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谈“90后”将要面临的养老

医疗养老就关注→ 常青藤会客室 2023-03-08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亚太养老产业力量联盟”——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陆杰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研究领域包含老龄健康、死亡社会学等。



问:等我们这一代(90后)年轻人到达老年期的时候,可以预想一下中国的养老会是什么样的模式和状况吗?


陆老师:我最近在做不同代际的养老预期的研究,我们去看新中国成立之前出生的、50年到77年计划经济时代出生的、78年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尽管很多人说现在中国人的养老观念在弱化,但是我们研究却发现,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人还是觉得家庭养老是主流。78年以后出生的这批人,他们现在是上有老下有小,所以与其他时代相比,这批人的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的观念反而是最高的。


我不知道90后将来具体会是什么样的养老状况,但是如果说不做早的制度安排的话,可能未来养老会更困难、更严峻,特别是家庭养老,所面临的问题会更多。因为你们这一代人90后,孩子可能会更少。还有很多是不结婚的和不生孩子的。不像我们父辈,孩子多,养老责任可以分摊,将来你们这一代可能只有一两个孩子甚至没有孩子。


将来的养老模式肯定还是一种混合的模式,它不会是完全属于家庭的。因为中国人现在对家的概念也在弱化,而且90后和00后确实也更加包容了。 


有人说未来可能有智慧养老,所以养老问题不需要担心,但智慧养老解决不了心理慰藉的问题,解决不了家庭照料的问题。所以我说未来的养老模式,还是需要提供社会化的养老,社会化养老不仅是政府、社会来负责,也包括人们要为自己养老做准备。


年轻人看老人其实是一种刻板印象,看老人就是看你的爷爷和奶奶,从来没有想到爸爸妈妈会老,因为衰老是渐进性的。但是等到了中年的时候就不是只有刻板印象了,我现在想到衰老的时候,脑子里出现的就不是我爷爷和奶奶了,而是当我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那我就要为我的老年生活做准备了。老年的时候就是把印象和设想具体化了,我怎么去养老,是注意养生啊,还是到异地养老还是别的什么,就开始有不同的考虑。


所以我说养老模式我很难去勾画它,但是你可以从发达国家看到我们未来的缩影,比如说机构养老的比例会上升,还有像抱团养老或者互助养老会变多老飘这些也会越来越多,所以这个模式可能会和现在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问:很多人从退休开始就觉得自己“老了很多”,陆老师认为我们应该从什么年龄段开始关注自身的衰老,我们如何帮助父母适应老年生活,如何优雅的老去?


陆老师:世界卫生组织现在关注老龄化的着眼点是健康老龄化,健康老龄化不是从60岁开始,而是从0岁就开始了。


衡量人的年轻或衰老,有两条标准很重要,一个是内在能力,也就是说身体的机能,比如运动能力,其中先天或后天的因素都会产生影响,性别、教育水平都会改变内在能力,提高教育也能够提高健康素养。还有一个是功能发挥,功能发挥很重要,就是你的内在能力能不能发挥出来,比如移动去到相应的地点去工作,去超市买东西,去社交,这就是功能。


内在能力和功能发挥在人生中的转变有三个阶段:


从0岁到30岁,能保持比较高的水平

将近四十岁的时候开始缓慢下降

到了60岁左右就开始急剧下降


所以很多人以为衰老是从60岁开始,是不对的,衰老是从出生开始一点点发生的,从不间断的。我们原先研究aging是从个体出发,现在主要还是从群体的角度来研究。


所以我说我们过去的对老年的刻画都是一种主观的衡量,超过了60或者65岁我们就觉得这个人老了。但是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我们完全可以把老年的这个标准放到70岁或者75岁,那么人到60岁的时候,其实还是中年。没有必要过早的让人进入老年状态,花太长的时间与休闲养生去斗争。


老年和晚年是不一样的,在晚年的时候最需要关注的就是身体机能的退化,生活需要别人照料了 。但是老年生活还是有很多空间的,那如何优雅的老去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是建立好的生死观


人生应该看三座山,不同的阶段去不同的山。年轻人就应该去井冈山,接受红色教育,看看在那个绝望的境地,我们的先辈是如何突围寻找革命的方向的,会对社会主义充满希望。


等到了我这个年纪就别看井冈山了,不能太有激情,不然你的目标设置太多,你可能会很贪婪,就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要拿,这就会让人过的很不舒服。所以到四五十岁的时候就去看看普陀山,告诉你人生就是非常短暂,给你一种超脱的宁静感,像我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跟学生在一起,帮助他们规划自己的未来,走上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那最后就应该去八宝山看看,我也会组织班里的学生去八宝山公墓参观,我会提前告知自愿参加,可以不去,但是出勤率总是很高,学生们其实都不太抗拒。八宝山公墓里葬的人一般都是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学历和经济水平都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但是你会发现不管是什么人,最后的终点都是一样的,都是死亡,墓碑上不会写这是“第x期长江学者”,很重要的反而是你到底做了什么。

我们现在讲老龄健康,我就想到五福临门,现在我在课上问,学生都不知道五福临门是什么,其实分别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我们过年的时候跟别人拜年,都不会说“善终”,感觉上好像触霉头,但其实这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们不应该回避,慢慢需要改变这种观念。


所以我觉得对老年人来说,需要有尊严地、从容地去面对老年、疾病、失能甚至是死亡,年轻人也是,要去理解,要祛魅。这样从代际的角度来说,社会才会更和谐,也对老年人更友好。因为人到八十岁以后,总有几年要躺在床上需要别人照料的,并不是说这样就是不优雅,这都是自然的阶段。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样去面对这样的一种状况。


面对衰老的时候,还有一些知识性的缺陷我们需要弥补,比方说我们现在跟父母吃饭,看到父母怎么还会掉饭粒,觉得很讶异或是有点嫌弃,其实不是他们愿意这样的。小的时候看到父母是很健康的,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类似行动迟缓的衰老症状,这是机能衰老很重要的一个变化。那我们怎么样去安慰父母,怎么去面对和接受这个事情,之后有可能父母会卧病在床,更需要照顾了,甚至没办法自理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父母不是永远是高大的英雄,他们也会衰老的。


专访记者:

中国人民社会与人口学院 本科生 程雪倩

中国人民社会与人口学院 研究生 王中汉 杜姗姗 谭雁潇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春儿

更多推荐
国外的月亮还圆不圆?看看国外养老体系还行不行?
详解中国老龄产业:6波发展浪潮与3类46种发展模式(重磅雄文,读懂则把握未来)
老龄化时代,你需要为父母学习以下“适老宜居”知识点
【谢柏宏专栏】一位女副市长变身居家照服员的故事
       


END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微信:

lexstone

记得复制暗号:

佛教安养院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随手转发亦是功德


    

在吗?在看点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