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束定芳:“有+零度(中性)名词”结构的认知和语用阐释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有+零度(中性)名词”结构的认知和语用阐释
束定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
提 要:本文通过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 中相关名词的定义,对汉语 “有 + 零度名词”结构中 “零度名词” 的特征进行了描述,从语言输出和理解的角度解释了 “有 + 零度名词”产生的社会、语 言和心理原因以及使用特点。本文认为,这一结构所表达的特殊意义是构式义与词汇意义之间相 互作用的结果,其使用与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及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 其中,语言因素包 ” 括相关名词所指事物特征的描述要求、语言表达的模糊性等,社会心理则特别指人们“求好 “求 多”的利己心理。
关键词: 有字结构 零度名词 构式 认知
作者简介:束定芳,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外国语》主编,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全国高校外语学刊研究会秘书长,Journal of Pragmatics、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等国际期刊编委,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15-2017),兼任上外附中校长。2001年获“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09年获“上海市领军人才”称号;2017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计划和国家第三批“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曾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1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2011)、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2012)、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等。束定芳教授研究方向包括认知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著有《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1996,2008)、《隐喻学研究》(2000)、《现代语义学》(2000)、《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2004)、《认知语义学》(2008)、《大学英语教学成功之路》(2010)、《中国外语战略研究》(2012)、《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2013)等,主编《新目标大学英语系列教材》(2016)等,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是我国外语界学术著作被引用率(H指数)最高的学者之一。
束定芳教授
一、引言
何为 “ 零度 ( 中性 ) 名词 ”? 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
(1) 我的梦中情人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 有身材 , 有长相 , 有知识 , 有 的 “ 四 有 ” 小妞计价器 , 嘿嘿 。( 林长治 《Q 版语文 》)
(2) 但是在这个世界里 , 一个人如果想要使人看见的话 , 必须有身材才成 。 (《 安 徒生童话故事集 》) ①
其中 ,“ 有知识 ”“ 有 money”“ 有身材 ”“ 有长相 ” 表达的是一种积极的意义 , 也就是 “ 比通 常情况 ( 平均值 ) 多 ” 的意思 。 我们也在词典中发现已经词汇化的类似结构 :
有板有眼 ,有鼻子有眼 ,有底 ,有方 ,有劲 ,有旧 ,有理 ,有力 ,有门 ,有名 ,有年 ,有身子,有数 有条,有理,有头有脸 ,有心 ,有戏, 有形 ,有意思 ,有种.....
张豫峰 (2002) 在 《“ 得 ” 字句和 “ 有 ” 字句 》 中讨论了与 “ 有 + 零度名词 ” 有关的结构 “ 挺有 看头 ”“ 很有想法 ” 等 。 但是 , 正如作者所指出的 , 这种结构中的 “ 很 ” 是修饰整个 “ 有 ” 字结构 的 , 作者只把 “ 有 ” 字结构作为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 有 ” 。 字结构本身并没有得到解释 。
