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居老人“孤独死”呼唤养老服务托底丨激活社区养老:从利好到实惠

医疗养老就关注→ 常青藤会客室 2023-03-08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亚太养老产业力量联盟”——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南京市141万户籍老年人口中,只有不足2万人入住各类养老机构,更多人由于观念和生活习惯,坚持自己在家养老。他们有的独守空巢,为了不让儿女操心,坚称能够“自理”。然而,高龄老人的体能每天都在走下坡路,并没有他们自己认知的那么强大。最近,南京主城某区一位87岁独居老人邵老太太在家猝死,引发了儿女、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护理员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思考。


“我能照顾自己”,老人们这样告诉自己的子女,关上门,回到一室的寂寞。在父母眼里,儿女永远是孩子,那么在儿女眼里是否太过高估自己的父母了呢?曾经像山一样挺直脊梁带你飞的父亲早已佝偻了身躯,曾经每日为你添衣煮饭的母亲也已双手颤抖,他们,老了。但是,反过来说,正如此事中老人的儿女,他们真的愿意忽视自己高龄87岁的老母亲吗?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脚步,中国已经逐渐步入“银发社会”,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而像新闻中的老人“孤独死”却并不鲜见。与之相对的,是年轻人身上的压力日益增加,此老人尚且有2位儿女可以分担养老重担,再下一代的独生子女们将面临的是“421家庭模式”,如此怎能给老人更好的陪伴?现代社会高节奏的生活让年轻人无法停下脚步去陪伴、去感受、去分享。因此,要想保障老年人们能够获得更好的照料和陪伴,一味的责问子女们并不能带来更好的改善,而应尽快完善发展我国的养老事业。

现今,很多老年人心理仍更倾向于家庭养老模式,一方面是对家庭氛围的依恋及养老思想的固化;一方面是对养老机构的不信任,公立机构“一床难求”,私立机构价格虚高、乱象丛生、无法保障服务质量,让老年人无从选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有更多的老年人接受并渴望完善的养老事业服务。现在社会上已经出现的“抱团养老”等就是一个信号,如果我国再不加快完善养老事业发展,养老需求的冲突将日益显现。今年年初,我国印发了《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其中提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紧接着,又出台《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这都说明我国对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视和决心。

养老是民生服务的重要一环,希望我国养老事业得到更好更健康的发展,真正给老年人建立属于他们的乐园。同时,应加强完善社区养老模式,对不愿入住养老院者,鼓励和老朋友们“抱团养老”或增加陪护人员,力求让老年人得到更好的安全陪伴。子女对此也应加强警惕,父母是自己的家长,莫一味依赖社区人员,过于相信父母的能力。而且,对于父母来说,再细心的陪伴不如儿女的问候,不要等到事情发生才想起后悔,请正视父母的脆弱,即便他们总做出坚强的样子。

       来源:东方网


激活社区养老:从利好到实惠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养老问题成为绕不过的话题。乐观者看到了银发经济的新商机,而悲观者则惆怅于未富先老带来的种种挑战。

无论如何,筹谋预案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社区养老和家政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决定对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加大税费优惠政策支持。

作为养老保险、商业养老的补充,社区养老被视为二者之间颇为适应当前国情的一个选项。一方面,传统养老支柱遇到困境,家庭养老无论是财力还是人力都渐渐难以承受。目前占据主流的家庭养老面临子女忙工作,在陪伴与照看方面力不从心,而雇佣专业护工不仅价格高而且合格的人才稀缺;另一方面,商业机构养老耗资不菲,子女与老人沟通不足;不少地区推出的专业养老院或老年公寓,往往存在价格与服务质量不对等现象,不少项目遭遇了“普通家庭住不起、富裕家庭对服务不满意”的尴尬状况。从商业运营的角度看,不少项目也由于未能实现规模化经营而导致财务捉襟见肘。

社区养老则是在家庭自养的基础上,解决子女无法全天候陪伴老人、专业医护供给不足、专职养老机构价格难以承受的一个折中之路。

基于此,5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则罕见全方位聚焦在这个主题上,从硬件、服务、人才培养、资金来源等多个环节,探讨社区养老如何发展。并且在获取土地资源、减税、人才培养上,也都给出了重磅优惠政策支持。

不过,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并非行业发展的绝对保证。要让“利好”变为“实惠”,要以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新监管来适应、推动行业的新发展。

一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探索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真正实现降成本。

本次会议提出要放宽准入,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全面财政补贴力有不逮,完全商业化目前又未找到成熟模式。因此,各项利好政策可谓是为社会资本进入,发展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机构创造红利期。

但是,房租、水电的减免固然是有力的政策利好,但并非长久之计。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真正实现运营上的降成本。一方面,要支持连锁化、综合化、品牌化运营,以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式降低成本,提供更低成本的服务;另一方面,还要关注新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例如,利用“互联网+”提供“点菜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或者进行其他资源、人力调度方面的精准匹配。

二是打通专业人才的培养之路。

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是,特别提出了加快建设素质优良的专业队伍,包括大范围开展养老服务人员培训,扩大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培养规模等。实际上,相关人才的稀缺早就不是新鲜事,收入低带来的业务素养低以及专业培训不足、服务意识差,已经成为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不过,除了加强专业设置和资源的投入外,还要克服“职业院校”歧视与服务业“就业”歧视。前者是指目前国内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属于高考失利者,因此选择职业院校往往给人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这阻碍了不少对这类院校或专业感兴趣的学生;相应的,社会上仍对服务业存在一定的心理歧视,认为不如白领职业。

除了宣传引导外,更重要的是要完善从学校到就业的一个链条,让职业院校的学生真正学有所长,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影响力,并提高其待遇。只有这样,才能让服务行业成为人才的“聚拢器”。

三是警惕社区养老机构变相沦为“优惠拿地”的通道。

为了鼓励社区养老,本次会议还提出,对承受或提供房产、土地用于上述服务的,免征契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不动产登记费等6项收费;在房租上给予优惠等一系列重磅政策;对家政企业进社区,其租赁场地不受用房性质限制。一系列重磅利好政策凸显了中央政府的决心和支持力度。

但是,如何避免这样的政策刺激出新一轮的“圈地运动”,需要提前筹谋。一方面,要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对于资质认定、使用年限等要有更明确的执行细则;另一方面,要保持勤监督、善管理,避免纵容钻空子者。否则,希望助力社区养老的举措可能沦为刺激楼市产生泡沫的推手。

实际上,减免、补贴等手段在行业发展初期往往能起到引导、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作用,但养老行业前景最具诱惑力的仍是其广阔的市场需求。解决好养老问题,既要避免利好政策被滥用,更要找到新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利好政策成为“行业发展的实惠”以及“全民共享的实惠”。

       来源:新浪财经

更多推荐
详解中国老龄产业:6波发展浪潮与3类46种发展模式(重磅雄文,读懂则把握未来)
老龄化时代,你需要为父母学习以下“适老宜居”知识点
李克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巨大,要大力引入社会力量增加供给
“谁付钱”决定社区养老能否长足发展
不能挤早高峰、不能有尊严离去,老年人怎么成了卑微担当?
       


END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微信:

lexstone

记得复制暗号:

佛教安养院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随手转发亦是功德


    

在吗?在看点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