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养老话题
揭秘闭关十年的惟海法师,访谈“养老话题”
现有社区医疗门诊项目,证照齐全
寻找合作伙伴
请联系: 18016247306
电话微信微信同号
惟海法师四川营山县人,生于一九六一年。一九八四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有十余年的中医教学、研究、临床经验,且一直关注佛教修行法门与心理治疗等问题。一九九三年九月从青海医学院辞职来普陀山礼妙善老和尚出家,并由戒忍大和尚代刀为其剃度,随后就读于普陀山佛学院。一九九六年在法雨寺掩关。
著有《五蕴心理学-佛家自我觉醒自我超越的学说》一书,作者是惟海。以现代心理学的观念和方法,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来系统全面地揭示佛教五蕴说中丰富的心理学资源,及其独特的古典心理学范式。
书以现代心理学的观念和方法,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来系统全面揭示佛教五蕴说中丰富的心理学资源,及其独特的古典心理学范式。最有特色的一本阐发佛教心理学的专著。
书内容包括:心理的五蕴系统结构,佛家心理学的方法论特征,黄向五蕴系统,纵向五蕴层次。五蕴的缘起过程,内明与心悟,五蕴范式在心理学分支学科中的应用,五蕴心理学的前景等。
1.书以通俗性介绍五蕴心理学范式为主。书对范式的理解是:与对象的自然物理结构和规律相结合的知识体系。基于这种理解,把五蕴缘起视为关于心理机能体系的系统知识。
2.书把释迦牟尼佛视为发现心理机能结构和缘起规律并创立五蕴心理学范式的心理学家。
3.五蕴的概念,不人主蕴涵着建构的关系,也带有对心理功能进行价值批判的意义,故五蕴起理论作为一种心理学体系,必将提到五蕴缘起在人生修养中的应用,但本书尽量回避佛教的宗极、信仰、修行、解脱等宗教性内容。
4.书关于五蕴心理学范畴、概念的甄别原则:五蕴缘起等基本范畴,源自释迦牟尼佛,也是自其传入中国两千年来得到认可的。心理领域的一般概念,则参考佛教经论、现代心理学和汉语习惯用法。
5.书对心理哲学的基本问题,按层面不同则知识性质不同的观点,分别理解。在心理现象的层面上,书同意世俗谛中心理意义上的存在,即以觉知为存在,肯定心理意义上的“实有”。有心理存在的本体论上,观点是“业即是有”,白话诠之,大意为“存在即作用效能”。
6.书就主要性质而论,不是研究性著作,引文标注格式,在规范性与经济原则之间行中道。
宏亮
“心性文明”这可以说是法师的思想吗?这又是一个新的提法和概念,看来禅学意义广大。我想知道,禅法对老年人适用么?例如,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心理生活、还有生死关切,会有切实的帮助吗?
禅学就是精神文明啊。禅法是心身的培养和开发,一般地说,老年人应该“德随年增”,那就更需要典型精神文化的禅学和禅法啊,特别是大乘禅法对老年人是适用的。例如,到了一定岁数,就应当进入学修“禅心文化养老”的阶段。
宏亮
“禅心文化养老”,我是第一次听到,这是一种您创立的新模式吗?在我们为今天对谈的前期筹备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惟海禅师您既在弘扬佛教心理学、大乘禅法,也在筹建佛教养老项目。您从闭关内在修证,到入世筹办佛教养老项目,对比度很大,这一定有什么深在的因缘吧。
嗯……,说来话长啊。我很小就发现,老人很怕麻烦子孙,心肠好啊,但自己往往在衰老病苦中熬岁月等死啊。谁不老啊。若没有儿女的,没有指望没有靠的。可是纵然有儿女的怎么样呢?儿女要做龙做凤高飞远走,当父母的谁忍心拖累儿女呀,还不是也没有依靠的嘛。现在有钱有地位的人,可以商业养老,贫民养老怎么办呢?有点社保,有养老保险,有点养老金,但很微薄。还有多数老年人存在着缺乏家庭温暖或空巢化,缺乏社会组织归宿感,价值感也丧失,缺乏心理关怀,等等等等之类的问题。现代社会年轻人不是必须去社会里去奋斗吗?作父母的,作爷爷奶奶的,一旦到年老了,纵然不是鳏寡孤独也会自然成为变相的鳏寡孤独啊。
相关联接
【佛教的公益方向思考】
佛教应当承担社会公益义务,包括精神信仰指引、教养民俗引导、人生病与心神疾病治疗调理、慈善公益事业等,其中贫民养老是个突出的问题,应当成为佛教公益事业的一个重点。---惟海法师
佛就说过“老苦”,老就是苦啊,生理的老苦,心灵的老苦。老年问题,是亘古常在哟。在现在和未来,会随着寿命延长和老年人家庭的结构变化,越来越突出,有没有解决的出路呢?
