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4:人和人真的不同!
匿名提问:司令,我在深圳体制内有稳定的科研工作,没有调动社会资源的门道,眼界和人际上也得不到太大的拓展。现在可以去香港的英资保险公司做保险经纪,我有几个师兄师姐在那边普遍收入过百万,最好的一位入行6年,年收入600左右。我很想去但有2点犹豫,1.香港会不会继续衰落,金融业的领先地位会不会被大陆城市取代?2.目前的收入和专业岗位来之不易,放弃专业去做保险,会不会太可惜?谢谢您!
你为什么觉得做保险就是调动社会资源?保险说到底是一种金融服务行业,高端的保险是服务于富人群体的,所以才有比较客观的提成。但也不是随便能捡到钱,而取决于个人的才能。既然你认为自己擅长跟富人群体打交道,而且能说服他们购买你的金融服务,那你在科研机构里同样能够说服管理层为你的项目拨款,公家拨款总比让富人掏私人腰包去买你的服务要容易些。何况现在科技兴国是战略,我早两天还收到短信说深圳的各企业单位有什么科技攻关项目需要申报赶紧报名,可以得到政策性扶持。
按照市场原则,一个业务如果非常简单,来钱又快,门槛又低,这个洼地必然会很快就被填平。我记得有一个券商招 6 个实习生,居然收到了 1
万份简历。这他妈什么还只是一个预期什么回报都还没有,而且大多数的金融从业人员也都淤积在底部,风光得只是极少数,大家依然趋之若鹜!
机会的形成不是单维度的,而是天时地利人和聚集于一点。你如果读过觉悟社里的《结构学思维方式》你就能更加透彻的理解!总的来说,靠三点:1. 时机,2. 门槛,3. 自身:
所谓时机,就是大环境形成的趋势:一个东西刚刚兴起,一种资源刚刚开始被利用,一种需求刚刚被挖掘出来,这叫时机!俗话说的好:时来上下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过境迁之后,不但事倍功半,而且费力不讨好。今天你再想去学马云搞个电商平台,那是脑子有问题!你让马云自己来重搞一遍他都复制不出来——天时地利人和聚集于一点才能产生大机会:社会的结构性机会,产业的结构性机会,人口的结构性机会,政策的结构性机会,恰好都赶上了,缺少那一环都不好使。这样的机会多少年才可能有一次!
所谓门槛,包括先发优势以及踩过的坑:这个社会上一直存在一个二八原则——最开始的人跑马圈地,只用20%的努力就把80%的利益收割了,后来的人不得不用80%的努力去刨剩下的20%的利益,而且竞争的非常惨烈。拥有先发优势的人不仅仅走在前头把大萝卜都拔了,后面的人只能拔一点零零碎碎的,而且,后面的人要想去抢大萝卜,你需要消耗的成本,可能是他的好几倍——更要命的是:他有了护城河的积累,而你本来就缺资源,还要付出高于他好几倍的代价才能抢下大萝卜。所以,这就会形成无形的鸿沟——虽然,大家是同台竞技公平竞争,但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在同一赛道和同一周期之内的积累是很有价值的。具体来说,同一周期之内,边缘人无法逆袭,只有在原有结构破碎之时才有可能。要逆袭必须开拓一个完全新的航道!
所谓自身,就是要承认人与人不一样:我们的教育从来不关注自身。你或许会觉得这句话有点扯淡,因为我们文化的核心是秩序,表现形式是伦理,几乎全是关于个人该如何如何的东西。譬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强调的就是个人修养,从自己的私德讲起。我们的文化中没有真正的公共关系,强调的都是私人之间的那种关系——连是非标准都是以与自己关系的远近来评判。我举个例子:舜的弟弟劣迹斑斑,还总想谋害舜,舜做了天下共主之后,不仅仅没有惩罚他弟弟违法乱纪的行为,还给他封赏。这居然被历代称赞为圣人之举,理由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理由是一样的: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亲弟弟都不爱护,他怎么会真心实意的爱别人,又怎么会善待天下万民呢?这个腔调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很熟悉?这种表层行为的底层逻辑就是我上面说的:在我们的文化中,判断一件事的是非标准是依据与自身关系的远近来作出的!
按道理说这是非常缺乏公共关系的基因,非常自私的一个文化——这种自私不是道德评判,而是关注点侧重于个体,这样的文化下的教育怎么会不关注自己呢?我们的文化注重圈子,注重私人关系,不提倡公德,不关心公共事务,缺乏契约精神。我们的核心是秩序,聚族而居的大家庭中会强调长幼有序。无论是国家单位,还是私营企业,层级都非常清晰的。在组织中我们往往会强调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不是你搞清楚你是谁!为什么侧重点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呢?因为我们的文化不关心个体,只关心结构本身的秩序——只要结构本身的秩序存在,组成这种秩序的个体是谁无关紧要——虽说天下不可一日无君,但皇帝是谁来做真的无关紧要,只要有就行了!即便是皇帝,也不过是整个有序结构中的一个节点而已!
这种社会结构特征会造成一个什么恶果呢?它会造成对个体的忽视,而只关注秩序。潜移默化之下,每个人都习惯性认为自己跟别人是一样的——大家不关心自身与别人的差异,不关心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关心自己的性格特征,不关心自己的天赋和缺陷。我们会本能的把眼睛看到外面,看到别人,看到位置,唯独没有看到自己!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在做一个选择的时候,首先会参照周围的人,力求跟别人一样。而且,也本能的认为自己可以和别人一样。我们往往不会去挖掘自己的天赋并发挥自己的优势。不会想如何把自己手上的资源最充分的得以利用。总是处于一种:人在曹营心在汉,此山望见那山高的状态!
在《结构学》中我们强调:人在做判断的时候,要跳出自我,洞察自己置身于什么样的生存结构之中,而在做决策的时候,务必以自己的生存策略为核心,其它外部的一切都只是可资利用,贯彻求存策略的工具和资源。不能本末倒置,做判断的时候完全从自我遮蔽的视角出发筛选外部信息,得出带有偏见的结论。而做决策的时候,往往以契合外部的标准为参照。当我们去追求更高的东西之时,首先要想清楚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到达的路径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是否契合?
人与人的不同源于它的生存结构和成长环境,我们往往会忽略掉这种决定性因素的存在。有些行为是一种性格的外在自然流露,几乎不需要训练,是你的生存环境给你熏陶出来的。显然你的成长环境没有对你做这样的熏陶,它的侧重点在别的方面。所以,要让你的脑子中存在成本意识,需要做后天的训练。一旦成长环境没有这样的熏陶,在面对一个需要你支付成本的事情之时,你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往往不太准,付出的代价高了,你会心疼,付出的代价较少,但没有达到效果,你会更心疼。这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特征,是你的成长环境给你雕塑出来的。
另外,你问香港金融业会不会衰落,其实这个跟你个人的选择关系不大,为什么呢?因为从你的描述来说,你并打算创造一种新的模式改变保险行业,也没有要搞一个大的事业,你只是被师兄师姐刺激了,想找一个比现在来钱更快的路子。像这种情况,只要能搞定几个大户,哪怕香港明天烂得像屎一样,那几个大户也足以养活你。问题是,那种大户不容易搞定,而且谁都想搞定他们。你为什么认为你就能在那么强烈的竞争中胜出,而且是在你毫无积累而别人已通过前期积累树立了门槛的情况下搞定他们?好好想想这个现实问题吧!
《结构学》觉悟社内部培训专用!
已经预定的不受版权合同影响,
大概春节前寄出,出精品,催没用!
获取《结构学》发消息:觉悟社
点击下列链接,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