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27:职场中的真相!

觉悟者 守夜人总司令 2020-02-20

我发现自己这种逻辑思辨和直抵本质的思维方式只适合解决现实问题,不适合提供情绪价值。如果一个人在星球觉悟社里向我抱怨他的上司各种愚蠢,他的单位各种官僚,其实他的内心已经预设好了剧本。如果我的情商在线的话,应该顺着钩子往上爬,站在他的立场上,以他的视角,顺着他的心意大力抨击他的上司,他的单位,顺带着夸夸他的与众不同和百里挑一!这个时候,抱怨者的内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甚至会认为我是他的“知心人” 。很多年前我曾经问一个前辈:您如何理解幼稚、长大和成熟?他对我说:明明不知道,非认为自己知道,这叫幼稚!不知道,也承认自己不知道,并努力搞清楚,这叫长大!明明知道,却假装不知道,让那些自作聪明的人在无形之中任你摆布,这叫成熟!哎,姜还是老的辣呀!那些习惯性把一无所有又一无所能的边缘人吹捧的无比独特和极有潜力的人,他藏在后面的右手正紧握着一柄锋利的镰刀,那刀刃上寒光闪闪…


你的角色


刚加入一个企业的底层,往往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最厉害的,甚至天王老子第一!他们常常会对大到公司的战略,中到企业管理方式,小到身边的同事都充满了挑剔。事实上他们在组织中人微言轻,在领导眼中就是一个数字符号。我一直在思考,这种挑剔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


如果一个组织呈现金字塔结构,越到下面就越不重要。虽然组织的领导会装模作样的说你们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我曾经也这么厚颜无耻的说过,其实大家心知肚明。所有说这话的人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些新人就是6个月的临时工,毫不起眼的螺丝钉,随时可被置换。在组织中,上层领导对你越客气,拍着你的肩膀微笑着说:小伙子好好干,你未来很有前途。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你丫是一个不重要的人,我懒得理你,所以才用这种俗礼打发你滚远点。据说任正非对他的副总裁们非常苛刻,骂得激动的时候还会上去踹一脚。但踢完以后,下次开重要的决策会又要点名让他去,听取他的判断,每年还给他发几千万!为什么?圈内人,左膀右臂,自己的手足啊!


其实任何组织都是一样,在你还没有证明过自己,没有产生让人侧目的价值之前,你就是外围无关紧要的螺丝钉。你的所有挑剔、抱怨、指责,其实根本没人在意,没人关注,无人聆听。因为你根本没有进入别人的视野,也没有人知道你的存在,你拿的也只是最少的钱!


你眼中那些很蠢的人,他拿的钱比你多,他说的话有人听,他在更上层那里挂上了号,如果有什么机会的时候,上面会想到他——至少有可能想到他。但上面的人不会想到你,不知道你的存在,不会聆听你的声音,不关心你的感受,不知道你是谁——你就算明天辞职,也无人在意,就像你从来就没有来过一样!


我很小的时候,老头子教过我两句话,我一直记得。第一句是:在学会指挥之前,先学会服从命令!第二句是:开会的时候让别人先说,如果他们都在抱怨、指责、推诿,而你的总结是客观公正的,是去解决问题,他们自然就会聚集到你身边,并把你当做仲裁者。老爷子没什么文化,但他这两句话我至今受益匪浅!


领导的角色


组织中的每个角色有自己的职责。关于领导力,觉悟社里有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回答,你们自己去看,在此不再复述。我就举个例子吧:越战爆发之前,太宗满世界跑,其目的就是为了促成一种战略级的联盟——不必要签字画押,但能达成战略级的共识,力往一处使!当他把局都布好之后,79年主动纳上投名状,这个战略性的共识就被他以强有力的行动推动着变成了铁板钉钉的事实——详情请读《A28:40年前的今天改变了世界!》。接下来的十年,日本人主动送给我们疫苗生产线,帮助我们建立现代化的钢铁企业,美国人主动送可口可乐的生产线,德国人主动送来汽车的生产线,还送来大量的贷款。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你有战略价值!而且你已经证明了你能够承担起这样的战略价值。所以,你缺什么我们就给你补什么,以便最大限度的让你发挥这种战略价值。


