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主按:黎子耀(1907-2005),湖南汉寿县人。幼读私塾多年,后赴常德入湖南第二师范附小,学名明浩。1923年,入长沙明德中学,得以在诗文方面受教于刘永济、吴芳吉、苏雪林等名师硕学。1927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之后,曾因身体原因辍学数年,至193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史学系。1941年起,任浙江大学史地系讲师、副教授。其间,与谭其骧、缪钺诸先生相友善,并给时为大学一年级生的李政道“中国通史”课程考试100分的成绩,成为当年浙大教学史上的一个佳话。1949年后,历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 黎子耀晚年喜《易》,先后出版《周易秘义》(浙江人民出版社)、《老子秘义》(三秦出版社)、《周易导读》(巴蜀书社)、《论语秘义》(陕西人民出版社)、《周易黎氏学》(陕西人民出版社)等著作。他认为,《易经》原来是一部西周社会史,更具体地说,它是一部西周社会对立冲突史,或者更直接地说,它是一部殷周奴婢起义史。“传经的《十翼》中,《序卦》是一页殷周奴婢起义史,可谓为《易经》的纲领;《杂卦》是一篇殷周奴婢起义赋,可谓为《易经》的总结。”(《周易秘义》绪言)他将《易经》内容分为十类,加以注释,注本初稿曾请著名先秦文献专家王驾吾教授审定。王氏习《易》,向来不出汉宋两派,但对子耀师的观点都颇为推重,赞许说:“凿破鸿濛,自成一说,为读《易》者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就奴隶社会阶级斗争来说,有凭有据,信非唯心逞臆之谈。《易》无达占,故《易》注较他经为多,然尚无如尊兄所说者,盖得助于马列主义为多也。”此外,黎子耀还喜欢以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来解读《易经》,且以为《易经》中皆为隐语,故其又引用《焦氏易林》(他认为焦氏当为崔氏)很多,并将自己的这套理论运用到了《老子》和《论语》的研究之中——这都有些“独树一帜”的意思,窃以为已近乎易学界的“索隐派”矣! 本公号这次转载其《<杂卦传>是一篇殷周奴婢起义赋》一文(原载《周易秘义》第十二章第三节),下次将转载其《<序卦传>是一页殷周奴婢起义史》一文,欢迎大家关注。
《杂卦传》是一篇殷周奴婢起义赋
黎子耀
【秘义】坤卦上六象曰:“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玄黄为新月,故《说卦》说震卦亦为玄黄。新月为天地之杂,象征弓矢。《易经》以弓矢象征日月,以及奴婢与匪寇。《杂卦》在形式上,杂糅六十四卦;在内容上,叙述天地之杂,即为匪为寇之奴婢。全文皆用韵语,不啻一篇《殷周奴婢起义赋》,实为我国古典文学赋体之滥觞。全文分为四段:乾、坤、比、师、临、观、屯、蒙、震、艮、损、益、大畜、无妄、萃、升、谦、豫共十八卦为第一段,叙述奴婢的产生及其反抗;噬嗑、贲、兑、巽,随、蛊、剥、复、晋、明夷、井、困、咸、恒共十四卦为第二段,叙述奴婢饱受剥削与压迫;涣、节、解、蹇、睽、家人、否、泰、大壮、遁、大有、同人、革、鼎、小过、中孚共十六卦为第三段,叙述奴婢起义,助周灭殷;丰、旅、离、坎、小畜、履、需、讼、大过、姤、渐、颐、既济、归妹、未济共十六卦为第四段,叙述奴婢反周失败。 【秘义】来临展销,或卖或买。奴妇到处为家,奴子杂种附著。 【注】《序卦》云:“临者,大也。” “大”象人形。临观又可训为大观。洋洋大观乃奴婢市场。古时又称“京观”。春秋时,邲之战,潘党请楚庄王“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左氏宣公十二年传),即筑武宫以为军市出售战俘。尸通夷,指战俘。杜氏不明古训,误同屍字,注作“积尸封土其上”。《说文》云:“京,人所为绝高丘也”,即人山,乃奴婢市场之隐语,亦即涣卦之丘与贲卦之丘园。京观亦单称京。赵胜齐,“得尸三万,以为二京”(《吕氏春秋·不广篇》),即得战俘三万,开辟两大市场。《管子·轻重篇》云“有新成囷、京者二家”,囤积奴婢,故曰囷、京,圆者曰囷,方者曰京。【秘义】箭发有损,弓止有益,损益乃人丁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秘义】张弓待时,中箭成灾。聚而射上,轻快乐怠,而一去不来。【秘义】刑罚噬其肉,杂色饰其衣。刀锯既见而奴婢驯伏。随,无故也。蛊,则饬也。剥,烂也。复,反也。晋,昼也。明夷,诛也。【秘义】奴则力役随时,婢则养蚕治丝。由夏至冬,从昼到夜。