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参考点变更时的角动量定理

吴洵 黄亦斌 物理与工程 2023-03-03

1 背景

质点系的角动量定理有多种形式。设质点系中第i个质点的质量为mi,位矢为ri,速度为,受的外力为Fi,则对静点(惯性系的原点)的角动量定理为

(1)

这是基本形式。还有对质心的角动量定理:

(2)

其中为质点i相对于质心C的位矢和速度。质心是动点,但很特殊,因为它是系统的(以质量为权的)平均位置,或者说是质量空间位置分布的一阶原点矩。式(2)右边的“对质心的角动量”可以视为某种二阶中心矩(如果其中的速度换为矢径的话)。如果对其他动点P,角动量定理就没这么简单,会多出一项:

(3)

其中为质点i相对于动点P的位矢和速度,而rCP为质心相对于P点的位矢。这里多出来的一项是由于动点具有加速度,故而换到非惯性系中时各质点还受到惯性力。正是这些惯性力力矩之和。如果动点就是质心,那么rCP=0,惯性力力矩之和为0,式(3)右边第二项就不存在。

对于刚体情形,以上各定理都有更为具体形式,不赘述。但此时还有一个对瞬心的角动量定理(或转动定律)。文献[1]从刚体绕瞬心的动能定理

(4)

(P为瞬心,MP为刚体受到的绕瞬心的力矩,IP为刚体绕瞬心的转动惯量,ω为刚体的角速度)出发,得到刚体绕瞬心的转动定律(角动量定理):

(5)

这一定律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障碍:瞬心是静止的(刚体上瞬间静止的点),但它又是运动的(空间极迹就是瞬心相对于静系的运动轨迹)。怎么理解它?它是否有更一般的形式?如何从一般的质点系动力学中导出?这就是本文所关心的问题。

2 参考点变更时的角动量定理

仔细思考后,会发现这是参考点变更问题:参考点是静止的,从而不涉及速度的参考系变换;但不同时刻以不同的静点为参考点,故称为参考点变更。(与此类似的一个概念是受力点变更,它不是受力点位移,是不导致做功的。)

下面进行推导。对于质点系中的任一质点i,设其所受外力之和为Fi,所受内力之和为fi,则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6)

设有参考点P(见图1),则质点i的相对位矢为

(7)

通常参考点选定之后就不更换了,有driP/dt=。但若存在参考点变更,则

(8)

其中为参考点的变更速度。用相对位矢riP从右边叉乘式(6),得

将其对指标i求和,注意内力矩之和成对抵消,可得

(9)

其中为相对于参考点P的合外力矩,

(10)

为质点系相对于参考点P的总角动量。式(9)就是参考点发生变更时的角动量定理。

下面考虑另一种理解方式。定理(9)也可理解为参考点运动时的角动量定理,只不过计算质点角动量时,位矢用相对(于动点的)位矢,但速度仍用绝对速度,故而并未变换参考系。式(10)中的riP=ri(t)-rP(t)既可以理解为不同时刻相对于不同静点的矢径,也可以理解为相对于同一个动点P的矢径。所以,到底参考点是一系列静点,还是一个动点,对相对位矢而言无关紧要。唯一要注意的是,不管做何种理解,粒子的速度总是用绝对速度。“参考点变更”理解为“参考点运动”的话, 的含义就由“不同静止参考点的变更速度”变为“同一个运动参考点的运动速度”,而式(8)就由“相对位矢的变化率”(不是谁的速度,也不是谁相对于谁的速度)变成了“粒子i相对于运动参考点P的速度”。

这一新的理解方式合理吗?合理。本来,角动量的定义中涉及位矢和速度。位矢需要指明参考点,速度需要指明参考系,二者并不必然绑在一起。通常所谓的对动点的角动量定理(3)(包括对质心的角动量定理(2)),是换参考点的同时也换了参考系。如果只换参考点而不换参考系,那就得到定理(9)。另外要说明的是,力矩中只含位矢,从而只与参考点有关,与参考系无关。不同参考系中的力和力矩是相同的。

定理(9)显然包含各种特殊情况。如果P点静止,那么回到定理(1)。如果换参考系,让粒子相对于动点P点的速度 出现在表达式中,那么式(10)变为

或写为

(11)

其中,

(12)

