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付钱”决定社区养老能否长足发展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亚太养老产业力量联盟”——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养老服务,谁来付钱,是发展养老服务业需要首先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发展养老服务就无从谈起!2000年日本介护保险,成就了日本养老近20年的快速发展,美国,有完善的养老支付体系,养老服务发展好的国家,解决养老付费是最重要的问题。我国要发展养老服务业,首要条件是服务提供商收到的费用,一定要超过其提供服务所支付的成本,否则不论如何高调,如何受欢迎,关门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政府补贴、各类保险、个人支付等多渠道的支付体系,要保障购买服务的费用,能够让服务提供商有合理的利润,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能够找到建立养老服务支付体系的办法,今天转发《中国经济时报》这篇文章,和大家一起思考,我国养老服务到底应该谁来付钱的问题,并且要找到能够持续付钱的,如果不能解决“谁付钱”,那这个问题会非常严重。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社区养老和家政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决定对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加大税费优惠政策支持。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发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养老平台副总经理冯戎、南京壹先蜂乐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大帅皆表示,政策的红利一直不断地促进养老产业发展,不过目前来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需要更多更细致的政策扶持,破解产业关键“支付问题”,才能迎来养老产业,尤其是社区养老的真正蓬勃发展,以应对我国日益严重的养老境况。
近年来,我国的养老现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社区养老的特点在于:让老年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由此被认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最有效解决之途。
实际上,从政策支持来看,扶持社区养老也已经确实成为我国上下一致的认可,此次会议再发红利实则可以说是情理之中。
据了解,会议确定了四条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措施:一是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有效供给。二是放宽准入,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三是按规定以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大范围开展养老服务人员培训,扩大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这方面培养规模,加快建设素质优良的专业队伍。四是优化财政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支出结构,相关资金更多用于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整合高龄津贴、护理补贴等,集中补贴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费用。
冯戎表示,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对全国来说是9073、北京是9064,即90%的老年人是居家养老,6%是社区养老,4%的选择机构养老,也就是说96%-97%老年人解决养老的问题是基于自己熟悉的环境,这也是中国传统观念导致的。
“4%选择养老机构的,一般都是无法自理的老年人较多,年龄多在80岁以上;一般身体健康的选择在社区养老确实是大多数。”他进一步解释,例如北京,近来就把养老照料中心和驿站建立在了社区里面,就是希望以此来改造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改善社区养老服务。
陈大帅则认为,如今所说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是基础,社区养老是依托,而机构养老是支撑补充。其实大众所理解的社区养老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社区居家养老,它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南京的很多新社区,已经将养老的配套设施纳入其中,且养老设施的面积要占总面积的2%左右,社区还会提供一些上门服务,例如卫生打扫,给老人洗澡等,这些都是一些不错的发展,也得益于政府的布局规划。”
不过,他同时指出,未来会有更多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这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趋势,所以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和质量很关键。
“这个服务不仅仅是指可以提供服务,更为重要的是服务是否可以创新。比如,随着国情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这类服务就需要结合‘医养’‘互联网’进行升级;再比如,服务品质保障如果加以品牌化运营、第三方监督,也是服务创新的努力方向。”他表示。
尽管社区养老受到认可,不过,从现状来看,社区养老想要达到外界期许的有效解决养老问题,尚且还有一段距离。
“这个问题的成因很多,各部门职权不同,协调是一个问题,还有资质要求,例如,环保要求、消防要求也影响了场地的提供,当然政府也有政府的考量,不过这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行业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冯戎对此问题也深有感触,给出了更为具体的看法。
与此同时,陈大帅表示,事实上,政府的各种政策红利一直是“输血”的过程,包括这次放宽准入条件允许更多民资进入亦是如此,不过社区养老服务想要得到持续发展还得依赖于产业的商业模式的可行,也就是说从事这类服务企业的自我“造血”能力。
冯戎给出了相似的观点,他说,目前看来,社区养老这块主要是政府引导社会资金的进入,但没有较为可行的盈利模式,生存不易,像照料中心还能维持,反观没有床位的养老驿站就不是很乐观了。
“一些大型企业包括我所在的企业都在布局养老产业,也在积极探索社区养老的盈利模式,可利润还是很薄。现在投入都是看未来,大家都在期待真正风口的到来,而决定风口的关键在于‘支付’,就是老人享受养老服务的钱由谁来出。”他补充道。
