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34岁助理建筑师到Benoy董事会唯一亚裔成员 | 【青年建筑】专访庞嵚

那小海 青年建筑 2020-01-25


庞嵚,Benoy公司董事,上海公司负责人,设计总监。本次专访,庞嵚从(1)建筑设计和公司管理;(2)职业发展;(3)个人兴趣和成长经历等三个维度,跟我们分享了他设计及从业多年的心得,并讲述了他如何研究生毕业设计获奖后和Benoy一路走来共同成长的起缘。在而立之年以“高龄”助理建筑师身份加入贝诺,效力十多年,并于今年加入公司董事会,成为唯一亚裔董事会成员。


01

关于建筑设计和公司管理


【青年建筑】:《青年建筑》是个给年轻建筑师发声的平台,所以有时候会有一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对一些建筑作品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最近有一篇文章,提到了Benoy新落成不久的杭州运河文化艺术中心项目,想请您回应一下文章的观点,与作者,和关注该项目的读者们“隔空交流”。

 

庞嵚:这篇文章别人转给我看了。作为一个自媒体的专业平台,他们肯定会有自己的选择话题和宣传的方式。对这个项目的讨论,已经挑起了一些话题性,我觉得他们的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我其实更多的是希望在评判一个项目的时候,去判断它所处的真实背景,包括项目的类型、建设目的、要解决的问题、使用人群、未来给社会或者整个城市提供的空间形态,这些才是最核心的东西,也是每个项目的关键点。


但是呢,另外说到一点,就是现当代建筑是被西方的近几百年来强势文化整个严重影响后的结果,尤其是现代建筑产生的一百多年,实际上可选择的建筑语言也好,评判建筑的标准、审美情趣的喜好也好,建造技术及材料也好,大家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不仅是欧美和亚洲,即使在亚洲的这些国家,都有一样的问题。


杭州运河艺术中心(本文涉及的所有项目图片版权归Benoy所有,感谢提供) 

 

【青年建筑】:大型商业项目经济效益优先,人文的诉求的重要性相对次要。运河文化艺术中心是Benoy参与的少数小型项目,作为跳出商业的逻辑,从人文从建筑空间出发设计的范例。您曾经说过,大项目像婚姻,寻求平衡,互相包容,小项目像恋爱,有一种甜蜜心动。您这场恋爱,谈的怎么样?又有什么令您遗憾的方面可以分享。

 

庞嵚:每一个设计,无论大小,都有很多限制,小项目可能限制的量级小一点,大型项目限制十次,小型项目也要限制十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九九八十一难,每关都得过。这个项目的过程比较流畅,较快地确定方案,也比较顺利的建设落成。作为一个建筑师,设计从纸上的草图到建设起来,形成大家都喜闻乐见的一个空间,这永远都是好事情。

 

遗憾谈不上,其实每一个项目都有遗憾,如果故意放大困难的话,可以说有很多,这是设计师比较矫情的地方。从这种项目来说,因为对面的大悦城是我们做的,同一个业主刚好在这个地块需要建造一个有文化功能的社区中心。这是政府代建项目,业主有几十年的使用权,希望项目中可以有一些活动场地、文化交流、培训以及局部的商业活动。我们在合理的造价,建设周期,空间要求里,解决业主提出的问题。我们不可能为了一个小项目就过于兴奋,或者是因为一个大项目就过于沉重。如果说你要把它比喻为谈恋爱的话,这只能说是设计师的一种小调剂而已。我们大部分的时间和工作,还是在系统地解决复杂,庞大的城市问题,这是我们的常态。


前滩世贸一期

【青年建筑】:很多建筑师会更喜欢做小项目,可以有更大的空间“任性一把”,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而大型商业项目由于太多约束,使得设计有很多妥协,像被捆绑的舞者,您能做到被捆绑着还能轻盈跳舞吗?

 

庞嵚:商业项目,尤其是大型商业项目,有来自投资方的财务的要求、建筑周期的要求、城市上位规划的限制要求、不同的业态要求等,最终呈现的结果是多种变量平衡后的唯一解。我们的设计,其实就是找到这个答案的过程。这就像建筑师来编一个特别复杂的几元几次方程式,然后求得最佳答案。我们在设计时,随时在假定某些参数的量,得出一个结论,反过来推导这个参数是不是正确的。我们用这个方式一直往前走,适时的往回看,站在设计师、城市管理者、开发商、未来使用者的不同角度去体验,换位思考。如何做到被捆绑着还能轻盈跳舞,这是做不到的。只能是看着很轻盈,实际上也是很沉重的,我觉得这是正常的。

