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述景颇》 | 野炊

跑阳干翁 榕树根儿童教育 2022-10-09
点击上方“榕树根儿童教育” 可以订阅哦!

编者按:

景颇族确实是我见过的最爱野炊,也最会变着花样拿天然食材做好吃的的民族。你是不是想说,完了,《讲述景颇》也不能免俗,要开始做“舌尖”系列了?不管他,景颇山里的美景和美食不可辜负,先去野炊再说!

编辑:李旸

龙江边野炊   

 (摄影:榕树根志愿者  王云

景颇族是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民族,所以总想融入到自然中去。虽然生而为人,没法去自然里卧成一块石头、立成一棵小树、游成一条小鱼、落成一线雨水,但是我们能去野炊啊!于是,景颇族里诞生了许多的野炊狂人!


我们野炊的时间一般选在春秋两季。主要是因为冬天天气过于干燥,容易引发火灾,对自然和个人安危都不太好;而夏天潮湿多雨,气候闷热,每每在夏天出去玩,不是弄得一身臭汗,就是淋成落汤鸡,说不定还会被蛇或蚂蟥咬上一口,很不划算。春秋两季就舒服多了,气候怡人不说,且春天里万物生发,到处都是能吃的野花野菜,秋天里果实累累,鱼蟹肥嫩,最是美味!这样的季节里,约上三五好友,寻一处环境清幽的小河、山谷、树林,暂时忘却烦扰的社会事,只在自然的环境里徜徉,真是绝美之享受。

现在的景颇年轻人们去野炊时喜欢开着自己的“好朋友”(摩托)去。一是可以载伙伴,二是可以载食物、用具减轻负担

摄影:跑阳干翁

具体的怎么个美法,只有大家来亲身体验过了才能感受到,我还真写不出来。我还是来说说,野炊时我们一般吃些什么东西的好。

野炊选址的时候,除了风景美以外,还会有两项基本要求:一是离水近,二是附近要有竹林。离水近,就说明我们能吃到鱼,能摘河边的野菜,能用河边繁茂生长的草叶来铺垫地面;离竹林近,就能充分利用竹子来制作各种炊具。来野外,是不可能把各种工具都带齐全的,只有就地取材。用竹子制作的各种工具,既方便又好用,且对于景颇人来说,制作竹具很简单,用一把刀就能搞定。

景颇人野炊时很多用具都用竹子制作。图为一场祭祀的野炊中,作者在削制竹筷竹碗

摄影: 榕树根志愿者 刘敏

大家选好地点,分配好各自的活计之后,一般最开始动手制作的食物是用时较长的竹筒饭。做竹筒饭用的竹筒一定要选当年生的嫩竹,若是用成年老竹的话,很容易因为竹身干燥、坚硬、密度大而烧裂烧炸。砍到嫩竹以后,要先将竹子砍出带竹节的竹筒。这里又有一个讲究,就是砍出的竹筒一定是以竹尖方向做为竹筒的底部,而竹根方向做为竹筒的开口处。这么做的原因是:景颇人认为,一个人从出生为人的那一刻起,就是从自然里脱离出来进入了人世,已经是在逆着大自然生长,所以活人的用具应该和自然生长的方式区别开来,和自然反着来;只有等到有一天活人的生命完结,又再次回到大自然中去时,才配与大自然一致。因此,在景颇社会,人活着的时候都是以逆自然的方式从大自然取用工具,而人死后亡魂回到自然,祭祀亡魂们的用具,才以顺从自然形态的方式存在。


砍竹子、削竹筒,搭土灶,烧饭菜,只要是野炊的活儿,景颇孩子们做起来都是轻车熟路(摄影:榕树根 李旸、乐安东)


啰嗦了这么多,继续说怎么做竹筒饭吧。先往竹筒里倒适量的清水,将洗净的米用新鲜的棕叶、芭蕉叶或布舍叶(一种带清香的船形叶子)包裹成长条状,轻轻的置入竹筒内,再用鲜叶将竹筒口塞紧,就可以将竹筒放进燃烧的 火堆中烧烤。烧烤竹筒饭时,要注意随时转动竹筒,让竹筒均匀受热,约摸半小时之后,竹筒饭就能烤熟。烤熟后的竹筒饭,要先放在人轻易碰不到的地方散掉一些热气,要吃的时候再将鲜叶塞子取掉,提住之前包裹生米的叶柄,把米饭一整条的拉出来,根据需要分而食之。用竹筒烧出来的米饭既保留了谷米的香味,又兼有竹子和鲜叶的清香味,最是好吃。

 