【注】蛊,指养蚕。蛊卦中作为蚕妾解释。则饬,“则”指丝为货币,不作虚词用。饬,整治也。夏至为剥阳之始,冬至为复阳之始。诛者,以太阳比于暴君,得而诛之。太阳被诛即是夜来。涣,离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睽,外也。家人,内也。否、泰,反其类也。【秘义】时而涣散四方,时而受人节制。形势有时和缓,处境有时艰难。家人宜于团聚,家道穷而乖离。或泰或否,遭遇不同。【秘义】革去故商,周鼎取新。殷商久役,过也;周得民心,信也。【秘义】故旧多丧于丰隆,亲寡飘零于旅路,又复火热而水深矣。小畜,寡也,履,不处也。需,不进也。讼,不亲也。大过,颠也。【秘义】小鸟力单,履危不安,需食不前,争讼不亲。营养太薄,必至仆颠。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秘义】于是婢遇奴而弓得箭,奴求婢而箭上弦。养正有功,一发定济。【秘义】五阳乘势,以刚决乘。君子道长,小人道忧。奴婢起义,又向低潮矣。附:《周易秘义》后记
十余年前,四凶尚在。愚本治史,转而穷经,文王困而演周易,愚则困而学周易。当时分类注经,成《易经分类注》稿。曾请王焕镳(驾吾)教授审阅。嗣后还稿,附有短柬,内云:
凿破鸿濛,自成一说,为读易者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就奴隶社会阶级斗争来说,有凭有据,信非唯心逞臆之谈。易无达占,故易注较他经为多,然尚无如尊兄所说者,盖得助于马列主义为多也。望能先付油印,颁诸同好,以资学习。弟向所习,不出汉宋两派,实无意见可提,谅之而已!
所言固多过誉之辞,惟对拙稿之基本观点予以肯定,使愚深受鼓舞。初稿自属椎轮,未敢贸然问世。十年来,反复修改,稿凡数易。以经、传俱用隐语,故更颜曰《周易秘义》。前仅注经,近增传注,始觉《周易》一书,宛如荆轲刺秦王,至《序卦》、《杂卦》而图穷见矣。愚之观点,竟得证实。所憾驾吾已作古人,无从更以新注就正之耳。
附:黎子耀教授学述
黄朴民
1978年,我考入杭州大学历史系,1982年,也即我大学毕业的当年,我考上了杭州大学历史系的硕士研究生,业师是黎子耀教授,专业方向为先秦史,这可以说是我比较规范治学的开始。 黎子耀教授,湖南汉寿县人,1907年3月生。幼读私塾多年,后赴常德入湖南第二师范附小,学名明浩。1923年,入长沙明德中学,得以在诗文方面受教于刘永济、吴芳吉、苏雪林等名师硕学。1927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之后,曾因身体原因辍学数年,至193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史学系。先后任教于苏州女师和贵阳女中,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权即系其在苏州女师任教期间的学生。1941年起,任浙江大学史地系讲师、副教授。其间,与谭其骧、缪钺诸先生相友善,并给时为大学一年级生的李政道“中国通史”课程考试100分的成绩,成为当年浙大教学史上的一个佳话。1949年后,历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 大学时期,子耀师受教于系主任李剑农教授,对中国经济史甚感兴趣。1937年,因国难由苏州回湘,家居一年,撰成《补后汉书食货志》。其上卷于1943年发表于《国立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同时发表于《思想与时代》杂志。该集刊未能续出,故下卷始终未曾公开刊布,这实为一大憾事。 在浙大任教期间,阅读正史,上起汉魏、下及南北朝。并辑录刘知几《史通》对各体史籍的评论。关于刘知几在学术上的贡献,写有《刘知几思想述评》一文(载《思想与时代》月刊第卅期,1944年)。此文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史通》一书的内容:1.论史籍的体裁;2.论作史的方法;3.论史家的修养;4.论读史的鉴别。此外,还指出刘氏的治学精神:谨守求真之义,甘冒犯侮之嫌。难能可贵,有利于学术思想的发展。又在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之前,刘氏已经提出文体改革的主张,这也是世之论文学源流者所不可不知的。“我没有钱给大家,所给的只是一根钱串子,以便将来自己寻找钱。” 这门课程,子耀师讲了几遍,还准备据此着手编写一部中国史学史,因十年动乱而中辍。已完稿者,仅及南北朝而止。