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网师2020年度十佳生命叙事(八)| 普利辉:2020,重启生命意义的最美时光(王辉霞点评)

新网师 2022-04-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七乡师者 Author 普利辉

作者 | 普利辉

审核 | 彭晓君 李金艳

编辑 | 杨茜


2020,不平凡的岁月,相遇不平凡的共同体,漫步不平凡的荆棘路。
这就是人生,忙碌但充实的人生,艰辛但幸福的人生。
光阴似箭,仿佛间,是该惜别我重启生命意义的2020,扬帆再起航。
2020,赋予我的太多太多,充满着感恩与激动,也充满着历练与满载。即将惜别让我重生的2020,深深眷恋之际,我毫不谦虚地自赞:2020,给予了我满满的收获,给予了我23年愧对教育而所欠缺的全部。
感恩2020,感恩2020相遇的所有人和所有事,感恩自己的付出与收获。
 

遇“网师”,相见恨晚

2019年8月,我与从教以来第一个认为很有价值并决定追随的学习共同体“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相遇。在这一学期即2019年秋季学期,我选修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和陶新华老师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
寻找到了积极从教的支撑,尝试到了爱心教育的幸福。短短数月,在工作中、在教学中,体验到了用爱积极从教的幸福。
于是,我用2019年8月后短短一个多月学习的成长之收获,去“取缔”2019的生命叙事。创下这激动不已、收获颇深的人生第一篇“佳作”——《重启成长之旅》,并荣获新网师学院“2019年生命叙事”三等奖。就这样,我拿到了新网师在山东武城实验中学举办的写作高研培训班门票。
2019年12月6日-9日,在这岁末之际,我不远万里参加了此次的线下培训、学习,“洗礼”了教育理念,结识了最美教育者,下定了“学习改变自我”的决心。
当然,我也由此真正地融入了“新网师”这个公益的学习共同体,找到了“回家”的感觉和幸福。
感恩与新网师的相遇,感恩新网师这次的高端线下“盛会”。我常常想:作为学习者,如果没有这一次的线下直接“会面”,仅凭线上学习我应该不会有如此之“飞跃”——生平中第一次“量”与“质”的飞跃。
正因为有了这一次2019年末的线下“会面”,我结识了众多的相同尺码的人,找到了教育的方向,发现了教育的真谛与美,下定了“学习重建自我”的雄心。
会议虽然9日结束,由于雾霾,我11日才返程到校。回念会议上郝晓东、冯美娣、周子湘等老师的教导;回念王辉霞、周娟、马增信等榜样老师的引领;回念王宗祥、娄宏洋等学友的引导……
我果断地决定于12月12日重启注册三年却毫无记载内容的微信公众号,重启我的教育生命意义,逼一把自己,努力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由此,走上了重启生命意义的一条“不归路”。
我借助公众号平台规范记载自己的教育生活和理念革新。
2020年春季学期里,我选修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与写作》和郝晓东老师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在教育写作和学习科学方面又得到了空前的洗礼,促进了写作慢慢向“质”靠拢,也促进了我的教育认识观,明确了教育教学的目标与方向。
在《教育与写作》的学习里,让我懂得了教育写作的意义,通俗地讲:写是为了能够在以后做得更好,写是为了促进自己更好地去做好;没有做好,就不可能写好;没有写好,就不可能做得更好;为了写好得做好,为了做好得写好......
于是,我为了做得更好,开始去写;也为了写得更好,开始去做。就这样,我深深地爱上了用笔去记录教育与生活,记录教育的点点滴滴,也就因为这样的教育中的“写”与“做”,我渐渐发现——原来教育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神圣。
就这样,我慢慢染上了一种“怪病”:不能写作的时候就心痒痒的“痒病”。每每忙碌完一天,或许这个时候应该歇歇了,或许是人们早已进入梦想的时候,放下手中的活,开始写作,开始去进入这一天的“写作模式”。因为这已经是早已习惯了的习惯,十二点、一点……甚至有时到夜里三点,结束这一习惯了的习惯,心里踏踏实实,虽已疲劳,但在那种成就感中,踏实得很快入睡。
学习郝老师主讲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其中的“最近发展区”“分层教育”“学习中心”……众多的人的学习科学理念,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地根治到我的脑海里。
厚厚的近400页书,在郝老师八次的教授下,一个个新理念让我记忆犹新、倍受洗礼,终于明白了众多教育“怪相”的根源、明白了众多教育举措的“根据”、明确了自己的教改目标和方向。什么过程性评价、什么专家型教师……一切都是教育弊端的根源,我们可以改变、也可以做到让身边的教育美好一点。
就这样,习惯了一遍又一遍地去研读《人是如何学习的》《刻意练习》等著名的关于人类学习的卓著,去改变自己二十多年来固有的不良教育理念,去寻找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就这样,我又慢慢染上了另一种“怪病”:不能读书的时候就着急得发狂的“狂病”。每每结束了一天的备课、批改作业要事,本该歇歇了,但心里总是空空如一,好像缺少了很多的“安眠药”,于是至少也要打开一本书看个把小时。打开一本本的新书,收获着一个个的新教育理念,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就这样,一年四门的新网师学习,从“被逼”走到“自逼”,我喜欢上了这一程,也深爱上了这一程。
“专业读书,站在巨人的肩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的肩上飞翔”。这是朱永新教授的“三专成长模式”。
“不停地读书、不停地写作、不停地反思、不停地实践”这是李镇西老师的“四个不停”历练。
一年来,我就在朱永新教授的“三专模式”下茁壮成长,在李镇西老师的“四个不停”下砥砺前行。
最终以“四门优秀”回赠自己,被新网师评为“优秀学员”和“2020年百名榜样学员”。
遇见网师让我领悟到:原来教育可以如此之美妙,原来教育可以如此之幸福。
同时,我也十分愧疚:这二十余年,我枉为人师!真感到相见恨晚。