石毓智 (2004) 专门讨论了 “ 有 + 零度名词 ” 这一特殊结构 。 他指出 ,( 这样的 ) 有字短语会 产生一个程度高的意思 , 如 “ 有职有权 ” “ 有条有理 ”“ 有血有肉 ”“ 有声有色 ” 等 。 他指出了有 字短语向形容词过渡的趋势 。 他提出 , (1) 对于有字短语中名词所指的事物 , 凡是以社会平均 值为计量起点的 , 有关的短语具有程度义 , 比如有名 、 有学问 、 有地位等 。(2) 对于有字短语中 名词所指的事物 , 凡是以 0 为计量起点 , 有关的短语则没有程度义 , 比如 : 有偿 、有毒 、有奖等 。
石文还将汉语的这一现象与英语相关的表达进行了比较 。 他指出 , 英语中因为有相关的 形容词后缀将某一名词变为形容词 , 如 intention → intentional( 有心 ), 所以不会用 have + noun 这一结构来表达程度 。 也就是说 , 作者认为 , 汉语中这种结构的使用 , 可能是因为汉语缺乏相 应的创造形容词的手段所造成 。 石的论述对我们认识这一特殊结构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发 。 但是 , 还是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 :(1) “ 有 + 零度名词 ” 不一定仅仅涉及社会平均值的问题 , 即 程度意义 , 有时也可能是评价意义 , 即正面意义或负面意义 , 如 “ 有情绪 ”“ 有意见 ” 等 。 但为什 么大部分 “ 有 + 零度名词 ” 表示的是 “ 正面意义 ”? (2) 石文从语用或心理的角度 , 即 “ 标记 性 ”, 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选择 “ 有 + 零度名词 ” 来表达一种程度或评价意义 。 他认为 “ 标记 性 ” 是刺激人们使用这类特殊表达的因素 , 但人们是如何理解这类词语表达的呢 ? 也就是说 , 理解这类特殊结构的语言和认知基础是什么 ? 本文将 “ 有 + 零度名词 ” 中的 “ 零度名词 ” 定义 为 “ 中性 ”(neutral) 名词即在程度上是中性不表示多少 , 在评价意义上也是中性 。 这些名词进 入了 “ 有 + 中性名词 ” 这一构式后才在程度和评价意义上发生改变 。 本文以 《 现代汉语词典 》 的名词作为语料 , 并从北大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 “ 现代汉语语料库 ” 中选取相关例句进行分 析 , 从认知 、语用和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这类结构的使用规律和产生原因 。
二、 构式意义与词汇意义
本文认为 , 总体而言 ,“ 有 + 零度 ( 中性 ) 名词 = 程度 ( 评价 ) 意义 ” 这种现象可以有两种 解释 。 一种是 ,“ 身材 ” 和 “ 长相 ” 两个名词本身不再是表达 “ 中性意义 ” 的名词 , 也就是说 ,“ 身 材 ” 本来就意味着好身材 ,“ 长相 ” 就意味着 “ 好长相 ”。 但是 , 这显然不符合语言使用的实际情 况 , 因为我们可以说 “ 她身材不好 , 脸长得还可以 ”,“ 长相差一点没关系 , 只要人好就行 ”。 也 就是说 , 这些名词本身应该是中性的 , 没有评价或程度的偏向 。 即使有的场合它们可能确实带 有某种意义上的偏向 , 那也应该是语境中意义使用偏向沉淀或发生变化的结果 , 而不是具有这 一意义的原因 。 另一种解释是 , 语境因素改变了这些表达中性意义的评价或程度意义 , 这个语 境就是 “ 有 + 宾语 ” 这一构式以及相关的语境因素 。 换句话说 , 有些中性名词 , 进入这一构式 以后 , 因为 “ 有 ” 表示 “ 大于零 ”, 都可能出现评价或程度意义 。 检验一下 , 看事实是否这样 :
有 + 工作 ; 有 + 情况 ; 有 + 脸蛋 ; 有 + 脑袋 ; 有 + 肚子 ……
“ 工作 ” 虽然也是中性名词 , 但在 “ 有 + 中性名词 ” 这一结构中显然并未获得新的特殊意 义 ,“ 有情况 ” 则表示 “ 发生了什么 ( 不希望发生的 ) 事 ”。 而 “ 脸蛋 ”“ 脑袋 ”“ 肚子 ” 就获得了某 种特殊意义 , 比如 ,“ 有脸蛋 ” 表示 “ 脸蛋漂亮 ”,“ 有肚子 ” 表示 “ 肚子大 ”,“ 有脑袋 ” 表示 “ 聪 明 ”, 也就是说 ,“ 有 + 中性名词 ” 的构式意义是 “ 高于平均值 ”。 除构式意义以外 , 这些特殊意 义的产生还与 “ 中性名词 ” 的类属乃其本身的特点有密切关系 。 而这些用法一旦被接受 , 或者 达到一定的使用频率 , 这些名词慢慢也会获得某种 “ 程度 ” 或 “ 评价 ” 的意义 。 一般情况下 , 人 们倾向于从好的方面去理解 “ 身材 ” 和 “ 长相 ”, 如 “ 吃长相 ”“ 吃身材 ” 等 ; 特殊情况下 , 也有可 能是不同于 “ 平均值 ” 的负面价值 , 如 “ 有味道 ” 有时候可以理解为有 “ 不好的味道 ”。
三、 中性名词的特征
那么 ,什么样的中性名词与 “ 有 ” 结合以后可能产生特殊的意义呢?