如果两个板块存在巨大落差,只要能够打通,上游的水自然会顺流而下,为下游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我们曾经在《结构学》的框架中说过,一个结构能够被打破的方式有两种:科技树的升级和组织度的跃升形成的结构力量能够从内部打破结构原有的束缚。外部落差的挤压和源源不断的投入则能从外部摧毁原有结构并重新建立新的结构。因此,在迷雾之中架构方向性的目标或促成战略级的联盟,用理性思考和战略决策去引领整个组织的未来,这才是大老板应该干的事情。


改开之前,干部们抓钢铁生产,个个都在第一线废寝忘食。然并卵!日本的技术一进来,现代化的宝钢就建立起来了。宝钢一年的高质量钢铁产量,比以前全国总和还要多。所以,太宗再也不抓大生产,而是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事实上也是如此,那种低水平的辛苦于事无补,表演给谁看呢? 完全没啥用呀!干部要做的事情是掌握新工具、搭建新结构、用好新资源,用科学的方法去落实战略决策。简单的来说,组织的中层干部的职责就是:学工具、用工具、造工具!


任何社会在实现社会基础结构升级的时候,都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的。昔日的日部落帝国开启工业革命的时候,也是从劳动密集型的羊毛纺织业起步的——因此才有历史上著名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改开初期,工人非常朴实,吃苦耐劳、守规矩,任劳任怨。这种基层特征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需求极度契合,所以我们通过成本优势积攒起社会基础结构升级的第一桶金。


今天各个办公室格子间中的知识工人与父辈在生产线上的状态在本质上是一样一样的。只是大家误会了,自认为是更高级工种的从业人员,是拥有自主权的知识分子。其实,你扪心自问一下:你是不是依然处与一个金字塔结构之中,是不是依然在最底层,是不是每天依然干着差不多重复的工作?如果以上都是。你认为在电脑上重复调用别人提供的框架发起一个异步请求,获取一段数据,然后利用别人提供的json接口去解析出来,再显示在终端上。你觉得这种重复的简单工作与父辈当年在生产线上把一个螺丝拧进一个半成品的某个洞里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么?他用手加螺丝刀,你用电脑,他的工位前有一条看得见的生产线,你的格子间前面的生产线是看不见的——工具升级了,仅此而已!


明明是个拧螺丝的,动不动就以厂长自居,自己给自己加那么多戏,又没人配合,只好像躲在角落里自己跟自己生闷气。任何组织对基层的价值判断都是最大限度的简化考核标准并量化每一个行为。只要整个组织能稳定输出就行了,从不追求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利用。没这个必要,也不划算!


组织的角色


现代组织越来越难以控制个人,现代企业要有活力必须充分的参与全社会的分工协作。我们从生命体的角度来审视这个特征,就会发现:任何企业要提升自身存续能力就必须越来越专一,从而大限度的强化自己的竞争力。如此一来,任何企业都无法360度无死角的圈养它的员工,其成员的整个生活需求必然会从各个不同的地方获得满足。因此,人也只是把自己生活中很小的一个侧面投入到组织的流程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各取所需的临时性契约。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双方一开始都试图在相互欺骗的基础上建立关系。信誓旦旦的背后,都藏着各自的小九九。


如果你获取世界500强企业的数据,你会惊讶的发现,在过去的50年,那些顶级公司的在榜时间,已经由平均60-70年下降到10年左右。曾经有个人写了一本流传很广的书叫《基业常青》里面列举的12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顶级企业不仅仅时过境迁,而且都已危机重重。越来越庞大的金融市场在更深远的维度发挥着资源配置作用。资金作为综合资源的标记符号,在信息技术的催化下,日益变得像海啸一样——既会迅猛的聚集也会瞬间撤离——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如果一个组织的生死存亡都完全不可控,倾覆就在转瞬之间。那么,这个组织的任何人做出的任何承诺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连自己的生存都保障不了,又能保障你什么呢?既然如此,作为个体是否应该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十年前我认识一个非常优秀的复旦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他在专业方面优秀的让人绝望。然而,他在短短的数年之内把中国一线的互联网企业全部跳了一遍!后来估计二线的都差不多跳了一遍。十年了,他依然是基层。刚开始跳的时候会加不少,那是因为基数低。然而,这个社会是分层的,每一个层级的上边沿都是固定的!


