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观点 | 冯胜利:赵元任的单音节神话与徐通锵的字本位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赵元任的单音节神话与徐通锵的字本位 

 

冯胜利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章黄学术理论研究所所长,天津大学语言科学中心首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研究领域包括韵律语法、语体语法、汉语历时语法、训诂学、韵律文学、乾嘉理必思想等等。






摘    要本文从汉字的性质及其相关的汉语本质的角度,讨论单音节神话和字本位自身属性及适用于中文教学等问题;文章认为:汉语单音节神话和字本位说所反映的,当属汉语“音节-语素对应律”和“双音节音步规则”之间作用的结果。汉语教学宜将“单音节神话”与“字本位说”做分别研究(语言与书写)、明确概念及其功能之后,再分级酌情而用之。

关键词单音节神话; 字本位; 音节-语素对应律; 双音节标准音步; 

学习文献冯胜利.赵元任的单音节神话与徐通锵的字本位[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9(4):1-10.    

基金: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中国语言文学)项目“基于历时与共时的汉语语体语法理论体系研究”(451122601)


冯胜利教授的部分著作,欢迎点击当当链接选购

01

什么是汉字

1.1汉字的性质

汉字的性质是什么?当代学者似乎对此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字本位的观点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对传统汉字性质的一种挑战。徐通锵先生字本位的基本观点“就是把‘字’看成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1994),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汉语的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习得机制、学习规律和运用规律。(1)事实上,传统观点的汉字本质并不尽然。章太炎曾经在汉字形、音、义结合方面提出过“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的观点,他说:

文字者,语言之符,苟沾沾正点画,辨偏旁而已,此则《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已优为之,终使文字之用与语言介然有隔,亦何贵于小学哉?(2)

这里太炎先生针对《五经文字》《九经字样》之“正点画,辨偏旁”这种纯文字的做法,指出文字与语言不能“介然有隔”,但“文字者,语言之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换言之,文字代表语言,但不是语言。这不仅是研究的方法,而且点出了文字的本质。语言有自身的系统和规律,文字也有自己的系统和规律,后者用自己的系统(构形表意系统,或表音系统)记录或代表语言,但它是独立于语言的系统。我们没有证据说甲骨文转变成金文后,汉语的音系、词法和句法受到字形转变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我们也没有看到汉字从繁体到简体的变化带来的当代汉语的变化。通过汉字研究语言不等于汉字本身就是语言。这是我们在处理汉字和语言关系时所要注意的第一前提。

1.2汉字有自己的构造之法(汉字之字法)

汉字记录音节,在汉语里,一个音节代表一个意义(外来词和功能词除外)。这种现象给人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因为汉字用构形表现意义,所以字就是词。其实不然。道理很简单,因为字形的意义不等于它所代表的词的意义。譬如“天”,它的字意(字形的构造意图)是“人的头顶”,而它的词义是“天空”。“头顶”不是“天空”,所以从字形上不能直接得到词的意义。从汉字构形的原理上讲,字是通过“字意(或造意)”来表现或反映/代表“词义(=天空)”的。因此,不明“字意”则不知字形构造之所以然,不明字形之所以然,如何以字为本位?

字意之说源之于许慎(同意说),明之于段玉裁(字意说),成之于陆宗达、王宁(造意说)。(1)请看:

(1)《说文》:“芈,羊鸣也。从羊,象声气上出。与牟同意。”

《段注》:“凡言某与某同意者,皆谓其制字之意同也。”

(2)《说文》:“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与巫同意。”

《段注》:“有规榘,而彡象其善饰。巫事无形,亦有规榘。而象其㒳褎,故曰同意。凡言某与某同意者,皆谓字形之意有相似者。”

(3)《说文》:“㫺,干肉也。㫺与俎同意。”《段注》:“俎从半肉,且荐之。㫺从残肉,日晞之,其作字之恉同也,故曰同意。”

(4)《说文》:“毒,厚也。”

《段注》:“字形何以从屮?葢制字本意,因害人之艹,往往而生,往往犹历历也,其生蕃多,则其害尢厚,故字从屮,引伸为凡厚之义。”