石文 (2004) 认为 ,“ 有 + N” 短语程度义的产生必须满足下面 3 个条件 : N 所代表的属性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共有 ; 该属性具有一个一般的程度量 ; 从社会平均值开始计量 , 。 而且有关属性的程度高于一般 石提出的条件主要从程度的角度来考虑 , 那么在范围上是否也有一定的限制或特点呢 ? 我们对 《 现代汉语词典 》(2002 年增补本 , 商务印书馆 ) 中的名词进行了穷尽性分析 。 我 们对 “ 零度 ( 中性 ) 名词 ” 的认定标准是 : 这些名词本身处于 “ 零程度 ”, 即本身不表示程度 , 只 有加上相应的程度形容词才表示程度 , 如 “ 地位 ” 本身是一个中性词 , 可以受 “ 高 ” 或 “ 低 ” 的修 饰 , 但 “ 有地位 ”, 就表示 “ 地位高 ”。 经过一一比对 , 我们共找到了以下名词 : 财产 、财力 尺度、 尺寸、 地位、 风格、 见解 、家教、 价值 、三围 、体能 、透明度、 劲头 、精 力 、 境界 、酒量 、觉悟、 礼节 、礼数、 力度、 力量 、力气 、脸蛋 、脸面、 面子、 模样、 脑子 、脑袋 、能量 、年纪、 年岁 品貌、 品位、 品格 、气氛、 气度、 气量、 气质 、器量、 情调 、人格、 人品 、容 貌 、身材、 身段 、身份 、水平、 岁数、 条件、 头脑 、文化 、悟性 、效率 、想头、 心胸 、胸脯 、学识 、学问、眼光 、眼界 、眼力、 腰身、 意境、 状态......
以上这些名词 , 本身不表示程度或评价意义 , 但在进入 “ 有 ” 结构后 , 就获得了一种特别的 意义 , 而且一般是偏向于 “ 好 ” 或 “ 大 ”, 即 “ 正面 ” 或 “ 积极 ” 。 的意义 另外 , 我们还找到了以下已经完全词汇化的 “ 有 + 中性名词 ” 结构 : 有形 、 有形象 、有胸怀、 有心、 有板有眼、 有鼻子有眼儿 、有名 、有谱、 有日子 、有数、 有头有尾 、有为、 有效果 ......
有趣的是 ,“ 有 + 中性名词 ” 结构 , 也可能偏向 “ 负面意义 ”, 但数量很少 , 我们只发现了 3 个 : 肚子、意见、 情绪。
(3) 你也有肚子了 , 快朝我看齐了 。( 权延赤 :《 红墙内外 》) “ 有肚子 ” 表示 “ 胖了 ”, 之所以是 “ 负面 ” 意义主要是因为现在人们对 “ 胖 ” 的评价有了改 变 。 那么 , 为什么 “ 有意见 ”“ 有情绪 ” 表示的是 “ 负面 ” 意义呢 ? 可能的解释是 , 现代汉语中 , “ 请大家提意见 ” 往往意味着提不同的意见 , 因此 “ 有意见 ”, 表达了一种 “ 负面 ” 的意义 ; 而如 果是好的 “ 情绪 ”, 则可能直接用相关的词 , 如 “ 高兴 ”“ 兴奋 ” 表达出来 , 而用 “ 情绪 ” 这个上义 词来表达是一种语用策略 , 往往表达一种 “ 负面 ” 的情绪 , 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 还有几个名词进入这一结构后 , 会有两种可能 , 即既可以表示正面的意义 , 也可以表示负 面的意义 。 但这类词数量也很有限 : 味道 、想法 、来头......