 

有一些建筑师参与小型项目为主。当你和这些人交流的时候,会发现,他们也面临很多其他方面的困难。每一个设计都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可能设计约束条件这方面轻松一些,但另外的其他地方,比如建筑师需要处理别人对你的质疑。或者当你要把一些个人化的概念宣扬出去的时候,需要大量的非设计力量支持,或者一些契机才能实现。

 

外行或者行业内部一些人把设计看得太过于创意,感性。建筑设计师其实是一个策略性的职业。为什么把邓爷爷叫做“改革开放的设计师呢”?或者说我们看《盗梦空间》,设计这个梦的人叫 architect 呢?其实这个名字包含的不仅仅是创意和形态,还有很多策略性,选择性和系统性的思维。这一点在我们的教育体系或者培训,以及行业实践中,被人为的轻视甚至忽略掉。因为大家都选那些漂亮的,光鲜亮丽的东西宣传,而忽略掉事情本身后面的潜在逻辑。我们在项目过程中,随时提醒大家,首先去建立一个逻辑,符合项目的气质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语言去表现这个逻辑,这是有一个过程的。



尚悦湾西街 


【青年建筑】:您今年加入了Benoy董事会,是三个设计董事之一,也是唯一的亚裔董事。您会传达什么声音去董事会?

 

庞嵚:加入董事会,第一是对我过去上海这边的成绩的认可。第二,是对我在这个公司这么多年的效力的相对比较积极的一个回应。

 

我加入董事会的一个目的是能够传达一些东方的信息。因为公司现在差不多60%的项目在中国,像亚洲的其他分公司,还有英国那边也有中国的项目。国内项目或者是国内的工作模式,工作习惯和节奏都和欧洲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传递专业的信息,专业的反馈,这是我的一个功能。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中国人对其他文化兼容的能力。西方文化强盛了1、 200年吧,中国过去处于弱势的一方。现在,我们在上升的同时,他们在慢慢消退,此消彼长,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每个人都要去适应彼此的身份。中国人要适应自己从过去没人搭理的一个穷国家,现在有这么多的建设量,慢慢在国际上也有了发声的机会,成为相对强有力的国家的角色。我会尽量如实的告诉他们,我们的优势,劣势是什么。实际上这也是在尽量建立起大家互相理解的一个渠道。同时,中国90年代、80、70年代的人是有本质的区别。比如说70年代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全部过程,80后和90后处于物质比较丰富的年代,代际差异很大,欧洲的代际差异就很小。所以说对不同代际的人的管理,甚至是不同代际的人对使用空间的需求和习惯,大家理解都不一样。其实我的角色就是在这一方面更好的起到传递信息的工作。

 

【青年建筑】:十多年前,您带领Benoy进入中国市场,是“打江山”。一方面时机有利,包括中国的甲方或者是政府对西方的公司和技术有仰视、崇拜,您依托公司的良好背景,比较容易去说服一些甲方和政府。同时也有不利因素,比如市场不成熟,人员的技术水平也不够高。现在benoy已经到了一定的层级,“在守江山的基础上去扩大疆土”,您觉得,目前这个阶段,对于一些国外的还没有完全进入中国市场的设计事务所来说,还有机会吗?

 

庞嵚:十年前进入中国市场,如你所说,有一定的优势,就是我们境外公司的背景。再客观分析下,为什么境外的公司在中国有优势呢?这是一个挺敏感的话题。当然包括过去这么多年的积累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还有一点就是甲方对境外公司盲目的信任,这种相对盲目是建立在长期的强弱势文化之间的对话基础上,加上某些相对非专业的政府决策者对国外设计文化比较零碎的理解,看到在西方建成的某些“好项目”便希望“复制”这种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免责”。但是对于设计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从来都是设计能力,不仅仅是你是不是境外公司,最多算个敲门砖。我们这么多年,我们获得的项目几乎都是通过竞赛得到,很少有因为是境外公司便获得的直接委托,甲方选择我们也更多是看中了我们务实专业的解决问题的设计能力,从而获得了业主信任。

 

说到国外团队对于国内项目和团队的支持,只是在公司创立前期的一定的信息输出和技术支持。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很大程度上已经反哺西方了。我们的设计数量、速度、规模都远大于西方的建设,复杂度、矛盾和综合性都远远大于西方的项目。在欧洲,购物中心超过2层都很难想象。清楚了我们自身优势之后,你可以看到我们办公室境外的员工并不多。不是他们不好,而是在不同的文化里,不同的节奏难以去适应。我们也尝试过,在前五年有不少境外的员工,刚开始作用其实就是满足业主想见外国设计师的心理,但我是特别不愿意看到这一点的,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客观的优秀的设计,而不是因为是谁设计的。前五六年的时候,是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证明中国的设计师是不错的。虽然现在这个状态还有,但是比过去要好很多了。现在政府和甲方也知道了鱼龙混杂的设计市场,中国设计师也非常优秀的。这点来说我们也觉得是国家的进步。

