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关于作者:吴澧,旅美博士,现在国际研究机构工作。文章曾发表在《南方周末》、《财新》周刊等国内报刊。
现在的华人中产阶级父母,都很重视子女培养。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从教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各种角度有各种说法。不过,有一种具体技能,似乎很少听人提到却在真实生活中有大用——笔者观察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发现他们很会跟父母讨价还价。一位老同学的儿子读二年级,数学考了70分。美国家庭无所谓,这分数够好了。华人家庭自然不行。当爹的急了,说这小子其实会做的,就是懒。于是施行物质刺激:如果你下次考过90分,给你买那本你要的日漫图书。笔者读小学的年纪,如果父母说,“下回考好了带你赶集,给你买个肉包子”,肯定喜孜孜一口答应。那小子却是眼珠一转,问到:如果我考过95分呢?漫画书三本一套,他想全要。老子也是眼珠一转:要买全套的,总得考满分吧,考到95只能买两本。
按美国契约法,口头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虽然,要证明口头协议存在,比书面协议难多了)。如果儿子后来做到了协议规定,当爹的却要赖帐,小子可以上法庭告自己老子。哈佛法学院有位国际谈判专家,甚至专门为年青父母写了本与孩子讨价还价的书,标题就叫《怎样与孩子谈判》。某次,他给一个律师专修班上课。课间休息时,一位女士走上来说:我知道这个班是给律师开的,但是,听着你讲解那些谈判要点,我忍不住要想到我和孩子的事。Bang!这老兄受启发了,要写书了。好在他自家有四个孩子,实践经验丰富。
这位谈判专家告诫家长们:“父母和子女的讨价还价,实际上是子女的重要学习经验。如果你不跟子女讨价还价,孩子就可能不懂得建设性地处理冲突。如果你不教子女如何与你磨合,他们就可能永远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磨合。”那些不会讨价还价的孩子,长大后是什么样子的呢?曾在报上见到一位女生谈自己的面试故事。她喜欢博物馆的职位,但发现馆方要求身高一米六五以上,形象气质佳。她站在队伍中,心里就叫屈,早不写明你要找身高一米六五以上,等我履历送到门口了,你才来这一招。早知道就不排这冤枉队了。“早知道就不排这冤枉队了”!换了鄙人,在那年纪,大概也是这么想。现在小吴熬成了老吴,老吴又跟美国人练成了话痨,呵呵,不管成不成,咱要讨价还价了!招聘单位过来一个身高要求,咱不符合;那就还价,给你一个要求之外的红利:你不就是希望身材高气质佳有吸引力吗?人家都说咱英语很好,外国游客来参观,要吸引他们,关键还得靠语言嘛。咱可以为你们用英语给洋人讲解展品,让馆里多赚一些门票钱和纪念商品钱。四、六级之类的硬指标,没考上,不能说自己有证书,那是说谎。“人家都说我英语很好”,这是软指标,吹牛也不算道德问题。觉得招聘单位有点意思了,回家去赶紧补习班报个名。灌点英语,大概还还来得及工作上用。本人并不是说讨价还价混进去再讲。如果讨价还价成功,咱就要好好干。打点精神,先琢磨某个国家的游客特点,比如美国。发现美国人和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追问的是某件物品已经有多少千年了;美国人缺乏这样的历史感,他们更关心这件物品在人类生活中的具体作用。怪不得当年中美刚开始交往时,外交部老是抱怨美国人难侍候:给他看几千年的古迹只是哦哦哦,一出博物馆的门,就想去旁边居民家里坐坐。那时的人都穷得叮当响,这不是故意出东道国洋相吗?——其实,美国人只是民族性使然,他们对人就是比物更有兴趣。来了美国游客,咱就使出农家本事,表演古人的生活。装着插几把秧,还要直起身来敲敲后腰,拍拍腿上蚂蟥。美国老太太很感动:你们发展很快啊,China now is so modern!俺接过小费,顺便小小「纠正」一下:Not only modern, but also modernistic。老太太一听,哟,这导游还是文化人呐,小费里又加了一张十元绿票。我那个「纠正」,其实是一种针对游客猎奇心理的隐蔽的讨价还价,谈起来再看对话如何发展。要是游客问哪儿有现代主义艺术可看?哈,明天带你去参观鸟巢和水立方——接下馆外生意了。在博物馆干了几年,积累了经验,扩展了人脉,而且也对得起馆方了,就可以下海自己干了。有了这点面试的联想,再见到女同事失去耐心训儿子——“你给我老老实实做功课!”——看官我就看不过去了,看官要断家务事了!等孩子不在,笔者会劝她们:这是男孩子啊,将来要出头露面,要主动办事的,要允许他讨价还价,养成妥协、谈判、双赢的习惯。否则,到谈恋爱的时候,手伸过去,被人家女孩子打回来,就不换个理由再伸过去了?真的到了新婚之夜一切从头摸索?当然,笔者也知道,男人要占点女人便宜的时候,个个牙缝里开得出玫瑰花来。谈恋爱其实不是问题,上段的说法,只是夸张其词,吓唬吓唬那些训儿子的母亲们。但是,当恋爱的激情渐渐化为日常生活的磨合时,愿意妥协的讨价还价,就成了避免语言冲突和防止语言冲突升级为感情冲突甚至肢体冲突的重要技巧。美国女作家奥尔格拉•古德曼的长篇小说《直觉》(Intuition),写了个科技界伪造研究成果的故事。里面有段女主角家里的犹太夫妻对话,简单却有意思。
女的是科学家,发现实验室里小白鼠的癌细胞经治疗后消失了,她犹豫着要不要告诉实验室主任。这仅是非常初步的结果,她担心那个大嘴巴会过分吹嘘其重大意义,但又觉得这样的消息不能瞒着主任。女科学家回到家里,见到丈夫在和儿子下棋,她也坐到桌边与丈夫商量,丈夫是同行的教授。英文不难,照抄如下:夫:I wouldn't tell him anything yet.夫:The less he knows, the better.丈夫从“什么都不告诉他”转为“他知道得越少越好”,似乎在让步,意思却是一样的:知道得越少越好,那么不知道当然最好。特别是最后两句,两人其实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但在表达方式上,似乎都向对方让了点步。这样就不容易吵起来。作为基本人际关系技巧的讨价还价,在我们自己的悠久文化中,当然也有很多富有教益的例子。不说名相如晏子,或说客如张仪,就连《庄子•齐物论》里的猴子,也能熟练地玩这一套。
大家都知道《齐物论》里“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从狙公的角度看,结果相同,都是每天给七个橡果;但从猴子的角度看,他们提出了抗议:尊重,尊重,我们也有猴格!当狙公显示了相当的尊重,听取了意见,作了调整,他们又及时妥协,给狙公留了面子。在不惜饿死、抗拒到底和屈辱地无条件接受这两个极端之间,处于极端弱势的猴子们争取到了较好的结果。能斗争就斗争,该妥协则妥协。这些猴子是情商超高的老练外交官,比华大妈聪明,比赵战郎成熟。如今全球化时代,各国人满世界做生意,讨价还价最是用得着。无奈洋文太难,古文太深,咱们还是红旗下从小听惯的吵吵闹闹最顺口。自尊心很强的女科学家和自尊心同样很强的教授丈夫的对话,用简体中文圈的通用风格写来,多半是这样的:丈夫起身,去阳台抽烟生闷气。做出了这样的对话榜样之后,他忘了下棋的儿子被晾在一边。
做更好的公号 做更好的自己
2021,走好,不再见!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上海疫情:
冬奥特辑:
热门栏目: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吴澧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渡·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