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雕塑先驱——张充仁

艺术观潮 艺术观潮 2020-10-20


『纵观艺术之态  尽享艺术之美』


Throughout the State of Art  

Enjoy the Charm of Art 




张充仁


1907年9月25日生于上海徐家汇,祖籍闵行区七宝镇。1921年进土山湾印书馆做摄影制版工,1928年任上海时报《图画周刊》编辑。

1931年考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油画高级班,翌年转攻雕塑。学习成绩优异,各学科均名列前茅,曾获比利时国王亚尔培金奖、比京市政府奖章等殊荣及雕塑家文凭。期间,他结识比利时青年漫画家埃尔热,合作编绘《丁丁历险记》系列之《蓝莲花》,揭露日本侵华真相,传遍欧亚,畅销至今。毕业后毅然归国,在上海创办“充仁画室”,先后培育美术人才300余人。为众多社会名流塑像,被齐白石誉为“泥塑之神手”。创作《恋爱与责任》《清溪》等雕塑和油画、水彩画作品,影响深远。

新中国成立后,应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征稿,创作《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群雕稿,两次荣获第一名。他深入生活、执着追求艺术真、善、美,创作了大量赞颂新社会、反映人民大众题材的雕塑作品,如《解放》《丰年》《游击英雄孙玉敏》《儿童哨》《怜其少子》等,在雕塑界享有盛誉。曾先后任之江大学、上海美专、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油画雕塑院名誉院长,并被推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

改革开放后,他应邀赴比利时、瑞士和法国访问讲学,并与法国文化部签约为埃尔热、德彪西及法国总统密特朗塑像,轰动欧洲。

1992年,为纪念人民音乐家聂耳应上海市人民政府之约塑制大型城市雕像《起来》,耸立于上海街头;翌年,又为邓小平塑像,深受世人瞩目。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创作雕塑《完璧归赵》稿,为其艺术人生的最后一件作品。

1998年10月8日,这位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奠基人之一、中西文化交流使者,病逝于法国巴黎,享年91岁。



雕塑作品




《渔夫之妻》

青铜/30cm×11cm×13cm

1932年




《清溪》

青铜/62cm×15cm×11cm

1950年




《恋爱与责任》

青铜/48cm×23cm×19cm

1944年




《怜其少子》

 青铜/49cm×84cm×32cm

1973年




《起来》

青铜/高300cm

1992年




《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

青铜/66cm×74cm×32cm

1953年




《解放》




《齐白石》

 青铜/37cm×30cm×19cm

1946年




《密特朗》

 青铜/50cm×46cm×27cm

1988年




《德彪西》




《马相伯》




《冯玉祥》



魂兮,归来乎


恩师张充仁先生仙逝已有十五年,他的身影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中。回想与先生相处的日子,心中没有悲伤,因为他和他的作品,始终活在雕塑史上,成为记忆中的永恒。

上世纪80年代,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文艺鉴赏大成》,在中国现代雕塑家栏目里,只选了刘开渠、张充仁两位先生,他们委托我撰写文字,我搜集两位大师的作品资料,最后选取了刘开渠的《农工之家》、张充仁的《渔夫之妻》,作为他们的代表作。

《渔夫之妻》是张充仁先生在比利时留学时曾题为《挂念》的首次创作,但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含量上,都是使人感动和震撼的作品。小稿仅几十厘米,却给人以无尺寸之限的感觉。渔妇,佝偻前倾的身影,双手抱胸,深陷的双眼,满是焦虑。她期盼着远方的帆影,但只有轰然怒吼的浪涛,被礁石一次次地击碎。渔妇的心,也因失望而碎了。

一件写实风格的杰作,必定经过作者的深思熟虑,注入自己深刻的人生感悟、炽热的感情,才能震撼不同观众的心灵,引发联想、思考。作者对生活经过了透视、提炼、高度概括,再充分运用雕塑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法,将自己的激情诉诸于形体。如这件作品不叫《渔夫之妻》而叫《盼》或其它,也许仍可以引发观者的联想,但先生塑造的这个有具体身份的人“渔妇”,设计了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行为状态,在《挂念》的命题下,把苦难的命运和无法预见的期盼,浓缩到了渔妇形象上,让观众看一眼便能读懂,同时产生强烈共鸣,这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创作的灵魂与真谛。