 

对于一些还没有进入中国的设计公司来说,要看看你是不是适合这个市场。因为现在形成了一个很细分的很成熟的市场。对于普适的建筑来说,已经很难有机会了,除非你有什么特殊的渠道得到项目。比如专做大体量商业的事务所,整个市场已经比较成熟,中国不缺有经验的设计师和欧美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理念。你已经错过了中国最快的十年发展期,没有跟着开发商共同成长,他们的辛苦煎熬,碰到的挑战,你没有一起经历过,就无法理解他们在做决策背后的原因,共情心理弱,市场的接受可能性就弱一些。

 

但是并不代表没有市场。中国未来的文化建筑或者私人定制可能还是有市场的。比如说一些城市里面小地块的精品住宅,我觉得这是个潜在市场。因为中国的规范和城市规划的限制,这方面的量还没有得到大量出现;还有刚才说的文化建筑,以及结合科技支撑的建筑类型等。

苏州春风里 

 

【青年建筑】:现在整个行业不太景气,房地产开发节奏也慢了,同行竞争也愈加激烈。Benoy在这一方面打算如何应对?

 

庞嵚:因为我们很多大型的国企甲方和大型开发商,基本上所有的重要项目都是通过投标赢得,几乎没有大项目是直接委托的。目前的市场变化,我觉得更多是对住宅市场影响比较大,很明显一些大型住宅设计公司,项目量和回款有较大的问题。但是对于我们来说,Benoy是一个小饭量的公司,吃的不多,我们上海就80个人,全公司也就500多人。对比一些动辄两三千人的公司来说,我们不算大。对大的设计公司,他们对市场的反应就相对敏感,本来需要的“粮食”就多,一旦粮食减少了,可能就饥不择食,营养不良,容易恶性循环。而我们一直量比较少,所以选择一直都是有的,过去可能有500个选择,现在有50个选择,对我们来说也够了。国家的建设毕竟一直有,这样就更加容易让业主选择我们,因为既然市场不好,放慢了,就不容许项目犯错。开发商的决策更谨慎,他们就会选择更加专业的让自己项目更加成功的设计公司,所以我们的优势就更大一些。

 

我觉得我们保持这样的规模,也不仅仅是从商业运营的角度考虑,更多的是从我们内部的合力考虑。因为公司到达一定量的时候,必然会面对生存问题,比如“粮食”不够,这也是一个平衡的过程。每年接到的项目量、工作量,能够达到一个相对合适的利润,对于公司来说是比较平衡的,这就可以了,也是我们公司的特点。

 

 

02


关于职业发展

 

【青年建筑】:建筑师容易形成不同的圈子,您如何看待建筑师之间的圈子文化?

 

庞嵚:尽量不要去把大家分成不同建筑类型或者形成不同的圈子。其实这些所谓的圈子其实更多的是个人成长背景、共同兴趣、有熟悉的聊天方式的一群人而已。从原始的角度来讲,个体的人在特别艰苦的环境中难以独立生存,比如无法同时兼顾打猎、照顾孩子、种地,所以可以分工,或者合力抓捕大型猎物,形成一个整体的力量。圈子在一定程度上,或者从功利的角度,就是用合力去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收获更多的资源。其实我也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圈子,作为个人来说,我的交友逻辑,是希望找到一些能聊在一起的人,这个能够聊在一起,不仅是从设计、逻辑的角度,更多的包括生活态度,生活观念。

 

青年建筑:您现在是多重身份,既是管理者,又是设计师。如果让您自己来选择的话,也可以现在解甲归田,择一亩良田,选择性的做一些小而精的项目;您觉得,现在管理、带领这么大的一个团队前进,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责任感还是因为很享受现在的状态?

