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秋阳创巴仁波切】 如何把工作变成我们修行的一部分?

秋阳创巴仁波切 法藏 心文化传播 2019-08-25

  摘自:创巴仁波切《自由的迷思》


当你以不寻常的慧见看待寻常的境况,就如同在垃圾堆中挖到珍宝。如果工作变成精神修持的一部分,每日例常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反而成为你灵感的源泉;你不会以为任何东西微不足道,也不会视何物特别神圣----所有生活中的物质与材料都是尽其所用而已。

 

不过,工作也可以是一种逃避创造的方式:要么你发狂的工作,将空间全部填满,使自发无从产生;要么你偷懒,将工作当作反叛的对象 —— 这都显示了对创造的恐惧,你不肯让创造的过程自然地发展;反之你按照自己接下来的偏见行事,害怕让自己的心享有空间。当一个人感到沮丧、害怕或担心事情出差错的时候,他马上开始擦桌抹椅或是到花园中除草,试图让自己分心 —— 他不愿意面对心底的问题,所以找某种一时的消遣;他害怕空间、害怕任何空着的角落,只要有一面空墙,他就再挂上一幅画或壁饰,墙上挂得越满,他越感觉舒服。

 

真正的工作是依实际需要而做,直接与大地关联。你可能正在庭院或屋子里工作、洗碗筷或做任何需要专注的工作,如果你感觉不出自己与大地的关系,情况就会变得一团糟;如果你不觉得每一步、每一情境都反映着你的心态,因此都具有精神意义,那么你的生活模式将充满难题,开始奇怪这些难题来自何处 —— 他们似乎是突然冒出来的,因为你从不肯留意生活的精微之处。不过,你骗不了人,你不能假装优雅的斟一杯茶,你办不到 —— 你必须真正地体会,体会到大地以及你与它的关系。

 

日本的茶道,是一个与大地有接触行动的一个好例证。一开始,茶碗、茶巾、刷子、茶叶与开水一样样被郑重其事地取来;奉茶之后,客人怀着中规中矩形式的心情,郑重其事的饮茶。仪式还包括如何清洗茶碗、如何收起茶具以及如何适当的结束 —— 最后的收拾与开始同样重要。

 

只要你不将工作当作一种逃避、一种忽视问题基本存在的方法,工作是极端重要的;如果你对精神修持有兴趣,则更是如此。工作是最微妙的培养纪律的方式之一,你不能看轻在工厂中工作或从事制造业的人,因为你可以从这种人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我想我们许多对于工作态度的问题都来自于分析头脑的假高尚,不愿从事任何劳力工作,只想做使用脑力的工作。

 

这是个修行方面的问题。一般对于精神修为感兴趣者多强调心智的重要,认为那才是我们矢志要学的神秘且高深的东西。然而,怪就怪在深奥、形而上的东西偏偏可以在工厂里找到,也许那并不能使你一看到它就充满狂喜,或许也不及书中所述的修行经验那般奇妙,不过实相确可在那里找到,从应付日常问题当中发现。如果能以简单、平实的方式来看问题,那么我们的工作态度将更平衡,事务也得以妥当处理。我们若能将自己简化到这种程度,就更能清晰地透视心的扭曲面,思考的整个模式、内部进行的各种把戏也变得不那么复杂了,反成为一种在各种情境中非常实用的思想方式。

 

在工作中的觉知非常重要。那种觉知可以与静坐时的觉知是同一类的 —— 经验到空间之开阔的那一跃,这有赖我们对于大地与虚空合为一体的感觉。除非你感知到虚空,否则无法感知到大地;你对虚空感觉越多,对大地也感觉越多 —— 感觉到你与物体间的空间,是觉知、开放、平和与轻快的自然产物。练习的方法是:既不要专注于事务上,也不要同时意识到自己与自己的工作,但是应该在工作时对这种开放性保有概括的知觉。然后开始感到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做事、有更大的空间任你挥洒,那是认知到有一个连续的禅定状态的开放性存在,但你毋须试着去抓牢或刻意使之产生,只需以刹那的观照见识到开放性的广大能量即可;见识了之后,要几乎特意地忽视它的存在而继续工作。那开放性将持续工作。那开放性持续下去,而你开始对工作的对象产生真正的感觉。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觉知并不是像一件心事似的时刻要记挂着的问题,而是与觉知合而为一、与开放空间合而为一的情形 —— 这也表示要与你实际处理的事件合而为一的意思。如此,则禅修变得很容易,那不是将自己分成数块、分成各种程度的觉知、分成观察者与行事者,你与外在事物及它们的美开始产生诚挚的关系。


更多相关教言:


宗萨钦哲仁波切:《普贤上师言教》 口传(文字整理) 【一】

宗萨钦哲仁波切:《普贤上师言教》 口传(文字整理) 【二】“ 这些...其实都是让你忘掉对‘轮回’不舒服的感觉!“

【宗萨钦哲仁波切】跟随上师时,你的行为应该如何呢?

希阿荣博堪布: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

【创巴仁波切】“放下”不是建立在逃脱日常生活的限制之上...

【置顶推荐】消灭“我”之游戏的首要重点即是严格的禅坐修习...【创巴仁波切】

【咏给明就仁波切】 利用沮丧作为“禅修”的对境  ...

【宗萨钦哲仁波切】见地、禅修、行为...

【梦参老和尚】不论你修哪一门功夫,一定要做到不间断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福报由供养布施而来,《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如果您读此文受益,随喜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