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锦聚:中国共产党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当前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作者逄锦聚,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理事
以下观点整理自逄锦聚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28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4742字
阅读时间:8分钟
宏观经济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可以从宏观经济理论的角度谈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以下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中国共产党对宏观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第二个是当前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对宏观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特别是社会按比例分配劳动时间和社会再生产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总供给、总需求总量平衡理论,对宏观经济理论实现了重大创新,主要有十个方面:
第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新地提出了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的理论。
第二,探索了以计划和规划形式引领国民经济发展的理论。这一点可能有一些不同看法,因为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实行的计划经济看起来不是很成功,但我个人认为这并不能否定探索利用计划和规划的形式来引领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用计划、规划的形式引领国民经济发展,这从“一五”时期就开始了。
第三,改革开放开始以后,引入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概念,创新提出了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理论。总供给总需求的范畴并不是我们首先提出的,是在西方经济学中大量应用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引进了这个范畴,同时加上我们自己的一些改造创新,提出了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理论。西方经济学理论基本上强调总量平衡,结构平衡一般交给市场实现,而我国把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放到一起考虑,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的理论创新。
第四,创新提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宏观经济改革理论和以经济手段为主进行宏观调控的理论。这体现了我们的原创性,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我们的原创,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领域的改革和宏观调控当然也就具有原创性。
第五,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
第六,创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
第七,创新提出了社会主义政府经济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理论。
第八,创新提出了统筹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理论和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的理论。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统筹国内国际市场两种资源理论提出得比较早,但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理论是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的创新。
第九,创新提出了统筹安全与发展理论。
第十,将宏观经济调控与国家治理相结合,创新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理论。
中国共产党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创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宏观经济理论发展创新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共产党对宏观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是旗帜鲜明,人民中心,牢记使命,改革创新。 旗帜鲜明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人民中心就是谋划一切宏观经济问题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也是党的初心使命,是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旗帜鲜明,人民中心,牢记使命,再加上不断改革创新,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宏观经济理论创新的根本经验。
二是尊重实践,紧跟时代,对的坚持,错的即改。这句话说得虽然有点直白,但却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经验总结。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当然也有走弯路的教训,例如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搞计划经济,实践证明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再例如在一些特殊时期谋划经济工作,违背了经济规律的要求,导致失误。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就在于,尊重实践,紧跟时代发展,对的坚持,错了就改,依靠人民的力量,依靠自身的革命,把不正确的东西、把走的弯路逐步纠正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三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这在宏观经济理论领域体现得非常清楚。中国共产党在经济理论上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是从马克思那里继承来的。同时,又能够认真学习世界上一切对我们有用的经验,例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范畴和一些宏观经济运行理论就是其中之一,包括利用金融手段和财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等,实际上也是学习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对这些适用的做法,不否定,不排斥,但在学习过程中又绝不照抄照搬,而是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
这三条经验是我们今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特别是从事宏观经济领域的调控中,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发展的。
二、当前须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当前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主要有三大问题: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二是统筹发展与安全,三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这里首先有一个观念需要明确,就是宏观经济要不要研究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不要研究统筹发展与安全,要不要研究逐渐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研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宏观经济研究领域也需要拓展,不仅要关注国民经济总量、重大结构比例,也要关注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的根本目的,关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奋斗目标,也是一面旗帜,是引领宏观调控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当然需要研究。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本来就是一个宏观问题,当然也要研究。研究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不能不研究构建新发展格局,不能不研究统筹发展与安全。宏观经济研究这些重大问题,看似是我们国家的特殊要求,但实际上也包含着人类社会宏观经济的一般性。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不研究这些问题,那是它的局限,我们的宏观经济理论一定要研究,否则就不足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过去研究的不够或没有研究,今后要做出努力。
现在的经济学分工比较细,有些学者专门研究宏观问题,有些学者专门研究微观问题,有些学者专门研究基本理论问题,这些分工都是必要的,是社会科学发展进步的一种表现,但这种分工不等于分家。我主张研究基本理论的学者也要研究经济运行,包括微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运行,也要研究经济发展;而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学者也要研究基本理论,否则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可能会缺乏根本的理论指导,甚至没有明确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建议今后的宏观经济研究中,要把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要注重对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全局性的、战略性的、长远性的重大问题的研究。如果对此可以形成共识的话,那么对后面三个重大问题的研究就有了基本认识上的基础。
第一个问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长期战略,也是当前要着力解决的宏观重大问题。这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变化的战略举措,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总的原则是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关键是如何实现主题、主线、战略基点相统一,推动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需求响应供给,实现供需良性互动,形成供需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也是宏观问题,但问题的解决还是要依靠改革,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基本动力。特别要注重改革流通体制,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增强产业链工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夯实农业基础,推动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健全现代流通体系。
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循环是基础,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两者统一、相互促进。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同时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
毋庸讳言,当前国外市场出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像美国这样的国家逆经济全球化潮流而动,搞单边主义,处处遏制中国。我们要立足国内,把国内的事情办好,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结合,以国内市场为主,要自立自强,打破超级大国的封锁,使我国经济更加健康顺畅地发展起来。
第二个问题是统筹发展与安全。构建新发展格局,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提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没有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要把国家安全作为重大战略实施好,在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总体安全的前提下,着力和确保维护好国家经济安全。经济安全内容很多,例如粮食、能源等战略性资源的安全;重要产业、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关键领域的安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增强产业体系和流通体系的抗冲击能力,确保金融安全、财政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等等。另外还要确保生态安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当前特别要密切注意防范输入型通货膨胀风险。尽管近几年我国的PPI和CPI基本都保持在一个正常甚至是较低的水平,但是从国际环境来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都在“放水”,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这对我国构成了一种威胁,我们要未雨绸缪,做好预防输入型通货膨胀风险的准备。
第三个问题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如何缩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国民经济更加充分、更加平衡发展的宏观经济问题。
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共享发展理念,着力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体现着改革发展的根本宗旨,也反映着社会主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靠生产力发展,必须靠全面深化改革,当然也必须靠宏观政策的调节。
就宏观政策而言,首先,要着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加快乡村振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次,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的学者不太赞成提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而建议只强调提高劳动收入,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们当然要着力提高劳动收入,但因为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也是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所以在强调提高劳动收入的同时也要强调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特别是要提高低收入阶层的财产性收入。以农村居民为例,农村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可以靠土地承包权的流转获取一定的报酬,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财产性收入。再次,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千方百计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最后,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再过十多天,我们就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让我们在已有宏观理论创新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延伸阅读
刘元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具有世界价值和时代意义
黄石松:打通基层“最后一公里” ,破解老龄化痛点、难点、堵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长按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智库之一。CMF由人大副校长刘元春,人大一级教授、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及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领衔,依托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优秀研究力量,同时诚邀知名研究机构专家,聚焦宏观经济动态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季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月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不定期举办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及理论与思想研讨会,发布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及理论与思想报告,共累计公开发布研究报告600余份,参与联合研究专家逾500位。成立15年以来,论坛受到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