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札| 语料库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评《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研究》
本文:王峰, 花萌. 语料库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评《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研究》[J]. 外语研究, 2017, (5):110-111.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享誉全球的剧作家,然而回顾其汉译历史并非一帆风顺,从最初的明显排斥到后来的逐步接受,从小说到戏剧,从文言到白话,从书面语到舞台词,从零星译介到全集出版,从传统介质的莎剧译介到数字媒体的改编推广(王心洁,王琼2006),可撰写一部丰富的接受史。影响较大的汉译本主要是朱生豪(1947)、梁实秋(1947)和方平(2000)的三个译本。2016年适逢莎翁逝世400周年,我们十分有必要对莎剧汉译的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地描写与阐释,此举对于译学研究和莎剧重译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适时推出了胡开宝教授最新力作《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研究》(以下称《研究》),全书共7章,329页。第一章分析了莎剧汉译研究的现状,介绍了本书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建制。第三章探讨了莎剧汉译的显化、隐化、简化和规范化,首倡强化与弱化这一组新的翻译共性假设。第四章以汉语虚化动词“做”和“作”、“把”字句、“被”字句、“得”字句、“使”字句、语气词“吧”、AABB 叠词等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莎剧汉译语言特征及动因。第五章考察英语情态动词can、评价性形容词good和称谓名词lord等典型词汇的汉译,重点阐述了莎剧汉译中人际意义的再现与建构。第六章分析了英语性禁忌语、宗教词汇、颜色词概念隐喻、话语标记 well 和 which 引导的定语从句等英语词汇或语句结构的汉译策略和方法。第七章指出了该研究的不足和发展方向。本文将从跨学科研究、型式描写与动因解释、翻译策略研究的再创新,这三个方面对该书的特色与贡献予以评述。
笔者将语料库翻译学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最初仅借用语料库工具,比如用计算译本搭配来描述译文特征。第二个阶段借用研究方法,研究者因循“词汇-句式-语篇”自下而上的路径描写语篇特征(王峰,刘雪芹 2017),在通过定量研究拓宽研究广度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研究以增加研究深度。第三个阶段借用理论,比如翻译共性(显化、隐化、规范化、简化等)来解释译者风格差异的内在动因。《研究》最大创新特色是跨学科研究,当下学界对显化研究的种类和表现形式莫衷一是,作者结合前人综述对比了“前语料库时期”显化假设与语料库介入后的显化假设,最后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纯理功能出发,提出显化研究的操作定义,再由卡方检验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表1)
表1. 功能语言学与语料库翻译学视域下的显化研究
显化范畴 | 显化次范畴 | 实现功能 |
概念意义显化 | 文化信息显化 | 译者使源语文本中隐含的概念功能信息或者命题内容明朗化 |
概念意义显化 | ||
语用含义显化 | ||
动作发出者与承受者的显化 | ||
人际意义显化 | 人物关系显化 | 译者凸显原文隐含的交际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情态意义和评价意义等信息 |
情态意义显化 | ||
评价意义显化 | ||
谋篇功能显化 | 明确交代人称代词、指示代词、the+上义词或其他照应首段所指称的具体事物 | 译者将源语文本隐含的语句之间关系显化 |
源语文本省略的句子成分明示 | ||
译文中添加连词,使逻辑关系明朗化 |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在建构初期就被尝试用于翻译研究。据Bell (1991/2001:F36)考究,早在1961年Halliday就谈到用语言学模式来描述翻译过程的重要性(转引自黄国文,2015)。功能语言学虽然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强大解释力,但《研究》并没有局限在单一的语言学流派,而是根据研究问题择选适用的语言学理论作为工具,实现四种研究目的:(1) 发现研究问题。比如第六章从社会语言学出发研究了莎剧中性禁忌语及其汉译。作者锁定了womb、bed、lust这三个关键词,对比梁、朱、方三译本的净化倾向。结果发现汉译整体上具有净化倾向。对比了性部位、性行为禁忌语与性意念禁忌语的翻译行为,发现前者趋同于省略和净化而后者净化趋势并不显著。(2) 描述研究对象。比如6.7在会话分析理论视阈下研究话语标记well的汉译。作者分析了well的12种功能,对具体数据进行了细致分析,从翻译功能对等角度再度比较了粱译与朱译在话语标记well汉译处理方式的异同。(3) 解释语言型式动因。比如,4.5提出由于“把”字句与英语源文本句式结构在承载的位移图式、语用特征等方面的契合,《哈姆雷特》梁译和朱译的“把”字句的使用频率高于其他文体以及汉语戏剧原创文本。4.7借用认知语言学动力意向图示为工具解释“使”字句的使用。(4) “三角互证”将语言学发现与语料库翻译学的假设彼此印证。比如,4.7发现三个译本的“使”字频率均显著高于汉语作品,这一结果验证了翻译共性中的规范性假设。
《研究》借助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会话分析等,既展示了语言学不同流派之间的内部跨学科研究,也包括语料库翻译学与语言学的外部跨学科研究。对于翻译学而言,跨学科研究的选择动机基本上都是从对语言描写和解释的需求出发(朱健平 2004)
“型式”(pattern)这一术语通行于英国“新弗斯语言学派”阵营,特别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他们把承载语篇意义的词汇-语法表达形式统称为型式。所以,前者发展了精密的语法描写体系,后者提出了以搭配、类联结、语义韵、语义趋向为核心的短语学研究。本质上都认为形式是意义的体现,意义来自形式和功能的结合。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的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思想是科学的,因为二者在意义认识论上具有良好的基础。
型式充分描写和计算之后,研究者需要解释上述型式造成的意义效果和措辞的动因解释。所谓内在动因解释是立足于语言学和翻译共性等语言本身的理据;外在动因解释主要包括从译者声音、翻译规范、翻译文学的系统地位、读者接受等社会文化研究作为文本外的理据。在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下,语言学翻译研究与文化学派并非是势同水火的对立面。那么《研究》又是如何有效地利用文化研究的成果来解释型式差异成因呢?
