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观点 | 丁建新: 体裁分析的传统与前沿

通讯君 语言学通讯 2021-03-1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八万学者关注了语言学通讯


体裁分析的传统与前沿

 

丁建新

丁建新(1970-),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创院院长,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尚道社会研究所研究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中山大学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在世界著名出版社Springer出版著作Linguistic Prefabrication(2018)。迄今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50篇。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科、教育部及广东省科研项目近10项。出版的其它专著或论文集有《批评视野中的语言研究》、《叙事的社会符号学研究》、《文化的转向》、《文化研究》、《批评语言学》、《边缘话语分析》等。主持编写全国英语专业博雅系列教材二十余种(中山大学出版社)。任国际韩礼德研究会(悉尼)会长。






摘  要:体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框架,一种制度。我们可以用“家族相似性”来解释体裁的类别, 也可以用生物物种来比拟体裁的进化与分类。传统的体裁研究来自民俗学、文学和修辞学等领域。随着上世纪80 年代“ 体裁运动 ” 的兴起 , 体裁分析成为话语分析的新课题, 出现了 “ ESP学派” 和“ 悉尼学派” 两个前沿阵地。当代社会生活的体裁化、体裁的商品化和技术化、体裁的政治与权力等成为体裁分析的新方向。

关 键 词 : 体裁分析;话语分析;“ESP学派”;“悉尼学派”

文献来源:丁建新.体裁分析的传统与前沿[J].外语研究,2007(6):13-18.    

本文系作者独家授权全文推送。其他媒体转载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

学术观点 | 丁建新:语言、现实与梦幻世界

学术观点 | 丁建新:“韩礼德研究”专栏

学术观点 | 杨熊端、丁建新:作为话语的民族志

学术观点 | 丁建新:作为社会符号的“反语言”     ——“边缘话语与社会”系列研究之一

0

引言

体裁 (genre) 是一个“令人望而却步” (Preston 1986) 的概念, 可是“没有体裁理论的世界是不忠实于经验的、不可想象的世界” (Hawkes 1977:101) 。作为文体和文体研究的大国, 中国并不缺少体裁研究的传统。刘勰的《文心雕龙》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关于体裁都有很好的论述。但是像其它的研究一样, 体裁的研究同样需要新的视角。本文就“体裁分析” (genre analysis) 这一理论作一介绍与评述, 希望能借此梳理这一领域的研究传统与研究前沿。

01

体裁的定义

“genre”一词来自于法语。其实早期它指的是非言语世界的东西, 是指以写实手法画出日常生活的风俗画。从这种意义上讲, 我们所说的体裁概念, 是一种盗用。从艺术领域到话语领域, 从物质世界到言语世界, 体裁这一概念似乎变得面目全非。

我们所谈论的体裁是一种话语的类型, 是符号的社会分类。在体裁研究的重要流派当中, 对体裁的定义都大同小异, 求同存异, 无原则性的分歧, 却有视角或观点的出入。修辞学派的Miller (1984:151) 认为, 定义体裁不能以话语的物质或形式为基础, 而应该以话语所能完成的行动作为定义体裁的依据。悉尼学派的Martin (1985: 250) 也有类似的定义:“体裁是指运用语言来行事的方式”。ESP流派的Swales (1990: 58) 则指出, 一种体裁包含着一种类别的许多交际事件, 这些事件具有一组相同的交际目标。

Bhatia (2004) 认为, 尽管体裁理论有不同的取向, 但是不同流派之间也有许多的共识。Bhatia (2004:23) 总结了如下6点共识:1) 体裁是可以辨认的交际事件, 其特征是有一组可以确认的交际目标, 同时为它们所出现的专业以及学术社区的成员所共同理解。2) 体裁是高度结构和常规化的构建体。在所要表达的意图以及所采用的词汇语法资源等方面都有限制。3) 某一个专业社区的固定成员要比这一社区的新来者、外行对这一体裁的使用和运用要有更多的理解与认识。4) 学科或行业的专家经常会利用体裁资源来表达私人或组织的交际目标。5) 体裁是学科或组织文化的反映。从这种意义上讲, 体裁关注学科、专业或机构实践中所孕含的社会行为。6) 所有的学科与专业体裁具有它们自己的整体性。通常可以参照语篇、话语以及语境因素来加以辨认。