什么是“同意”?段玉裁明之曰“谓其制字之意同也”“谓字形之意有相似者。”段氏知道,一个部件在构形中有制字者的“作字之恉”和“制字本意”。今天的解字者往往忽略了“字意(=造字意图)”和“字义(=词义)”之不同,因此讨论汉字的表意性,总有隔靴搔痒之嫌。然而,清代的段玉裁不仅对此了如指掌,而且还用这一原则来修订《说文》原文的错误。譬如:

(5)《说文》:“卓,高也。早匕为卓;匕卪为卬,皆同义。”(2)

《段注》:“早匕为卓。此上当有‘从匕早’三字。匕同比,早比之,则高出于后比之者矣。……‘意’旧作‘义’,今正。此与凡云某与某同,意同也。”

(6)《说文》:“㞼,翊也。从廾从卩从山。山高,奉承之义。”

《段注》:“‘义’当作‘意’,字之误也。”

讲字本位、讲汉字象形、会意、形声等,若不明汉字之“表意系统”与“表义系统”之不同,则将“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殊难奏效。事实还不止于此,在通过“字意”确定“字义”之时,需知一个部件在A字中承担某一“造意”,在B字中则可能承担另一个“造意”。譬如:

在“殽”这个字的构形里,殳这个部件的构意是“搅”;在“毅”里,殳的构意是“用武”;而在“芟”里,殳的造意是“杀”。这些都是段氏综合说文小篆构形系统,给“殳”总结出来的“构意”功能。不明汉字部件构意功能和规则而泛论汉字之意与义,不仅容易自己出错,恐怕还有误人之嫌。更何况“凡造字之本意有不可得者,如秃之从禾”(《段注》“哭”字下注),那就更要小心谨慎了。

如上可见,汉字有一套自己的构造之法和自身的理据,而随着时代的不同,原始构形的理据和后来变形的理据,可以是不同的。譬如“元”这个字,它在金文的构形系统里是个象形字:,像人头。这可以从“冠”的构形上看出来:“冠,从寸从冖从元=用“寸(手)”把“冖(帽子)”戴到“元(头)”上。不仅如此,从《左传》“勇士不忘丧其元”的书证里,我们也可以证明“元”是“头”的意思。然而,它的小篆构形系统的理据,则是个形声字:从一,兀声。(《说文》)“元”从“兀”声的事实可以从“髡”又作“髨”得到证实:“兀”与“元”同音(互为平入),所以“髡”和“髨”是一个字(都是形声字)。

(7)《说文》:“殽,相杂错也。从殳肴声。”

《段注》:“殽,相杂错也。从殳,取搅之之意。”

(8)《说文》:“毅,妄怒也。一曰有决也。从殳豙声。”

《段注》:“毅,妄怒也。下曰:‘妄生也。’凡气盛曰妄。一曰:毅,有决也。《中庸》曰:‘发强刚毅。’《左传》曰:‘杀敌为果,致果为毅。’苞注《论语》曰:‘毅,强而能决断也’从殳,取用武之意。”

(9)《说文》:“芟,刈艹也。从艹从殳。”

《段注》:“芟,从艹殳。……锴有‘声’字,非。此会意,殳取杀意也。”

根据许慎的理论,汉字构形的认知属性是分理别异(distinctive features),而不是简单的象形表义(以意别义)。《说文·序》中对此言之甚明:“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汉字构形原理的本质是“以形别异”而不在“以形别义”。

面对汉字的构形本质和属性,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汉字教学以字为纲(本位)的话,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汉字构形的字法问题:所教汉字是哪个时代的字法:甲骨字法?金文字法?小篆字法?楷书字法?此外也将面对只教符号而不及语言的危险。

1.3“字”的多义性

在老北京话里,“字”有的时候指“辞(phrase)”,有的时候指“词(word)”。而口语中的“字儿”也有不同的用法。如:

(10)上岁数了,说话爱忘字儿。(word或phrase)

(11)刚上两天学,就满嘴的字儿话。(书面语、转文)

(12)耗子啃茶壶,满嘴的cír。(词儿或辞儿)

“说话爱忘字儿”的“字儿”指的是word或phrase;而“字儿话”指“书语”,亦即正式的书面语。赵元任(1968a)所谓的老百姓嘴里的“字儿”,指的是“词儿”、是音节词(syllable word);它是汉语“一个音节一个意义”的反映。赵元任曾经举例,说马路上的中国人(Chinaman on street)想知道“现在”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他可能问下面的话:

(13)“现在”这个话是什么意思?