对此,冯戎也给出了建议,他说,日本推出了《介护保险法》,就是人到一定年龄就需要强制交付一种保险,通俗理解这种保险可以称之为“照顾险”,即如果你一旦需要养老服务了,这种保险可以承担80%-90%的费用,自然剩下的部分大部分人都是可以承担的,那支付就不再是问题了,有了支付,产业就会兴旺,可以形成一个正向循环。事实上,我国可以借鉴这样的经验,据了解,一些地方也在对此做些探索,期待未来可以大规模推广,相信到那个时候,企业只要有了盈利点,社区养老服务可以承担起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大任。
陈大帅针对企业自我“造血”提出了参考经验,他表示,之前我国的养老现状应该是1.0版本,可能很多老年人是在硬件比较差的环境下养老,现在慢慢地开始进入2.0版本,很多社区的环境、养老地产、养老度假村的硬件越来越好,因此,软性的提升也必不可少,养老产业的企业不妨从这里寻求一下盈利突破口。
“我打造的乐养老目前就是这样一种尝试,例如,乐养老会通过提供一些寓教于乐的服务课程以达到预防老年人痴呆这样一个目的。另外,乐养老也会和一些社区合作对其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因为只有社区养老服务人员拥有专业的水准,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他说。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激活社区养老: 从利好到实惠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马梅若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养老问题成为绕不过的话题。乐观者看到了银发经济的新商机,而悲观者则惆怅于未富先老带来的种种挑战。
无论如何,筹谋预案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社区养老和家政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决定对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加大税费优惠政策支持。
作为养老保险、商业养老的补充,社区养老被视为二者之间颇为适应当前国情的一个选项。一方面,传统养老支柱遇到困境,家庭养老无论是财力还是人力都渐渐难以承受。目前占据主流的家庭养老面临子女忙工作,在陪伴与照看方面力不从心,而雇佣专业护工不仅价格高而且合格的人才稀缺;另一方面,商业机构养老耗资不菲,子女与老人沟通不足;不少地区推出的专业养老院或老年公寓,往往存在价格与服务质量不对等现象,不少项目遭遇了“普通家庭住不起、富裕家庭对服务不满意”的尴尬状况。从商业运营的角度看,不少项目也由于未能实现规模化经营而导致财务捉襟见肘。
社区养老则是在家庭自养的基础上,解决子女无法全天候陪伴老人、专业医护供给不足、专职养老机构价格难以承受的一个折中之路。
基于此,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则罕见全方位聚焦在这个主题上,从硬件、服务、人才培养、资金来源等多个环节,探讨社区养老如何发展。并且在获取土地资源、减税、人才培养上,也都给出了重磅优惠政策支持。
不过,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并非行业发展的绝对保证。要让“利好”变为“实惠”,要以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新监管来适应、推动行业的新发展。
一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探索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真正实现降成本。
本次会议提出要放宽准入,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全面财政补贴力有不逮,完全商业化目前又未找到成熟模式。因此,各项利好政策可谓是为社会资本进入,发展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机构创造红利期。
但是,房租、水电的减免固然是有力的政策利好,但并非长久之计。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真正实现运营上的降成本。一方面,要支持连锁化、综合化、品牌化运营,以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式降低成本,提供更低成本的服务;另一方面,还要关注新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例如,利用“互联网+”提供“点菜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或者进行其他资源、人力调度方面的精准匹配。
二是打通专业人才的培养之路。
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是,特别提出了加快建设素质优良的专业队伍,包括大范围开展养老服务人员培训,扩大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培养规模等。实际上,相关人才的稀缺早就不是新鲜事,收入低带来的业务素养低以及专业培训不足、服务意识差,已经成为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不过,除了加强专业设置和资源的投入外,还要克服“职业院校”歧视与服务业“就业”歧视。前者是指目前国内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属于高考失利者,因此选择职业院校往往给人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这阻碍了不少对这类院校或专业感兴趣的学生;相应的,社会上仍对服务业存在一定的心理歧视,认为不如白领职业。
除了宣传引导外,更重要的是要完善从学校到就业的一个链条,让职业院校的学生真正学有所长,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影响力,并提高其待遇。只有这样,才能让服务行业成为人才的“聚拢器”。
三是警惕社区养老机构变相沦为“优惠拿地”的通道。
为了鼓励社区养老,本次会议还提出,对承受或提供房产、土地用于上述服务的,免征契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不动产登记费等6项收费;在房租上给予优惠等一系列重磅政策;对家政企业进社区,其租赁场地不受用房性质限制。一系列重磅利好政策凸显了中央政府的决心和支持力度。
但是,如何避免这样的政策刺激出新一轮的“圈地运动”,需要提前筹谋。一方面,要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对于资质认定、使用年限等要有更明确的执行细则;另一方面,要保持勤监督、善管理,避免纵容钻空子者。否则,希望助力社区养老的举措可能沦为刺激楼市产生泡沫的推手。
实际上,减免、补贴等手段在行业发展初期往往能起到引导、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作用,但养老行业前景最具诱惑力的仍是其广阔的市场需求。解决好养老问题,既要避免利好政策被滥用,更要找到新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利好政策成为“行业发展的实惠”以及“全民共享的实惠”。
▲
END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微信: lexstone 记得复制暗号: 佛教安养院 |
赠人玫瑰
随手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