一件成功的写实主义的创作,除整体形象处理外,也强调细部刻画,一切细节都围绕着人物内心的活动及对作品氛围的烘托与加强。“渔夫之妻”:她那粗糙长裙的垂线,双手抱胸的横线,使整座雕塑由横直的大线条组成,使造型更显沉重深邃而有巨大的体重感和韵律感。简洁的衣褶、粗糙的双手、笨重的木履踩着砂石,浸在晃动的海水里,刻着岁月印痕的脸与被海水渗透了的、沉重下垂着的粗麻袋布似的裙摆,几可触摸可感。通过如此塑造和刻划,使观者可以想象她常年的沉重的劳作,艰苦的岁月,压得她背驼了、腰弯了……而精神上留给她的是,对亲人出海后的望眼欲穿的等待、等待、揪心的等待!先生用他一双心灵合一的、天才而智慧的手,把她的心、她的情、她的神、她的生存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

我被《渔夫之妻》深深地感动。据先生说,他的灵感和激情,正来自孤身海外的学子对处于日寇铁蹄下、水深火热中祖国的揪心挂念和痛楚,完稿时先生已泪洒转台。在雕塑史上,如米开朗基罗、罗丹等大师的杰作,无一不对作品投注强烈感情,更有个人的切身经历与体验的提炼,才能使作品感人至深得以传世,这也是所以成其大师杰作的关键内核。

先生在比利时皇家美院时的早期创作《渔夫之妻》,已充分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与天分。有人说:“大师一步到位。”这一杰作已具备了写实主义经典作品的要素,在同期学子中脱颖而出,已经彰显了他踏上大师之路的必然。事实上,先生在中国艺术史上,甚至世界艺术史上不多见的经典作品留存于世,也无愧于雕塑大师的称号。

先生的《清溪》《恋爱与责任》《解放》《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及《怜其少子》都是十分完美的作品,尤其是《恋爱与责任》更是既具欧洲古典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出色的继承和发扬,更标志走自己创作之路,达到成熟并完全是具东方审美与哲理的中国民族化了的雕塑代表之作。

先生的人物《马相伯》《于右任》《冯玉祥》《齐白石》及后期的《密特朗》《德彪西》等,观者完全可以了然于他们的身份、职业与造成这体态的因由。形神特征的把握,并非只是成熟技巧所能做到的,而是学识与领悟的体现,这是肖像雕塑的真谛。雕其貌而肖乎其人,塑其形而不遗其神,非只是一个“像”字所能涵盖的。先生的这些杰作皆为后辈学习的楷模与典范,值得深研之。在雕塑界,凡观先生的作品,一致认为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做得那么认真、精确、微妙、独到。如仅十几公分的《印尼英雄舞》泥稿,该有的都有了,包括他的背部、肌理结构,精到精彩之极,令人啧啧称羡,而其味无穷又令人倾倒。

在先生的众多杰作中,我选择《渔夫之妻》,除了因为先生从这一处女作步入了大师之门,更是借“牵挂”的题意,寄托对恩师张充仁先生的深切思念和怀想。先生对中国雕塑实业的贡献和对后人的培育有目共睹,他的光辉业绩已彪炳史册。成为先生的传人,是我一生的幸运,对于先生的关爱、培育,我永怀感恩。但先生已永远魂飘西欧,任我千遍呼唤再不回!

我似站在海边的“渔妇”,常在心中久久地呼唤先生:魂兮、魂兮,归来乎!


【文】赵志荣

(原上海油画雕塑院副院长、上海张充仁艺术研究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员)








更多精彩文章:


■ 刀笔生花——诗人雕塑家魏小杰

■ 2018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获奖与入围作品展开幕

■ 中央电视台《开讲啦》I  吴为山:将传统文化刻入历史长河

■ 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品展(1700-1980)

■ 以形抒情、达意、求趣、写魂——叶如璋雕塑作品

■ 原本·肉身——李鹤雕塑作品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今日开展

■ 盛况空前| 质朴的精神——陈坚水彩作品展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 花语 • 陈妍音花卉水墨小品展开幕

■ 江山如画——金志远、徐孅伉俪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开幕

■ 水色里的诗情画意|赵建国2018水彩写生作品

■ 银色的世界——栾建国水彩画作品

■ 心绪的延伸——秦士智水彩写生

■ 我与自然的对话——薛继斌水彩写生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包蕾水彩画作品集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王洁水彩画作品集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平台发表之图文,均经版权人授权同意方予以发布(个别转载文章已注明“图文来源:XXXX”或“本文转载自XXXX”)。为了尊重和保护版权人的权益,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另,本平台发布的内容,均出于为大家提供更广阔的艺术交流空间和扩大大众鉴赏的受众面之非商业性目的,如有不妥之处或涉及其他问题,敬请作者谅解并来电或留言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