在话语的体裁视野之中, 强调得最多的是标准 (standard) 或常规 (convention) 的问题。有许多学者强调体裁是动态的、流动的, 这样的结果是强调可能的选择, 而不是常规的限制。Devitt (1991) 则认为, 太多的选择同样会阻碍意义的传递以及连贯社会生活的创造。他指出, 正如语言标准会为语言使用者提供一些发音、惯用法方面的规范 (etiquette) , 每一种体裁也会有它相应的规范。比如说, 书籍护封上的简介 (blurb) 往往会有“评价” (appraising) 的部分, 实验报告会有“实验方法”的部分, 讣告不会说死者的坏话等等。语言的规范和体裁的规范都不是绝对的, 都只不过是一种社会或修辞的范式而已, 是选择之后的限制, 杂乱之中的有章可循。

02

多维视角中的体裁

在话语分析的理论中, 要给体裁下个完美的定义是很难的。正如Halliday (1988) 所说的那样, 所有的范畴都几乎是不可言说的 (ineffable) 。范畴的不可言说性不是因为自然语言作为元语言的缺陷 (尽管确实有缺陷) , 相反, 正是由于自然语言的丰富性, 将它的范畴置于我们有意识的解释之外。基于这样的理由, 我们更愿意将有关体裁的任何说法都看作是一种视角。以下我们将提供另外一些关于体裁的视角, 其中包括体裁作为社会行为框架 (frame) , 体裁作为制度 (institution) , 体裁的家族相似性 (family resemblance) , 体裁与生物物种 (biological species) 等等, 以期我们对体裁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2.1 体裁作为行为框架

社会学关于框架的概念是由Goffman (1974) 引入的。他将框架理论从人类学和认知心理学者G.Bateson那里引入社会学研究。Goffman认为, 对一个人来说, 真实的东西就是他对情景的定义, 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条是指活动的顺序, 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 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框架一方面来源于过去的经验, 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它是理解社会行为或处理事情的一套原则。人们籍由框架确立情景意义, 是人们对事件的设定、感知、辨识和标示。

Bazerman (1997:19) 认为, 体裁不仅仅是话语形式, 而且是生活的形式, 存在的形式, 是学习与认知的环境, 是社会行为的框架, 是意义得以构建的处所。体裁塑造我们的思想, 赋予我们的交际以一定的形式。体裁是我们熟知的、经常去创造可以辨认的交际行为的地方。我们说体裁是社会行为的框架, 但并不是说体裁是社会行为本身。框架只不过是社会行为的起点, 是社会行为的导向, 但它并不能确保有效的交际行为能顺利完成。话语的成功除了体裁知识以外, 还需要有主题知识、修辞知识以及话语生产过程知识等等。Fowler (1982) 曾经指出, 体裁为说话人/作者提供的只是一个大致的矩阵 (matrix) , 使他们能够整理他们的思想与计划, 同时也为听者/读者提供初始的期待。

2.2 体裁作为制度

广义的“制度” (institution) 是一个社会中常常被人们运用的重要习俗与行为模式。体裁是社会过程的体现, 它使一个社会中各种重要制度实践得以实行, 从而构建人的主体性。体裁所体现的是达到一定文化目的的有意识的、分步骤的方式。Jameson (1981:106) 认为, 体裁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学制度, 或者说是作者与一定的大众群体之间的社会契约, 其功能是人们正确地使用某一种具体的文化产物。Todorov (1990:18) 也指出, “正因为体裁以制度的形式存在, 它们才能为读者提供‘期待的地平线’ (horizons of expectation) , 为作者提供‘写作的模式’ (mode of writing) ”。Swales (2004: 66) 认为将体裁视为社会和文化制度至少有如下两种好处:1) 这样可以避免我们把体裁只看作是物质的东西。就像学校、剧院这样的制度一样, 体裁不仅仅是可以看到的或听到的物质产品, 而且还有一系列的复杂生产和接受的机制以及与它们相关的价值观念。2) 将体裁视为制度还可以让我们明白人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角色都只不过是一定制度性的体裁生活中的角色而已。人们经常会从一种话语/体裁社区转换到另外一种话语/体裁社区, 从一种社会行为框架转换到另外一种社会行为框架。各种角色的转换共同构建人的主体性。