 

追“行走”,拔节成长

01


教育行走,最美的遇见

初识教育行走源于2019年12月6日,我奔赴山东武城实验中学参加新网师读写高级研修班学习,认识了往届教育行走美仁杜建梅老师,她热情地邀请我加入教育行走。
教育行走的主题是“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举办六届以来,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反响。因为它是草根的、民间的,像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下子就把根扎到了中国教育最需要的地方。服务于全国各地上万名草根教师,惠及于上万名有教育梦想的教育人。
教育行走美仁们都有一个梦想:一直在走,去看看天上的太阳,去看看水中的月亮;都有一个口号:你行你就走,你走你就行;越行越走,越走越行!
自此后的八个月里我从“行走拓宽世界”“刀说话”两个微信公众号和“文质说”栏目汲取了很多的成长“养分”。
特别是啃读张文质老师的卓著《教师的“微革命”》和谢云老师的卓著《阅读照亮教育》,真是如雷贯耳,从他们的教育理念中我找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向,找到了迷失二十多年的努力目标。原来自己曾经的一些认为很现实的认识是彻头彻尾地欺骗了自己,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自己的不努力都是不良借口下的“恶作剧”。
面对很多大环境的无奈时,我常常用谢云老师的这句话鼓励自己,砥砺前行:我们改变不了季节,但我们可以努力营造局部的春天。
对啊,我们人人都处在局部,人人可以去营造归属于自己的那份局部的春天,绽放教育里的花朵。