为以动点P为原点的新参考系中测得的角动量,为质心相对于P点的位矢。把式(11)代入式(9),得

此即对一般动点的角动量定理(3)。如果把P点取为质心C,则rCP=0,。于是式(11)给出LC=LC(即以质心为参考点时,不论粒子速度是对惯性系的还是对质心系的,所得到的系统角动量都相同),而式(9)给出MC=dLC/dt=dLC/dt。此即对质心的角动量定理。

3 刚体绕瞬心的角动量定理

我们关心的是刚体,而且是平面运动情形。只要刚体有角速度ω,则存在速度为0的瞬心P。这里需要先对“瞬心”概念作一分析。众所周知,刚体的运动可以用瞬心的本体极迹在空间极迹上作无滑滚动来代替[2,3]。本体极迹上的点与刚体固连,可视为就是刚体上的点,这些点依次静止成为瞬心。空间极迹固连于静系中,其上所有点都永远静止。此外,还可以想象有一个小环,它永远处在本体极迹与空间极迹的切点,故而是一个动点。在不同的场合,某时刻的“瞬心”可以指空间极迹上的切点P1(仅限于该时刻,简称为“空间点P1”),也可以指本体极迹上的速度为0的点P3(也仅限于该时刻,简称为“本体点P3”),也可以指运动的小环P2(所有时刻)。它们三者的空间位置总相同,但运动情形各不相同。故而,在作为位矢参考点时三者可任意切换,但在涉及速度和加速度时则要小心。前面的角动量定理(9)若理解为是针对参考点变更情形,那么此参考点就是一系列静止的、不断变更的空间点P1,变更速度为;若理解为针对同一个动点(参考点运动)的情形,那么此参考点就是小环P2,其运动速度也是。如果采用我们最习惯的理解——本体点P3,那么千万不能因为本体瞬心的速度为0而认为=0!

有了以上辨析,在各点的绝对速度公式

(13)

中,由于此处只涉及相对位矢,故而其中的瞬心P可以是上面三者中的任何一个而不需明确(当然,通常理解为本体点P3)。但式(9)右边第二项 中,若 理解为运动速度,则P点只能指小环P2。它可计算为

(14)

其中用到了ω垂直于所有位矢和速度(平面运动),故。注意对最后两式的理解:小环P2一直在运动,质心C到P2距离rCP2也在变化,这才使得dr2CP2获得意义;本体点P3一直在本体极迹上变更,所以rCP3才会发生变化,这才是dr2CP3的含义。

同时,对瞬心P点的角动量(10)中,速度已明确是粒子的绝对速度,位矢riP中的P点则无需明确是对瞬心的哪种理解,而且可以按需任取:

(15)

其中为单位张量,为由定义的张量。注意,无论P点是动点(小环)、本体点还是空间点,都可以定义这样的张量,因为riP总有意义,定义明确,对张量的计算结果也总相同。但若想称其为“刚体的转动惯量张量”,则习惯上需要P点是固连于刚体的点(即本体点P3)。也就是说,只是一个张量而已,而只有才能在习惯上被称为“刚体的转动惯量张量”,虽然它们的结果总相同。于是,当本体点P3在本体极迹上不断变更时,也将随时间而变。

把以上结果代入角动量定理(9),得

其中,为刚体绕本体瞬心P3的转动惯量张量的zz分量,且考虑了ICzz为常数。取上式的z分量,注意ω只有z分量,故有

于是得到刚体平面运动时对瞬心的转动定律(5)(IPIP3zz的简写)。两边同乘以dθ=ωdt,即可得到式(4)。本文所关心的核心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现在可以来总结一下:为什么在式(10)之后和式(13)之前要谈及对参考点(或瞬心)P的多种理解?我们的核心是式(9)和式(10),其中的为绝对速度,为参考点变更速度。但我们实在是熟悉(或喜欢使用)“点的运动速度”这一概念,而将理解为“动点的速度”即可满足我们这一习惯,只要保证为绝对速度就行。在刚体情形,由于我们的目标是要解释定理(5),而其中涉及的转动惯量在习惯上被理解为绕“刚体上某点”(而不是绕静系中某点)的转动惯量,故而我们需要瞬心P兼具本体点P3这一角色才能符合我们的习惯。于是,在式(9)~式(10)及以后的推导中,riP最终被理解为相对于本体瞬心的矢径(见式(15)),理解为动点(小环P2)的速度(见式(14)),而必须仍是绝对速度(见式(13)及其在式(14)~式(15)中的代入)。