2.3 体裁的家族相似性

在Wittgenstein以前, 有不少思想家曾反对共相的观念, 主张有些语词所称的各个或各种事物并没有唯一一个共同之处, 而是其中的一些和另外一些有些相似之处, 另一些又和此外的有些相似之处。Nietzsche就明确阐述过这一思想。不过, 直到Wittgenstein (1958) 明确阐述了家族相似 (family resemblance) 的观念, 这一观念才广为人知。Wittgenstein举“游戏”为例, 指出种种游戏并没有一种共同的特征, 而是形成了一个家族, 这个家族的成员具有某些家族相似之处。Wittgenstein开启了一个极富成果的思考路线, 研究者已经沿着这条思路得出了很多有趣的结果。例如, 传统的共相观主张, 一个范畴对属于该范畴的所有成员都是平均无差别的, 而近来的研究者指出, 有些典型的所谓共相概念, 如“鸟”, 实际上对各种鸟也不是无差别的, 喜鹊、老鹰是典型的鸟, 鸵鸟、企鹅则是非典型的鸟。其实, 体裁的概念同样可以用家族相似性来解释。属于同一体裁的语篇可以看成是属于具有相似性的同一个家庭。有些成员可以说是其中的核心成员, 另外一些可能是外围的成员。尽管它们可能并不具有完全相同的物理特征, 可是却拥有相同的基因历史。相似家族的的成员可能在基因进化的过程中带上其它成员的许多特征。比如说, 在促销性体裁中 (promotional genre) , 广告是比较核心的成员, 书评与推荐信、公司年度报告就有可能属于外围成员。

2.4 体裁与生物物种

尽管生物物种属于自然领域, 而体裁属于文化领域,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二者进化、传播以及没落的过程其实不无共同点。Fishelov (1993) 认为体裁进化可以用生物进化的异域理论 (allopatric theory) 来解释。所谓异域理论是用来解释物种形成机制的理论。该理论认为, 有些物种的形成是通过种群中少数个体从原种群中分离出去、到达它地并经过地理隔离和独立演化而形成新种。这些新种往往形成于原种群所在地的外围地带。新的体裁的形成也有类似的过程。形成新的体裁的外围地带可能是指某些新的技术进步首先扎根的地方 (比如说电子邮件) , 或者是受某个重要个人的影响 (比如说Robert Boyle所倡导的温和、谦恭、注重细节的科技话语;王洁实与谢莉斯的男女二重唱) , 或者是某个分离出来的小团体 (splinter group) 的影响 (比如说以树形图为特征的转换生成话语) 。

Swales (2004) 认为生物学中关于分裂分类 (splitters) 与聚合分类 (lumpers) 的争论也适合于解释体裁分类。前者主张给予一些由于地域、气候以及基因差别而形成的亚种以完全的种的地位。后者则主张将具有稍微差异的相似亚种划在一个物种的名下。对于体裁的分析来说, 同样也存在体裁的分类的问题。比如说, 在书籍介绍 (book introduction) 这一体裁中, 就有前言 (preface) 、介绍 (introduction) 、序言 (preface) 、鸣谢 (acknowledgment) 等各种小类。到底是否将这些小类划为单独的体裁就存在争议。不同的学者会有不同的观点, 有的像主张分裂分类的学者一样主张给予它们单独的体裁地位, 而另外一些则主张像聚合分类学者一样将它们划为同一种体裁。前者强调各种小类之间场景、功能的一致性, 而后者强调它们在语篇结构上的差异性。