虽然每一个人力资源的负责人都喜欢对别人说他们组织对于人才上不封顶。他说出口之后,不仅自己一个字都不信,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信!任何组织都是靠体系至胜,而不是靠个人至胜。组织的规模越大,层级越下的个体价值就越稀薄——因为价值输出是一个需要相互配合的,一个木桶装多少水不取决于你那根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那根最短的木板。组织上层对一个团队的价值评估关键看它能装多少水!以装水的多少来整体性判断这个木桶的价值,而这个木桶的价值基准决定了每一根木板可以获得的最高价值判断。


一个清洁工干的再好,也只能获得家政这个行业的最高收入。家政这个行业的基准收入从长期来看,取决于它在社会分工中的价值贡献,从短期来看,这个波动取决于它在社会生活中的稀缺程度。举例说明一下:假如政策放开二胎,造成一线城市的保姆稀缺,就会让这一岗位的需求暴增,从而把基准价格抬了上去。有可能保姆的这个行业的基准收入在短时间高过程序员的基准收入。但是,它是短期波动,而它的长期基准收入取决于这个工作在社会分工中的价值水准。如何判断一个工作在社会分工中的价值基准水平呢?看投入成本!一个事的前期投入成本越低,它在社会分工中的价值基准水平就高不到哪里去。即便因为临时性的稀缺造成价格巨大波动,也只是暂时的,如果想跟风加入,务必要能够看清当下处与衰减周期的什么阶段。


在过去20年,制造业获取的资金增长了20倍,而互联网行业获取的资金增长了67倍。所以,传统企业IPO的时候最高能给15倍PE,而科技互联网企业最高能给30倍PE!互联网公司的实习生就真的比设备制造业的老工程师能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么?未必!但是,它的行业基准线高,所以,从业人员也水涨船高。古人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男。这句话的意思是:基准性的东西对覆盖其上的生活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它的求存之道是分层跃进,拾阶而上。从长远来看,越需要前期投入的业务,在社会分工中所产生价值的基准水平就越高,能够有资格从事这样业务的组织也就越少——生产袜子的多,生产芯片得少。生产袜子的不是不想造芯片,它达不到前期投入的标准。生产袜子的企业的员工也并非不想跳槽去做芯片的公司上班。问题是自己的前期投入也达不到人家的最低要求。无论是人还是企业,它的生存结构都是有层级的,而且这种层级会形成一种成体系的内在制约,不是随便能突破的!


其实,你在二级市场用资金选择一家公司和你在现实中选择加入某个行业的某家公司,或者选择从事某个行业的生意,在本质上都是一回事——你都是在做投资,都需要具备投资所需的行业长期价值判断能力和短期波动的判断能力。在这个一切都急剧变化,缺乏保障的时代,这种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变得尤为珍贵!


《结构学》觉悟社内部培训专用!

《结构学》特训营发消息:觉悟社


提问发消息:守夜人总司令

点击下列连接,越多更多:

F3:结构力量

结构学宣言

星空下的独白!

A50:为啥又谈崩了!

C10:不要只从单点思考问题!

A51:用稀土来反击芯片危机?

C7:法律的本质!

C1:他们到底怕什么?

C8:什么是真正的力量!

依依东望,望的是时间!

C12:务必要振兴建设兵团!

几次成功的结构学预判

B4:你不必为华为担心!

C20: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向正在坍塌的地方踹上一脚!

A28:40年前的今天改变了世界!

书读得比你少,为何混的比你好?

A34:烂父亲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