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的课程思考12|杨九诠:对日本所捐防疫物资古诗文赠言的课程学考察(下)
战疫即战役
课程系所同仁憾不能驰援前线
愿以系列《战疫中的课程思考》
战疫护教
从我做起
勿忘课程教学的初心
今天,杨九诠教授带来
《对日本所捐防疫物资古诗文赠言的课程学考察》。
特殊时期,
如何使古诗文学习“有用”,
这是课程学需要回应的问题。
欢迎大家转发、提问和留言评论。
明天,徐斌艳教授的
《开发真实场域中的课程资源》
将与大家见面,敬请持续关注。
课程所愿抛砖引玉,汇聚大家的力量,
一起为学生、为国家、为未来努力!
对日本所捐防疫物资古诗文赠言的课程学考察(下)
文/杨九诠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
如何使古诗文学习“有用”,这是课程学需要回应的问题。我认为,古诗文的课程目标在乎价值与审美,其中,审美是核心。如此,古诗文仍然保留它“无用”的特质,但这一“无用”,堪为“大用”。
新冠肆虐,神州大地遭逢大罹;一衣带水,东瀛各界慷慨捐助。中国政府已多次感铭致谢,以彰其谊。日方赠物所附中国古代诗文,也传誉于网络,成为一时佳话。国人纷纷以此衡量出我们只会喊“加油”“不哭”之俗白,既是有理,但亦不必夸称过甚。当然,这些名言隽语,确实使捐赠善举平添了暖心怡情的雅意,给人别样的慰藉和感悟。由此,我们可以也应该从课程学角度来思考古诗文教学与学习问题。
上编已简略介绍了中日教材中中国古诗文的选编情况。教材中的古诗文,仅仅是课程内容。进一步说,教材中的古诗文,仅仅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学什么重要,怎么学更重要。怎么学,参与建构和定义课程内容。简言之,设若只是一味死记,那么作为课程的古诗文内容之蕴意、功能、价值将损失太半。古诗文作为课程的独特性,给怎么学(包括怎么教)带来了一系列的压力和挑战。
首先是应试教育的压力。现行素质教育仍然是在应试教育的总体压力下开展的。如果说白话文是“母语”的话,文言文则是“祖母语”。这多少给古诗文“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合法性辩护。背诵、默写、填空、注释、翻译,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如此习得的古诗文,只能是怀特海所言的“惰性知识”。作为“惰性知识”,总是受着遗忘率的不断挑战,很少能够身体化、情境化,从而内化为学生的知情意,参与学生的高阶思维,成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试教育,一方面,极端功利;另一方面,又极端无功用。无功用的功利主义,这就是应试教育的二律背反诅咒。“书到用时方恨少”。就语文教材中高比例的古诗文而言,“书”倒是没有少,一到“用时”方见少矣。
其次是“无用”的挑战。“书到用时方恨少”。就古诗文之习得,我倒是想“用”,然,何以?如何?古诗文作为“祖母语”,于今远矣。无论是学生“从经验中学习”古诗文,还是古诗文参与学生的经验组织,都因此带来了巨大的障碍。知识概念与经验概念,在这里形成了天然的沟壑。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赋诗以言,是春秋时期的社会风尚。但在今天,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都很难说存有古诗文的语境。除了应对考试,以及当做写作文的“优美词语”,古诗文的“用武之地”似乎真的不大。胡适在《慈幼的问题》一文中说道:“他们的文字都是死人的文字,字字句句都要翻译才能懂,有时候翻译出来还不能懂。例如《三字经》上的‘苟不教’,我们小孩子念起来只当是‘狗不叫’,先生却说‘倘使不教训’。”如何跨越“苟不教”与“狗不叫”的符号系统与经验系统之间的鸿沟,确实是古诗文学习的课程学难题。
先说价值。东瀛对中国古诗文,并非仅仅看待为“外国古典文学”。中国古诗文,乃是日本古代文化的重要的有机构成。学习中国古诗文,对日本学生来说,也是对他们自己古代文明的礼敬与认同。揆乎此理,对我国中小学生来说,自当更进一步、更上一层。古诗文学习,是学生传统继承与文化认同的重要也是必要的途径。
古诗文学习的价值实现,需要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的工具理性,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的挤压与褫夺。二是要防止陷入“旧的人文主义视野”,以培养“新人”和培养“全人”为出发点,使古诗文学习如杜威所期待的,“为解放人类理智和同情感做出了贡献”。否则,就会如杜威所警示的,“甚至连教育性都谈不上”。
再说审美。价值的导引,如果以灌输为主,则可能“外铄内郁,壅我鼻观”,从而对学生造成新的压迫,也违背了价值导引的原本的价值期待。价值导引,须外置与内生交互而行,最终走向内生。而内生需要经验、情境为条件。审美,能够以其超越性,将古诗文从历史时空中解放出来,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入驻心田,春暖花开。唯其是“美”,这才恢复了古诗文的本体与本性。唯其是“审美”,这才创生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实践场域。课程学视域,古诗文远不止是对象物,因为美是主体与客体的交融;古诗文远不止是工具,因为美是自由的象征。
黑格尔说,美是杂多的统一。这个“杂多的统一”,我们可以用李泽厚先生的话来概括,这就是 “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立命”——正是在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审美活动中,认知系统(真)、价值系统(善)打开了,最终“以美立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往期回顾(点击文字跳转)
04 朱伟强:停课不停学,学校课程实施怎么做?05 崔允漷:教了至少15年的“勤洗手”,为何......07 吴刚平:教学材料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和区别08 高德胜:如何面对痛苦,教育不能回避的课题09 沈晓敏:以口罩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
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