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知青”8年深耕一废弃村落,结果惊动联合国了

西芦葫 西芦葫 2022-06-20



香港有一个离深圳沙头角湾不远的山村叫荔枝窝(Lai Chi Wo),是香港新界北区沙头角的原居民村落,毗邻船湾郊野公园及印洲塘海岸公园,也是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荔枝窝自然步道”所在地。
荔枝窝村自17世纪便已有人定居;客家乡民祖籍为河南开封,“落担祖”系由黄姓人士(明代末期将军黄维德)于清初复界后由福建辗转经过惠州、广东永安(今紫金)及陆丰吉康都五云罗后,首先落担于梅子林村而抵达今荔枝窝。


拥有400年历史的荔枝窝,位于沙头角庆春约七村的中心点,共有211家村屋,由三条直巷及九条横巷分隔,三面被山包围,后有风水林,前有农田,因地形被名为“窝”。由于被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包围,没有大型建设或工业项目介入,原始村落保存得较为完整。
荔枝窝虽然不属于沙头角禁区,但是由于地处禁区边缘,交通和经济发展受阻,从1960、1970年代开始,大量村民移居英国,到1990年代中期几乎成为“废村”。



01
2013年,香港新界东北发展计划出台,引发的原住民“保卫家园”行动成为舆论焦点。在这种热度中,一群来自香港大学的知识精英发起了“永续荔枝窝计划”。

香港大学永续发展坊的报告写道:
为了寻求乡郊永续的出路,香港大学学者与一群关心香港发展质素的同道中人一起构思活化荔枝窝的可行性。我们发现荔枝窝确实有活化成永续乡村的潜质:大部分离乡别井的村民对祖家仍有深厚感情,会带同子孙回村祭祖,修葺祖屋、祠堂和庙宇等,尽力保持村落完整;而且,荔枝窝位处世界地质公园,毗邻船湾郊野公园和印洲塘海岸公园,区内有被列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的海滩,亦有「具重要生态价值河溪」、广阔的风水林,大片红树林,并有农田和湿地,生熊价值高,自然资源丰富;再者,荔枝窝的土地业权较为完整,故此较容易将土地资源整合。我们遂组成队伍与村民、非牟利环保组织及其他持份者紧密合作,发起「永续荔枝窝一农业复耕及乡村小区营造计划」。
「永续荔枝窝」计划由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策动永续发展坊牵头,伙拍香港乡郊基金、绿田圆基金、长春社和当地村民,并得到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和香港特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支持,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地理系和土木工程系的学者则为计划的研究项目提供支持。计划集复耕、科研、教育、环境及文化保育、小区发展于一身,旨在重建荔枝窝的乡郊小区网络,促进城乡健康互动,让人与自然共荣共生,活化荔枝窝的乡村经济。

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策动永续发展坊订立的目标有五:

1.以集水品域管理概念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以创新及环境友善的农法恢复荔枝窝的农业活动及景观;

3.重新发掘荔枝窝的小区瓷产及适度地加以利用;

4.发展荔枝窝成为乡村永续发展的教育基地;

5.推动更多元、符合荔枝窝永续概念的经济模式及工作机会;

村民、团队和义工。



02
计划的第一步是邀请农民和原居民加入复耕,培育出三个社区农场,以及多个乡村初创事业,发展本地农产品和商品。



四年时间,六公顷农田重新启用,种植的产品多样化,首先主要是水稻。复种水稻的成功,不仅让项目有了直接成果,确实也吸引很多城市人前来了解大米是如何种植出来的。
之后,团队开始种植多样化,包括冬瓜、 木瓜、姜、姜黄和萝卜。
为尝试在农村社区发现经济活力,港大牵头设立社区农场,2015年通过合作伙伴绿田园基金,从嘉道理农场引入首批阿拉比卡咖啡苗,在荔枝窝种植咖啡树。2017年扩大规模,连同原居民在旁边创办的“荔林咖啡”,种植共七百棵咖啡树,当中有八至九个品种,包括波旁(Bourbon)、卡提蒙(Catimor)、铁皮卡(Typica)等。