其实, 生物学上杂交 (hybridization) 的概念也可以解释体裁分类与进化。在生物学上, 杂交种是两个无亲缘关系的个体交配的子代。这种杂交而产生的子代, 其总体适应能力要比母体和父体大, 体现出“杂交优势”。农学上利用这一点培育高产和抗病毒能力更强的改良新品种。在体裁研究中, 学者们发现存在着类似的现象, 他们称之为体裁杂交 (genre hybridization) (Fairclough 1993) , 其中包括体裁混合 (genre mixing) 和体裁嵌入 (genre embedding) (Bhatia 1994, 1995) 。比如说, 广告这一体裁形式就可以与许多体裁资源进行常规的混合, 如课程描述、年度报告、社论、联合公告等等。而叙事这一中体裁形式则几乎无处不在, 它可以与广告、诗歌、实验报告等各种体裁混合。体裁资源的混合使话语形式纷繁芜杂, 在复杂中保持活力与动态。

03

体裁分析的研究传统

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体裁有着不同的认识, 他们研究体裁的视角与方法也有所不同。这一传统主要来自三个领域:民俗研究、修辞研究与文学研究。我们以下就这三个领域的关于体裁分析的主要学者和主要观点分而述之。

3.1 民俗研究中的体裁分析

自从19世纪早期对德国神话、传说以及民间传说的研究兴起以来, 体裁一直在民俗研究中占据着核心位置。Ben-Amos (1976, 参见Swales 1990:34) 列举过民俗研究中关于体裁的三种视角。1) 以Linnaeus为代表的学者将体裁看作是一个分类范畴。比如说, 故事可以分类为神话、传说和童话三种体裁。神话讲述的是神的故事, 传说讲述的是真人的故事, 童话讲述的是仙女的故事。将体裁视为分类范畴的结果是将体裁根据散文/诗歌、世俗/宗教等维度分类为一些理想的类型, 用以存档、检索等等。2) 另外一些民俗学者认为体裁是一种历久不变的形式 (form) 。比如说, 自有记录的历史以来, 神话没有改变过它的特征。民俗学者关于体裁的这种观点并不偶然, 因为许多民俗学者都一直热衷于通过神话与传说的经典范例来重建史前史。当然, 也有的学者并不赞同体裁是历久不变的形式的观点, 他们反而会去考察体裁进化的过程, 比如说美国的黑人音乐是如何进化的、又是如何受到现代美国社会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而吸呐新的元素。3) 以Malinowski (1960) 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学者则强调体裁的社会功用和文化价值, 考察民间体裁是如何维系社会群体的存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的。例如, 某一社会群体为什么认为某一叙事体裁会有意义, 人们为什么会去关注它、反复传诵它, 同时人们又如何去解释它。

3.2 文学研究中的体裁分析

如果说民俗学者基于历史主义情结而关注体裁的稳定性的话, 那么文学研究者则更多地强调体裁的创造性。“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学写作与文学评论都是如此。但是打破体裁的常规并不意味着体裁从此消失。打破常规首先必须有常规的存在, 同时常规只有被打破才会被人意识到, 其生命力才得以保持。Todorov (1976) 指出, “新的体裁往往是在一种或多种旧的体裁的基础上通过倒装、替换与结合等手段得以转换而成的”。对于他来说, 在一个社会中, 某些特定的话语特征会被制度化, 个体的语篇会根据一定的常规为人们所理解和解释。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会使人们选择一定话语特征作为这一社会的主流话语。这就是中国古典文论中所强调的“文以代变”、“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原理。对于文体学家Fowler (1982) 来说, 体裁这一概念之所以有它存在的价值, 并不是因为它能提供分类标准, 而是因为它能使问题清晰明了。对于作者来说, 体裁这一概念提供一种栖居之所, 一种整理经验的矩阵, 一种表达的空间。对于读者和批评家来说, 体裁则提供阅读和阐释的交际系统。

