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65:东北为啥难以振兴?!
东北曾经是共和国的重工业基地,也是社会刚启动工业化时的关键产业的集中地。今天的东北有多落寞,昔日的东北就有多辉煌。整个东北事实上是处于大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的平原,有几条自北向南注入大海的河流。河流灌溉的平原地区自然是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但天寒地冻的环境也让资源高度集中。如果你摊开地图,就会发现,东北的主要资源和城市以及人口都高度聚集在一条叫南满铁路的沿线。整条铁路呈现南北走向,北段叫北满铁路,南段叫南满铁路。上世界上半叶发生在东北的所有事,其实都围绕这条南满铁路展开。为什么呢?因为东北的钱、矿、人和权都深度捆绑在这条铁路上。
南满铁路沿线区域城市、人口和资源高度集中。日本人自从1905年日俄战争胜利之后,就开始加大力度在这条线沿岸逐渐渗透。当年东北的根据地建立不起来就是因为东北的一切资源和人口都过于集中于这个区域而且被严密控制,相关资源和绝大部分的人口都集中在沿途的城市中。即便是城市外的村镇,在自然条件的限制下也高度集中并与城市形成了千丝万缕的高度伴生关系。如此一来,只要占据南满天铁沿线的主要城市和资源点并构建起一个高度控制的体系,在此体系之外就无法生存。抗联的杨靖宇将军在牺牲的时候身上带着不少现金,但胃里却没有一颗粮食。因为林海雪原中的密营被捣毁之后,根本无法获得物资补充,就算能弄到钱也买不到粮食!华北可以建立根据地,甚至在敌人的核心区域江浙的村镇和山区都能建立稳定的根据地,但在东北不行:人员和物资都被高度控制,在体系之外没有什么活动的空间,甚至存活都很困难。所以当年在东北的人,实在顶不住了就转移到苏联境内,恢复点元气再转回去骚扰一下。
建国之后东北继续发展自身资源和工业基础的优势,成为共和国长子。在朝鲜发生的战事更加强化了东北的固有优势,从而集全国之力优先发展东北。那个时候东北有许多干部都是直接从南方调过去的,需要什么就调拨什么。因为战情如火,一切都需要服务于胜利。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就如同某个企业在某个领域具有优势,那么,所有的资金、人才和计划都会围绕这个优势去展开,并用尽全力去巩固这个优势。它的好处是在当时能够烈火烹油,其隐患就如同在沙漠公路中开车——你只能沿着道一路走到黑。
据说吉林大学有六个校区,在那座城市的任何一个地方问任何一个当地人吉林大学在哪里,人家都会顺手指着身后不远处说:不就在那里么?!这可能是最能代表东北状况的案例了:别的城市是弄个角落去办一所大学,而吉林大学的校区占据城市的各个角落,等于把整座城市包在了自己的校园里。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社会的其它方面,譬如说,改革开放初期,整个东北城市人口中的70%都在各种形式的国企上班。不是东北人不愿意到市场中去闯荡,现实生活中应该能够发现东北人做生意那真的是天生的!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东北是下岗和失业的重灾区。当一个城市70%的人口都在国企上班,几代人在一个单位,生老病死都是单位包干。这样的社会结构,就如同当年抗联的生存空间一样:在那个控制了一切资源、物资和人员的体系之外,完全无法生存!