农场放弃了传统露地耕作要砍伐树木的方法,启动本港首个以咖啡为主要作物的农林间作试验,在原有沉香树下的阴凉处种植咖啡矮树,矮树之间插有咖喱叶,既能建立健康的土壤,同时改善生物多样性和固碳能力。咖啡豆的收成不过数十公斤,赚钱也是不可能的。但团队可以借此举办体验式活动,让公众了解生产过程,同时创造更多可持续发展的讨论空间。


03
复兴荔枝窝村计划还希望能吸引原村民回到村庄生活。最典型的故事来自Susan 。
人称群英姐的 Susan 在英国生活了五十多年,间中也有回香港,但2014 年 返港照顾年老的双亲时本打算短住两个月,结果一住便三年。

“我记得回港后有一天跟村长回村看看,遇到麦 Sir 和彭小姐,他们新搬入村在荔枝窝耕田,我觉得好奇怪,便跟他们落田看,竟然真的在种植!”
那次让旧村民和新居民有机会一起交流。村民讲讲昔日的生活,新人分享搬入村的原因。群英姐之后在沙头角中英街与父母同住,假日回荔枝窝过夜,蒸制客家茶粿,就地售卖。平日若有外客到访,她又会回村来,帮着给学生和义工们煮饭做菜,并趁机打理祖屋和她的小农场。每星期来来回回荔枝窝,她觉得很充实写意。



04
在复耕和生态建设进入一个收获期后,现在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建筑师和未来建筑师登场了。
由于年久失修,许多老房子如果不修复就会完全坍塌,但是由于业主大多数都移居英国或港岛,拿出大量资金来修复旧居也变得不太可能。

修复老房子涉及经费,产权和收益的问题,通过项目团队和当地村落原村民的长期沟通,最后有五十户人家愿意以一元的象征性价格将房子租给项目组。
香港大学永续发展坊委托香港中文大学建筑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及传统建屋师傅以客家中式建屋技术,就地取材利用荔枝窝的沙泥、禾秆和蚝壳等修复了村口相连的旧村屋。村民和义工们参与了修复过程,赋予老房子新生命。其中,“荔枝窝文化馆”现用作小区活动、聚会和培训用途。




到2017年,香港乡郊基金申请复修荔枝窝12幢村屋为“客家生活体验村”。由于涉及改划土地用途,即由“乡村式发展”地带改划为酒店(度假屋),香港城规会讨论有关改划申请,包括项目收到的102份公众意见,其中56个支持,41个反对,五个无表明立场。反对的荔枝窝村民担心,復修后的民宿不符合周边环境,亦怕破坏村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影响附近生态。但亦有支持的村民认为,项目有助延续客家文化。城规会最后在有附带条件下批准申请,要求基金为项目提供排水渠、化粪池、消防设施及交通服务等。


05
2021年,“荔枝窝乡郊文化景观”项目荣获“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首设的“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同年,香港大学团队及荔枝窝村培成堂(业主),以及香港乡郊基金、长春社、绿田园基金、汇丰上海银行、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及乡郊保育办公室也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香港分会授予“特别嘉许奖2021”,表扬致力复兴荔枝窝村,促进乡村社区的永续发展。



“永续荔枝窝计划”还不是完成时,但是在发展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保育和复兴乡村有多方面的价值。现在内地城市尤其深圳这样城市历史比较发展却非常迅速的城市,如何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留下城市记忆,保护好传统建筑遗存是非常紧迫的话题。



本文文图资源:
1、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策動永續發展坊 :「永續荔枝窩」四年回顧及展望
2、香港电台《铿锵集》
3、星岛日报:荔枝窝复耕开拓农村经济
4、独立媒体:荔枝窝复村


更多阅读:


记得点“关注”和“订阅”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