3.3 修辞学研究中的体裁分析

修辞学中关于体裁的研究可以上溯至Aristotle。对于Aristotle来说, 体裁的问题是一个修辞学的概念, 而不是诗学的概念。体裁被视为一种语言说服的技巧, 多在演说术的修辞题目中来讨论它。而修辞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有仪式的、政治的和法庭的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修辞, 由于其服务的目的不同, 产生了不同的与之相适应的修辞技巧。如各种仪式场合的文体修辞, 必须古雅、庄重、合乎规格, 这样才能产生庄严肃穆的效果。政治辩论场合的文体修辞, 必须准确、鲜明、有煽动力, 才能说服对手和听众。法庭场合的修辞, 则必须严密、简洁、针对性强、入情入理, 才能赢得法官的心。所以西方的文体起源于不同场合为达到不同的目的取得不同效果的修辞效果的运用。这些关于体裁的思想在Aristotle的《修辞学》第三卷中都曾提到。Aristotle的这些关于体裁的论述使修辞学中留下了一个分类话语的传统。这一传统一般将话语演绎地分为不同的体裁类型, 从而构建一个封闭的系统。Kinneavy (1971) 将话语分为四种主要类型:表达类 (expressive) 、劝说类 (persuasive) 、文学类 (literary) 、指称类 (referential) 。如果交际的目标或重点是交际的发起者, 那么这种话语属于表达类 (如诗歌) ;如果重点放在接受者, 那么这种话语属于劝说类 (如演讲词) ;如果重点放在语言形式或语码, 那么属于文学类 (如小说) ;如果重点放在表征现实, 那么属于指称类 (如科技论文) 。当代修辞学者Miller (1984) 则认为任何社会的体裁多少其实是不定的, 取决于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她把以往修辞学者所不以为然的话语类型也纳入体裁分析的范围, 如推荐信、颂歌、布道词、使用手册等等, 而且强调体裁是社会行为的方式, 体裁研究必须注重话语所能完成的行动而不是话语的内容或形式。同时, 她还认为体裁是人类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体裁并不仅仅是学习一种修辞形式或者说是学习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 更重要的是学习我们可能有多少种目的。

04

体裁分析的前沿

自从1980年代的所谓“体裁运动” (genre movement) 以来, 体裁分析的前沿主要存在着两个流派: 1) 以Swales、Bhatia为代表的“ESP学派”;2) 以Martin等为代表的“悉尼学派”。以下我们将其主要思想分而述之。

4.1 体裁分析的ESP学派

这一学派起始于John.M.Swales的《体裁分析——学术与科研英语》 (1990) 一书的出版。时任密歇根大学英语语言学院院长的John.M.Swales教授撰写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教学研究和英语研究提供一种方法。书中阐述了与这一方法有关的三个主要概念:话语社区 (discourse community) 、体裁 (genre) 和语言学习任务 (language-learning task) 。Swales对学术论文、论文概要和学位论文等学术话语从体裁的角度做了许多分析, 并分析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 指出他们的问题, 用以提高学生在学术研究环境中的交际能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是想使自己和读者“成为一个更有自觉意识 (如果不是更好) 的大学英语教师”, “提高英语教学的地位, 使它能在学术生活中得到一个固定的、受人尊敬的应有的位置”。时隔14年, Swales在体裁方面的第二本重要著作《学术研究体裁:探索与应用》 (2004) 出版, 其主要目的在于重新评估他以往关于体裁的认识以及体裁生产者和消费者、体裁所出现的语境等诸多问题。其研究重点还是“学术研究体裁” (research genre) , 主要是博士论文写作。语料来自他本人过去20年在美国为攻读博士学位的国际学生讲授高级英语写作课程所收集的第一手资料, 报道了作者在这一领域的许多研究成果和有关体裁分析的许多新思想。

体裁分析的ESP学派的另外一位重要人物是Swales的学生Vijay K. Bhatia。1993年他出版《分析体裁——专业场景中的语言使用》一书。之后, 他在学术话语、慈善募捐话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领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由于工作的原因 (近年来他在香港城市大学英语与传播系工作) , 他的研究语料来自香港这一国际化商业大都市, 具有很好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Bhatia于2004年出版《书面话语的真实世界》一书。有感于以往关于体裁的研究局限于语言教学、交际培训与咨询等领域, 而且常常使用简单化、理想化的体裁作为语料, Bhatia的书希望打破这种局面, 逼近体裁复杂、动态、多样、不可预测, 甚至是令人迷惑与杂乱无章的真实世界。书中重点论述了体裁殖民化 (genre colonization) 、体裁一致性 (genre integrity) 、体裁混合、体裁资源的转用 (appropriation of generic resources) 等问题。Bhatia的新书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新观点, 但从内容、语料、研究方法等方面看来, 并没有超出这一学派本身。

