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伍戈:保障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是稳定市场预期

伍戈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2-04-25


伍戈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

以下观点整理自伍戈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42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2575字

阅读时间:6分钟


一、高质量就业是中长期中国经济合理转型的关键方面


我认同奥肯定律揭示的经济内在运行的规律,尽管这个规律并不总是那么稳定,但总体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规律。


奥肯定律中增长和就业间的关系未必是当期的关系,可能在时间上存在着领先和滞后。当一个企业遇到困难时,并不会第一时间就裁员,也许需要再观察一段时间,或者再“挣扎”一段时间,或者在其他地方寻求成本压缩,然后再进行人力资源重新配置。


在很多国家,裁员是很痛苦的事情,很多员工是企业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如果由于形势不好就裁员,是有很多沉没成本的。如日本有着终身雇佣的企业文化,所以他们的就业有很大的粘性。中国没有日本那么强的粘性,但从数据上也能够看出,中国的调查失业率大概滞后于名义GDP增速一到两个季度的时间。所以,失业率在今年上半年可能处于上升通道,原因很简单,因为经济整体下行的起点是在去年三四季度。按照过去的规律,我们能够感受到今年上半年滞后的就业压力。


最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明确的经济增长目标。但是从整个发力过程和市场情况来看,也许经济底部不会出现在一季度,而是要出现在二季度,使得今年上半年就业的压力依然比较大,失业率甚至是上升的,可能在下半年有所好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当前经济面临着供给冲击、需求收缩以及预期转弱,这里我特别强调最后一点,关于预期转弱的问题。


如果预期转弱,从内生动力而言,企业没有强烈的动机去雇佣新的劳动力,“无恒产者无恒心”,如果觉得未来是不确定的,当然不会去雇佣劳动力或者实现劳动力市场的良性发展。我相信在强力的逆周期调整下,需求短期内能够回升。但如果真正折射到劳动力市场上,在强大的逆周期政策之外预期的影响更为重要。我们观察到,去年下半年,国家对互联网行业进行了强化监管。对于投资者而言,互联网平台未来的业务范围目前是不清晰的,或者基于反垄断的一些考虑,这方面的政策和制度目前也不是非常清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资本“红绿灯”的问题,也特别强调了防范资本“野蛮生长”的问题,这些概念中央已经提出来,但落地的层面是什么?或者说对资本“红绿灯”的界定是否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规则?是否有一个正面或负面清单?如果还没有,或者说目前还不明确,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除互联网行业外,其实对于很多其他行业,准入问题、资本“红绿灯”问题也急需进一步明确,否则大家的预期很难增强,对于未来就业也是一个很强的掣肘,这一点非常关键。


就业问题当然是民生问题,是重大问题。但我个人理解,在高质量增长的前提下,一个人有一份工作,这是起码的要求。除此之外,工作也要强调质量的问题,就像经济增长要有质量,就业是否也应该是高质量呢?疫情影响下没有办法,我们看到很多搞艺术的人,或者是硕士博士生,他们实在没有工作机会了,就选择去送快递,短期内当然解决了就业,但是从中长期的角度而言,这是不是一种高质量的就业呢?中国的高质量就业在什么领域呢?


第一个高质量就业的领域,毫无疑问是在高精尖、知识密集型的领域。如果人才能够很好地匹配,这些领域属于高质量的就业。


第二个高质量就业的领域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机器人和IT技术无法替代的,就是现代服务业,包括医疗和养老。我个人认为,现在谈劳动力,不可避免地需要谈劳动力年龄的问题。养老行业未来能够吸收就业,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机器人无法替代的。为了更长远地看待就业问题,我认为很多服务业方面的准入限制确实要放开。现在老百姓特别是城市居民生活的短板,不是手机制造,也不是汽车问题,而恰恰是养老、教育、医疗,这部分的劳动力供给是不足的,每万人的护工人数是远远不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就业问题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短期的奥肯定律的问题,但从中长期的维度看,更是如何引导中国经济合理转型的问题。事实上,中国在很多领域非常缺乏劳动力,相信我们这一代老的时候,找护工可能是比较困难的。虽然我们能够拿到养老金,但我们那时候的养老金,或者我们能够享受到的养老服务,能否是和高质量经济增长相匹配的高质量养老呢?这一点值得探索。


中国非常重视制造业,但我想强调一点,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转型中,服务业往往是吸收就业最大的门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短周期,要加强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在中长期,还是要让微观主体预期的信心更加坚定,知道什么领域存在机会后,我们就不用太担心一会儿是“红灯”,一会儿是“绿灯”。要给投资者或企业家有更多可持续的、可专注的领域,这些领域不需要担心过多资本“红绿灯”的问题,能够更专注于老百姓需求向往的行业,能够持续地做下去。让社会长治久安,不仅仅是简单带动就业人数,更多的是带动或提高就业的质量,从而服务于更高质量发展。


二、短期就业目标相对易于实现,长期就业需培植雇主及投资者信心


从短周期的维度而言,如果政府工作报告中5.5%的经济增长目标能够实现,要实现今年的就业目标,不管是从奥肯定律看还是从过去经验看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前提是GDP目标能否得以实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观察到,一旦中央设置了某种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最后大都实现了,所以,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目标,我们大概率也知道了今年经济增长运行的结果,只是需要努力去求解这个过程,这是短期理解。总需求端发力,就业情况上下半年有区别,但全年总体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中国总体而言不是劳动力过剩的国家,未来劳动力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中国现在已经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了,被印度所取代,老龄化的程度中国也远超日本,因此未来中国存在劳动力不足的大格局。短周期需要担心就业问题,长周期更需要担心的是招不到人的问题。今年这个时点的确要缓解供需矛盾,归根结底还是要去除经济中的一些扭曲压制,要在“红绿灯”的中央基调之下,尽早明确负面清单,要对法治经济、契约精神给予最大程度的保护。过去半年市场动荡,一方面是周期性的经济原因,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如果很多行业直接消失,连带的就业就消失了。


总体而言,要认真落实中央今年的稳增长不仅仅是经济任务,更重要的是政治任务的要求。实现今年就业目标是可以期待的,但是更长期来看要尽快解除行业的扭曲,特别是让雇主们有更加明确的信心,尽早明确中央有关资本“红绿灯”等方面的细节,从而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




延伸阅读

刘元春:中小企业是“稳就业”的主体,当前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仍要持续加码


王晋斌:国际金融市场处于剧烈波动的高风险期


卢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监管政策法治化更利长远


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发布:疫情下我国就业模式变化、就业形势分析与展望


刘元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稳消费信号


刘元春等专家谈严峻内外环境及中国应对之道


王晋斌:俄乌冲突加剧了世界经济面临的通胀冲击


刘元春:今年要真正回归积极的财政政策


秦虹:2022或成发力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制度大年”


刘元春看两会:“稳”的信号明显,“进”的步伐有力


王晋斌:避免对通胀过度反应还是美联储3月会议的主基调?


刘元春、姚洋、汤敏权威解读两会提出的5.5%增长目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