4 几种角动量定理运用比较

下面以一道题为例说明上述几种角动量定理的运用。如图2所示,一半径为R、质量为M的均匀圆柱体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上沿最斜方向滚下。以离开斜面最远的A点为参考点列角动量定理。

在列方程之前,先对“A点”的含义作一辨析。正如“瞬心”有多重含义一样,这里的“A点”也可以有多种含义。假想有一条直线位于运动平面内,平行于斜面,且离斜面的距离为2R。有一动点(或小环)始终位于圆柱与直线的切点。那么,“A点”的含义和角色有如下几种可能:(1)直线上始终固定的一点,在研究时刻处在切点位置;(2)直线上的一系列静点(参考点变更,变更速度为质心速度);(3)小环(速度也是,仅用于表达相对位矢,速度仍用绝对速度);(4)小环(既是位矢的参考点,也是速度的参考系的原点);(5)圆柱边缘上的一系列点,永远处于切点位置,不同时刻取不同的点;(6)圆柱边缘上与刚体固连的一个确定点,仅在研究时刻处于切点位置。

上述六种理解中,最后一种最常见,第(5)种上文未讨论(略去),第(2)(3)种等价。不论是哪种理解,角动量定理中左边的力矩都相同,都为(以逆时针方向为正)。

按第(1)种理解,应使用对固定静点的角动量定理(1)。系统对A点的角动量为质心角动量与相对于质心的角动量之和,前者为-RMvC,后者为ICω(IC为相对于质心的转动惯量)。故有

(16)

按第(2)(3)种理解,应使用方程(9)。此时方程右边第二项为0,而第一项中的角动量也是ICω-RMvC,故方程为

(17)

式(17)与式(16)看似相同,但其实式(17)右边是有两项的,只不过在本题中第二项为0。

按第(4)种理解,需使用对一般动点的角动量定理(3)。此时,参考点A的速度总是,加速度总是aC。方程右边第二项为-RMaC,而第一项中对A点的角动量为ICω,因为质心相对于A点始终静止。故有

(18)

按第(6)种理解,仍需使用对一般动点的角动量定理(3),但此时A点的速度为vC+ωR,加速度则不仅有平行(于斜面的)分量aC+βR,也有垂直分量。不过该垂直分量无需考虑,而方程右边第二项为-RM(aC+βR)。至于右边第一项,质心相对于A点的速度沿斜面向上,为ωR,而相对于质心的角动量仍为ICω,故括号内相对于A点的角动量为R(M·ωR)+ICω。于是方程为

(19)

可以看出,不论作何种理解,所得的方程(16)~方程(19)全部等价。

总之,为了给刚体“绕瞬心的转动定律”这个“异类”找到理论基础,我们从最原始的形式出发,导出了角动量定理的一个新形式,其中质点速度为绝对速度,但位矢参考点可以不停更换,故称为“参考点变更时的角动量定理”。由此我们导出了“绕瞬心的转动定律”。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还对“瞬心”的可能含义进行了辨析,为推导过程铺路。最后,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比较了角动量定理的各种形式的使用方法。本文的这一新形式的角动量定理虽然更为一般,但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已有的手段(对静点、对质心和对动点的角动量定理)已经足够。


参考文献

[1]张汉壮,王文全.力学[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01-202.

[2]周衍柏.理论力学教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6.

[3]朱照宣,周起钊,殷金生.理论力学(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186.


作者简介:  吴洵,男,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物理竞赛,主要从事中学物理竞赛教学工作,15279370339@126.com;黄亦斌,男,副教授,主要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担任多门主课程的教学工作,huangyb31@aliyun.com。

引文格式:  吴洵,黄亦斌. 参考点变更时的角动量定理[J]. 物理与工程,2020,30(6):75-78,83.


END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面“蓝字”标题查看:


《物理与工程》期刊是专注于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81年创刊,欢迎踊跃投稿,期刊投审稿采编平台:

http://gkwl.cbpt.cnki.net


欢迎关注

《物理与工程》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