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山人海!山坡上都挤满了!直击昭关大型实景演出现场
点上方蓝字"含山社区"关注我们
人山人海!都在观看这场大型实景演出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就把仲夏的第一个午日即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两千多年来,过端午节已成为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成为中国人一个充满欢乐的隆重节日。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关于端午节,各地流传着许多传说故事和不尽相同的习俗风情。
吴头楚尾、长江两岸关于端午节的三种由来:一是歌颂诗人屈原爱国之忠心,二是赞美少女曹娥投江救父之孝举,三是纪念春秋名将伍子胥之大义。这三种关于端午节的不同由来,概括起来就是屈原的忠、曹娥的孝、伍子胥的义,而这“忠、孝、义”,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歌舞《说端午》拉开了整场演出的帷幕!
在激昂的锣鼓声中,舞龙、舞狮开始进场,载歌载舞中歌舞《说端午》向我们讲述了端午的故事。下面我们看几个瞬间,感受一下现场的气氛。
娃娃们是不是很可爱啊?
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把端午和屈原紧紧联系在一起。
两千二百多年前,秦军破楚,面对国破家亡,曾力主富国強兵、联齐抗秦而遭奸侫陷害的屈原,心如刀割。他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之作《怀沙》后,抱石投身汨罗江而亡。屈原以他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忠君爱国的乐章,赢得了楚国百姓的世代敬仰。得知屈原以死殉国消息,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划船寻觅,并包粽子投江喂鱼,借以保护屈原。以后每年的端午节,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等习俗。
情景诗朗诵《汨罗殇》就为大家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情景诗朗诵《汨罗殇》,为我们娓娓讲述了屈原故国难报、一腔热血愤懑难泄,最终投江殉国的壮烈故事。
在古代、端午节时人们常用雄黄泡制雄黄酒飲用,并用雄黄酒喷洒墙壁、门窗、床下等地方,还用雄黄酒涂抹在孩童的耳鼻、额头、肚脐、手足心等处,都是为了驱毒虫、辟邪气、祈求家人平安度夏。
时至今日,有些地方还有不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将青翠的艾草悬挂门头,将泡制的雄黄酒喷洒庭院、涂抹在孩子们的身上。
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去传承。
群舞《雄黄乐》,一群喝了雄黄酒的汉子们正在狂放的舞动。
东汉年间,有一个孝女曹娥的传说故事流传至今。曹娥的父亲是位负责祭祀的地方官员,在一次迎潮神时不幸掉入江中,溺水而亡,数日不见其尸首。14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寻父,十七日未果,嗓哑泪干的曹娥于五月五日投江,五天后曹娥抱出父尸而归,就此传为神话在民间流传。后人为纪念曹娥大孝之举,将她投江之日的五月五日作为纪念曹娥之日,端午节纪念曹娥在江浙一带蔚然成风。
含弓戏表演《曹娥泪》
我县独有、安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弓戏演绎了曹娥的故事。
在民间每逢端午节前,还有个绣制香囊的习俗。
香囊是用五彩丝线绣制或是用碎布块拼缝而成。内可装各色香料,佩在胸前、挂于腰间,香气扑鼻。古时人们佩戴香包既为了防病健身,还有象征鸟语花香、家庭和睦、万事顺达之意。
端午节前,给老人赠个香囊,祝愿长寿健康;给孩子佩个香囊,寓意前程似锦;给朋友送个香囊,表达情意绵长。
含山民歌《秀香囊》
含山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巢湖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风味。
春秋时期曾经上演过“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须发”的传奇故事,伍子胥和昭关双双名垂青史,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蒙混过关”、“一诺千金”这两个成语,就来源于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
时至今日,从昭关开始,一直到伍子胥铁骑所至的广袤的吴楚沿江和太湖流域,人们都会在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船纪念伍子胥,并代代相传。
我县还将伍子胥当年过昭关所走的那条小路,建成了今天游人如炽的“伍子胥古道”,走古道忆往昔、追古抚今。
戏曲情景剧《昭关情》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数千年来,龙的形象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
对我们每一个含山人来说,龙,更是一种骄傲,更有一种特别亲近的情感。因为在我们含山吐露“中华文明曙光”的凌家滩遗址上,出土了5300年前的一支圆雕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玉龙”。
与含山的凌家滩玉龙轰动考古界相映成趣的是,端午划龙舟,是含山世代沿袭的一项端午习俗。
欢乐的人们唱和着龙舟号子,为竞渡的龙舟摇旗呐喊、擂鼓助威,大家共同抒发团结一心、力爭上游、永不服输的情怀。
没有看到直播的小伙伴也不要遗憾
关注“TV含山”公众号
点击右下角“现场看端午”
就可以看回放哦!
摄影记者:程千俊 贺强
编辑:蔡雅琴
门面房两间出售,楼上楼下两层,有地下室三间,目前正在出租中,年租金十万且逐年递增。详咨电话1555105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