 

庞嵚:其实从我个人的一种状态来说,这仅仅是刚开始。因为建筑师这个职业要解决众多复杂问题,你要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和经验储备、人生态度、阅历储备,这些都是需要年龄去积累。像我们这个岁数在这个行业也只能说仅仅是经历过一些事情,经历过几个完整的设计周期,得到了些实际的经验而已。但这些经验在的项目中都会发挥作用。比如一些问题我们不是等他们出现了才来解决它,而是预判到了有这个问题,就不会去犯这个错误。这会帮助业主的判断决策,对项目的推进速度也有益处。

 

任何一个人选择这个行业,更多的是得想想选择的原因是什么,每个人真的不一样。有的就是喜欢做设计;第二种可能是父母觉得这个行业好就业,替你做了选择。学的过程很痛苦,但是还是坚持下来。也有第二种慢慢转化为第一种。我们是希望这个行业有更多的人,开天眼,老天爷赏饭吃,接地气,有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我们团队在选择人的时候,首先要吸引到三观比较符合的人,大家才能形成很好的共鸣,这会相对减少管理上的难度。两个人之间是有磁场感受的,你来benoy的原因,对设计的热爱程度,其实是能够感觉得到的。一些级别较高的人选,我都要亲自面试,希望他来到这儿是能够真的起到一个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不是仅仅说找一份工作而已。

 

说到管理,首先作为设计师,我不是去按照经理人的方式去规划我自己的职业生涯,所以我的管理手段其实不多,有时我开玩笑讲我是用个人的三观去影响和管理团队。当然是因为我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商务、财务、人力、品牌等方面的同事支持配合,大家合力去做一件事,那我就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可以了,难度就没有那么大。我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还是在设计上,画画草图,做做方案,这是我的工作模式。

 

庞嵚速写


【青年建筑】:能否给具备一定年限工作经验的,职场上遇到瓶颈的建筑师一些建议?

 

庞嵚:这个千万不要焦虑,首先要知道你的擅长点是什么?到三四十岁,你最起码要把自己看清楚,知道优点是什么,甚至有时候要接受自己的平凡,当然也要保持梦想,这个自己要平衡。每个人无法说别人,只能说自己。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一直认为自己的优势就是设计,而不是管理。如果离开这个公司去其他地方求职,我不是作为一个公司管理者,而是以设计师的身份去应聘。你还应该看到,这个年龄阶段,社会对你的期望和你自身能力的差异。所以在职业生涯里要画一个路径,30岁就要开始做职业规划。

 

人不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一定要到达什么样的程度,更多的是你赖以为生的技能到达了什么样的水平。这是最关键的。有些人在国外50多岁了,还是一个高级建筑助理。这没关系。中国人其实有的时候就是被社会上的一些规则给限定了,到了一个年龄要达到一个级别。其实你没有能力到达,给了级别你也很心虚。离开了这个环境,到另一个环境,你证明不了自己。所以我建议大家把手上的技术练扎实了,在哪儿都不用害怕。

 

我和年轻人聊天的时候经常说:你的目标是什么?这不是一句空话。你觉得哪类人是你最喜欢的,40岁50岁你要达到什么状态,80岁呢?现在就要慢慢朝这一方面去努力,补充知识储备,补充更多的修养和历练。公司可以提供这样的平台。你可以长期效力一家公司,也可以跳槽去其他公司,或者创业。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新陈代谢非常的正常,吸收新鲜血液;而且一定程度上,人员流动给老员工和新加入的员工更多的机会成长。假设一个公司的人都不走,都沉淀在公司,到最后都成为管理层,底下谁来干活呢?


 庞嵚速写


【青年建筑】:您觉得对建筑师来讲,沟通能力占多少比重?很多设计师就喜欢对着电脑画图,他不喜欢和人去沟通。

 

庞嵚:我觉得作为一个设计师,沟通能力就是他的一个销售能力,我觉得占60%以上。沟通是你感受到业主需求的重要方法。因为你有时候觉得明白了业主需求,但也许你误解了,这是你的沟通有问题,按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判断业主需求。其实沟通就是一个共情,按照业主需求,站在业主的角度去思考。我真的是来帮你解决问题,帮要帮在点上。沟通技能特别关键。我也鼓励员工之间多沟通,大家在讨论的时候,我也鼓励年轻人上去介绍方案,你要来说服我,而不是说一些大白话,你的理由是什么,你背后的故事,只有让别人有共情心理,有逻辑性,才是我们设计的一个亮点。设计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知识的拿取,而是要找到最合适的东西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杭州大悦城 

 

03


关于个人

 

【青年建筑】:回顾您的职业生涯,当初先工作,再出国求学深造,然后通过一个契机加入Benoy,十多年前回中国开拓市场。您觉得这20多年的职业生涯,有哪些很关键的节点?