就拿我们出家人来说,出家人也同样要老啊。年轻发心出家,老了病多谁照顾啊。我师父的法师父扬州高旻寺来果祖师就说:寺院的“如意寮不如意”。那是讲过去小寺院里,没有地位或弟子少的老和尚,一到老了,过得很难啊。我师父妙善长老主持普陀山时就提出了“普陀山佛教要实现出家人少有所学、壮有所用、老有所养的目标”。强调老要有所养啊。我作为书生和尚,光大师门无能无力,对老年问题关心思考多一点,也是怀念师父时的一点点愧疚,想试一试啊。
我在闭关期间,就思考过社会老人到寺院修行养老的逻辑和办法,出关后在南海观音主持工作期间,与新加坡的一位名叫官浩的居士很谈得来,就提到此事。他说佛教养老是慈悲功德事业,如果有机会,师父啊你可以尝试。我一听很高兴,有共鸣者嘛,愿望就强烈起来了,后来在家乡为了填补当地佛教寺院的空白,就发起了营山佛尔寺,这样就把佛教养老项目纳入到寺院规划中去了。
回想一下,关注佛教养老,尝试佛教养老项目,也是多因素的累积。老年问题在脑里盘旋几十年了,自己也老了,手下又有一个寺院可做试点,就动起来了。我希望不仅能做这个点,还希望这个点有一点关于养老模式和内容的启示性的探索,某种程度上说,是试图寻找一种有普遍意义的现实社会模式、经济模式和文化内涵、精神内涵、生命内涵之间构成一个完整的养老结构,在做一个养老的现实结构与精神结构一体化的模式的探索和尝试。如果一个试点成功,能够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也算是对老人,对我师父的慈悲心的延续吧。
宏亮
谈起养老话题,我们可以感受到法师的慈悲和愿力,我想线上此刻收听的网友们也会接收到这份感动!法师在做试点,在四川,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陌生,离我们现实生活非常遥远,但我想他的探索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我才特别邀请他到我们心灵之缘公益大讲堂来做这次分享,是希望如果有朋友也在关注养老问题,就会注意到佛教养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新,因为一旦我们找到成熟的模式,可复制的模式,就可以让无数老人安享幸福的晚年。我注意到,法师在闭关期间就思考了佛教养老的课题,也有继承自己师父德风的成份在里面,还有落地的因缘,是这样吧?刚才还听到,法师是想探索把佛教寺院与佛教养老统一起来的一种创新模式,是这样吗?