从源语导向转向目标语导向,语料库翻译学与描写译学的理念相通(王峰,刘雪芹 2012)。《研究》通过“副语言”挖掘“译者声音”,收集的材料既包括家书、译者的序、传、跋等译者“现身说法”的一手资料,也包括翻译研究、文学评论等二手资料,展开以下三方面的论述:(1) 翻译目的对照(p.223)。(2) 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参照 (p.70-71)。(3) 翻译规范制约(p.224-227)。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学派提倡从权力关系、赞助人、意识形态、主流诗学等文本外因素研究翻译虽然可取,但是各因素可能构成嵌套甚至冲突关系,因此需要语境化解读。如赵彦春(2005:26)指出,文化学派将制约关系并归一类违背了逻辑同一律。笔者发现《研究》一书在引用文化学派观点解释译本型式成因时,也注意了影响翻译外部因素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从而纠正了极端文化学派过分强调意识形态作用的说法。比如,梁译没有刻意迎合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传统的目的语规范,而是采用直译和异化的方式,适时地进行“陌生化”汉译操作,保留异域文化的元素。这种做法大概因为其目标读者定位于通晓英语的文化精英或者学者(p.226)。综上所述,语料库翻译学发现的型式特征需要从语言内(语言学界面)和语言外(社会文化研究界面)两重视角相结合才能得到合理解释。
传统翻译技巧归纳了增译、减译、分译、合译、调整语序等,翻译策略主要包括归化和异化,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但无法做到全面描写。研究者归纳有限的译例,容易脱离翻译规范和译者主体性的描写,抱憾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结论可信性可想而知。由于翻译目的和翻译规范的制约,汉译本在具体的翻译共性和技巧的应用操作方面呈现较大的差异。比如,不少英汉翻译教材都津津乐道于枚举杨必翻译《名利场》时,将原文统一的“good”灵活地译为“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贤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笔者试问:(1)杨必在翻译《名利场》其他态度资源时是否也采取上述显化策略;(2)该例中的good仅是态度系统的判断意义,表达鉴赏和情感的good是否也采取同样策略?(3)就事论事地仅关注态度意义翻译,是否忽略了增译“真的是”这一级差资源与态度资源的综合运用。上述问题在传统翻译技巧研究可谓长期熟视无睹,可喜的是《研究》在5.3就系统描写和解释莎剧中good一词的态度意义和级差意义的再现策略和动因。作者首先获得了23部莎剧中1461例good语境行,再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将其态度意义按照情感、判断和鉴赏的范畴分类,归纳出8种态度意义再现策略。级差意义按照聚焦和语势分类,归纳4种语势再现策略和2种聚焦再现策略。量化了两个译本的各种策略比例,归纳和评价译者风格,并从翻译目的、读者定位和译者主体性解释了差异成因。《研究》翻译技巧研究创新还体现在叠词翻译、which定语从句翻译等课题,本文不再赘述。
语料库翻译学已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成为翻译学的一个分支,逐渐彰显出强大的应用前景(王少爽,高乾 2013)。与以往莎剧汉译研究相比,《研究》优势体现在:涵盖莎剧品目之全(23部作品)、权威译者之广(朱生豪、梁实秋、方平)、数理统计之精(对数似然率、卡方检验等)、跨学科研究之新(语言学流派之间的内部跨学科,翻译学与语言学之间的外部跨学科)。《研究》在英汉双向语料库的技术支持下,展开了翻译共性、语言特征及动因、人际意义再现和翻译策略研究等多个课题,极大拓宽了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疆域,对语料库翻译学理论建设和莎剧汉译实践均具有参考价值。
黄国文. 2015. “译意”和“译味”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解释[J]. 外语教学与研究(5):732-742.
王峰,刘雪芹.2012.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以《木兰辞》译文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182-188.
王峰,刘雪芹. 2017. 融合 共生 互动——语料库翻译文体学理论参照体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1):105-109.
王少爽,高乾. 2013. 语料库翻译学的建构与拓展——王克非《语料库翻译学探索》评述[J]. 中国翻译(2):39-42.
王心洁,王琼. 2006. 中国莎学译道之流变[J]. 学术研究(6):141-144.
文秋芳,俞洪亮,周维杰. 2004.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赵彦春. 2005. 翻译学归结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朱健平. 2004. 对翻译研究流派的分类考察[J]. 外语教学 (1):38-46.
语言学通讯
语言学通讯公众号目前有将近6万学者关注,旨在推广国内外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的最新资讯。特色栏目是:读书小札、专著推荐、期刊动态、博士招生、招贤纳士、科研助力。欢迎专著作者和出版社给我们提议推荐的专著。业务合作与文章投稿请联系dianzishu@126.com。欢迎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加入我们的公众号编辑部。
相关阅读
3专著推荐|秦洪武、夏云《基于历时语料的翻译与现代汉语互动研究》(互动赠书)
5讲座视频| SSCI期刊主编Mahlberg教授谈语料库文体学
6博士招生|北亚利桑那大学4年奖学金项目招生:二语习得,语料库语言学等方向
7专著推荐|唐丽萍教授《美国大报之中国形象的语料库语言学方法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