(14)“现在”这个话语是什么意思?

(15)“现在”这个名词儿是什么意思?

但是不会说:“‘现在’这个词儿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呢?赵元任说:

Since“词tsyr”in the sense of the syntactic wordis a new usage which was introduced only afew decades ago.In older usage,tsyr meant“dic-tion,wording”,as in措词不当“improperly word-ed”.(Chao,1968a:138)

这里,我们所要注意的是:今天的“老百姓”已然是赵元任说的“Chinaman(中国人)”的第三代或第四代的“子孙”,他们今天习得的北京话或普通话已经不再是赵元任时代的北京话了。在今天的北京街头,即使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不用、不说“字儿话”这样短语了。因此,今天如果再用“字儿”来表达“词儿”,就如同用“8轩使者”来称呼“语言学家”一样,让人糊涂而不解。事实上,传统“字儿”的概念并不单一、今天“字儿”的概念也不在语言(音和义)的范畴(是文字符号的意思)。因此,如果是比喻性、随意性说法,问题还不大;但要把“字儿”用在学术的表述和定义上,则极易导致歧解,难免造成错误的概念和错误的理解。更何况,字,无论古今,都不能始终代表汉语“一音一义”的本质。因为两个语素(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叵(不可)、甭(不用)、诸(之乎)……。相反,一个语素也可以是两个字:如葡萄、蟾蜍、彳亍……。

事实上,现代汉语中的“字”的概念已经不等于“词”或“话语”的意思了。这可从汉语教学的实践中直接看出。教外国人汉语但不教字,仍然还是教汉语;但是教汉字而不教汉语,所教和被教者就很难说是在教汉语和学汉语了。北美有些中文项目,初学汉语伊始(第一个学期或第一年),只教说话而不教汉字,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中文项目一开始只教汉字,而不教说话的。这也提示我们:说本土语(Spoken Chinese)的人,如果不会读,他/她充其量是个文盲,而没有人因此说他/她不是中国人。进而言之,即使一个人可以写汉字,但是他/她不会说汉语(不会说赵元任所谓的spoken Chinese和syable Chinese,见下文),他/她也不被看作是中国人。由此可见,汉字是为语言服务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把汉字奉之为汉语之“最(=本位)”呢?这恐怕和我们这个时代的认识和特点直接相关。

1.4字本位理论所反应的是中国学者自己构建自己理论的夙愿

字本位表现、反映或代表了(但不就是)汉语单音节语素的属性。最重要、也最需提出并最令人敬重的,是字本位理论的发明人:徐通锵先生。我们知道,字本位是徐通锵先生最早提出来的,而字本位的确反映了汉语的特点。譬如,从语言的外部而言,汉字是汉语选择的(最佳)符号系统;从语言内部而言,汉字所对应的语言单位是汉语语素的单音节性:字与最小的音节和意义的对应性(外来语和特殊语音规则要求所导致的形式均属例外(1))。值得思考的是:外部功能(用什么符号代表语言的最小单位)和内部属性(语素的单音节性)并不同质。既然如此,为什么徐通锵先生要“合二而一”,把内部的属性说成外部的符号(或用外部的符号代表内部的属性)呢?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很深,但我想下面的几条,恐怕可以提供思考这里的答案的一个重要视角。

第一是何九盈感慨的“中国语言学没有自创理论”给予当代学者的“理论创建”的强烈动机。何先生说:

中国的语言学一直未能登上最高峰……中国没有产生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语言学理论家,也没有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语言理论著作。恐怕不仅语言学界如此,其他人文学科似乎也很难说谁的理论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登上了最高峰。(何九盈,1995:5)

