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元春:中小企业要抓住经济复苏机会完成转型升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21世纪经济报道 Author 21记者


刘元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

本文转载自9月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微信公众号。



本文字数:4223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培育产业新动能,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多地加大市场主体梯度培育力度。


广东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加大“小升规”支持力度。各城市中,深圳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增商事主体50万户,新增“个转企”2500家、“小升规”工业企业2000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30家以上,新培育“独角兽”企业5家。


稍早前,工信部于2019、2020、2021年认定并发布了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计4762家。


深圳作为全国“商事主体第一城”,市场主体对深圳的意义非凡。深圳今年陆续出台“纾困解难30条”“稳增长30条”减轻企业负担;“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0条”扩容提质现有市场主体。深圳也提出,到2025年市场主体总量突破460万家,企业超过320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600家,独角兽企业新增2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突破600家。


为实现上述目标,深圳已陆续发布多项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包括提出构建市场主体梯度培育机制,以及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的思路构建中小企业的产业生态等。


稳经济大盘:保中小企业是重要抓手


南方财经:今年以来,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很多扶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结合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政府部门如此关注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刘元春:目前除面临传统的三大下行压力外,近期反复的疫情、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深度下滑的房地产市场,在新旧压力相互叠加下,经济面临重压。这也是为何国家在近期推出了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并持续加码“六稳六保”政策。


在这一系列政策里,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就业,而中小企业又是中国市场主体里的核心。因此,保中小企业是稳经济基本盘的重要抓手。之所以这样判断,是因为我国企业具有“56789”的典型特征,即中小企业贡献50%以上的税收,创造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0%以上的技术创新,提供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占据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因此,只有稳住了中小企业,才能防止大面积失业现象出现,保证普通家庭在没有失业的状况下可以进行正常消费,完成经济的循环。


正是因为充分意识到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近期从中央到各地政府正陆续出台一系列稳中小企业的政策,为的就是稳住宏观经济的底线。


抓住复苏机会:中小企业抓紧完成转型升级


南方财经:深圳今年陆续推出了多项稳中小企业的政策,同时还强调对现有中小微企业“提质”,对已上市企业队伍“扩容”,这背后有何深意?


刘元春:中国中小微企业正面临着两大困局,其一是生存空间不足;其二是在这种超级竞争压力下,生存能力不足。因此,想要中小微企业发展好,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


第一,要提升的是中小企业的生产能力。依照之前调研,我国大量中小企业的治理体系,实际上还停留在传统家族企业合伙制的基础上,并没有形成一种规范化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因此,国家要对此进行提升。


第二,由于大量的小微企业是从工商个体户转变而来,因此这部分中小企业在人才状况上是一个短板。除了企业家自身的素养需要提升以外,还要解决企业聘用人才、重视人才、留住人才的问题。而这一系列的问题又进一步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创新性,使得企业数量上看似大,但实则创新力不足。最终导致在既有市场总量上“分馅饼”,而不是通过创新拓展市场,做大“馅饼”。


此外,在竞争压力下,小企业容易出现夭折。因此,中小微企业的规模不能过度停留在个体工商户和小微的阶段,在企业的规模上一定要有所提升。


尤其是在遭遇疫情之后,大量中小企业正在经历疫后重生阶段。这个重生不是一轮简单的复苏,而是要抓住机会完成转型升级。但在转型升级的过程,单靠中小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因此必须借由国家在战略上给出指引,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保主体的同时,化危为机,完成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因此,今年深圳采取对中小企业“提质”的多个政策非常切合时宜。


梯度培育:考验政府甄别专精特新企业的能力


南方财经:今年深圳推行对企业“全链条培育机制”,把企业梯队划为“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六个大类,梯度培育扶持中小微企业。整个政策执行起来的重点难点在哪里?

  

刘元春:全链条机制讲求针对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手段,从而形成不同的环境来扶持它们的生长。


对于小微初创企业(“个转企”阶段),关注重点将是如何减少它的进入门槛。待企业经营到一定程度则进入到“小升规”阶段,将要求企业在专业上有所凸显,因而要重点培养其“专”的方向。这个时候,政府可通过对企业主聘请的相应人才进行税收补贴,鼓励企业引入专业人才。同时,还可为企业家提供相关培训课程,提升他们的整体格局。


待企业进入专精特新队伍之后(“规做精”阶段),对企业的要求更进一步,不仅要专注于某一个行业,而且要有一定的市场引领力和创新力,从而促使企业再往上走入独角兽的阶段。


进入独角兽阶段后,市场对企业的治理体系、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再度提出更高的标准,因此必须要进行全面大幅度提升,促使企业进一步演化成大中型企业,最终走向上市。


上述过程虽然在理论和逻辑上非常合理,可在现实执行的过程中,政府首先要在企业的分类上有很好的甄别能力。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技术特性,出台相应差异化的标准。这在政策操控上的难度是比较大的,非常考验各地政府在增进市场过程中的能力。


南方财经:在这六个阶段的发展中,政府需要重点甄别出哪类企业?