02


教育行走,最快的成长

在2020年教育行走线上研修的三天九晚活动中,我“抢”到了“A岗的报道”“简书管理”“分享主持人”“互动征文评委”等志愿者岗位,三天九晚来可以说乐趣无穷、倍受洗礼、受益匪浅。
为什么要“抢”志愿者岗位?从根本上讲,因为我不想简简单单地做一名过客。“抢”到了,就可以深入地参与,参与了就成为了教育行动的主人,就拥有了更多的历练和成长的机遇。
所以,我“抢了”,而且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志愿者为目标,砥砺前行。
短短的三天九晚,我在志愿者身份的督促下,为了能在分享中更好地归纳自己的所获,得到全方位的历练,在承担志愿者岗位工作的过程中,三天的讲座我一场不落,除了写下三万余字的随笔,还学会了语音合成、学会了用“创客贴”做海报,写下了《我为何而来》《有一种幸福叫脊梁式普通教师》《获奖背后更多的是历练和成长》《审视自己是否合适做老师》《理想教师的模样》等九篇心得性文章,共计两万字,并有六篇发表于“教育行走”微信公众号“行走拓宽世界”。
如果我不是志愿者,我可以做或者可以不做很多很多,我将是一个轻松、自在、自由、清闲的人,这样的状态是非常“舒适的”,非常令人羡慕的,也是每一次活动中众多形式性参与者所期待与追求的。
而我,不想成为形式主义下的“教育行走”参与者,我要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美仁”。
没有承担就没有成长!所以,作为真正需要提升自我的学习者,就必须勇于担当,争做一名志愿者,一名优秀的志愿者。在各项活动中我尽心尽力,以争做一名优秀志愿者的标准要求自己。通过积极努力,我赢得了教育行走活动组委会老师的认可,获得了教育行走脊梁教师奖,并被评为优秀志愿者。

03


教育行走,最真的自己

我是谁?
一名在云南边远高寒山区从教23年的普通教师!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教学的改革,学生的“变异”,一切的一切,让我迷茫,让我失落。很多的时候,真不知道自己该走向哪里?回望自己二十多年来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面对困惑之年的百般无奈。我到底是谁,我为什么那么努力?
看看身边的同事,悠闲自在;看看身边的朋友,无所事事。而我,就这样,孤独地,慢慢地行走在自认为很自豪的育人之路。
感恩文质老师,感恩教育行走,终于让我在2020的教育行走中找到了“我是谁”的答案——我是一名普通教师,一名幸福的脊梁式普通教师。
多么新鲜的“代名词”,自此我终于有了身份,明白了自己是谁,该走向哪里。曾经的孤独,曾经的寂寥,曾经的无奈……许久许久,很长很长,路,是那么的茫然!
在教育行走里,我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找到了自己的信心,找到了自己的教育真谛。
追随教育行走,聆听导师洗礼,效仿美仁功绩,信心是如此的坚定,方向是如此的明晰。行走在这一条正确的教育路上,其实我并不孤单。
因为我们是草根,因为我们是脊梁,因为我们是草根式脊梁教师。所以,我们不约而同,走到了一起。
不是自己不幸福,而是自己太过于忽视自己而已。感谢教育行走给我的这个美名——草根式脊梁教师。
对!我也能成为脊梁,我本就是脊梁。我应鼓起勇气,继续前行。

 