是的,是的。你很善于理解,与你对谈毫不费劲。我确实思考过这些因素:
首先,佛教寺院是公益性平台,是公共的,就应当做公益性事业,佛教养老在这个范围内。也就是说,佛教养老应当是公益性养老的,不能做成商业化的。这是第一。
第二,佛教是精神文化啊,养老不只是让老人吃饭吃药,还得有精神关怀啊。人老了,脑子退化,甚至得老年性痴呆,所以,他们的心智他们的大脑,需要营养需要葆养,这是需要精神文化内容的哟,需要心性文化内容的哟。心性文化是我们佛教的长项,寺院养老项目正好可以探索“佛文化养老”,作“文化养老”或作“精神文化养老”的探索啊。
第三,我思考了,寺院不是讲究修行嘛,是道场,宗教又都关注生死,老年需要心理和身体的适当活动,还需要化解死亡焦虑,寺院养老可以用禅法、净土法门调养身心啦。
第四,寺院是集体式生活、团队式生活。老年嘛空巢,失去社会归属感,是需要重建社会归属,寺院养老可让老人们“重新找到组织”而获得归属感。同时现代寺院都比较开明,也就能兼顾老人的个体独立性。归属性和独立性都能兼顾,可能是寺院养老的一个特征。
我分析这些,它涉及到佛教养老的模式。佛教养老的模式会成为这样一种模式,如果用公式来表达:
佛教养老 = 公益养老+内涵养老。
这里,“公益”是佛教慈悲,“内涵”是指心性文化。我们的营山佛尔寺养老项目,是根源于佛教慈悲精神和佛教的心性文化、中华传统的心性文化的公益性-内涵性养老模式的一个试点。这与我的理想有关,也看到了当地的实际需要。所以我说,这是一个落地因缘啊。这个落地因缘的原因嘛,因为那是我的家乡,所以这件事情是,乡情佛性两关情,年老心疼老年人。不好意思啊。
宏亮
能感到师父的纯真和理想主义倾向,您是一个很有情怀的出家师父。那么,营山佛尔寺这个试点现在进行到什么程度了?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营山佛尔寺在规划设计阶段就有养老项目作为寺院结构的一部分,包括寺院内的佛教居士养老和一个开放性的不完全属于佛教、信不信佛教都可以做的两部分。就是寺院内有一部分,寺院旁有一部分。目前,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们修建了寺内的住宿和活动空间的土建工程,目前有8000多平方米。下一步要筹建厨房和斋堂。养老院的运行必须要有正规的斋堂,急需的是要筹建斋堂。
宏亮
斋堂,老人在佛教养老院里都要吃素吗?这是我们的要求吗?因为有些子女可能会担心老人能保证营养吗?不习惯吃素的能进入吗?
惟海法师
在我们的养老规划中,已考虑到了饮食的宗教文化性和营养性,佛尔寺计划的是伙食搞素食-肉食两制并行。即寺院内完全素食,寺旁做个普通餐厅,老人可在两边自由选择。至于营养,我这里有点优势啦,我是学医的,我的同学、校友、佛友圈内,大多懂营养学,还有营养学专家呢,我们会考虑到营养结构,及与保健结合的药膳。总之吧,尽量营养均衡合理,有保健作用,还有一定程度的预防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在饮食中还考虑了营养,还考虑了养生因素呢。
宏亮
进入您倡导的佛教养老机构,老人必须是皈依佛教的信众吗?
惟海法师
这样哦,这个问题不成问题,佛教这点胸量还是有的,佛教是有大平等胸怀的嘛,佛教慈悲是无缘慈悲啊,也就是说即无条件的慈悲,对来养老的老人不会以信不信佛为标准。佛教是心性文化嘛,超越宗教性,鼓励人人要有善心自觉,人人要有佛性,但不会要求人作宗教性皈依。佛教若是有纯善的,把有价值的东西以供养人们,提供给众生就好了,何必有分别呢,佛还不是为人嘛。至少,如果我的试点办成,我会坚守这些精神原则,请放心。
宏亮
主持人
法师您心中的佛教养老院收费吗?如果收费,怎么收?
惟海法师
佛教是精神信仰,寺院养老是公益事业,在佛教角度上不仅是公益事业也是功德事业,所以佛教养老的现实问题、经济问题,乃至一切现实问题,要本于精神原则去驾驭现实问题,包括经济问题的思考。佛教养老既然是公益性质,主要服务于经济中的中低层者和贫民。有钱嘛就交点伙食费啊,无钱也没有关系。因此我理想中佛教养老院在经济上的原则是:低费养老,贫困减免。这八个字。
宏亮
这听起来很理想,可是寺院能支撑吗,怎么能保持它的可持续性?用什么办法维持?