春天的时候,小溪旁,鱼塘边,山沟里,总是会生长着许多肥嫩的水蕨菜。这个时候,野炊的人总是会分成两拨,一拨采水蕨菜,一拨想办法从水里弄点鱼虾(多少不限,能借味就行)。量差不多了以后就弄个竹筒(锅也行),倒入足够的清水,架在火上烧,然后将在火灰里滚过一遭的干豆豉和干辣椒捻碎投入竹筒里,再放入适量的盐,等竹筒里的水烧开后放入料理干净的鱼,等鱼翻滚两下赶紧将洗净的水蕨菜也投进去,翻搅几个回合之后,这道水蕨菜豆豉烧鱼就做好了(食用前可以放少许姜末)。

看,水蕨菜和野鱼是绝好搭配

图片来自网络

有些时候没找到水蕨菜,或者鱼有些多,我们就会把鱼包烧。将鱼刮洗干净以后,把缅芫荽、香柳、辣椒切碎,葱姜拍扁,放入适量的豆豉,放入几颗小酸茄(圣女果的野外亲戚),将它们搅拌入味,再用宽阔的叶子包裹紧致,放入火堆中烧烤,熟透后去掉烤焦的叶子,仅留最里层的叶子作为盛具使用。这个是我时常想念的一道菜。

用芭蕉叶包烧的鱼肉

摄影: 夺石么批

“景颇沙拉”也是我们常吃的好菜。景颇山的一年四季,都能在溪边或潮湿的沟谷里,采摘到野生的香菜、马蹄菜、小猪菜、箭杆风、鸭舌草、箭叶雨久花、水朝阳花、鱼腥草、鸭儿芹、中华水芹、水芹、紫茎芹……反正是各种数也数不清的适合揉拌生吃的野菜。我们把这些野菜采摘洗净后,或单独成菜,或混杂组合,与豆豉、小酸茄、大蒜、盐巴、辣椒一起揉拌均匀后,盛在竹槽或鲜叶兜里,抢着吃。真的是抢着吃,你们来品尝过以后就明白了,这种鲜嫩原生态的野菜,吃进去多少,你的身体都会嫌不够的。

景颇小姑娘木壮正在切马蹄菜  

摄影:榕树根 乐安东

有时候运气好的话,还能吃上两个景颇山里特色菜:一个是烧黄鳝,一个是舂螃蟹。


烧黄鳝更容易吃到一些。野炊队伍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儿时放牛路上练就了一身逮黄鳝本事的家伙。在水田放水的季节或水稻刚收割完的季节出去野炊时,他们总是会忍不住放下分配给自己的活计,下意识的跑到田里,寻找黄鳝钻出的洞,三两下扒开淤泥就能逮住一条黄鳝。等其他菜都做好,原本分配给他们的活也被别人干完以后,他们才会恋恋不舍的带着一身的泥回来,随便洗洗后就将黄鳝丢入火堆里,等黄鳝烧熟以后才用竹片划开腹部,将肠肚取掉,把整条鳝肉在盐巴、辣椒面里滚上两滚就可开吃了。这道菜余味无穷,这么说吧,我小时候愿意跟着去放牛,就是因为时不时的能吃上烤黄鳝——就是这么好吃啊!

找柴、削竹筷、洗菜、生火……野炊中的景颇孩子们

总是自动分工有序(摄影:榕树根 李旸、李慧平、徐博闻

舂螃蟹就难吃到一些了。秋天到了以后,山沟里的小黑蟹肥了一点,如果大家有兴致,在山沟的浅水里这边翻翻,那边翻翻,就能在石缝里逮到一些小螃蟹。把这些小螃蟹清洗干净以后,在火堆中烧烤至黄脆时,取一截竹筒削短至约摸二十公分,将螃蟹、生姜、香柳、豆豉、缅芫荽、辣椒、盐巴都投入竹筒内,舂拌均匀,就可食用了,味道鲜美之极。还有时候,如果螃蟹生长的环境确实特别好,就会将生螃蟹与一些野菜舂着吃,这么吃的话味道会更鲜美,但只有生长在水质清澈、周围环境无任何污染的高山冷水小溪中的小螃蟹,才适合生吃,可遇而不可求。