刘元春:实际上,大量中小企业都停留在“不专、不精、不特”的阶段,也就是说,它们大多只能做一个普通的企业,通过日常的买卖和交易,完成一种市场获益行为,甚至对不少工商个体户而言,只要存在就是一种胜利。而真正从企业主变成企业家,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在成为专精特新企业之前,企业需要在市场上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即大量企业高频率进出市场。这是一个正常且必要的过程,政府应让市场充分发挥自由的筛选机制,让企业充分自由地进出市场。(注:2021年3月,深圳颁布全国首部个人破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今年5月,深圳发布全国首个规范个人破产申请指引《加强个人破产申请与审查工作的实施意见》)


当市场完成筛选后,剩下具有潜力的企业则需要政府扶持。这时政府要对企业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出能够转换成专精特新的企业进行相应的培育。在筛选培育中,政府若是采取点对点扶持,将会造成管理成本无穷大。最好的做法是借由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套数字管理体系,建立起相应的中小微数字化平台,及时让有潜力的企业走向规范化、创新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之路。(注:深圳市已建立一站式市场主体培育和服务平台——“深i企”,并在2年多时间突破200万家注册商事主体用户)


顺应规则:有效市场+有为政府


南方财经:除了政府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赋能政府的治理能力,深圳政府还鼓励“大企业帮扶小企业”的发展模式。企业和政府作为不同的主体,在实施帮扶计划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两者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


刘元春:从传统来讲,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联通关键在于供应链。但通过供应链完成的企业帮扶更像是一种市场交换行为,讲求社会信用和契约关系。也就是说,大企业通过订单与小企业达成利益共享,从而一定程度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另一种则是,大企业通过将创新外包的方式,先让小企业去开拓市场,之后再对具有创新性的企业进行并购,有时甚至是一种“掐尖式”的并购。虽然大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和共生模式,帮助小企业度过最艰难的融资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金融中VC/PE风投机构已突破了传统融资难的瓶颈,解决了部分企业的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两者的关系不应简单理解为大企业代由政府实施扶持计划;政府在关键时期、关键环节上,也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给大企业。在发达经济体中,政府和大企业两者的关系应该是相互配合的。大企业帮扶小企业要坚守市场的原则,即遵循共享、共生、共赢的理念,这样方能持久;政府帮扶中小企业,要在顺应市场规则的基础上,利用看得见手的优势来进行相应的补贴。

 

促内生:注重提升企业家的素质


南方财经:在帮扶的例子上,可以看出政府和企业有着不同的立场。在企业升级这件事情上,企业主和政府也存在不同的视角。不少地方政府会通过给予奖励的方法,鼓励企业完成升级。但这是一个可持续的方法吗?


刘元春:政府对企业有税收上的目标、GDP上的目标、经济和社会稳定等多元目标。但对于企业而言,完成“小升规”以后,它的社会责任、监管体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让政府和企业双方目标达成一致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在这其中,政府尤其要坚守底线,不能为了满足企业家的诉求,而在优惠政策上放松底线。例如:只要小企业愿意升级到规模以上,就给它们发大量的钱。这样做不仅伤害了政府的税收基础,同时对其他已经完成升级的中小企业来说也是一种伤害。政府对于企业的帮扶,一定是基于帮助它们克服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更好的做法是,政府加大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注重提升企业家的素质,尤其是那些进入专精特新,最终有望走向公开上市的企业。同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的治理体系和管理水平,从而达到对企业内在的动力和配置能力进行提升。




延伸阅读

聚焦“香港经济的重新定位”,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发布


【荐书】毛振华著《信用产业概论》


王晋斌:近期国际金融市场大类资产走势的逻辑


中诚信国际:把评级质量作为立身之本发展之要,提高评级机构风险揭示与预警能力


孙文凯:“双创”八年成绩斐然,市场主体由量转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代志新等:浅析稳经济背景下我国税收政策的完善


毛振华:疫情的经济影响正朝着可预期的方向演进


王晋斌:五论高通胀下的强美元:顶在哪里?


刘元春:从全球视角看当前中国经济的危与机


曹远征:美元加息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的先兆,高度关注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金融本币化进程


吕冰洋:央地关系中权力结构和分配


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发布:转折适应期中的中国宏观经济


鲁政委:稳增长首先要畅通循环


伍戈:从内生性因素着手缓解经济压力


李湛:内部经济弱复苏巩固市场稳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