魏晋南北朝史学一章中,他曾挑选几节发表在《杭州大学学报》,计为:《史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地位》(1979年第三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编篡学》(1981年第一期)、《魏晋南北朝史学的旁支——地记与谱学》(1982年第二期)。最后一篇中探讨了中国地方志的起源与家谱学发达的原因。 子耀师著史之志虽未得酬,但在育才方面却是有收获的,他所指导的学生与助手继续他的事业,勇猛精进,十年之功,终写成了一部《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颇得读者的好评。 1965年,他研究李心传的史学,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辑录李氏对熊克《中兴小历》的评语共五百余条,分为十类,编为《中兴小历李氏考异类辑》,计十万字。此书之辑,便于考订熊书。四库馆臣辑熊书时,误认此为完本,其实残缺颇多。仅就《系年要录》援引到的《小历》文字来看,熊氏原本有而今本无者,多至七十八处。这样,子耀师就通过对一个具体的个案分析获得了自己的学术判断,即四库馆臣的话,并不足完全置信。 此稿辑成之后,子耀师进而想写出《<系年要录>引用史料目录》和《<系年要录>引用史籍叙录》。他又想到李氏对《日历》和其他史籍的利用和考订亦可分别辑录并加以整理。在当时的原始史料中,《日历》是权威性的,但从《系年要录》的考证来看,《日历》也并非是完全可以依据的。李氏利用《日历》之处固然很多,驳正它的也不少。这样,就值得将李氏对《日历》取舍两方面的资料汇集起来,成为一编。又如: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所利用的史籍,大都为李氏所利用。这些史籍的资料为《北盟会编》所引用。而李氏在《系年要录》又有所考订者,为数不少,可以编成一部《<三朝北盟会编>李氏考异》。又如:《系年要录》中对王明清《挥麈录》既多采用,又多驳正,也可以汇集成帙。由于时局的影响使他的这些设想都无从实现,后来他的研究兴趣便转到经学方面了。 传说文王困而演《易》,子耀师则困而读《易》。他自己认为:以前读易,不知所云,学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后,再重读《易经》,遂发现《易经》原来是一部西周社会史,更具体地说,它是一部西周社会对立冲突史。他将《易经》内容分为十类,加以注释,注本初稿曾请著名先秦文献专家王驾吾教授审定。王氏习《易》,向来不出汉宋两派,但对子耀师的观点都颇为推重,赞许说:“凿破鸿濛,自成一说,为读《易》者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就奴隶社会阶级斗争来说,有凭有据,信非唯心逞臆之谈。《易》无达占,故《易》注较他经为多,然尚无如尊兄所说者,盖得助于马列主义为多也。” 不过,在今天看来,子耀师如此解《易》,也是受当时流风的影响所及,打上了浓厚的时代烙印。回想我自己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几篇论文,同样是动辄引用“经典作家”的语录撑场面。杭州大学历史系的81届,也即“文革”后首届研究生中,有一位研究“圩田”问题,一开始论文在导师那里就通不过,原因无他,就是不曾引用“经典作家”的论述,后来总算找来毛泽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一语,才得以提交答辩。今天说来,真有恍如隔世之感。 关于《易经》的哲学思想,子耀师首先断言八卦中包含阴阳五行思想。写了《阴阳五行思想与〈周易〉》一文(载《杭州大学学报》1979年第1-2期)。几年以后,他发现乾坤两卦的内容,就是阴阳五行思想的具体化。乾卦讲天道,即太阳的运行规律;坤卦讲地道,即月亮的运行规律。日月运行,乃有宇宙,故《系辞传》说:“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在乎其中矣。” 关于《易经》的写作方法,子耀师首先提出《易经》是一部谜语集。它以象征文学的手法反映西周社会的阶级矛盾。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系辞传》引),正是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 子耀师的《易》注,历时十年,稿凡三易。最后又以焦氏《易林》作为旁证解经,丰富了注文的内容。稿本定名为《周易秘义》。 子耀师认为儒家经典多用隐语,以《易》、《诗》为尤著。先秦注经,亦以隐语释隐语,《彖辞》、《象辞》是如此,《毛传》释《诗》亦复如此。这种注经的传统,至汉魏之际而中断。