我的朋友们喜欢的野炊方式,烤许多的大肉串,

简单,方便,过瘾( 摄影: 闫自卫

除了这些常吃的菜,我们也做到了见什么吃什么,爱吃什么吃什么,毕竟景颇山里流传着一句老话“山上的东西,动的是肉,绿的是菜。”能吃的好吃的东西太多,再怎么介绍也是介绍不完的。况且,我们野炊也不只是吃饭菜,还得给那些美味的山野果实留一些肚子。野果也太多,不可能一一罗列,只给大家数数我爱吃的吧(不分季节):黄泡(黄色的覆盆子)、蓝莓、菠萝蜜、山杜英、圆果杜英、羊奶果、猕猴桃、百香果(西番莲)、木奶果、锥栗、番石榴、南酸枣、柿子、山楂、木瓜、杨梅、野香橼、木瓜榕、鸡嗉子果、尖叶榕……这其中木瓜榕、鸡嗉子果、尖叶榕是亲戚,果实形态也差不多,也都有淡淡的酸涩味,但尖叶榕的果实最甜最香最好吃,入口软糯,还带有一股清新的奶香,景颇族据其挂果形态将其称为“项链果”。

黄泡就是黄色的覆盆子(树莓) 图片来自网络 
羊奶果 (图片来自网络木瓜榕(图片来自网络)

鸡嗉子果(图片来自网络)

野果丰富的时候,会有很多鸟雀和小兽来采食,我们以前去野炊时总会有几个弹弓高手打鸟、打松鼠给大家吃,但近几年人都懒得厉害,没人再愿意辛苦地守在果树下打猎了。


我还小的时候,是不去野炊的,但总是和村里的亲戚去守山里的旱谷地。旱谷地是以前水田不多,产量不高的时候在山里烧荒开辟的谷地,现在缅甸还有,在中国国内已不多见。现在的水田只是麻雀爱来,偷吃不多,一般都不守。可当年的旱谷地离森林近,每年的九、十月份,旱谷快要成熟了,麻雀、老鼠、野猪都会闻风而来,这个时候,就要派人上山守旱谷地了。一般是大人在晚上守野猪,孩子们白天守鸟雀,我小时候就去表姐家的旱谷地里守过好几年。







旱谷地(图片来自网络)

旱谷地一般都离村寨有段距离,翻过几道山岭,钻过几条河沟,在林荫里穿行时前方突然就会出现一片开阔空旷之处,地面上铺着满坡满谷的金黄稻穗,这就是到了旱谷地了。旱谷地里总会有一个守谷地用的窝棚,窝棚一般建在谷地中间偏上的小山包上,竹木结构,依地势高矮每根柱子下脚长短不一,人字形草顶,分两层,楼板用大竹板铺设,四面也用竹板做壁,必有一个阳台伸出,阳台面向谷地,可在上面鸟瞰谷地全景。

旱谷地周围常种的菜蔬瓜果(图片来自网络

窝棚周围在种旱谷的时候同时种下了芋头、葱、姜、蒜、辣椒、黄瓜、南瓜、冬瓜、豇豆、青菜、芫荽等各种作物,方便来谷地劳作时佐菜下饭。谷地里会架设几个用龙竹剖开制作的惊鸟器,惊鸟器上有一条篾索连到窝棚的阳台上,守谷地的好汉子们端坐阳台之上,观察谷地上哪个方位出现了来掠食的鸟雀,就赶紧拉连接那个位置惊鸟器的篾索,用惊鸟器的响声把鸟雀给吓走。当年干这个活计的一般是我,一盯就是一天;一般同去守谷地的总是三个人,表姐、表哥、我,表哥不是躺在阳台吹笛子就是拿了个弹弓满谷地乱窜打鸟雀,表姐要背水,要找柴,要煮饭,要烧舅舅挂在火塘上方的野猪肉,要摘黄瓜,削皮切条拌着吃,所以就只有我来干这个守鸟雀的活了。


现在想来,我开始热衷于野炊,就是从周围的寨子没人再种旱谷地的时候开始的。

太阳快要落山,牛群还在悠闲吃草,野炊的孩子们正兴致勃勃

 摄影:榕树根 / 李旸

下期预告 

一架木制神鼓,传承数百年,不仅是景颇人生活、祭祀中的重要器物,更见证着家族兴衰沉浮,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历经变故和沧桑。下期《讲述景颇》与您分享 神鼓“增疆”的故事。周二再见!

往期链接

《讲述景颇》 | 听干翁讲那景颇族的故事

《讲述景颇》| 人类为什么会死亡

《讲述景颇》 | 江河的故事

《讲述景颇》 | 一本超越你想象的好书


阅读本专栏更多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




作者简介:

Hpawyam Gamawng(跑阳干翁),景颇族。现任榕树根项目专员,十余年来走访许多村寨、访问老人,以极大的热情收集、记录和整理景颇族文化研究资料。在榕树根开设专栏撰写《讲述景颇》系列文章,是希望向更多感兴趣的朋友分享自己民族文化的美好与深邃,与其他热爱景颇文化的研究者交流、切磋、互相学习。

联系榕树根

邮箱:PropRoots@163.com

地址:云南省德宏州芒市西山乡营盘村拱引村民小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