“ 有味道 ” 可以表示褒义 , 例如 :
(4) 刘小光与俞斌之战颇有味道 ,刘小光前几日在天元战中均执黑获胜 获得挑战 权 , 今日他又执黑 , 并且序盘时走的棋形与胜曹大元那盘几乎一模一样 。( 北大语料库 )
(5) 要我当名誉的我不干 , 要干就要去掉 “ 名誉 ” , 二字 做个有职有权的理事长才 有味道 。( 北大语料库 )
“ 有味道 ” 也可以表示贬义 , 例如 :
(6) 假如狗身上有味道 , 动物店中有洒到狗身上的香水 。(《 读者 ( 合订本 )》)
(7) 但我却直到现在才知道我身上是有味道 …… 是什么味道 ? ( 古龙 《 小李飞刀 》)
(8) 卡子闻了闻 , 说有味道 。( 朱邦复 《 巴西狂欢节 》)
(6)(7)(8) 中的 “ 有味道 ” 都表示 “ 难闻 ” 的 “ 异味 ”。 仔细分析以上这些例子可以发现 ,“ 有味 道 ” 如果从字面意思去理解 , 与 “ 嗅觉 ” 有关系 , 那么它表达的一般是负面意义 ; 如果 “ 有味道 ” 表达的与嗅觉无关 , 那则是正面意义 , 是隐喻用法 。 可能的解释是 , 事物本身都应该有属于自 己的味道 , 如果是好的味道 , 如 “ 香 ”“ 诱人 ” 等 , 就会直接用这些词表达 , 用上义词 “ 味道 ” 则可 能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 往往就有 “ 异常 ” 的含义 。 而作隐喻用法时 ,“ 味道 ” 一般是用来描述本 来没有味道的事物 , 如果他们 “ 有味道 ”, 说明他们不一般 、 很特殊。
以上名词除了都有 “ 中性 ” 的特征外 , 我们发现可以大致作以下的分类 :
* 身体部位
三围 、 脸蛋 、脸面、 面子 、脑子 、脑袋 、身材 、身段 、头脑 、心胸 、胸脯、 腰身......
* 描述人的相关属性的名词
地位 、风格 、见解 、家教 、价值观、 体能 、劲头、 精力、 境界 、酒量 、觉悟 、礼节、 礼数 、力度 、 力量、 力气 、能量 、品貌、 品位、 品格 、气度 、气量、 气质 、器量 、情调 、人格、 人品 、容貌、文化 、悟性、 想头 、学识 、学问、、 眼光 、眼界 、眼力、 状态......