因此他深有感慨地说:“王注行而《易》义失,郑笺作而《诗》义亡。” 对经学中的其他经典,子耀师同样有精湛的研究,如关于《诗经》,他写了《<诗经清庙之什>中所见西周礼制考》(载入《西周史研究》陕西社会科学院编)。文中一方面指出《诗经》中包含阴阳五行思想,另一方面叙述了阴阳五行思想影响下先秦吉礼的源流。又如关于《尚书》的研究,他写了《<洛诰解>献疑》一文(载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编《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一集)。 在他生命最后阶段,他克服白内障眼病带来的困扰,凭惊人的记忆力,致力于先秦经典文献的研究,考镜源流,辨章学术,发凡起隐,提玄钩要,在魏得良教授的协助下,先后撰著和出版《周易秘义》(浙江人民出版社)、《老子秘义》(三秦出版社)、《周易导读》(巴蜀书社)、《论语秘义》(陕西人民出版社)、《周易黎氏学》(陕西人民出版社)等著作。其学术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推重,其本人也以著名易学专家在学术史上享有一席之地。 子耀师从撰写《后汉书·食货志补》为学术研究的起点,突出反映了他考镜源流、钩沉史实的雄厚功力;中年后转入史学史与政治史的研究与教学;晚年则从事以《周易》为中心的先秦思想文化史的探讨,系统形成以“《周易》黎氏学”为标志的学术思想体系。这三个阶段以及其中的转折,实际上体现了子耀师治学上的显著特点与高明境界:早年治经济史,宗旨在于求其“实”;中年治史学史,宗旨在于求其“通”;晚年治经学,宗旨在于求其“理”。这本身就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研究境界的递嬗历程,是科学理性地走向治学自由世界的通途。尽管历史研究者在具体学术路数上各有不同,但是,求实究真、会通识变、明理致用当是共同的研究宗旨与价值取向。 与学术贡献相比,子耀师的人格修养与思想境界则更堪称楷模,令人高山仰止!他爱惜人才、奖掖后进可谓不遗余力、乐此不疲。而对个人的名利地位却毫不萦怀、视若浮云。他是1942年的浙江大学副教授、高教4级,这一当可就是整整37年,1979年才出任教授,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几乎是难以置信的事情,可是,子耀师却淡定自若地走了过来。我在他门下亲炙前后整整三年,离开杭州大学后,也曾无数次庭趋请教求益,但从未见他曾臧否人物、议论时政。他始终认为:学者的本色是治学,超脱点为好,单纯点为好,要有豁达的心态,超然的气度,进入陶渊明诗句所倡导的境界: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但是,这并不等于泯灭是非的界限,出主入奴、阿谀逢迎,而是超越眼前的得失,摆脱俗务的羁绊,坚守自己的原则,维系自己的纯真。为此,他一再提醒我们这些门生要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无论治学还是做人,都不能突破底线,所谓“心之官则思”、“我思故我在”,就是他最为喜欢的格言。弘一法师有偈语言:“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在我心目中,子耀师已经完全进入了这样优雅的人生理想境界! 子耀师是2005年5月以99岁的高龄驾鹤西去的,他寿届期颐,这当与他旷达的人生态度不无关系,他曾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子,说明人生有如雪泥鸿爪,充满着各种偶然性:当年抗战胜利,浙大从贵阳回迁,途经武汉,武汉大学的师长、同窗都慰挽他留在母校武大任教,他说行李已发往杭州,且自己一直未到过杭州,观光美丽的西湖乃是自己的一大心愿,于是就随着浙大大队人马回到杭州,可谁知这西湖一看,就是整个后半辈子啊!当时,子耀师是微笑着讲述这一切的,我也是微笑着聆听这一切的,但心里却多少浮起一层淡淡的忧愁:人生犹如春梦,应当珍惜拥有!
推荐链接:
【易学大观】《周易》的作者是“中行明”吗?
【易闻趣事】28.“睽孤”与夏帝少康的故事
【易闻趣事】33.“睽孤”与赵氏孤儿的故事
【易学大观】“半边翁”以古史解《易》
【易学大观】吴清源:“围棋本来就是解释《易经》的!”(附:吴清源谈《易经》)
【论文选登】刘大钧:温史释易——读“师”卦
【易学大观】康熙帝与《易经》
【易学大观】王安石嗜《易》趣闻
【易闻趣事】35.茶圣“陆羽”名字的由来
(长按二维码,关注玩易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