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十娘|来到另一片土地——走得越远,回归的越深

渡十娘出品 渡十娘 2023-11-15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晨曦

编辑|渡十娘  



作者简介:晨曦,本名崔黎明,从事医学教育三十余载,退休后从事写作,曾八次往返中国和美国两地,注意体察人民生存状态和现实社会问题。釆访上百位不同社会经历的人士,创作二百万字的作品,在中国、台湾、香港、美国等地报纸杂志发表。《人生的凯旋》为2006年的读书笔记,今为原创。

 

 

2007年的春天我来到美国, 住在科罗拉多州。有一天, 一位朋友问我:“你知道刘再复吗?”  我回答:“我知道他是位著名的文学家,我读过他的散文, 很美。”  朋友说:“他现在就住在我们附近的波德市。” 我惊喜, 怪不得这些年见不到他的作品了。

我喜欢刘再复的散文, 那诗一样的文字里涌动着澎湃的生命激情。由于对这位文学大师的敬重和对文学的热爱,在朋友的引荐下,一个周末的晚上, 我见到了再复。那晚,我们谈论文学及人生, 谈起他这些年漂泊的岁月。初次见面,他使我感到一种平易近人的亲切。在温暖的房间内, 我感受着在异国他乡难遇的友情。

第二次见面, 我将自己发表的作品给再复看, 他当着我的面将其读完。这位走遍世界的文学家,对我这个普通作者的尊重, 令我感动不已。

刘再复给作者签名

2001年夏天, 我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参加一个笔会, 在那里见到了一些文学青年, 谈起再复, 他们关心地问:“他去哪里了?现在怎么样?我们在大学时非常喜欢读他的作品。” 可见, 这十多年来, 再复在国外发表的大量作品, 其中仅《漂流手记》就有九卷, 还有许多学术理论,思想方面的著作, 几乎在国内没有发表。这种现象是不会长久下去的, 他依旧在广大热爱他的读者和文学界朋友的心中。

一次, 我去他家中做客, 见到他书房内的墙上挂着一醒目的横幅, 书有“海风山骨”四个大字, 那是著名作家贾平凹来美国时特意为他书写的。 

在国内我读过再复的《读沧海》和《寻找的悲歌》。在美国我又读了他的《漂流手记》及其它理论著作, 又与他的接触中深切地感到《海风山骨》这四个字正是对他人格风范的真实写照。


再复在国内发表的大量散文, 始于故国的海, 正如他在《读沧海》中所说:“我带着千里奔波的饥渴, 带着长久岁月思慕的饥渴, 读着浪花, 读着波光, 读着迷朦的烟涛, 读着从天外滚滚而来的蓝色的文字, 发出雷 一样响声的白色的标点。我畅开胸襟, 呼吸着海香很浓的风, 开始领略书本里汹涌的内容, 澎湃的情思, 伟大而深邃的哲理。”

我生长在中国北方海滨之城大连, 对大海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每当走到大海边, 想起《读沧海》, 感叹再复对大海的领悟, 他用奔腾不息的大海产生的力度, 来解释人的内在力量, 充满生命的激情和对美好人生的渴望。  

海风吹拂的大自然使他领略到自由的可贵和人生深奥的哲理。  大自然的生命是无限的, 他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使人产生无限的向往和感受到一种磅礴的气势。

再复喜欢高山,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散文中可以见到:“ 我望不见山顶, 只知道有山顶;然而, 还是要攀登。  我的生命的欢乐, 就在这日日夜夜攀登旅程中。”


再复将自己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 90年代以前在国内为第一人生, 漂泊到海外为第二人生。  

他的第二人生的作品始于异域的山。  他的书房正对着远处的落矶山。落矶山脉南起美国南部的新墨西哥州, 北止加拿大, 蜿蜒起伏4800公里,纵贯北美大陆, 雄浑壮阔的落矶山脉从这里经过。  

他每天六时起床, 坐在书桌前, 面对落矶山写作, 巍峨的高山给了他山骨般挺拔坚韧的性格。  漂泊海外十七个春秋, 他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理论著作, 还被邀请到世界各地讲学。

如今,他是蜚声中外的文学家、思想家。

重读他的《读沧海》和《寻找的悲歌》, 不难看出, 这正是他漂泊岁月的序曲, 没有这只序曲, 就没有今日的辉煌。

他在《寻找的悲歌》中这样写到:

“悔恨, 悔恨那些断了寻找的时日。
消耗了, 如火如荼的年华, 如锦如绣的青春。
丢失了, 岁月的一江春流水, 生命的一片绿土地。”

我与再复是同龄人, WG 的风暴卷走了我们这代人的青春年华。那个时代,文化的摧残、人性的颠倒、 良知的践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在那荒诞的岁月里, 他为人生的虚空感到恐惧, 为思想的苍白感到惊慌。