4.2 体裁分析的悉尼学派

体裁分析的悉尼学派从本质上讲采用的是一种社会符号学的方法, 属于M.A.K.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 主要成员有R.Hasan和J.R.Martin等。这一流派关于体裁的研究其实传承了“伦敦学派”J.R.Firth关于话语预测性 (predictability) 的思想。而伦敦学派的另外一位成员Mitchell (1957) 关于昔兰尼加 (Cyrenaica, 利比亚东部一地区) 市场与商店买卖活动语言的研究其实是功能语义传统 (含伦敦学派、系统功能语言学等) 关于体裁研究的开山之作。可惜这一传统直到20多年后才得以继续。Hasan (1978) 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者中研究口语体裁的第一人。她关于体裁的核心思想是所谓的“体裁结构潜势” (Generic Structural Potential) 的概念 (Hasan 1996) 。对于Martin (1992) 来说, 体裁不属于语域层, 而是属于语域之上的一个符号层。体裁通过语域用语言来体现。体裁对语篇的贡献在于提供一个“图式结构”。对于Martin来说, 在语域、体裁之外还有一个符号层, 那就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决定谁能得到权势体裁, 谁又有权力来重新分布社会秩序中的权力。除了《英语语篇:系统与结构》 (Martin 1992) 中对于体裁有系统的论述以外, 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来研究体裁的另外一个重要成果是论文集《体裁与制度:工作场所与学校的社会过程》 (Christie & Martin 1997) 。该书将体裁视为社会过程, 认为它是许多重要的制度实践的实现方式, 由此构建人的主体性, 而且体裁代表有目的的、分阶段的文化手段。这一成果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向我们展示了体裁如何帮助构建社会实践与社会行为。近年来, Martin还将体裁理论运用到EAP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 话语的教学与研究中。

4.3 体裁分析的前沿方向

体裁研究除了出现“ESP学派”和“悉尼学派”两个前沿阵地之外, 还出现了许多前沿方向。其中之一是当代社会生活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体裁化” (generification) 趋势 ( Swales 2004: 4) , 特别是行政与学术领域。比如说, 在大学, 业绩评估、职称申报、科研经费的申请、人才的引进等等许多事情都已经文件化、体裁化, 其中涉及的各种体裁有报告、总结、标书、求职信等等, 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避免暗箱操作与随意性 (至少表面上如此) 。社会生活的体裁化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体裁系统, 培养“体裁能力” (generic competence) ( Bhatia 2004; Candlin1999) , 提高专业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专业生存能力。仿效“数字化生存”的思想, 我们把它称为“体裁化生存”。

体裁分析的另外一个前沿方向是体裁的商品化 (commodification) 问题。Fairclough (1992a; 1992b) 是较早提出体裁商品化趋向的学者。他以学术职位广告、会议资料、个人简历以及学校简介 (prospectuses) 四种体裁为例说明了高等学校“话语实践市场化” (marketization of the discourse practices) 的趋向。事实上, 现代社会的许多其它本不应该商业化、市场化的体裁形式实际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商业化、市场化。例如, 新闻体裁、博客体裁等等, 很大一部分都隐含有制造明星、推广自己、炒作公司职员等目的, 只不过形式相对比较隐蔽而已。而且如果说传统的促销体裁推广的是商品与服务的话, 那么这些隐性的推广体裁推广的是人 (如用公司签约风波来推广黄圣依) 或者说形象 (如将周迅打扮为慵懒形象等等) , 其目的还是利润。体裁商业化、市场化是现代与后现代社会话语世界的重要趋势, 推广成为资本主义的经典话语。