我们知道,五四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大变动,学术上“学贵西说”之风甚嚣尘上,至今影响犹存。因此,“中国没有产生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语言学理论家,也没有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语言理论著作。”何以如此之“彻底”?冯胜利(2018a)谈到:五四以来的胡适、傅斯年提倡的“材料主义”导致了“发现之学兴、发明之学替”的学术转型。请看:

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两件事实之间,隔着一大段,把他们联络起来的一切涉想,自然有些也是多多少少可以容许的,但推论是危险的事,以假设可能为当然是不诚信的事事。(傅斯年,1928)

幸次郎于此公(指季刚先生——引者)私淑有年,昔江南之游,税驾金陵,亦职欲奉手此公故也。通名抠谒,即见延接,不遗猥贱,诰以治学之法,曰:“所贵乎学者,在乎乎发发明明,不在乎发见。今发见之学兴,而发明之学替矣”。(吉川幸次郎,2006)

五四以来以至于今的中华学术的最高旨要就是“找材料”——“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其结果,中国的学者不做西方理论一类的“危险的推论”,而大多均聚焦于“安全可靠的”材料的搜集和发现。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中国人为此而感到自信与骄傲。学术上,中国学者也开始突破近百年来的材料之学,向理论创造阔步前进。字本位理论就是中国学者在学术独立形态下,自创理论的一大成果。正因如此,字本位理论代表了上一代学者的创新情怀,今天以至将来都是令人钦佩的。

如果上面的原因是时代性的,那么徐氏提出字本位说的第二条原因则是学理性的,亦即:字本位理论抓住了汉语“音节-语素对应律”的性质,虽然在表述上还有待发展和完善。因此,无论如何,它都是令人钦佩和敬佩的。这是老一辈语言学家给我们树立的榜样!

当然,作为语言学的一种理论,字本位(像任何创新一样)需要发展和补足。具体而言,字本位理论需要区分:(一)书写形式和音义结合体之间的本质不同;(二)表现的符号和表现的内容,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现象。

创始人当时为突出创新的特点,如果说尚未仔细推敲该学说名称中隐含的矛盾及其带来的负面作用,那么后代的继承人,也要完成、完善这一艰巨任务,否则该学说很难长足发展,很难与世界级语言学理论抗衡——中国走向世界,中国学术也要走向世界!

事实上,学科的概念、定义和名称,若存有“性质不一”或“导致歧义”的情况,那么就要避免将之用于教学和实践,因为其中潜在的不科学的成分可能会有误导后代的危险、带来意想不到的副面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什么是与汉字相关的汉语的本质。


02

什么是(与字相关的)汉语的本质

从目前有关古文字学(裘锡圭,1988)、音韵学(郑张尚芳,2003;潘悟云,2000等)、韵律音韵学(冯胜利,2012;赵璞嵩,2019)等的研究来看,汉字所记录的语音,一直都是一个音节。(1)这是汉字从古至今,一直没有改变的一大特性。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汉字所记录的音节的性质是什么?这里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汉字负载的音节既有根语素(如手、纸、人、狗、山、草,等等),也有功能语素(如之、者、的、了,等等),也有合音语素的(诸=之乎、甭=不用,等),还有多音词和连绵词里面的不成语素的音节(如珊瑚的珊、葡萄的葡、窟窿的窟,等)。但无论如何,有一条规律最凸显,亦即:从古到今,土生土长的根语素都是一个音节,不管这个语素是自由语素(词)还是黏着语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李方桂(Li,1973)在定义汉藏语系的语言特征时,突出的就是它的单音节性。他说: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family(Si-no-Tibetan)is the tendency toward Monosyl-labism.By Monosyllabism we do not mean that allthe words in these languages consist of single sylla-bles,but that a single syllable is an important pho-nological unit and often is a morphemic unit,thestructure of which is rigidly determined by the pho-nological rules of the language,and serves as the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words,phrases,and sen-tences.