依“N师”,重建自我

2020年10月,我有幸成为N师学院第六期的一名学员。N6的相遇并相依,让我对自己作为教师的身份有了重新的认识。对于教师的称谓,我听过“合格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也听过“教书匠”、“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但对于“教练型教师”的美称闻所未闻。感谢“N6”全体教练指导和伙伴们的陪同,让我能在1个月的学习中尝试练就“教练模式”的教师对话技能。
本期课程的主题是《与孩子对话》,预设了八次课程即《改变内在逻辑流程》《更聪明地对待情绪》《如何平衡专家模式与教练模式》《如何听孩子才愿意说》《发问创造改变》《如何与孩子在对话中建立伙伴关系》《如何运用教练GROW流程与孩子对话?》和《如何激起儿童的内驱》。
真是万分有幸,在我“刚刚”结束学习“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的迷茫之际,在“孩子对话”技能只知一二的情形下,又在“N6”与真正的教练深度学习“与孩子对话”的主题。而且是一个多月的专门训练。
我本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在周三有晚自习、周六常规的繁忙之下,认真聆听教练的解读、积极参与小组训练、踊跃承担“案主”角色,充分“显露”自己的日常对话缺点,得到教练和伙伴的真心相助。
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理想教师”呢?我认为“教练模式”的教师当之无愧!
什么样的教师才能算得上是“教练模式”的教师呢?
首先,做一位“会听”的老师;
其次,做一位“会问”的老师;
最后,做一位“会说”的老师。
做到这三点,就能解决:“怎么听孩子才愿意说”和“怎么说孩子才愿意听”,有了孩子的“愿听”和“愿说”,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当然,这其中主要取决于初始人的“情绪”,所以“控制情绪”极为重要。
在这个问题上,Max教练教给我们“ABC”和“四步法则”。
1. “ABC”原则
A:代表事件;
B:代表对事情的解读,看法,想法;
C:代表情绪。
一个人的情绪不是因为事件A引起,而是看法B造成的。改变想法或看法来调节情绪。处理一件事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处理这件事时所带着的情绪,或平和,或愤怒;或委婉,或刻薄……不同的情绪,带来双方的感受不同,所做出的解决问题的选择也有所不同,结果当然也就不同。
俗话说:情绪激动就容易冲动,冲动是魔鬼,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当一件事发生后便成了必然的客观产物,它不会随我们的主观意念而发生改变,除非你有时光倒流的特异功能让事件重新再来,否则就只能去接受——积极地接受。
而我们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所带来的情绪不在于这件无法改变的事件本身,而在于我们用什么想法去解读这件事。
当学生犯错时,我们的出发点和看法是“怎么引导他”,那么在这个情形下,我们所带来的是关爱他的积极情绪,这种积极情绪下的教育就会有较好的收效。
当然,作为有“七情六欲”的人类而言,天生只具有积极情绪,那就不是人,而是神!
那么,我们又怎么克制消极情绪的产生呢?
2. “四步法则”:停、感、问、选。
即停止反应;感受身体真实的反应;问问自己是什么没被满足;选择合适的行动,接纳不能改变的,改变能改变的。
“遇事不要慌”!这是近年抖音盛行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和一种行为。确实,碰到问题不必惊慌,惊慌失措就会草率决策,迷失方向,甚至丧失理智。
所以,当遇到一件事的发生,特别是容易激起消极情绪的时候,我们要“停下来”,即“停止”由此时引起的一切反应。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做法,就是逼迫自己“停止反应”,即当产生冲动情绪时在内心先数9秒再展现你的冲动。扬起手准备体罚学生,“停”!1,2,3……9,唉!算了,这样至少降低了一点“火气”。
最好能选择一个安静的空间,冥想,感受自己真实的反应,反思要做什么,是否有必要?从心底反问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当你寻找到,最终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你的思绪就会走向“我怎么才能更好教育引导”的良性方向。
最终寻找到自己是什么没被满足?
最后选择合适的行动,接纳不能改变的,改变能改变的。
拥有了“接纳”,我们就会练就一份海纳百川之心;改变了“改变”,我们就会创造一片爱的海洋!
争做情绪的主人,让我们自信地掌控自我,开创最美人生!
近一个月的学习,让我有了前所未有的“洗礼”,遗憾的是课程很快结束。但是我想我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些“对话技能”,积极参与“N6闪电行动”,进一步提升自我的“对话”能力,促进良好的“对话关系”,建立最美的师生关系。 

