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松:打通基层“最后一公里” ,破解老龄化痛点、难点、堵点
黄石松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本文刊发于6月17日中国经济新闻网。
本文字数:1425字
阅读时间:3分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老龄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完善,老龄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老龄工作迎来全新格局,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仍然在基层“最后一公里”,必须以整体性社会治理的视角统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
中国经济时报:“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将加剧,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四梁八柱”总体框架基本成型的背景下,您认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还有哪些重点和难点问题?
黄石松: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实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
老人和家庭反映,老人和家庭不肯花钱,存在“把政府给的补贴花完、月底突击花钱”的现象;老人需要整合式、一站式服务,但找不到供应商;老人消费后对服务质量追溯和监管缺失,维权困难;吃饭难、看病拿药难;由于环境不宜居,老楼无电梯,下楼难、出门难;子女有心无力,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养老服务供应商反映,市场发育不充分,营商环境仍需改善,受行政辖区制约,跨地区开展业务困难,一些企业看哪项业务给补贴就干什么,市场不规范;一些项目和事项互为前置制约,准入容易准营难;融资难、融资贵,整体负担重,人力成本高,持续经营困难仍然突出。
社区老龄工作者反映,事多事杂,工作目标不明确,“上面给什么政策就做什么工作”、“上面提什么要求就做到什么程度”、“市区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的状态,缺乏统筹的规划和中长期的计划;责权不对等,社区老龄工作协调难度大,常常处于“到处磕头求人”的境地;抗风险能力差,一说是社区组织的事情,老人就认为是免费的,至少要有优惠和福利;出了问题老人就找社区;基层可用于养老的资源十分匮乏,社区缺乏管理和约束养老服务商的手段,市场监管困难,解决老人和供应商纠纷困难,政策、资金、技术没有集成。
以上现象反映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最后一米”的体制性障碍,突出表现在:一是养老服务工作条块分割,属地管理和部门管理“各管一段”;二是养老服务政策碎片化,养老政策和健康政策不能有效衔接,民政补贴政策与医保、长护险政策不能有效衔接,老旧小区改造政策与户内适老化改造、智能化改造不能有效衔接;三是养老服务资源分散低效,社区养老服务活力不足,居家上门服务发育不足,机构辐射居家服务不足,互助养老服务散点化,智慧养老服务空心化、各自为政;四是养老服务供需结构性错位,老年人分布与设施分布不匹配,服务内容和实际需求不适配,机构、社区、居家养老三种模式不适配,线上、线下不适配。
构建新时代基于街(乡、镇)的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
中国经济时报:针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性障碍,您有哪些建议?
黄石松:在城市,街道办事处在老龄法律和政策制度的贯彻落实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农村,乡镇是最基层的社会治理单元,街道(乡、镇)层面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成败,将决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总体目标是否实现。
在具体建议方面,一是要推进机构、社区、居家“三张床”的协调发展,形成立体化就近精准养老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以环境和科技适老化提升服务专业性。二是推进志愿互助养老服务区域一体化。三是推进医养、康养一体化融合发展。四是推进养老信息平台一体化发展。五是完善基层老龄工作社会参与、评估机制,推进养老服务一体化组织保障。
延伸阅读
陈道富:多重因素作用下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一段时间处于高位,保持货币政策基本稳定具有巨大的宏观价值
王晋斌:三大因素共同推动美债收益率阶段性下探
李迅雷:今年年底内应会出现大宗商品价格的明显下行,全球经济下行的长期趋势并未改变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长按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智库之一。CMF由人大副校长刘元春,人大一级教授、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及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领衔,依托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优秀研究力量,同时诚邀知名研究机构专家,聚焦宏观经济动态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季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月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不定期举办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及理论与思想研讨会,发布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及理论与思想报告,共累计公开发布研究报告600余份,参与联合研究专家逾500位。成立15年以来,论坛受到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