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衍:提升我国评级行业的国际化水平
闫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副主席,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
本文转载自2022年10月31日上海证券报。
本文字数:1638字
阅读时间:5分钟
近年来,监管部门高度重视评级行业发展,出台了相关监管制度规则,推动评级行业监管框架日益明晰,监管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也为评级行业转型与变革指明了方向。在市场驱动及政策指导下,评级行业业务量、业务品种和收入规模,以及从业人数均持续增加,并已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评级市场格局。伴随着债券市场持续扩容创新,信用评级机构在评级实践中持续优化评级方法和体系,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评级理论体系。此外,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日益深化背景下,评级行业双向开放取得新进展,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纷纷在境内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并完成备案。中诚信国际等评级机构也积极与境外评级机构合作,不断拓展中资美元债、离岸人民币债券、主权评级等业务,基本能够辐射“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和地区,评级行业国际化水平有所提高。
相对而言,我国评级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中资评级机构综合实力弱于国际评级机构。以中资美元债为例,2021年有债项评级的中资美元债共526只,94%的债券采用穆迪、惠誉和标普的评级结果,中资评级结果占比不足一成,认可度仍有待提升。
我国债券市场持续扩容、双向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为评级行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与广阔空间。部分评级机构已经提前布局国际业务,为提升国际话语权创造条件。此外,中资评级机构已积累了大量境内客户资源,通过熊猫债、中资美元债评级也积累了一定的国际评级经验,为后续提升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提升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力,中资评级机构应回归服务投资者本源,深化信用分析理论、完善评级理念与技术,切实提高评级质量,以更好服务全球投资者。中短期内评级机构可通过还原评级方法逻辑结构,回归个体信用基本面分析,同时更加审慎地评估外部支持、合理考量ESG因素,并结合分析师的专业经验,形成具有区分度的评级标准。此外,还可逐步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全球评级序列标准,提供国际视角下的企业信用级别。长远来看,应当建立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构建具有合理区分度的评级体系,有效提升评级质量。同时,评级机构应加大技术投入,将金融科技手段融入评级预警工作中,提升评级预警能力。
同时,评级机构应积极探索布局国际市场业务,拓展评级国际合作模式,提高中资评级机构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
其一,鼓励中资企业在离岸市场发行债券时,主动使用中资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建议在中资美元债备案环节,通过监管引导,要求发行人至少选聘一家中资评级机构,向境外投资者传递更多的来自中资评级机构的观点。
其二,推动将内地评级机构纳入香港监管机构认可外部评级机构名单,提升内地评级机构在我国香港市场话语权。
其三,优先推动评级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本土评级机构与境外评级机构开展双边合作,逐步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评级机构,提升本土评级机构的国际话语权。
延伸阅读
刘元春:人民币汇率短期承压,稳定汇率很大程度上依靠中国经济政策布局上的系统性思考
聚焦“人民币汇率:疫情以来的大国汇率”,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发布
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发布:压力下韧性凸显的中国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