 

庞嵚:首先,不能说今天的我就是最好的我,只能说我现在最好的状态就是这样子。我也努力在每一个阶段找到最舒服,最适合的一种生存角色。

 

其实我的职业生涯很简单。如果非要说有几个关键节点的话,那么选择建筑学这个专业是第一个节点。我高中的时候是比较喜欢文学的,发发文章,没事写写字,这是我的一种爱好。选择这个专业实际上是得到了我哥的帮助,因为我哥的大学刚好有这个专业,他觉得特别适合我。因为我也爱画画。这个专业很有趣,4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去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

 

毕业的时候,学校是希望我留校当老师的,我当时认为,刚毕业是不足以当老师的,对学生可以提供的指导是有限的。我留在学校的话,要留在学校的设计院,冲在前线,跟市场发生直接的连接,成为一个职业建筑师,这是我的第二个选择,我觉得也是蛮重要的。

 

第三个选择就是出国。留校将近10年,按理说十年对一个建筑师来说,相对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积累,同时有一定小的知名度,很多人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展就好了。而我选择出去,这对我而言是一个契机,也是比较大的冒险。这跟我的性格有关,就觉得还没有到头,还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而且我也不是特别功利性的,我是抱着一种打开视野的想法,去感受不同的世界,学习不同的语言文化。然后得到不同的体会。我的调整能力还不错,经常在动态的过程中,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和核心,在比较杂乱的环境找到它的规律,这也是我的一个优势。所以我希望出去以后把这个优势好好的激发出来,事实证明确实是激发了。因为出去之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别人不认识你,你过去得到的所有一切,比如别人对你的一些认可也好,小的知名度也好都归零了。再加上不是母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都打折了。那么你用什么方式去和人交流,去证明自己,就需要更多专业上的技能、专业的语言、专业的方法,用更加平和的心态去和人家交流。

 

我加入这个公司就是因为毕业设计得了第1名(奖金由Benoy提供),这个契机很重要,并不是说钱很重要,证明你在世界各地的同学中,照样能够脱颖而出,是对你坚持这么多年的设计的逻辑和理念的认可,过去的努力和积累没有白费,于是更加相信自己了,所以这个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我加入这个公司的时候,是在30多岁以助理建筑师的身份加入的,可以看出来,我对身份title根本不在乎。我慢慢了解人家在干嘛,当你知道这个地方还有很多发挥的机会时,就可以去证明自己了。


诺丁汉大学建筑系主楼

庞嵚获得Benoy设计奖


庞嵚午摘柳宗元小石潭记 

 

【青年建筑】:说到您个人,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您很忙碌,但作为建筑师,也要与时俱进。平时您会通过什么渠道去了解新的技术?如何去筛选当下您需要的知识储备,去提高你自己?

 

庞嵚:其实很多是敏感度的问题,当你看到一个关键词的时候,能够敏感的知道这是我缺乏的一个知识点。人的知识架构就和一棵树一样,这个架构你得有才行。没有架构,即使知识来了也结不出果子来。这点来说,你的敏感度,信息捕捉能力都是你信息的渠道。现在渠道很多:网络,自媒体,还有各种各样的跨行业跨领域交流、展会、讲座。跨领域的交流对我更有启发性,而不全是只关于建筑学的内容。

 

还有一点就是知识的选择,不是说什么新就选什么,一个人的精力真的有限,有些知识你再学也学不过人家,这时,需要“止学”,要放弃学那些不适合的。而对于你感兴趣的,结合你未来发展方向的内容,要努力去学习,把它形成更加强壮的优势,作为主干去生长,其他的作为枝干陪衬就可以了。

 

【青年建筑】:最后一个问题,您希望别人如何评价您?

庞嵚:我的希望很简单,“靠谱”。如果别人能评价我“靠谱”,就足矣了。



庞嵚(右),【青年建筑】梁仟(左)



【青年建筑专访】

采访:梁仟


· END · 

本文由【青年建筑】原创编辑

转载请文末留言



30万建筑师正在关注:

资讯|专访|游学|招聘|课程


后台输入

“投稿”“合作”“转载”

了解相关内容

编辑:Alex魏,Archlady,雪亮,饭困,梁仟,leon


青建专访:

【青建专访】Heatherwick

【青建专访】Snøhetta & 2Portzamparc

【青建专访】虹夕诺雅御用设计师设计师东利惠

【青建专访】大乐之野杨默涵

【青建专访】archimorphic涂洛雅

【青建专访】HASSELL董事 何显理

【青建专访】Aedas全球设计董事韦业启

【青建专访】时境设计卜骁骏【青建专访】建筑师元秀万【青建专访】香港著名建筑师严迅奇【青建对话】张永和【青建对话】Jerde主席John Simones【青建对话】BIG合伙人Kai-Uwe Bergmann

【青建专访】建筑评论家李翔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