* 度量类名词
尺度 、尺寸 、效率 、意境 、价值 、透明度 、水平 、年纪 、年岁 、岁数 ……
我们发现 , 并不是所有的身体部位都能进入这一结构 , 如 “ 手 ”“ 脚 ”“ 胳臂 ”“ 腿 ” 等 。 这些 名词在 “ 有字结构 ” 中实际上是一种转喻的用法 。 “ 有脑袋 ” 实际是聪明的意思 , 因为 “ 脑袋 ” 是聪明的 “ 发源地 ”;“ 有脸蛋 ” 表示 “ 漂亮 ”, 因为一个人的脸是身体最显著的部位 , 是别人最 关注 、 最容易记住的地方 , 也是人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漂亮的主要依据 。 一般情况下 , 日常交流 中最常见或常用到的身体部位最容易进入这一结构 , 产生转喻的用法 。 当然 ,“ 常见 ” 和 “ 显 著 ” 也有特殊的情况 , 例如 , 在一般人那里 ,“ 腿 ” 不是显著的部位 , 但对舞蹈演员来说 ,“ 腿 ” 就 特别重要 。 所以 , 如果针对一个舞蹈演员说 “ 她有腿 ”, 我们完全能够推断这一短语表达的意 思是 “ 她有一双比别人更适合跳舞的腿 ”。
第二类名词中 , 所有的名词虽然在程度上都是中性的 , 但仔细分析一下 , 它们都属于人们 希望得到或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得到的事物 。 例如 ,“ 有地位 ” 中的地位是中性名词 , 人们可以 “ 说 “ 地位高 ”“ 地位低 ”, 也可以说 “ 没地位 ”。 说 “ 有地位 ”, 或者说 “ 有一定地位 ”, 偏向于 地位 高 ”, 这是因为本来 “ 地位 ” 是人人都有的 , 高低不同而已 , 说 “ 有地位 ”, 就是 “ 超过平均 ”“ 地位 高于一般 ” 。 的含义
第三类名词中 , 度量本身是中性的 , 但如果程度越往 “ 大 ” 偏 , 则越获得认可 。 如 ,“ 有价值 ”, “ 价值 ” 本身是中性的 , 因为每个事物都有价值 , 程度不同而已 。 说 “ 有价值 ”, 则意味着有 不同 “ 于一般的价值 ”, 而 “ 有 ” 有 “+ ” 的意味 , 因此偏向 “ 多 ” 的意思 ,“ 有价值 ” 理解为 “ 价值高 ”。
接下来的问题是 , 人们为什么选择 “ 有 + 中性名词 ” 来表达这些正面的意义 , 而不直接用 “ 有 + 程度形容词 + 中性名词 ” 或者直接用相关的形容词来表达同样的意义呢 ? 人们又是如 何理解这样的结构的呢 ?
四、“ 有 + 中性名词 = 偏向语义 ”的认知解读
我们的解释是 :(1) 从理解的角度看 , 表达式虽然是中性 , 但正常情况下 , 人们期望正面的 事物 , 这是 Pollyana 原则 ② 在起作用 ;(2) 从表达的角度看 , 人们选择用这类 “ 低调陈述 ”, 可能 是结构的需要 , 也有可能是因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的需要 。
1、理解
1) 语用原则
根据合作原则 ,“ 有 + 身体部位 ” 是一种 “ 冗余陈述 ”, 从语用上来讲是一种违反 “ 量 ” 准则 的现象 , 因为身体部位是每个人都有的 , 是一种默认的知识 。 正如一个人通常是感觉不到自己 身上有什么器官 , 等到感觉到了 , 就说明这个部分有了问题 , 或者是受到了伤害 。 比如说 , 人人 都有 “ 肚子 ”, 而 “ 他有肚子 ” 。 就表达了一种特别的意义。
语用学近年来讨论的类似情况有人称为 “impliciture”( 隐含义 ) (Bach 1995), 有人称为 “default”( 默认 )(Jaszczolt 2005), 例如下面的例子 :
(9) I haven’t eaten. ( 我没吃过 。)
不是说说话者从来没有吃过饭 , 而是没吃 “ 最近的那顿饭 ”。
(10) It will take some time to forget this incident. ( 忘掉这件事需要一段时间 。)
这句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 :It will take a rather long time to forget this incident. ( 忘掉这件事需要很长时间 。)
英语中甚至可以直接说 “It takes time to do something. ”( 做这事需要时间 )。 再如 :
(11) Mother said to his boy: You are not going to die. ( 你不会死的 。)
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 “ 你永远不会死 ”, 说话人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 “ 你不会 ( 因为这 病 ) 马上就死 ”。 汉语当中同样的情景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 比如 , 妈妈会安慰感冒的孩子说 “ 你 不会有事的 ”。 这样的表达具有普遍的社会心理基础 。 所以在理解 “ 有 + 中性名词 ” 的过程 中 , 人们根据常识 , 否定了该结构表达的字面意义 , 转而寻找一种特殊的含义 。 但是 ,“ 特殊 ” 有好有坏 , 有正面有负面 , 为什么 “ 有 + 中性名词 ” 结构倾向于表达正面的意义呢 ?