这就是说,“单音节性”是汉语(汉藏语中的重要一支)的一个重要属性。

2.1汉字的语言学属性

“单音节性”是汉语的重要属性这一点,也被赵元任反复强调。他说:

This is the sense in which Chinese has been called,and to a large extent is,a monosyllabic lan-guage——a language in which every syllable hasa meaning.(Chao,1968a:239)

换言之,汉语里“没有没有意义的音节”(外来词、功能词、音变词除外)。每个音节都有意义、每个字都记录一个音节,因此每个字都是一个“音”和一个“义”的载体。这种“对应”是不是就是汉字的语言学属性呢?回答是:不是全部。为什么?因为汉语是一个声调语言,因此“单音节性”虽然是汉藏语的特征(有的汉藏少数民族语没有声调),但作为汉语的特点,仅仅一个“单音节性”还不够全面。换言之,汉字的语言学属性由三个要素组成:1)音段音系单位——音节;2)语义单位——语素;3)超音段音系单位——声调。没有声调的汉字(如“的、了”等功能性封闭的轻声单位)不代表汉语最基本的开放性的单位:根语素(造词、构语的基本单位)。声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汉语双音节音步的“始作俑者”(见下文)。因此,对汉语中汉字的语言学属性言之最详密的,是黄季刚先生。他说:

中国语言,音单调复,故往往变单字为双字。而每一名有单名双名二者。如“天”称“皇天”“昊天”是也。(黄侃,1983:99)

这里说的是“中国语言”而不是“汉字”,其特点有二:1)音单(单音节语素)、2)调复(两个声调一个单位)。据此,每个汉字记录的不仅是“音单”的“音义”,而且是“调复”的“调”。汉字通过记音才具有这种语言学性质,它反映了汉语所以为汉语的两大机制。下面我们专门讨论。

2.2音单、调复的内在机制——两大规则争斗、角力与互动

前辈大师如李方桂、赵元任、黄侃都不约而同地看到汉语的单音节性(或单音节语素)。然而,他们没有从人类语言机制的角度发掘单音节语素的机制性。Feng(1995)提出汉语遵循的一个内在的基础性的规则是:音节-语素对应律,它是汉语所以有单音节语素的机制来源。亦即:

a)音节-语素对应律(Feng,1995、2018)

汉语中的每一个根语素都对应一个足调音节,即:

其中的M代表根语素(root morpheme)、σ代表音节(syllable),这个公式表达的意思是语素的起始点和终点与音节的起始点和终点,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里的对应律实际就是西方语言学家Downing(2006)在她的A Canonical Form of Prosodic Morphology一书里面发展为Stem PrWord Homology对应律的又一种说法(Downing,2006:119、126):

The basic morphology-prosody correlation isbetween a single morpheme and a single syllable.

Downing(2006)也是从语素-音节对应的角度得出的“one syllable one morpheme”的运作机制。我们看到,汉语中这种对应律从最低层的根语素就开始建立了。其影响所致,就是赵元任说的:“Completely meaningless monosyllables in Chinese are always felt as something of an anomaly(中文中完全没有意义的单音节总是被认为是一种异常现象)。”(Chao,1968a:139)事实是,汉语词汇中的无义音节,要么是外来词(葡萄)、要么是古代遗留的连绵词(蟾蜍)或者是功能语素(桌子的-子)。一句话,人们对无义音节都会产生“非我族类”的词感。

上面是汉语语素音节对应律中第一大规则。第二大规则是汉语的“复调”属性(两个声调一个单位),这就是近年来韵律语法研究中的核心成果:双音节音步的产生和效应(庄会彬等,2016)。如下所示

汉语的音步规则告诉我们,在语流中需要独立节律单位的情况下,单音节词不合法。譬如:

(16)A:你几岁了?

B:*五

C:十五

(17)A:我明天去日本、法*(国)

这就是季刚先生所谓“中国语言,音单调复”的原因所在。而“变单字为双字”的结果,就产生了“每一名有单名、双名二者”的情况,“如‘天’称‘皇天’‘昊天’”。这就是汉语韵律词构词法结果。具言之,汉语的合成词必先是一个韵律词。什么是韵律词?就是“复调”的形式、就是双字的组合。这里,“字”一定要“成双”而后能反映语言学意义上的性质。注意:一对儿成双的字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词(或合成词)”,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字”,而是赵元任(Chao,1975)说的“综合考虑韵律成分、形式类和同形替代”“产生……的概念”。换言之,这样的“双字”形式是一个新的概念。什么概念,赵元任的原话并没有说清楚,他只是暗示我们这里需要一个新概念:

