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于泽:通胀:剪刀差下的价格拉锯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澎湃研究所 Author 于泽



于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本文刊发于11月4日澎湃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本文字数:2253字

阅读时间:5分钟


今年以来,我国商品价格变化明显,世界经济回到上世纪70年代滞胀的声音不绝于耳。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在上游原材料的驱动下一路高歌,到三季度,与消费者价格指数剪刀差达到了1996年以来的最高点。这像极了两大高手的对决。工业品出厂价格攻势迅猛,消费者价格指数稳固防守,巍然不动。这场矛盾之争是工业品出厂价格大获全胜,带动消费者价格指数飙升,还是在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压制下,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偃旗息鼓?2022年,我们终将面临全面通胀的滔天洪水吗?


工业品出厂价格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两个部分,主要反映了工业生产情况。今年我国工业生产实现了超额修复。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以2019年为基数,两年平均增长6.4%。6.4%的增速比2019年同期加快了0.8个百分点,回到了2017、2018年的状态,可以说工业生产态势喜人。


在工业生产中,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保持较高增速,两年平均增速均超过28%。与此同时,海运对集装箱的需求,拉动了金属制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45.5%;化工、电气机械、通用设备行业,同样都增长超过20%,成为目前工业超常修复的主要力量。这些行业都是原材料和能源密集型的,强大的需求拉动奠定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基础。


从生产资料的供给端看,疫情以来,大宗商品受到全球供应链紧张和工人复工复产热情较低的影响,上游产业恢复受到限制。有色金属等全球供应链受到智利等国生产间断的影响,供给量不稳定。受到疫情影响,罢工等情况增加,生产更是受到制约。


与此同时,化工品突破原有的周期逻辑,进一步带动上游生产资料价格抬升。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绿色发电和新能源汽车打开了巨大的增长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从化石能源向新材料密集型的转变。例如,汽车从一箱油转变为一车电池,对化工新材料产生了很强支撑。化工从强周期性行业逐渐转变为具有一定成长性的行业。由于供给调整需要一定时间,在一段时间内部分化工原料会处在相对高位。


总之,工业和经济转型带来巨大需求,供给短期难以跟上,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带动了工业品出厂价格一路上扬,这些因素在未来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给经济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


面对供需两端带来的上游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消费者价格的抵抗力量首先是来自猪肉在内的食品价格。由于食品烟酒在CPI中比例较大,食品价格下降抵消了CPI上涨压力。在这之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在于猪肉价格,前三季度价格下降了28%,带动畜肉价格下降15.4%。那是不是拿掉猪就都是通胀?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在9月份同比上涨1.2%,涨幅与上月相同。这个涨幅相较2019年之前的核心CPI涨幅还处在较低阶段,并没有开始发力。


这意味着消费者价格的另一个抵抗力量是价格传导不畅,上游的工业品出厂价格并不能轻易传导到下游。这个现象从2014年以来一直非常显著。近年来,不论工业品出厂价格在低位还是在高位,消费者价格都基本平稳。这种传导不畅现象,背后有两个原因。


首先,近年来下游消费动能不充分,企业没有能力随意涨价。随着假日经济动能逐渐消失,网络电商引流成本逐渐抬升,影视代表的文化产业遭遇流媒体等新形式冲击,传统消费动能在逐渐下降。目前,中产阶层是撑起中国消费的主力。在疫情以来,中等收入群体受到很大冲击,在车贷、房贷等刚性支出的压力下,消费动能下行,抑制了消费者价格的上涨。


其次,中游企业没有出清,僵尸企业不时从潜伏状态中走出,增加生产,压低了价格。伴随着2016年去产能,上游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出清,供需平衡,提升了价格。下游行业竞争激烈,也导致企业出清较为充分。但是,位于产业链中间的行业,由于要素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了大量僵尸企业。这些企业平日潜伏,等价格上涨突然组织生产,提高了行业供给,压低了价格,也延缓了上游价格向下游价格的传导。


有这两股势力,消费者价格能够抵挡住上游的价格攻势吗?可能还不够。这次的情况与2014年以来的传导不畅有较大区别。此次是最基础的能源价格处在高位,这将通过推动生产、流通和消费成本,全面提升价格。能源价格未来将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全球能源价格将在一段时间内都保持高位。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走向碳中和的过程中,煤炭使用必然受到限制。但是,过去10年全球经济低增长导致能源投资持续下行,替代能源在全球投入还不充分。同时目前的风力、水电等绿色能源供给还不稳定,储能方案成本较高,这就导致了全球能源供给会存在着一个转型期,部分程度上类似于上世纪70年代石油供给全面受限。


基于此,综合判断明年国际油价将会处在高位,持续对生产、交通、居住等成本产生冲击。当前我国的电力问题就是这个国际大趋势中的一部分。未来电力紧张会逐渐转换为能源成本高位运行,对未来宏观经济产生一定冲击。


因此,由于存在制约价格上涨的因素,消费者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之间将有一段时期的拉锯战。目前来看,由于能源价格的参战,这场拉锯战的天平正向工业品出厂价格一端倾斜。考虑到当前猪肉价格和传导不畅问题,消费者价格将会缓慢上升。明年三季度后,随着猪肉价格慢慢触底反弹,价格上涨的力量将会更强。总体看,2022年通货膨胀压力将会更大。如果能源转型能够顺利完成,总体的价格冲击还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如果遇到极端天气等意外因素,价格压力将会更大。


因此,在平稳有序进行能源改革的同时,未来更为迫切的是做好供给侧降成本。例如,财政政策上进一步做好结构性减税,特别是要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保证减税能够可持续、并有效直达企业。同时在货币政策上考虑进行降准,释放低成本的准备金替代高成本的公开市场投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物流体系改革,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延伸阅读

刘元春:把握经济长期向好的大趋势


秦虹:城市更新,政策定调不能大拆大建


【预告】刘元春 杨瑞龙 毛振华 余淼杰 袁波 苏庆义 王孝松联合解析:中国加入CPTPP的经济效应、现实困难与突破路径


毛振华:三次分配并不改变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基本框架


刘青:促进外贸稳定发展,亟需理顺国际物流供应链关系


刘元春:美国前1%富人的财富超过所有中产阶级财富总和


王晋斌:2013年的TAPER恐慌故事


李实:解决制度和环境问题,释放三次分配潜力可助力共同富裕


邓国胜:需从制度、主体、文化等多方面发力加快三次分配


聚焦“推动制度、文化和主体建设,推进三次分配”,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发布


曾湘泉:三次分配对调节收入差距具有潜力空间,需解决制度和环境问题促其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长按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智库之一。CMF由人大副校长刘元春,人大一级教授、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及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领衔,依托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优秀研究力量,同时诚邀知名研究机构专家,聚焦宏观经济动态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季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月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不定期举办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及理论与思想研讨会,发布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及理论与思想报告,共累计公开发布研究报告600余份,参与联合研究专家逾500位。成立15年以来,论坛受到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评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