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十娘|客厅:《大公报》曾悄然解密中巴公路?

渡十娘all 渡十娘 2020-09-17

你是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支持 


文字|央然

编辑|渡十娘 Eric.T




作者简介:央然,本名孙嘉萍50后,编辑,专栏作家,著有小说,散文,评论。



「咱们香港《大公报》」

——《中巴公路纪事》中的《大公报》

 作者:央然

 

2017年9月5日,我正在参加一个晚宴,收到小思老师(香港中文大学卢玮銮教授)的微信:「刚看完凤凰卫视的《中巴公路纪事》,十分感动。其中有一位施工队员回忆时说,一九六八年在荒山巨河工作期间,没有外来讯息,忽然看见一张香港《大公报》,中有报导他们的苦干,成为他们最大的鼓励。」老师是忙人,她极少主动写微信,我即刻意识到自己要去认真面对一件事。当晚回家我就上网搜寻有关专题片,我往返翻看多集,终于看到这一珍贵历史镜头。

 

1968年,根据中巴两国签订的协议,中国政府派出庞大的施工队伍,帮助巴基斯坦援建北部唯一的,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施工沿线地貌复杂,环境险恶,人迹罕至,海拔落差很大,最低的是巴方境内的塔科特(四百六十米),最高的是两国边境的红其拉甫山口(四千七百三十三米)。专业界认为该地区「理论上根本不具备施工条件」。巴方原已计划多年的筑路工程无力拓展,又急于安邦发展经济,提高国民信心,故向中国求援,出于中巴友谊和战略考虑,毛泽东和周恩来予以承诺:援助贵国,帮助修路。


付出100余位勇士生命的中巴公路 


中国自1968年起,分批派出的一万多名援巴工程人员,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展开了难苦卓绝的筑路工程。他们修路、架桥、筑防护墙、建涵洞,面对泥石流、滚石、雪崩、滑坡等地质灾害,硬是在最恶劣的地理环境下,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中巴公路。其时因工程而伤亡的事故随时发生,员工生活非常艰苦、枯燥,无任何娱乐,唯一能欣赏的文化景观,就是丝绸之路上的古人岩画,因为中巴公路和丝绸之路几乎是并行和重迭的。参建的筑路工人,真实身份都是最优秀的军人,由于有外事纪律的严格约束,他们的自由受到限制。驻地被铁丝网围住,上班八到十二小时不能离开工地,下班后二十四小时不能离开驻地,只能呆在防护网内。在寂寞的日子里,所有的人反而巴不得天天加班,因为早一天完工就能早一天回国与家人团聚。有位员工实在憋不住,情绪失控,除夕也嚷着要加班,结果还受到记大过处分。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生活中居然出现了一份香港《大公报》!专题片中并无介绍这份《大公报》的来龙去脉,但它引起员工的欣喜和兴奋可以想见。

 

忆及《大公报》意外出现的施工队员叫王清林,他对着摄录镜头说:当时什么都没有,外国报纸我们也看不懂,有人搞到一份咱们香港《大公报》,其中有一段话我记得特别清楚:「中国有数以万计的劳工,在数百里公里的战线上,进行着原始劳动。」直感告诉我:这太像史上《大公报》的报道语言!而王清林一句「咱们香港《大公报」》」,是否唤起今日《大公报》人,对曾经参予历史的一份自豪感和亲切感?在秘筑中巴公路的报道中,《大公报》职无旁贷,未曾缺席。它很可能也是当时唯一涉及报道的中文报刊。


 沿途绝美风光


《大公报》当日的报道,给默默奉献的无名者以极大的鼓励,使他们毕生难忘。由于当年根据两国协议,是项工程严格在保密中进行,外界一概不知,也无从报道。距工程最近的《新疆日报》不仅没有长篇报道,连一条简讯都从未发过,而香港《大公报》努力以赴,不辱使命,及时作出报道。今天,我们是否有必要去搜寻原文,虔诚重温这一珍贵的独家新闻?

 

中巴公路建设,从工程进驻到撤退全程保密。负责施工的是中国军队中最能吃苦的工程兵,为执行援外任务,他们脱下军装,换上蓝色工程服,连军队编制的连长、排长也改为支队长、分队长。但是巴方群众仍笑著作出扣动扳机的动作,意思你们不是工人,是训练有素的军人!在挑选援建人员时,筑路指挥部作出规定:参加援巴任务的,必须是已婚者,因为中巴公路潜在艰险,随时会有牺牲,假如噩运来临,单身青年还没有尝过家庭滋味,未免太过残忍。在「文革」那种极左年代,强调履行国际主义义务乃义不容辞,然而指挥部仍然坚持人道主义的考虑。



中巴公路示意图

 

历时13年的艰难筑路,在中巴公路建设的三期工程中,先后有120多位员工殉职,其中的88人永远沉睡在巴基斯坦的土地上。有许多遇难员工的遗体都是经由医务人员的缝合才得以下葬,有的则永远消失在异国他乡的群山沟壑中,陵墓内是空穴。

 

中巴公路全长1224公里,中国境内有415公里,巴基斯坦境内为809公里。由南疆喀什去帕米尔高原,那是必经之路。2013年春季,我走过这条公路——喀喇昆仑公路。吉普车沿着公路盘旋而上,远方是不断变幻着雄姿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公路旁的湍流中偶可见到堕崖车辆的残骸。在等待工程人员清理前方一次小塌方时,维吾尔族导游凯丽.比奴尔,神情凝重地讲述了中巴公路工程的牺牲者:「他们大多没能回来,葬在了巴基斯坦。回到祖国的都葬在喀什和疏勒县的烈士陵园。」

 

尘封多年的中巴公路纪事,终于解密。但是人们对予那些客死异乡的筑路英灵仍然所知甚少。基于保密原因,他们的生平档案中,甚至都没有参与中巴公路建设的记录。一位前筑路指挥部成员说,一百多位烈士,如果给每个人的经历写上那么一小段,都会是很丰富的一本书。遗憾的是这件事没能做。

 

历史还是要有人书写,昨天的新闻便可能是他日的历史。当年参与中巴公路报道的《大公报》记者前辈,您是谁?您在哪?




 

作者其他作品

纪念高考,我的《路》

东山魁夷的艺术精神




不要错过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


昨日更新:


热门文章:




十娘专栏:


其他: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央然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