2) “ 求好心理 ”
作为 “ 领有 ” 的意思 ,“ 有 ” 后面可以跟任何事物 。 但显然人们有种倾向性 : 求好 、 求对自己 有利 。 这一心理倾向被称为 “Pollyana 原则 ”。 Leech(1983:147) 曾用这一原则来解释语言使 用中的 “ 说好话 ”, 如 “ 委婉语 ” 等现象 。 这一原则也可以用来解释复合词中意义发生偏向的原 因 。 一般情况下 , 人们更喜欢具有正面或积极意义的事物 , 不大喜欢负面或消极的事物 。
例证一 : 老百姓流行语 :“ 有什么千万别有病 , 没什么千万别没钱 。” 这应该是人们的一个 比较普遍的心理 。 人们希望拥有好的东西 , 人们在说自己 “ 有什么 ” 的时候 , 往往是对自己有 利的事 , 在理解别人使用 “ 有字结构 ” 时 , 一般也会从正面的角度去理解说话者所拥有的事物 。 当然 , 语境因素 , 特别是说话者的态度 ( 如赞赏 ) 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
例证二 : 在并列复合词和对事物的列举中 , 人们一般倾向把好的或表达正面意义的词 ( 事 物 ) 放在前面 。 如汉语中的利害、廉耻、 优劣、 喜丧、 褒贬 、奖惩、 赏罚 、好歹、 利弊、 利钝 、真伪 、喜丧 、 安危 、 恩怨 、 功过 、 成败 、 胜负 、 吉凶 、 廉耻 、 盈亏 、 亲疏 、 余缺 、 是非 …… 英语中也有同样的 情况 , 如 good and bad( 好坏 ),up and down( 上下 ),front and back( 前后 )……
例证三 : 委婉语更是直接体现了语言表达中人们避免 “ 负面事物 ”, 用具有积极意义的词 描述 “ 负面的事物 ”, 例如有喜 、红白喜事、 安息 、待业、 升天......
3) 求多心理
几乎在所有文化中 , 多就是好 。 汉语中人们常常说 “ 多多益善 ”。 英语中也有相关的概念 隐喻 :More is up. Good is up. 在汉语的并列复合词中 , 一般都是量大的词在前面 , 量小的词在后面 , 如多少 、 大小 、 深浅 、 高低 、 长短等 ; 而且用来对程度进行提问的词往往是量大的词是无标 记的 , 如汉语中 “ 多大 ”“ 多长 ”“ 多高 ” 等 , 英语中也是用 “how old” 而不是 “how young” 问年龄 , 用 “how many” 而不是 “how few” 来问数量等 。
2.从输出角度
1)间接表达
语言表达中有两种修辞 , 一曰消极修辞 , 二曰积极修辞 。 前者指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 为了符合语言规范所作的词语或句法选择 , 后者是在有不同选择的情况下说话者为了某种特 殊效果而作的选择 ( 参见陈望道 1997:47-52)。 从输出的角度看 , 一方面是看有没有现成的表 达法 , 如果有 , 那就应该选择现成的表达 ; 如果舍弃现成的表达而选择新的表达就有其他的理 由 。 比如说 “ 他有脑袋 ” 对应于 “ 他很聪明 ”, 那么说话者为什么不说 “ 他很聪明 ” 而说 “ 他有脑 袋 ” 呢 ? 我们发现 , 如果直接用相关的形容词 , 那基本上就是直接表达 。 但是 , 如果用了 “ 有 + 中性名词 ”, 这样的表达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的表达 , 需要听者根据语境作进一步的推理 :
人人都有 “ 脑袋 ”, 为什么他要说 “ 他有脑袋呢 ”? 他这样说一定是有道理的 ;
脑袋是用来思考的 ;
他是说有他有一个不一般的脑袋 ;
因此 , 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是 “ 他比别人更聪明 ”。