不量力,立己达人

足足一年,365天时间里,我创下了近260篇文章(含此文),共计近40万余字。其中,被新网师周报刊登10余篇,省级期刊发表3篇(含我生命中最渴求的“正规、高档次”期刊《云南教育》1篇),荣获论文奖10余项。
在众多教育理念革新的基础上,在公益学习共同体新网师和“教育行走”的启示下,在郝晓东、张文质和谢云老师的教导下,在榜样学员王辉霞、周娟、马增信、陈秀玉、蒋铭国等老师的引领下,不自量力的“立己达人”想法在我心里默默形成并逐步尝试。
第一,决心追随教育行走,胜利挑战“一起写吧”。
有这么一群人,当夜深人静,或许众多人早已进入梦乡的时候,他们才结束一天的工作,放下手里的“活计”,静下心来去达成教育行走的“读写重建心灵”,去撰写自己的美文,去日更“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挑战文。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挑战300天,直通教育行走大舞台!
为了能更好地提升“读写成效”,在陈秀玉老师的引领下,项目组从2020年12月1日起,提出“每日一记录,每月一精品,成就更好的自己”至高目标。
在此,我特别感谢“小尘”老师给予我前行的力量,给予我更好的历练机遇。在她的指引下,我以“教育行走一起写吧”管理员身份为契机,在管理中更好地磨练自己。磨炼自己平静地去引导挑战者美仁们跟进:磨炼自己平静地对待身边的“不足”:磨练自己平静地去爱护学生。
日复一日的“守夜”(检查更文、推进挑战),让我从一个“早睡晚起”的懒惰之人转变成了“晚睡早起”的榜样;让我以“检查”为契机,“博览群书”,认识“一起写吧”众多高人,寻得了众多的教育榜样,如“王莉莉老师的五十岁再出发”,如“蒋铭国老师的年收入40张证书”,如“陈武红老师的精进不止”。还有李莹、刘冬梅、刘倩、徐立华、李明侠、朱云英、李洪海、何永超、王铁文、石瑞娟等等用爱心和生命教育的美仁。让我实现了张文质老师所说的“认识非本地的100位老师”的梦想。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挑战300天,300天后成就的是自己,而辛劳的是项目组老师和毫不松懈的志愿者们,每每看到他们无畏的付出,我心生敬佩,感激不已。
第二,决心追随新网师,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学习先进理念,“弘扬”先进思想,引领身边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我是一个经常站错位、不自量力的“学者”。自从与教育行走相识,自从感受到在文质老师和谢云老师的精神指引下教育能如此美好。我便不自量力地立己达人。
首先,我组建了一个教师成长营。
以张老师的专题“做一名合格教师”和谢云老师的专题“从重建走向重生”为导向。面向全县新招聘语文教师吸纳二十名新入职教师为成员,将我在教育行走的所获效仿使用于引领教师成长营的成员成长。
我们的“教师成长营”以“教育教学故事分享和学生管理经验交流”为主,旨在助推教师拔节式成长。主要以线上分享方式为主。分享的主题可以是作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方面,也可以是作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方面,还可以是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感触和困惑。
活动分为“分享者分享”、“连麦交流点评”、“打卡圈打卡”三个部分。通过这样的活动帮助教师们提升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促进教师们收集日常教学经典案例,推动教师们构建切合实际的教育教学理念,督促教师们养成读、写、思、悟的良好习惯。为教师们的发展搭建一定的锻炼平台,达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生命共同体。
至今已经共同走过近四个月,打卡文章近五百篇,钉钉群分享七期,共有14位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育故事。得到了县局领导的支持与好评。
其次,在教学班级成立“悦读乐写研学社”。
汲取教育行走众多美仁们如王莉莉、陈秀玉、蒋铭国等老师的教育行走适用于教育教学经验。在两个教学班成立“悦读乐写研学社”,以“读写成就人生,研学体悟真理”为宗旨,指导学生阅读、写作,举行研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虽然只是在尝试阶段,但是收效不错,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想有来自天南地北的众多美仁们“示范和引领”,通过一定时间的师生努力,定能绽放幸福的教育之花。

