

13、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二

12、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一

11、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

10、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九

9、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八

8、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七

7、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六

6、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五

5、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四

4、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三

3、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二

2、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一

1、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长征”一词的由来》、《子弟兵的“故乡”》




本平台特色——纯真、纯情、率真、率性,真善美;求稿——强调文学性——追忆青涩诗文鉴赏唯美絮语艺术探讨图鉴箴言民俗百科;本平台非营利性,属草根自媒体黑板报,大家小家、旧文新文、一概接纳,不过就是编辑者退休以后消食破闷、健脑动手的一项养生爱好,同时所刊诗文美图也希望为读者增添一点儿茶余饭后、闲读养性的情趣;敬请赐稿,敬请分享转发,敬请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