“精神土地的耕耘被宣布为非法, 文化原野的寻找被冻结, 我的心愿送进了地狱。”


任何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不为此恐惧和惊慌吗?有着五千年文化的伟大民族精神能从此泯灭吗?因此他要不停地去寻找。

“我不相信春天的绝望, 我不相信辽阔的绿原会永远失去太阳。”

这就是再复不屈的信念, 他要无休止地寻找下去, 继续去寻找美的心灵。

“但我相信, 我相信, 冥冥之中有那么一颗心, 那一颗使四面八方的眼泪可以汇聚成沧海的心, 那一颗使我们都爱母亲, 爱孩子, 都向正义之门踏进的心……我发现这颗心的名字就叫做良知。这是拯救人们灵魂的钥匙。”

再复在寻找的过程中, 从恐惧找到了良知, 他的思想在寻找中更新着, 升华着。
他在《寻找的悲歌》最后说:

“生命尚未化作浓烟, 我就要寻找;
生命尚未化作灰烬, 我就要追求。”

《寻找的悲歌》代表了八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声, 经历了文革的心灵专政和以后的意识形态的斗争, 知识分子普遍彷徨,苦闷, 被压抑的心情渴望得到释放。  再复在这时发出了大声的呼唤, 唤醒人们在新的路上大胆地去追寻。

那年夏天, 再复漂流到海外。  

在国内时, 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一九八七年曾作为中国代表到瑞典参加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无论学术上, 还是政治上都有着地位。 到海外, 告别了地位, 鲜花和掌声, 一切都丢在大洋的另一边了。

他说:“忘记过了多少时日, 我的窒息感消失了,再也没有被淹死的恐惧。 这也和故乡有关, 因为我在另一个世界里, 又发现了故乡。这个故乡, 就是漂泊的故乡。”

在十七年的漂泊岁月里, 他不停地写作。无论是学术论著, 还是多卷漂流手记, 都是他灵魂跋涉的见证。  不论是痛苦的修炼过程, 还是思想的升华, 无不表现出他那青年时代造就的不屈的寻找的精神。

他的作品给读者以最高的尊重, 真诚而真实的秉性和学养, 注定了他一生要这样地面对读者, 这是对人格尊严的维护。这与当今在中国文化市场上充斥着的,那些虚假低俗的文字,形成鲜明的对照。难怪有些中年作家曾担忧地指出:我们今天的文学缺乏正直, 缺乏灵魂和血肉。

再复将他漂流到海外的第二人生分为三部曲。

第一步是“出走”, 已经走过去了。

第二步正在走, 也就是“回归”, 回归到哪里去呢?他说:是老子告诉我, “复归于婴儿”——你应该回归到婴儿状态,《道德经》一次又一次发出这样的呼唤。

如今,他真的“回归”了。回到不被世俗尘埃污染的童年的眼睛。用这样的眼睛审视宇宙和人生, 才赢得一种大自在。现今世俗的尘埃太多太多, 许多的功利活动,使之产生浮躁和腐败, 这是危害社会的根源。

再复心灵的另一个“回归”是回到山海经时代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能而能之的,开天辟地的中华民族精神之中,这是本源、本真、本然的文化。  

祖国和祖国的文化在他的骨髓深处,在他潺潺流动的血脉里,祖国和故乡和他一起来到另一片土地。他自己觉得,走得越远,回归的越深。

他的第二人生的散文作品,更多的是感性,处处散发着人性的芬芳,他将感性上升到理性,敞开心扉,直达心灵深处,达到精神的升华,向读者呈现出一部部人类心灵的文学作品,这正是他生命的精采之处。

刘再复、李泽厚与晨曦合影
写到这里,我又回到《寻找的悲歌》中,再复有一段对生命产生过程的描述:

“那不是传说……我盲目的生长、发展、冲撞、寻求,最后和母亲一起,冲开一扇大门,找到另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令人眼花缭乱,但可以自由地伸开四肢的世界。于是我赢得了诞生,赢得了与混沌的告别,赢得了从一个世界向另一个世界的过度……”

再复怀着对生命的无比热爱,将生命个体孕育和产生的过程,用诗一样的语言,谱上音乐的旋律,以含蓄的意境,富有神韵的表达出来,堪称经典之作。我从没有见过哪一位作家,这样诗意的描写人的诞生。

其实,再复从生命的开始就寻找和搏击了,离开母体后,继续着人生的寻找。从童年、少年到中年被迫出走,他说这是从母亲身体剥离出来的又一次人生。经过60多年的人生之旅的寻找,终于找到灵魂的家园。

走进再复的文字,仿佛走进一个博大、深奥而美丽的世界。他向人们所展示的,是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的生命文化,即生命的涵义。

初稿:2007
定稿:2023.10.18


 



做更好的公号  做更好的自己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2022 热文排行榜:


其他: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晨曦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