生命不息,行走不止

一年365天里,每天都不停地读书、不停地写作、不停地反思和不停地实践,共读书籍近六十本,媒体听书150余本。由此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意义、重新拾回自信、重新开启生命的旅途。
感谢一切的相遇,感谢一切的恩赐,让我在短短的一年里迎来了我人生中的飞跃。同时,我也被文山州委、政府评为“七乡教学名师”,在北京京师园组织的公益活动“2020走遍中国寻找最美教师”中入围最美教师。
俗话说:没有承担,就没有成长!因为我爱,所以我来了,来到了我梦寐以求的“新网师”、“教育行走”、“N师学院”;因为我来了,带着仰慕而来,所以我要不负这次机遇;因为我不想有负于这次行走,所以我“站了出来”。从原本可以很轻松的“过客”中站了出来。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走下去,竭力带给山区的孩子们最佳的福祉。
这是一个跟“谁”在一起的年代;这是一个回归“学习”的年代。与智者为伍,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伴,你会登上高峰。
感恩2020,感恩“高人”新网师、教育行走、N师学院;感恩2020,感恩“智者”新网师、教育行走、N师学院。虽然我没有“不同凡响”;虽然我没有“登上高峰”。
但是,2020的一切相遇,让我重启了我的生命意义。
满载惜别2020,扬帆起航2021,生命不止,行走不息,未来可期,寻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普利辉,2019年新网师秋季学员,任教于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腻脚中学校。云南省省级骨干教师、文山州七乡教学名师、丘北县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乡村一线从教23年,兼职班主任、年级组长、语文教研组长等管理21年。爱好学习、科研,完成四项省、州级课题,撰写论文获各级征文奖数十项,发表省级及以上论文五篇。





王辉霞点评:重启生命意义——榜样学员修炼记

初识普利辉老师,是在山东武城实验中学举行的新网师线下高研班上,我们的座位被安排在一起。首次谋面,普老师的朴实、大方、真诚感染了我,他不远万里,从云南飞来参加新网师高研班的虔诚与不易,更是让许多人动容、感慨。

读普利辉老师的2020年度叙事,倍感惊讶、佩服,这是怎样的一年啊?这是“丰盛”“厚重”的一年,是精神拔节生长的一年。这一年,让普老师念兹在兹,无日或忘的唯有“重启生命意义”的学习,再学习。普老师2020年度叙事是他2019年度叙事《重启成长之旅》的进阶篇。由此可见,普老师的生命叙事是线性发展的,生命意义的延伸具有方向感。其他老师的叙事则缺少生命长河的完整性与预见性,普老师以“重启”为主题的叙事具有连续性,值得借鉴学习。是什么让普利辉老师有了“重启”之力?他依靠什么来重启生命意义?

1

普利辉老师说参加新网师线下高研班,让他受到极大的影响:“洗礼”了教育理念,结实了最美教育者,下定了“学习改变自我”的决心。让他结识了众多的同尺码人,找到了教育的方向,发现了教育的真谛与美,生平中第一次“量”与“质”的飞跃。

新网师高研班真有这份魅力?是的,我也深有所感。新网师线下高研班,能近距离感受榜样的力量,体悟新网师学习共同体的求真务实性,是参会者探求真知的朝圣之旅。

高研班之后,普老师从重启搁置已久的公众号开始,重启了生命动力,努力寻求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相见恨晚的新网师

一年4门课程学习,普老师在勤勉学习中竟然得了“痒病”“狂病”,不写,无法入眠;不读,无意安睡。从被动到主动,是学习自动化的养成结果。这真的很难能可贵,又有多少老师能像普老师一样,无论平日里工作多么繁重,无论早晚,都能坚守内心执念,保持日日如此?

