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先海:美国胁迫下的中国产业链跨国转移及其战略应对
黄先海 浙江大学副校长
以下观点整理自黄先海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74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1970字
阅读时间:5分钟
近年来,中美战略博弈出现了新形势,拓展到了微观企业层面。美国采取各种举措逼迫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并且这种趋势正在演进过程中,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美国胁迫下中国产业链跨国转移的基本态势
去年以来,美国基于所谓的“去风险”考虑,实施了“中国+1”战略,胁迫中资供应链企业和在华的外资企业外迁,强制推行“不转移、不下单”的举措。不少中国企业在美国链主企业和采购商的裹胁下,开始转向海外布局产业链。根据我们对于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的调查,有相当比例的供应链企业已经或正在准备进行海外布局。比如,浙江有一家为美国肯德基和麦当劳生产供应包装盒的企业,年销售额为20亿元左右。如今,肯德基和麦当劳明确要求这家企业到东盟某国投资,在中国之外再设一个生产基地。还有一家苹果供应链上的企业,它的年销售额为100亿左右,也被要求分步骤进行海外布局。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苹果公司的胁迫转移有着明显的任务图和路线图,比如要求到明年,必须要有明确的海外布局方案和投资地;到后年,30%的海外工厂开始建设;到2025年,一定要在投资地开工。如果不遵循这样的规划,企业可能会面临丢失订单的风险。
此外,对于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美国也提出了产业外迁的要求。比如戴尔提出,到2024年,不再使用中国生产的半导体零部件,并在2025年将50%的产能移出中国。这是一种明显的、在美国胁迫下的中国产业链的跨国转移。
二、美国胁迫下中国产业链跨国转移所体现出的政策取向
1、中美战略博弈出现微观化趋势
原来的中美战略博弈都是宏观战略层面的较量,自去年以来,去“去风险化”扩展到企业微观层面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层面。这种在微观层面和产业链环节层面进行逼迫和裹胁的性质更为严重,对经济的冲击更为直接,应该高度重视。
2、美国“去风险化”呈现泛化和滥用趋势
之前,美国针对部分高科技领域和敏感产业领域的“去风险”还可以基于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借口。但从前面的例子来看,肯德基和麦当劳包装盒的生产并不涉及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却也被强制要求进行海外转移,这表明“去风险”出现了泛化和滥用态势。美国正在以“去风险化”名义,逼迫并不牵扯产业安全的企业进行海外转移。
3、美国产业政策出现大转向
大转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安全优于效率,二是隐性产业政策让位于显性产业政策。近几年来,美国大踏步走出自由主义的传统,转向大政府干预主义,强调安全先于效率,韧性重于分工,意图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美西方内循环产业链。同时在产业政策工具上,大跨度地从传统的隐性产业政策,比如研发补贴等,转向显性产业政策,比如除研发之外,对生产、投资、市场各环节进行强政策干预,形成显性政策闭环,突破了美西方传统产业政策的框架和边界。
三、政策建议
1、对应美国胁迫转移到海外的企业建立适当的支持和服务体系
特别是对被迫“走出去”的中小民营企业,应尽可能在信息服务、法律服务、人才服务和金融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与帮助。比如对于生产肯德基和麦当劳包装盒的企业来说,它从未进行过跨国投资,但现在不得不投资。政府和有关方面要对这些企业进行适度支持,一方面,政府可以自己建立这种支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链主企业和大型企业通过市场手段提供支持和服务。比如浙江的华立集团在泰国设立了罗勇工业园,为中资企业到泰国投资提供了相对完善的产业基地和配套设施,为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此外,要引导被迫外迁的企业,尽可能让他们同国内总部和基地保持贸易和投资上的联系,使得海外投资有利于国内产品的生产和贸易。
2、进一步积极主动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在美国在大力推行“去风险”和“新冷战”的背景下,中国仍然要坚定不移地推动高水平、高标准的制度型开放,积极寻找突破口,扩大与友好国家的产业技术合作,稳步打造国际友好的产业与技术的循环。
3、强化产业创新政策,推进产业政策协调,提升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当前,美国的产业政策已经出现了重大转变,中国需要采取适当的应对政策。要强化产业创新政策的配置导向,赋能创新主体,从源头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特别是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一些关键产业为主体,构建覆盖技术、零件、软件、制造应用等各个环节的全流程产业链体系,使我国在新兴产业或重要产业领域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从而应对中美的战略博弈。
延伸阅读
闫衍:债券置换下城投债迎来提前兑付潮 ,或节省债务利息超400亿
袁海霞:地方债务的提速化解与长效机制改革
王晋斌等:美元货币体系:一个极简分析框架
杨继东: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资产负债表:冲击表现与修复路径选择”,CMF专题报告发布
伍戈:资产负债表受损与增量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