综合考虑韵律成分、形式类和同形替代几个方面,也许会产生出一个跟其他语言的word很相似的概念。

跟“其他语言里的word”“相似”,但又不一样;那么这个概念是什么呢?他没有说,只告诉我们:

为什么非要在汉语里找出其他语言中存在的实体呢?更有效的进一步研究应该是确定介乎音节词和句子之间的那级单位是什么类型的,至于把这些类型的单位叫做什么,应该是其次考虑的问题。(Chao,1975)

经过综合性的分析,我们得出下面结果:

1)“综合考虑韵律成分、形式类和同形替代”“产生……的概念”,是一个单位;

2)这个单位是介乎音节词和句子之间的单位;

3)这个单位和词、句子分别构成不同的“级”。

综合上面“单音”(音节-语素对应律)、“复调”(双音节音步)的规则和机制,不难看出,赵元任的“那级单位”就是两字一组的“韵律词”——它既是韵律单位,又有形式规则、又介乎词和句子之间。所以,赵元任找的那级单位除“韵律词”而莫属。

如果音节-语素对应律和韵律词构词法是汉语语言学意义上的两大机制和概念的话,那么字本位,如果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而言,它就不仅要包含单字的机制,而且还要包括双字的机制。


03

音单、调复的语体化——单双字不同,导致正俗体不同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仅仅从字的角度看不出它背后的语言学意义,因为字所负载的“音义体”不仅在单(monosyllable)而且在双(prosodic word)。更有甚者,仅仅看单字和双字所负载的语言功能,仍然不能穷尽汉语“字”后面的语言学属性,因为单字和双字还有语体上的对立。这就是季刚先生有关单双字之间质言与文言的对立,或赵元任有关spoken Chines和syable Chinese之间的区别。下面分别介绍。

3.1黄季刚(双音节的“文体功能”)

黄侃先生在《文字声韵训诂笔记》里不仅区分音单和调复,同时还指出了“质言(口语)”与“文言(书面语)”的不同。请看:

中国语言,音单调复,故往往变单字为双字。而每一名有单名双名二者。如“天”称“皇天”“昊天”是也。双名在质言为赘疣,而于文言则需用之。由于音单调复,单名多变为双名,因之制成诗歌、骈文等文体。他如有节奏之语言,也皆由此形成也。(黄侃,1983:99)

这就是汉语单双音节对应词之间的语体对立。诸如此类的独立,今天经系统整理而建立的“语体语法”里面,已日见其广、日见其详。仅以词汇而言,如:

如果不看单字、双字所负载的词的语体特征,只用“字”的概念来描述,是无法将这种语体功能及其对立发掘出来、穷尽描写,并使之各就各位的。

3.2赵元任汉语的“说”“读”之别

语体的不同在赵元任的汉语教学与研究里,更为明显。他在《中国话的读物》序里说明其编写这套书的目的是: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eries of Readings in Sayable Chinese is to supply the advanced student of spoken Chinese with reading matter which he can actually use in his speech.…But written bairhuah is not,nor is it intended to be,sayable in actual speech…I sometimes find,especially among my best students,those who speak perfect Chinese in one sentence and in the next a sentence straight out of Hu Shih or Lu Hsun which the writers would never say in their own speech,nor in-tended to be sayable.(Chao,1968b:iv)

这里赵元任提出一个和“口语中文spoken Chinese”不同(或对立)的新概念:“可说中文sayable Chinese”。他告诉我们:汉语有两个“体”,一个是“spoken口语的”,一个是“sayable可说的”。两个语体都是可以用汉字来记录的,由此可见,汉字是为“说”服务的。注意:汉语有两个体,但汉字没有两个体。汉字构形本身的体,如“行、草、隶、篆”等,是字体而不是语体。所以,从语体语法角度看,如果我们单纯地把汉字视为汉语语法的“本位”的话,无法反映汉语“spoken和sayable”两种语体的本质不同。譬如下面的例子:

Spoken(口语体)Sayable(正式体)

