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著推荐|杨小虎教授:非语言因素对外语语音学习的影响研究

语言学通讯 语言学通讯 2019-08-05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本书首先从学习者和语音场景角度对影响二语语音表现的众多非语言因素作了分析和归纳,提出各种认知能力以及噪声干扰的作用还需得到更多关注,同时对各因素的探讨应充分考虑外语和二语学习环境的差异。接着报告作者为考察学习风格、学习经历、专业训练等学习者因素以及不同噪声背景在中国学生英语/i/-/ɪ/发音与感知加工中的作用所开展的系列实验,指出影响学生语音学习表现的系列因素具有与以往二语语音研究结论不同的特点,而这些差异与中国当前的外语学习条件密切相关。

非语言因素对外语语音学习的影响研究

作者简介

杨小虎

杨小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2008-2010年在南开大学从事实验语音学方向博士后研究。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语言学研究会理事。致力于结合认知心理学、实验语音学、二语习得、语言教学和语音工程等领域的理论和手段,对言语感知与理解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先后在Learning & Individual Differences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以及《当代语言学》等期刊上发表16篇论文(含B类以上刊物6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2011)、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重点项目(2012)、上海交通大学文理交叉项目社会认知与行为专项基金(2013)和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创新项目(201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9),并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本书定价56元,语言学通讯预售价:长按二维码

联系售书小编购买¥42 包邮





















语音对语言学习和社会交流都至关重要,随着全球化进程中外语、二语的频繁使用,人们对自己的语音表现也愈来愈重视。目前,英语是中国大多数学生都学习的一门外语,他们开始英语学习的年龄越来越小,家庭和社会的投入越来越大,然而语音学习成效仍难如人意。


当前学界和社会对外语语音学习的看法、观点,有不少来自个人主观感受以及国外二语环境下的语音研究和教学经验的结论。特别是对一些重要影响因素的认识以及相应采取的实践行动或策略,往往缺乏外语环境下的实证依据。本书通过分析以往二语语音探索结论,归纳出重要的学习影响因素,与本书作者以中国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开展的系列原创性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指出外语语音学习有其特殊性,外语教学实践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二语语音研究结果和学习经验;同时,外语学习者如能充分认识自身特点和客观环境状况,理解语音发展规律,了解一些重要影响因素的作用,选择符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也可获得较好的成效。


这些实验的特色之处在于既考察外语环境下以往二语语音研究已证明的常见相似因素的作用,也注重对新挖掘影响因素的全面探索。此外还采用较前沿的语音学研究方法,对相关因素引起的语音表现差异,结合声学分析、语音合成、语音感知、问卷调查等跨学科手段在不同群体被试中进行检测,实验数据也经过合理的统计建模分析得出结果。相对国内传统的外语语音教学和研究评测方式,结论更为客观,信息量也更丰富。


社会在发展,学习条件在改变,以静止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注定不会成功。本书只是对国内当前学习条件下外语语音学习影响因素的初步探索,仅供语音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以及二语、外语教师参考。尽管现阶段的实验证据可能并不适用于以后发展、变化更加迅速的外语学习条件,但确实反映了外语环境下语音学习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不断探究、发现特定学习条件下的影响因素和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有成效地学习外语语音,任何时候都是研究者和教师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录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语音基础

 2.1 语音的产生与感知

 2.2 英语元音简介

 2.3 汉语普通话元音简介

 2.4 英、汉单元音对比及中国学生常见错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二语语音习得理论模式与假设

 3.1 二语语音习得理论模式

 3.2 二语语音习得中发音和感知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影响二语发音与感知的非语言因素

 4.1 学习者因素对二语语音表现的影响

 4.2 语音场景因素对二语语音表现的影响

 4.3 当前二语发音与感知中非语言影响因素探索的局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Kolb 学习风格与中国大学生英语/i/-/ɪ/发音的关系

 5.1 文献综述

 5.2 研究问题

 5.3 研究方法

 5.4 结果

 5.5 讨论

 5.6 结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Kolb 学习风格与中国大学生英语/i/-/ɪ/感知的关系

 6.1 研究问题

 6.2 研究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6.5 结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噪声背景下中国学生英语/i/-/ɪ/感知线索使用状况

 7.1 研究问题

 7.2 研究方法

 7.3 结果

 7.4 讨论

 7.5 结论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索引

后记

《语言学博士文库》与《当代外语研究论丛》作为交大出版社外语学术出版重要阵地,是开放性创新性的学术平台,旨在探索当代外语研究的最新领域,多角度展示研究成果。论丛在为当代语言学、外国文学、外语教学法、翻译学以及跨文化比较研究和发展提供学者间交流机会的同时,继续学科通融、兼收并蓄的编辑理念,崇尚原创作品,力推新人新作,并一直致力于将国内优秀研究成果推向国际学术舞台。


互动赠书:给公众号下方留言,说明获取赠书的理由。我们将给留言获得点赞数量最多的读者提供1本赠书,再额外随机挑选3名读者获得赠书。截止日期:7月1日下午6点。


赞赏

如果您认为语言学通讯对您的学习,科研或者教学有所帮助,欢迎赞赏支持我们!

¥1



推荐阅读

语言学通讯外文书店

科研助力|“语言学通讯博士论丛”书稿征集

专著推荐| 认知语言学

专著推荐| 语料库翻译学系列读本

专著推荐|胡开宝教授团队《语料库批评翻译学概论》

专著推荐|赵彦春《英韵三字经》

专著推荐|修辞问句与关联理论 ——基于语料库的修辞问句在独白式文本中语用研究

专著推荐|“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灵魂如水:雪莱诗歌研究》

专著推荐|黄忠廉《人文社科项目申报300问

专著推荐|张艺琼:网络科学新闻的多模态语篇研究——共时和历时视角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语言学通讯外文书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