技术与话语之间的“共生关系” (symbiotic relationship) 其实不是一个新话题。连Nietzsche都说, “写作的工具会影响我们的思维”。而这一话题已经成为体裁分析的新课题。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 新的体裁形式不断地出现, 如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体裁形式。博客更是娱乐时代和网络高度发达的结合体, 最早出现在1996年, 在1999年随着第一个博客软件 (Pitas) 的出现得以广泛地推广。在9.11和美国攻打伊拉克时博客作为草根新闻重要来源得以飞速发展。作为个人的网络代言人、电子出版社和BBS, 博客体裁具有互动性、多元性、人文性、共享性。这些体裁的新形式也成为我们研究体裁的新材料, 并且不断地拓宽、修正我们关于体裁的原有认识。

另外一个体裁分析的热点问题是体裁的权力与政治。语言是权力, 语言和权力是“体裁的权力” (Bhatia 2004) 。体裁的权力不仅仅是构建、使用、解释以及利用体裁, 而且还包括创立新的体裁形式。比如说, 在学术话语社区中, 专家可以通过指导、审稿、修改、编辑来干涉学术文章的体裁规范。主编可以通过行使用稿还是不用稿的权力来选用符合学术刊物风格的文章体裁。比如, N. Chomsky的文章与M.A.K Halliday的文章所出现的学术刊物往往是不同的。另外, 学术文章或者专著的参考文献出现谁与不出现谁实际上也是体裁权力与政治的集中体现。

05

结语

体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框架, 一种制度。我们用“家族相似性”来解释体裁的类别, 也用生物物种来比拟体裁的进化与分类。传统的体裁研究来自民俗学、文学和修辞学等领域。随着上世纪80年代“体裁运动”的兴起, 体裁分析成为话语分析的新课题, 出现了“ESP学派”和“悉尼学派”两个前沿阵地。当代社会生活的体裁化、体裁的商品化和技术化、体裁的政治与权力等成为体裁分析的新方向。这些研究都会为体裁这一历久弥新的课题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学术观点 | 2020年第1期《学术文摘》

科研助力 | 学术研究方法网课集锦

期刊征订 | John Benjamins旗下语言学电子期刊征订(中国官方代理)

科研助力 | Bloomsbury出版社语言学书籍征订(中国官方代理)

科研助力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讲:从选题到结项

文化解读 |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解佛教十三经

文化解读 | 美国哈佛教授领读100本人文社科经典著作

科研助力 | 研究设计35讲重磅上线!浙江大学耿曙教授亲授

科研助力| 王宁教授的方法课:30讲带你搞懂质性研究方法

科研助力 |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刀熊博士:7大实证研究方法逐个击破

文学悦读 | 谭晶华教授:日本文学的黄金时代——从夏目漱石到川端康成

文学悦读 | 北大陈平原教授主讲《中国人的精神与命运》

文学悦读 | 博学又有趣,马伯庸给资深书迷的年末书单(3本已绝版,10本库存告急)

文学悦读 | 诺奖作家写作时,我们也以某种方式参与其中?

文学悦读 | 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徐贲教授:这些文艺复兴时期经典为何有必要精读?

文学作品| 石黑一雄为什么碾压村上春树摘得诺贝尔文学奖?人的一生不能错过这八部经典


编者按


感谢丁建新教授授权发布,长按二维码获取原文,欢迎查阅《外语研究》2007年第6期纸质原文。

本文编辑:上海理工大学 孙雨

本文审核:吉林大学  王峰

我们优先推广免费的学术会议、讲座、研修等项目。收费项目与商务合作需支持劳务费,请联系dianzishu@126.com 商谈。

欢迎加入语言学通讯读者群,添加时请自报实名,单位和研究方向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加群联系人:sflsy0803 孙老师

文学与翻译加群联系人:Nicole2397471433 李老师



人文社科网课种草

继续为各位提供有益的学术资讯

长按二维码赞赏语言学通讯

八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通讯

科研助力|学术观点|专著推荐|期刊动态|教师研修|招贤纳士|博士招生|读书小札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情怀的公众号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