(18)从里面从中

(19)从里面学到什么从中学到什么

(20)*买和看了一本书购买和阅读了一部小说

根据近年语体语法的研究,我们认为赵元任的“Sayable Chinese可说中文”实即语体语法中的正式语体。(1)



04

汉语汉字的东方神话

上面看到,字本位概念和汉语单音节性直接相关(或从单音节性直接生出),而值得注意的是,汉字表意性及其作为文字书写形式的其他特点,在半个世纪以前的西方学界里,曾经是一个热门话题。下面是著名汉学家John DeFrancis在他的一部重要著作The Chinese Language:Fact and Fantasy(1984)中总结出的有关汉字的“六大神话”,一度引起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

有关汉字的“六大神话”(2)

1)表意神话:汉字代表思想而不是声音。

2)普遍性神话:汉字使相互无法理解语言的人能够阅读彼此的写作。(此外,在可能的范围内,这是由于只有汉字才具有的特殊属性。)此外,几千年前的中文可以立即被任何有文化的中国人阅读。

3)普世神话:可以复制汉字的本质来创建一个通用的脚本,或者帮助有学习障碍的人学习阅读。

4)单音节神话:所有中文单词都是一个音节长。或者,在中文字典中找到的任何音节都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单词。

5)不可或缺的神话:汉字是表示中文的必要条件。

6)成功神话:汉字是东亚国家高水平识字的原因。(这个神话的一个较弱的版本是尽管有中文字符的缺陷,东亚国家仍然具有高水平的识字率。)

显然,这里的“神话”既有卓见、也有成见,而很多恐怕都是偏见。譬如,说“汉字代表思想而不是声音”,显然是一种把汉字和汉语割裂开来的偏见。又如,说“汉字使相互无法理解语言的人能够阅读彼此的写作”则揭示出汉字具有跨语音、跨语言类的书写通用语(written lingua franca)的功能与特点。而汉字能否“帮助有学习障碍的人学习阅读”、是否是表示中文的必要条件、或者是否是东亚国家高水平识字的原因,等等,都是未经或有待严格证明的“推想”或“神话”。在这六条所谓的“神话”之中,最突出的、也是和本文直接相关的、同时也是赵元任最关注的,是第三条:汉语的单音节性。赵元任说:

The so-called“monosyllabic myth”is in factone of the truest myths in Chinese mythology.(Chao,1968a:239)

这种带有讽刺意义的评论(“the truest myths”),实际是在告知我们,所谓“单音节神话”不是神话,而是事实。赵元任把这个事实直接称作“音节词(syllable word)”,并提出介乎音节词和句子的中级单位——即我们说的韵律词。

因此,从赵氏所谓“真正的神话”的角度看,字本位直贯这个神话的“心脏”,亦即直贯汉语的“音节词”。因此,字本位如果要成为一个具有语言学意义上的术语的话,那么它就是“音节词”的代名词——是词,而不是字。



05

结语

语言的本质在“音-义”,汉语的特性在汉字直接记录汉语中的“音-义”单位;因此:以汉字为线索去发现、标记和教授“音义对应律”以及由此得出构词、造语的语法规则,不失为一条抓住汉语之本的便捷之方。事实上,把汉字当作音义的单位,就有点像“把衣服当作人”。我们平日生活中自然可以通过制服来识别不同的人,但是制服不是服装里面人的本质,人也不是服饰所能分别的。因此,从教学上说,用汉字来帮助教学(教语素、教词等),的确可以收到简单、直接等效果。但我们于此同时还要知晓:字是书写形式,不是语言,尤其不是汉语的本质。汉字虽然反映了汉语的一些重要属性(单字=音义单位;双字=韵律单位),虽然能够代表汉语的某些特点,但汉字不是汉语属性本身的内容。汉语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演变,但汉字并不随着语言的演变而演变。

此外,一个字形可以代表几个不同的语素,就像一件衣服可以几个人穿一样。人虽然不同,但衣服可以一样。同理,语素不同,但文字一样。譬如“之”,在古汉语里至少有两个意思:

(21)a.之=去送孟浩然之广陵

b.之=的城濮之战

类似“一个字形对应几个不同语素”的例子,在汉语中俯拾皆是:

