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文论坛|刘新文译:关于逻辑教育的一份指南
前言
一、初等和中等教育
每个人都能够在某种直观的意义上区分出有效论证和无效论证。需能给出简单的有效论证,而在无效论证中发现逻辑谬误。当然,需要知道多少逻辑知识依赖于多方面的因素。例如,数学家大概需要精通这些技能,从而比手工业者具有更好的优势。
建议:在早年就提高和利用逻辑(即分析)推理。学习正确证明的概念以及通过反例来指出错误证明的方法应该越早越好。推行特殊的逻辑课程是没有必要,甚至是不可取的。相反,对有效论证和无效论证的识别应该是(数学、物理、生物和社会)科学以及更一般地来讲是人文学科教育的有机部分。毕竟,受过教育就意味着具备了把有效推理从无效推理中区分出来的能力。5~9岁阶段:通过有效的、“刨根问底的”教育技术,以完全非形式的方式把关于“好的”和“坏的”论证的逻辑素材整合到其他材料当中。
10~13岁阶段:本着波利亚《怎样解题》(How to Solve It)的精神,着重于问题求解的启发式策略。初步识别出命题形式,表述相应的规则并且使用解释。给出一些在其求解中具有突出的逻辑成分的文字题。
14~17岁阶段:传授明显运用逻辑概念和技术以给出证明和反例等。数学课中都自然合适包含这些材料。
二、中等以上教育的初级阶段
下面是一些建议性技巧以助于这些课程的成功:
1、最重要的是保证教师对逻辑有兴趣并且有良好的逻辑基础。2、在雷蒙德·斯穆里安宣传的非常著名的趣味逻辑题和智力题方面花一点时间。考虑对逻辑史中的某些主题作一些讨论。3、为可靠的和不可靠的推理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至少在美国,这一方面可以包含那种在GRE——研究生入学考试——和LSAT——法学院入学考试——中通常发现的逻辑问题。)4、如果讲授形式规则,那么把它们作为非形式推理方法的一个数学模型而提出来。5、详细探讨一些从逻辑观念引发的应用知识,比如计算机科学。6、考虑使用一些已有的逻辑教学软件。逻辑本身只是提供某种材料,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逻辑教学才会有好的效果。已有一些非常好的逻辑教学程序。三、中等以上教育的高级阶段
作者 | 刘新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原载 | 《人文》集刊第八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
相关链接
人文论坛|伍晓明:论中国经典诠释——以《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为中心
人文论坛 | 臧要科:以意逆志与理雅各的《道德经》诠释 ——以 “无为”为中心
责任编辑:何莹莹
审核: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