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维尔纽斯万花筒(上)

2017-03-20 陆晓娅 trust


trust ( trustdo ) 随心所语 355 篇

陆晓娅| 文 & 摄影

编者按

阅读~游走~书写,陆晓娅的足迹、笔迹和心迹交织出她特有的历史、人文与心灵的叙事。她说:“游走世界,就是去领略不同的文化。然而‘不同’也是堵有形无形的高墙,穿越高墙需要一种识别和解开密码的能力。”

《维尔纽斯万花筒》6000余字,分上下、下两篇推送。愿读者如你如我,在晓娅的叙事中邂逅自己的解开周遭世界的能力。


维尔纽斯万花筒(上)


曾问同行的两位朋友,如果把波罗的海三国首都视为兄弟姐妹,你们觉得该如何排行呢?

大家的答案出奇地一致:塔林(爱沙尼亚首都)是可人的小妹妹,里加(拉脱维亚首都)是憨厚的老二,维尔纽斯(立陶宛首都)则是典雅的大姐大。



立陶宛是三国中面积最大、历史最长的国家。作为首都的维尔纽斯,在我眼中有一种很特殊的气质。她大气而不张扬,处处藏着深厚神秘的历史感;她灵动而不喧嚣,常在不经意间让你心有所动。那么,这种气质是从哪儿来的呢?

立陶宛民族形成于公元13世纪,1240年就建立了立陶宛大公国。然而这块土地的统治者就像走马灯一样不断变化。出生在维尔纽斯的波兰诗人米沃什曾这样写道:

维尔诺(维尔纽斯曾经的名字)这座城市在某种程度上也常给人添堵,最近半个世纪它曾轮流属于不同国家,人们在街道上见过各国的驻军,每改变一次政权,油漆工的工作量就增加很多,因为他们要把政府门前的牌子和名称刷上新的官方语言,城里的居民又得换上新的护照,努力适应新的法律和禁令。维尔诺的统治者依次为俄国人、德国人、立陶宛人、波兰人,而后又为立陶宛人、德国人、俄国人……


米沃什的这段话,让我意识到,对于小国而言,土地、民族、国家、文化,并不总是时时对应、固定不变的,它们的历史也许更像我们小时候玩的万花筒,每一次的颠动,都会形成一幅新的拼图,但每一幅拼图中仍会保留着原来的一些元素,它们彼此衔接、嵌入、交错、叠加,画面不再单纯,却也丰富和神秘起来。

穿过黎明之门


游走世界,就是去领略不同的文化。然而“不同”也是堵有形无形的高墙,穿越高墙需要一种识别和解开密码的能力。

对于我来说,帮助我在维尔纽斯穿越高墙,走进当地人生活剧场的,就是在黎明之门发现了一个密码,一个当地人的动作密码。

冥冥之中遇上了一个周日。清晨,微雨。走过曲曲折折的路,看到了一段白色的城墙,一座白色的精致城楼。当地人打伞或不打伞,穿过小小城门。

这个小小的城门叫做黎明之门,是维尔纽斯老城原有九个城门中唯一保留下来的一个。穿过城门,便是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老城。


端着相机拍照的我们发现,穿过黎明之门的人都会停下脚步,转过身面对矗立了500多年的城门,虔诚地画一个十字,无论是妙龄少女、中年男士,还是拄杖老人。

尾随着画过十字的人们,我们爬上一道陡峭的楼梯,发现了黎明之门上的秘密:那里是一个小小的礼拜堂,里面挂着一幅著名的、曾经发生过奇迹的黑色圣母像,信徒们正一圈圈地面对着她跪拜、祈祷,每一张面孔都非常虔诚,每一双眼睛都充满敬畏。那场面的庄重感,让我第一时间关掉了相机快门的声,默默地站在角落里,恨不得让自己完全隐形,生怕信徒们感觉到我这个不信神的人的存在。

最前面一排是几个妇女,她们时而低头闭眼喃喃自语,显得无比顺服;时而睁开眼睛凝视着圣像,仿佛在等待和聆听来自天国的声音。她们似乎有某种默契,常常由一个人领头诵念,之后别人接续。陆陆续续进来的人们,都会先单膝跪地画一个十字,然后找地方跪下祷告,还有人在默默垂泪。


一位老妇从陡陡的楼梯爬上来,里面一条花裙,外罩一件黑色皮衣,头上一顶黑白斑马纹的帽子,凌乱的长发披在肩头,给人一种很强的风尘感。她手里拿着一个十字架,在门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歇息了片刻,似乎整理好了自己的心情,才走进礼拜堂面对圣像跪下。


从黎明之门下来时,更多的人正在往上爬。而下面的圣特蕾莎教堂和圣三一教堂内,已经坐满了参加弥撒的人。唱诗班的歌声响起,布道的神父瞬间变成了歌者,他一开口,我就被他洪亮、醇厚、深沉的声音吓了一跳,这分明是专业演员的水准啊。我知道,教堂的形制与一切的装饰,都是为了通过人们的感官塑造神圣氛围。歌声无形,但却是作用于听觉的一种穿透性力量,可以抵达人心,将日常的琐碎与苦痛升华,去联结神圣的存在。神父的高声吟唱、唱诗班的合唱,加上信众的呼应,更是形成了一个“我们同在”、“神与我们同在”的强大气场。在这样的场中,人很难不受到感染。


弥撒结束后,人们排成长队,等待领取圣餐。我身边有一位推着婴儿车的母亲,似乎有备而来,只见她抱起车中的婴儿就挤进人群。当她从人群中回来时,满脸笑容,乐得合不拢嘴,对帮助她看车的老妇人(也许是婆婆)说个不停。我想,新生的孩子得到了祝福,那是让她感到极为幸运和幸福的事情吧。