因此,“教学法上如何处理汉字”与“理论上如何认识汉字”,是两码事,分属不同的领域,是两种相关而不相同的问题。仅就教学而言,我们的建议是:

1)先教(初中级)音段和超音段要素的词汇与短语。如:

(1)音节(声母+韵母):a,ou,yu,bian,jiang……

(2)音步、轻重:报-报纸、书-书本;桌子、学生

(3)语气、语调:去吗(疑问调)、去吧(劝慰语气)……

(4)积累汉字的知识

2)后教(中高级)语素和相关汉字原理

(1)拆双组单

(2)从spoken到sayable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分体训练

上面只是教学法上的一个粗略的设想和分级,详论请参冯胜利、刘乐宁等(2018)合著的《汉语教师专业技能指导手册》第五章。

总之,回到本文的题目:从赵元任的单音节神话与徐通锵的字本位,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两位语言学大师都抓住了汉语的本质,一个从语言的音义上,一个从书写的形式上;而将来的任务则是从理论和教学上回答汉语音与义的结合“为什么必单(语素和音节为什么要彼此对应)”、为什么音义单位(音节词)的使用一定要成对儿(为什么双音节是标准音步)、怎样才能把汉语的理论语法转换成汉语的教学语法,等等。凡此种种,都是我们目前和将来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滑动查看更多

学术观点 | 陈忠敏:论言语发音与感知的互动机制

专著推荐 | 许希明:《英汉语音对比研究》

学术观点 | 沈家煊:有关思维模式的英汉差异

学术观点 | 陆俭明:对构式理论的三点思考

学术观点 | 张伯江:构式语法应用于汉语研究的若干思考

学术观点 | 熊仲儒 :时制范畴与英汉间的语法差异

学术观点 | 朴珉娥、袁毓林 :汉语是一种“无时态语言”吗?

学术观点 | 张颖、陈昌来:基于认知视角的汉英隐性否定名词研究

学术观点 | 王文斌 、高静:论汉语四字格成语的块状性和离散性

编者按


欢迎查阅知网或《华文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4期纸质原文。

本文编辑:上海理工大学 孙雨

本文审核:吉林大学  王峰

郑重声明:本公众号推送的文章不能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推送的学术会议、博士招生为友情发布,而不负责对接解释。有任何疑问请按照推送内容的官方联系方式对接!如果学术会议、博士招生有任何官方调整,责任不在我方。我们优先推广免费的学术会议、讲座、研修等项目。收费项目与商务合作需支持劳务费,请联系dianzishu@126.com 商谈。

欢迎加入语言学通讯读者群,添加时请自报实名,单位和研究方向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加群联系人:sflsy0803 孙老师

文学与翻译加群联系人:Nicole2397471433 李老师

继续为各位提供有益的学术资讯

长按二维码赞赏语言学通讯

科研助力 | 学术研究方法网课集锦

科研助力 | “中国文学的趣读与研究” 网课推荐

科研助力 | 扎根理论听不懂,NVivo实操做不出,科研论文没救了?

文学悦读 | 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徐贲教授:这些文艺复兴时期经典为何有必要精读?

文学悦读 | 谭晶华教授:日本文学的黄金时代——从夏目漱石到川端康成

文化解读 | 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不一样的中国史》

文化解读 | 复旦大学葛兆光教授:用故事讲透全球史

文化解读 | 复旦大学韩昇教授:新解《史记》

文化解读 |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解读《孙子兵法》

学术杂谈 | 牛津大学严飞博士:社会学看待“污名化”与社会突发事件

科研助力 | 扎根理论听不懂,NVivo实操做不出,科研论文没救了?

科研助力 | 如何提升文献检索能力?告诉你…

科研助力 | 香港中文大学李连江教授的统计学课

科研助力 | 中山大学王宁教授的方法课:30讲带你搞懂质性研究方法

科研助力 | 浙江大学耿曙教授:研究设计35讲

科研助力 |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刀熊博士:7大实证研究方法

语言学通讯外文书店


9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通讯

科研助力|学术观点|专著推荐|期刊动态|教师研修|招贤纳士|博士招生|读书小札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情怀的公众号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