不管是个人还是地区,甚至一个国家。一个阶段的优势在另外一个阶段就会成为劣势。就好比你刚毕业那会儿,因为大家都是一张白纸,所以最关心的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毕业于名校的人自然会显得更加的未来可期,自然就会被人高看一眼。毕业五年之后大家就不太关心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了,而比较关心你在什么单位,处于什么职位。这个时候为什么毕业于哪个学校反而不那么重要了呢?因为只有在无法做出价值判断的时候才会以预期判断为核心,一旦能做出价值判断,预期的判断也会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做出调整。
刚毕业的时候,譬如说有这样两个机会同时摆在面前:一个是创业公司的新业务,另一个是知名企业的成熟业务。对于非名校毕业的人来说,后者未必会要自己,前者是新事物,刚开始门槛没那么高,不如搏一把。那年北京有家新成立的创业公司叫小米,还有一家知名的上市公司叫新浪。如果你是北大清华毕业的,你肯定不会优先选择去小米,因为初创公司朝不保夕,当时雷军自己都确定能不能做起来,所以当时都不敢公开承认是自己搞的创业公司。而上市公司各种保障和福利以及业务肯定是稳定的。你毕业的学校比别人好,只有去稳定的知名企业才能让毕业名校这个优势最大化。
然而,毕业五年之后,新浪还在原地踏步甚至还不如之前了,但小米突飞猛进成为了巨头。也许两个人的业务水平差不多,甚至去小米的那个还更差一点,但他作为早期员工,就如同坐上了电梯,随着水涨船高获得更多选择带来的奖励。虽然这是拿个人的际遇和选择举例,但它反映的问题是一样的:前一个阶段的优势会成为后一个阶段的劣势。你在某个方面拥有的优势,往往也会成为拖住你的包袱。
东北的优势是重工业,因为资源丰富,而且日本人在那里经营多年,为了强化殖民统治,确实也搞了一点东西,他们的本意是为了更好的掠夺和殖民,但间接的也完成了一些工业基础的布局和资源的开放利用。这就为我们建国之后系统性的重工业建设提供了一点基础。当年在争夺东北的内战中,国军的精锐新1军和新6军是完全的美械陆军。但国军的105榴弹炮弹需要去美国采购,战场上打一发就少一发。而我军的105榴弹炮是东北本地的军工企业生产的,而且炮也是。所以,越打到后面,我们不仅兵员数量上去了,火力也上去了。
任何一个社会开启社会基础结构升级的时候,都是首先从重工业开始的,因为重工业是对基础资源的利用。譬如说,开矿、冶炼、化工、发电、机械制造等。这些产业在为构建起工业社会提供最基础的动力、工具和能源。在改革开放初期,武汉的GDP中,重工业占百分之四十多,轻工业占据百分之四十,而今天第二产业下降到不足16%,第一产业的重工业下降到不足8%,绝大部分的份额都是被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占据。为什么拿武汉的数据举例呢?因为产业的变迁与产业的南移是同步的,而武汉处于地理上的中间位置。
多年以来,我们总是说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是:你到底要振兴什么?如果要振兴重工业,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产业是一层一层的,第一产业是最先发展的产业,是对基础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为整个工业社会架构提供最底层的动力、工具、能量以及二次加工所需的原材料。它就如同一座房子的地基,房子建的越高,那地基占比肯定就越少。地基只需要结构稳定就行了,不需要花里胡哨。而东北自身的状况,不管是人口分布,土地产出,资源结构还是产业和城市的布局,都由内而外形成了一种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的体系。所以,逆潮流而动,振兴他们占优势的产业是不可能的。而试图让他们打破层层死锁形成的障碍,从底层完成颠覆,搞出全新的产业,也是不可能的!我们提出搞数字产业,它的基础设施是芯片、传感器、通讯、存储、计算、操作系统等数理逻辑和材料结构的硬东西。数字产业绝对不是在抖音上用东北人天生的幽默感去逗个笑,所以,这事也没法搞。
东北人正在加速转移自己的资产,甚至是自己和家人。有人在三亚看到哈尔滨市人民医院的三亚分院,还看到哈尔滨公安局的三亚办事处,不知道三亚有没有哈尔滨市政府的分部,照这个趋势下去,三亚迟早要成为东北的一块飞地。有句开玩笑的话是这样说的:东北人不能失去三亚,就如同西方人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研习《结构学》,加入觉悟社:付费和不公开内容都有,每天25块,还能挣回来,下注标的获取需满足条件及时查看更新。公众号发消息:觉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