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 , 人们在付出一定的代价或努力以后所获得的理解往往会产生某种 美感 , 获得一种智力上的享受 。 听话者一方面会对自己的理解表示满意 , 另一方面会佩服和欣 赏说话者的机智 , 这显然也是说话者采用间接表达的主要动力之一 。 当然 , 说话者也有可能出 于经济原则而选择这样的表达 。
2) ( 排比 ) 句式需要
选择 “ 有 ” 结构还有可能是说话者出于节律或使表达有气势的考虑 。 我们发现 , 许多 “ 有 ” 字结构往往成对出现 , 甚至同时出现三个以上的 “ 有 ” 字结构 , 构成排比式 : 有鼻子有眼儿 、 有 板有眼 、 有条有理 , 有头有脸 …… 我们发现 , 这类表达式约 30% 的情况下是两个以上 “ 有 ” 字结 构连用的 ; 非连用的大部分情况是因为这类结构已经形容词化 。
(12) 科学家不是任人操持在手的用具 , 也不是被人豢养的牲畜 ,而是有理性 、有思 想 、 有灵魂 、 有人性 、 有判断力 、 有价值观的文明人 。(《 报刊精选 》1994 第 5 期 )
3) 模糊需要
使用 “ 有 ” 字结构而不直接使用相关的程度表达 , 还有可能是 “ 模糊 ” 的需要 。 当然这也是 语言中大部分形容词的特点 。 例如 :
(13) 周围的人常赞他穿着得体 、 有品位 。( 石楠 《 生为女人 》) “ 有品位 ” 到底是什么意思 ? 品位到什么程度算是 “ 有品位 ” 了 ? 如果用相应的形容词来 表达 , 如说 “ 品位高 ” 就可能失去中国人称赞别人时的间接和含蓄 。 下面的例子也同样具有 “ 委婉 ”“ 含蓄 ” 的效果 :
(14) 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看了他的书法作品 , 称赞其 “ 有力度 ,有气势 ,有气质, 很大气 ……”( 北大语料库 :《 人民日报 》1996. 03. 06)
五、结语
本文通过语料分析 , 探讨了 “ 有 + 零度( 中性 ) 名词 ” 结构中 “ 零度名词 ” 的特征 , 从输出 、 输入的角度解释了 “ 有 + 零度 ( 中性 ) 名词 ” 的产生原因和使用特点 。 这一结构所表达的特殊 意义是构式义与词汇意义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 但这一构式的使用与语言本身的特点有关 , 如汉语中缺乏相应的形容词 , 受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 , 尤其是 “ 求好 ”“ 求多 ” 。
注释
① 语料来自北大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
② Pollyanna 为 Eleanor H. Porter 小说 Pollyanna (1913)中的主人公, 因为其乐观的性格而被心理学家用来解释相关的语言心理现象,如具有积极联想意义的词比具有消极意义的词更受欢迎的现象,这一情况称为Pollyanna 原则。
本文编辑:上海理工大学 孙雨
本文审核:同济大学 王峰
参考文献略。
欢迎查询知网或者《当代修辞学》2018年第6期纸质期刊了解详情。
公众号外联: 我们优先推广免费的学术会议、讲座、研修等项目。收费项目与商务合作需支持劳务费,请联系dianzishu@126.com 商谈。
继续为各位提供有益的学术资讯
长按二维码赞赏语言学通讯
专著推荐|李学宁: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知识表示研究
专著推荐|修辞问句与关联理论 ——基于语料库的修辞问句在独白式文本中语用研究
专著推荐|张艺琼:网络科学新闻的多模态语篇研究——共时和历时视角
七万学者关注了
○
语言学通讯
○
科研助力|学术观点专著销售|期刊动态|教师研修|招贤纳士|读书小札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情怀的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