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站站房如何改造一直备受关注。记者了解到,广州东站拟由7台15线改造为14台24线,将影响广州站的功能定位和客流规模。根据获得2021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的广州站地区综合提升规划,即将50岁的老站房得到充分尊重,外立面、阳光庭院格局均被保留,南广场视廊保证“广州站”后无建筑物遮挡。
最新:“站、城、产、居”一体化建设
近日,广州站片区城市更新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达10亿元。该公司为广州城投集团成员,由广州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城投城市更新集团有限公司各持股50%,是一家以从事房地产业为主的企业,经营范围包括房屋拆迁服务、房地产开发经营等。
记者从广州城投了解到,目前广州站片区城市更新有限公司正在积极谋划相关项目,其余暂无更多可以透露。
根据广州市住建局的计划,今年将重点推进重点片区连片改造提升,广州火车站片区是被明确点名的三个项目之一。近日,广州站站城产居一体化地区控规优化及专项规划采购需求公示发布。本次工作范围共238公顷(越秀区189公顷,白云区36公顷,荔湾区13公顷),将充分发挥大湾区中心站的枢纽流量价值,激活中心城区发展内生动力,实现“站、城、产、居”一体化建设,成为“老城市新活力”的示范区、样板地。
工作范围示意图(图中红色范围线为工作范围,共238公顷;蓝色范围线为涉及到的管理单元,共328公顷)
广州东站规模扩大,将影响广州站定位和规模
《广州站站城产居一体化地区控规优化及专项规划工作任务书》(简称《任务书》)提到,根据实际情况及发展要求,将开展综合交通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地下空间规划、城市空间形态与开发控制(含城市设计导则)、低碳绿色城市控制指引等五个专项规划。
围绕综合交通专项规划,《任务书》介绍了相关背景及上位规划变化情况,包括:近期广州东站至新塘Ⅴ、Ⅵ线工程可研鉴修审查,明确广州东站由7台15线改造为14台24线,东站规模的变化将影响广州站的功能定位和客流规模,进而影响广州站地区客流的变化;相关研究提出拆除广州至广州东地面一、二线并新建四线隧道的设想;2023年广州市启动轨道线网优化研究等。
记者了解到,广州东站由7台15线改造为14台24线,在占地面积没有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意味着站房或采用双层车场重叠布置。广州东站与广州站的改造关系密切,再加上广州站至广州东站由目前地面两线、改成四线隧道的设想,广州站站房未来会否采用双层或夹层车场的布局?目前暂未明确。
《任务书》指出,结合本次控规调整方案,确保方案可实施可落地,有必要开展站城一体化地区综合交通规划。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预测广州站集散方式结构,测算机动车生成量;进一步深化站城一体化地区路网骨架、跨铁穿铁通道,确保可实施可落地;轨道交通规划方案要进一步深化落实站城一体化地区规划线路线站位控制方案,预控轨道线路交通走廊和用地;优化片区公交场站布局,提出重要走廊停靠站点的布局和形式控制要求;构建地区慢行系统,提高地区慢行出行品质。
地下空间规划围绕交通、商业、设施三大主题功能
《任务书》提出,推动广州站站城产居一体化地区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打造连通高铁枢纽、地铁站与周围地块的功能复合的地下空间体系。围绕交通、商业、设施三大主题功能,提出地下空间总体的规划结构、功能体系与布局,形成一个多功能的立体的综合地下空间体系。
根据《任务书》,地下空间设施系统规划要与地下商业、交通、市政、公服、防灾等专项规划充分衔接,确保城市生命线的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发挥其功能、为未来可能的基础设施建设预留足够的地下开发空间,打造地下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系统,打造城市立体防灾空间。通过地下空间开发,推动公共交通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和换乘,形成上下一体的立体交通组织。重点围绕人的需求,统一规划慢行系统,形成以人为本、无障碍的立体步行体系。
在公共空间详细设计层面,结合现状与规划的地铁线路、地铁站点及出入口布局,对公共空间沿线功能、竖向交通联系、步行系统等要素进行详细设计,确保地下空间多项规划的协调与可实施。
南北广场为重要节点,要传承保护历史记忆
针对城市空间形态与开发控制(含城市设计导则),《任务书》提出,广州站站城产居一体化地区作为中心城区的核心引擎地区,本次开展修规深度的城市空间形态设计,对重要节点开展详细设计,形成地区总体风貌与建设品质的精细化管控体系。
在总体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方面,要求结合区域山水景观格局,整体空间形态布局对轴线、视廊、高层建筑布局、地标等提出控制和引导要求;根据人的活动需求、景观塑造等因素组织公共开敞空间,提供舒适、安全、富有特色的公共活动场所;加强街道空间及其他开敞空间的界面控制,对沿线建筑的平面布局、高度体量、立面风格、以及绿化、围障设施等提出控制或引导要求。
重要节点详细设计方面,要求围绕广州站站南广场片区及站北广场片区,结合交通微循环要求及历史记忆的传承保护要求,开展场地详细设计,对建筑布局方式、群体形象、体量、高度等提出控制与引导要求,兼顾建筑节能要求,对周边建筑的空间与形态提出复合国际风范、岭南特色的设计指引。
《任务书》要求开展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和评审,摸清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现状,结合片区保护发展要求,保障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并充分释放发展空间。其中,需要提出各类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线索等)分类保护措施及保护控制要求;提出科学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措施,保持地区活力、延续传统文化,满足现代生活需要,提出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衔接的相关内容。
获奖规划充分尊重老站房,保留阳光庭院格局
今年3月底,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公布了“2021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委托、多家单位联合出品的广州站地区综合提升规划(简称“规划”)获得二等奖。虽然这未必是最终的实施方案,但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规划围绕“湾区中心站”的枢纽定位、“广州中央活力区门户”的地区定位展开。应高铁入城的机遇,前期研究提出了广州站地区以枢纽高定位+综合开发模式。规划保护和延续“越秀云山、流花珠水”的生态格局和历史脉络,建立以文化传承的提升策略。广州站南广场打造为枢纽立体公园,重塑流花片区“流花玉宇”的建筑文化风貌。
地区品质提升方案提出了从建立体系、一体化设计和要素导控的实施型提升策略。构建出1.33平方公里从点到面的整体空间框架,并以人民北路为设计范本,梳理现状,明确定位,提出模块化的要素导则在空间上的设计指引,对重要节点进行详细设计。最后建立规模、建设主体与工作内容明确的近期实施项目库。
获奖规划中,广州站站房不仅保留了外立面,而且位于两翼的口字形阳光庭院格局也得到保留。后者正是广州站设计的一大亮点,广州站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创办人林克明设计,虽然车站设计历经几番起落,规模、高度、立面反复调整,但东西两个岭南园林风格的庭院始终没有大改。白天在广州站候车,阳光倾泻落下,高大挺拔的棕榈树投下斑驳树影,一派生机盎然的南国景象,空间开阔舒朗。
相比记者看到的其他版本设计方案,获奖方案充分尊重这座1974年启用、即将50岁的老建筑,新建的站房沿现有站房往北延伸,没有遮盖阳光庭院,没有“骑压”在老站房头上,更没有采取只保留外立面的设计,南广场视廊保证“广州站”后无建筑物遮挡。
文、图/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