查理·芒格说:“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活越好,他们不是最聪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

沉浸新网师课程,普利辉老师依照朱永新老师提出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三专成长模式,向下扎根、向上成长。在李镇西老师的“四个不停”——不停地读书、不停地写作、不停地反思、不停地实践的历练中,砥砺前行。4门课程全优,优秀学员、榜样学员如此练成。

追“行走”,拔节成长

与“教育行走”相逢,普利辉老师称作是“最美的遇见”。跟随“教育行走”,普老师的成长让人难以置信,三天时间,3万字随笔,2万字心得,发表文章数篇。这次“行走”经历,普老师全然卷入其中,他心灵深处发生强烈的震动与共鸣,不仅主动承担任务,“抢”志愿者岗位,还有了生命的高度觉醒,拷问灵魂“我是谁?”“我为什么要那么努力?”

 遭遇“教育行走”,普老师的生命被唤醒,跳出困惑之年的百般无奈,争做一名幸福的脊梁式教师。“教育行走”是什么项目?为什么能让普老师有如此大的变化?

带着百般好奇,我百度了一下“教育行走”相关资料。“教育行走”是张文质老师、谢云老师共同发起的线下“教师研修公益夏令营”, 主题是“行走拓宽视界,读写重建心灵”。 天涯海角的老师们聚集在一起,不仅是要分享教育新理念与新方法,更重要的是眼界、境界与信念的一种碰撞与交流,能彼此照亮。相信普老师被照亮的同时,也照亮了他人。

依“N师”,重建自我

新网师革新了普利辉老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走”给足他前行的动力,“N师”学习,则让他重建自我。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了“控制情绪”的“ABC理论”与“四步法则”,提升对话质量,促进师生交往。

2

繁重的课程学习,普利辉老师乐在其中,自觉成长。2020是一个丰硕年,他创下了近260篇文章,共计近40万余字。其中,被新网师周报刊登10余篇,省级期刊发表3篇荣获论文奖10余项。

一个人最好的学习成果是付诸于实践,立己达人。普利辉老师做到了,他依据自己所学所得,组建教师成长营,成立“悦读乐写研学社”。 普利辉老师说日复一日的“守夜”让他从一个“早睡晚起”的懒惰之人转变成了“晚睡早起”的榜样。就如他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一样,他的榜样之光定会照亮更多师生追寻不一样的生命意义。

刘广文老师在《守护新网师的价值观》一文中说:“我们主张热爱真理本身,热爱教育本身,通过学习,增强学识素养,深化对教育、教学、世界人生乃至人性的理解,并促进自身教育行为的改变。我们渴望新网师的深度学习能够切实转化为现实的教育力量。”普利辉老师辐射引领青年教师的成长与课堂教学,这应该是他“重启生命意义”最大的价值。

普利辉老师的叙事,刻画了一个充盈的2020,聚焦学习的广度、深度,是名副其实的新网师榜样学员。如果普老师能拓展开,增加生活、家庭、旅游等元素,更能呈现一个多元立体的生命存在状态。郝晓东老师曾说:“年度叙事,要写收获,还要有遗憾。包括学习的、生活的、工作的等,不要单纯写成学习和工作叙事。”

此外,还请普老师多关照身体,任何学习,都不能以消耗健康为代价,写到凌晨一点、三点,一次可以,多了则过犹不及。余生还很长,学习还需慢慢积淀。

2021,期待更多精彩!




十佳叙事

新网师2020年度十佳生命叙事(七)| 王晓娟:精进不止(普利辉点评)

新网师2020年度十佳生命叙事(六) | 丁秀华:星光不负赶路人(贾颖点评)

新网师2020年度十佳生命叙事(五) | 春柳:修炼(周娟点评)

◆新网师2020年度十佳生命叙事(四)| 周娟:2020,在变与不变中坚定前行(王小龙点评)

新网师2020年度十佳生命叙事(三)| 方娇艳:2020,我们的生命之歌

新网师2020年度十佳生命叙事(二)| 王小龙:只是假行僧新网师2020年度十佳生命叙事(一)| 何刚:选择滚烫的人生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新网师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