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授予荣誉理学博士的颂词
全文
玻恩和黄(Born and Huang),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和中国物理学家黄昆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的简称,在固体物理学界尽人皆知,更被许多国家的研究者至今推崇备至,用他们的话说,奉若“圣经”一般。当黄昆于1951年在北京最终完成这部经典名著时,他刚刚三十二岁。三十六岁时,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学部委员,即院士。1980年,黄昆还被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1985年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岁月,黄昆在昆明西南联大,师从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吴大猷教授。当时的西南联大集中了一批中国最杰出的青年学者,包括最先荣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黄昆与当时比他低一级的杨振宁相互尤为倾慕,结为终生挚友。
黄昆在英国布列斯托大学更有幸师从固体物理学大师,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莫特爵士。莫特的治学风格对黄昆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他专注于具体问题的严谨学风,并进一步影响了他一代又一代的弟子。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就从理论上预言了与晶体中杂质相关的X光漫散射,以后称为黄散射,并在八十年代被实验证实。
1947-1951在英国利物浦大学作博士后的三年,黄昆完成了三项他自认为毕生最有影响的科学工作。这三项工作此后都以他的名字命名,或被公认源于他的工作,对推动固体物理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一项是由黄昆及其后来的夫人、威尔士裔里斯女士合作发展的多声子跃迁理论,以黄-里斯因子而著称于世;另外两项是描述晶体中光学位移、宏观电场与电极化三者关系的黄方程,以及由此引申的电磁波与晶格振动的耦合,即后来称为极化激元的重要概念。
1951年底,黄昆满腔热忱地回到自己深爱的祖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直至1977年调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黄昆是中国半导体事业当之无愧的开拓者。由他担任主任,谢希德教授任副主任,于1956年由内地五所著名大学联合开办的半导体专门化,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半导体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继而成为全国各地半导体事业发展的带头人。
黄昆为中科院半导体所带来了重视基础研究的新风尚,培养了一个理论与实验结合的,学术氛围活跃的半导体物理研究集体。他本人也迎来了科学研究的第二春。针对国际上在多声子无辐射跃迁理论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黄昆于1980年证明了在消除康登近似带来的不自恰性后,理论界两种似乎互不相关的处理方法,即绝热近似与静态耦合,其实是等价的。他与朱邦芬提出的计算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的模型及类体模的解析表达式,被国际上广泛接受,并称之为“黄-朱模型”。
从黄散射到黄方程,从黄-里斯因子到玻恩和黄,直到黄-朱模型,黄昆在固体物理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一块又一块丰碑,他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耀和尊敬。黄昆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更是高风亮节的楷模,他的品德和他的学问同样令人景仰!
副监督先生,本人谨代表香港科技大学,恭请阁下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黄昆教授颁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2000年,副校长张立纲院士代表香港科技大学向黄昆先生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张立纲院士与黄昆先生
(图源:葛惟昆)
END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面“蓝字”标题查看:
《物理与工程》期刊是专注于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81年创刊,欢迎踊跃投稿,期刊投审稿采编平台:
http://gkwl.cbpt.cnki.net
欢迎关注
《物理与工程》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