维尔纽斯被称为教堂之城,据说现在城区有26座教堂。在这里,建于不同时期的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的教堂,各自展示不同的风格:哥特式、巴洛克、文艺复兴式、新古典主义等等。建于15世纪的圣安娜教堂是哥特式的,光是红砖组合就达33种,高耸的塔尖千变万化,据说拿破仑看到后曾说想把她放在手心里带回巴黎。作为主教堂的维尔纽斯大教堂,是端庄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在苏联统治时期竟然被改为画廊。立陶宛脱离苏联独立后,人们马上让这里重新变回神圣之地,艺术家们复制了三座圣人雕像,竖立在教堂顶上,代替创作于18世纪末却毁于斯大林时代的珍贵木雕。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曾经写过一本《Religion for Atheists: A non-believer’s guide to the use of religion》(中译本名为《写给无神论者》),讨论在许多人抛弃宗教之时,宗教所带来的一些好处是否仍有价值,是否仍然值得学习和继承。比如,为人们提供与陌生人共享的空间、自我反省的意识、给予心中的苦痛表达的机会,以及宗教建筑与艺术带给人们的慰藉,等等。

在这个周日,在维尔纽斯,在立陶宛人中间,我们看到了宗教在当地人生活中是如此的重要,即便经历过许多变迁与战乱,经历过身份认同的混乱,经历过无神论的意识形态统治,这需要仍然扎根在他们的精神深处。

从里加到维尔纽斯的路上,我们去了立陶宛北部小镇修雷,那里有一座震撼人心的十字架山:在一座小山丘上,布满了大大小小成千上万的十字架。有文字记载,这里最早出现十字架是1831年一次抗俄起义之后,人们插上十字架悼念那些找不到尸首的烈士们。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立陶宛人又竖起许多十字架,纪念那些被屠杀和流放无法落叶归根的人们。1960年代,苏维埃政府多次出动推土机试图夷平这座小山丘,但十字架拔掉之后又有人插上。立陶宛独立后的1993年,教皇保罗二世造访十字架山,宣告这里是一个祈求和平、爱与牺牲的地方,十字架山遂成了立陶宛著名的观光胜地。


作为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看到立陶宛人竖立的大大小小十字架,看到她们在教堂中相聚与共享,在宗教中寻求抱慰与解脱,我竟然感到十分欣慰。也许,宗教不仅是他们满足精神需要的方式,也给予他们一种忍耐的力量,一种和平的方式,让他们顽强地表达自身的存在。

盖迪米纳斯城堡上的国旗


小丘上的盖迪米纳斯城堡,是维尔纽斯最古老的建筑,也是这座古城的制高点。

红砖城堡呈八角形,简单、壮实、孤立,像个有点沉闷孤僻的男人。我慢慢地顺坡而上,看到了城堡上黄绿红三色的立陶宛国旗在飘扬。


据说,过去凡是攻下维尔纽斯的军队,都会在这里插上自己的旗帜。可以想象,几百年来,这里城头变幻大王旗,那些自以为是的统治者,以为自己才是主人。1946年,一位苏联高官就曾说:“立陶宛会留下,但不会有立陶宛人了”。的确,在苏联统治时期,许多立陶宛人因为反抗,被装进闷罐车,送到西伯利亚,他们身后留下了一座座空无人迹的村庄。

但是,今天,我在城堡博物馆看到了一段视频,一段人民起来改变立陶宛命运的视频:1989年8月23日,正是从这座城堡开始,波罗的海三国人民组成长达600多公里的人链(如下图),从维尔纽斯,经过里加(拉脱维亚首都),直到塔林(爱沙尼亚首都),进行和平示威,希望世界能够关心三国共同的历史遭遇——50年前的这一天,苏联和纳粹德国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三国被苏联占领。


在那段视频中,我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看到孩子用小手拉住大手,看到即便是在偏远的农村,人链也没有断开。要知道,这三个国家彼时只有600多万人口,竟有200万人参加了人链抗议行动,可以想见他们要摆脱苏联统治的决心有多大。

在这个非暴力抗议活动半年之后,1990年3月,立陶宛成为首个宣告独立的苏联加盟共和国。1991年1月13日拂晓,前苏联内务省的内卫部队突入首都维尔纽斯,苏军装甲部队攻击了立陶宛国家广播电台,造成14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群情激奋的立陶宛国民于17日组建了名为“国防义勇军”的临时陆军和苏军对抗。

这时苏联已经开始动荡,随着苏共倒台,9月6日,前苏联被迫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2009年,被称为“波罗的海之路”三国人链抗议活动,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如上图)。

这是一段非常让我们感动的故事。为表示敬意,我和同行的朋友拉起手,做“人链”状在城堡中合影。一个带着孩子参观的立陶宛男人看到了,从胸前的口袋里掏出一面小小的立陶宛国旗送给我们。那一刻,我从他的脸上看到了作为一个立陶宛人的自豪。



[i] 《被禁锢的头脑》[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P157


-续见今日另一篇推送

▼点阅下方相关文:

去特莱津献一束花

老斜杠的新职业:墓地导游


【点击关键词:老与生死| 旅行| 爱情| 教育| 亲子| 心理| 同志| 中年| 月中信| 月末信| 2015| 再而三| 陆晓娅| 徐凤兰| 应冰| 倪男奇| 王瑶| 小南| 宫一栋| 简.易| 湘秦,温故以知新】

***

温馨提示:作品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行脚下路 抒胸中臆 心身谐调 丝丝灵动思路新 随心所愿的生活自成蹊

审校 /Lily

编辑/阿湘

原创作品均受著作权法保护

相关事宜请联系 trustdo@qq.com

留言参与,转发分享

MON  . . . . . .   WED   . . . . . .   FR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