惟海法师
因为是寺院,这种模式才能持续。这是很具体的,我主要考虑了这些方面,不考虑这些具体问题,佛教养老这种公益模式就不能持续。之所以能持续,有以下因素:
第一,寺院养老,不用房租,这是最大的一笔,这是商业养老不能比的;
第二,水电费,寺院担负,一般来说负担得起;
第三,如果入住者有一定经济能力,例如有政府养老金的,交纳伙食费;
第四,我们会搞一些农禅自力,有机种植,自给一部分,减少外购,既安全又降低成本;
第五,自助养老,小老人照顾老老人,所有义工服务计入时间银行帐户,将来自己需要照顾时,用于支付自己需要的护理;
第六,可以接受社会捐献和国家资助啊。这样,多头并进,综合性地解决寺院养老的持续性的问题。
宏亮
如果法师您的营山佛尔寺养老项目能办起来,这个佛教养老试点,您希望把它做成什么特色呢?
惟海法师
除公益性这样的共同性之外,我考虑得最多的是这样三点:
第一,为老人重建归属与自助他助相结合的佛教养老,逻辑地解决老年的归宿问题;
第二,前面提到年纪大了,脑神经系统也会衰退的,因此,有文化葆脑与禅净颐养性相结合的修行颐老。也就是说,不只是养老,而是修行颐老。这个方面,不仅佛教禅修技术能发挥出积极价值,中华心性文化也会发挥出积极的价值,这些内容刚好是我会的;
第三,药食养生结合的保健预防策略与我们的综合营养相结合,这也是我懂的。我是学中医的,还有一些朋友,我们形成一个专业人员圈子,很多人都报名了。
目前我判定的是:只要斋堂房子建得起来,我们就能实现低经济成本、高精神质量的佛教养老。对此我有信心。我们的主要特色就是这十个字:低经济成本、高精神质量。这就是我想到的我们的模式有何特色。
宏亮
随喜赞叹!法师对老年问题观察是细致入微的,非常深刻,同时对佛教养老的探索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是有启示性的,在营山佛尔寺试点的佛教养老模式可能会给未来的中国在解决养老问题上带来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探索。但是,我也听到了法师的潜台词是斋堂筹建目前肯定面临到了非常难过的一个关口,有困难。那您能不能详细跟我们说一下这是什么样的困难?如果有资金缺口,这个缺口有多大?
惟海法师
惭愧惭愧,书生和尚,不善于化缘。不,应当是我自己无德无能吧,在精神与经济之间我的圆融不够,没有能打通,希望有菩萨可以打通,实现精神与经济的双圆满吧。
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点击阅读)
佛教安养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宗教对养老的影响与参与
晚年何处养老 寺院安养正兴
在寺庙里办养老院:一场17年的社会实验
宗教慈善事业需要加快法制建设
对宗教界参与养老服务的思考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李宝库会长谈:依托佛教寺庙兴办养老机构的举措。
寺院养老,人生最后平静快乐的归宿
佛与医的因缘-寺院办医院、安养院的探讨
佛教界参与养老服务的春天还没来到?
讲真|寺院养老:从临终关怀开始的尝试
寺院养老,人生最后平静快乐的归宿
寺院兴办养老院:佛教的时代担当
开设养老机构,别忘了给“佛”留一间房!
佛教慈善事业的两大优势
佛教寺庙养老悄然试点,(云浮)示范基地今日开工建设
慈悲:宽见法师在南京火车站超度突发疾病去世的旅客
觉醒大和尚开示:建设和睦佛化家庭
国内首个“佛医”结合医疗新模式在西安启动
耀智大师:佛法与养老应该相得益彰
在贫困山区建一座养老院有多难?这位法师做到了!
宗教旅游:李嘉诚和他花巨资打造的慈山寺
中国佛教协会吹响号角:坚决抵制佛教商业化
梵净山申遗成功!这份“佛系”攻略了解一下
禅修:康养旅游与宗教旅游的极佳组合
总结一下微信群里各种学佛之人的现象,看看有你认识的吗???
念佛养老——南京佛教安养院
广行法师 :佛教的临终关怀
隆愿法师:一个想办养老院的和尚
养老机构宗教服务风险应对
神奇!暴力犯罪横行的街区,居然因为一尊佛,整个变得佛系起来
《中国宗教》杂志:沧州市佛协致力安老事业 推动佛教公益慈善
▲
END
分享是对我最大的赞赏
随缘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