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BetterRead 2019年度书单

王烁 BetterRead 2021-12-16

我这些年读的书【第一辑】

我这些年读的书【第二辑】

我这些年读的书【第三辑】

我这些年读的书【第四辑】

我这些年读的书【第五辑】

我这些年读的书【第六辑】

我这些年读的书【第七辑】

我这些年读的书【第八辑】


每到年底结书单。按照惯例,三星为不可不读,两星为不妨一读,一星为不如不读。今年三星较多,没有一星。


经济


The Haves and the Have-Nots ***

Branko Milanovic


作者是研究收入差别的顶级专家,书中数据截至大约十年前。我摘了一些自己觉得有趣的发现:


第一,如果把每个国家的人按收入高低分成二十档,那么美国最低一档也就是底层百分之五的人,战胜全世界68%的人。印度最高一档的平均收入,正好低于美国的最低一档,也就是印度top5%人群的平均收入低于美国bottom 5%的平均收入。


中国在这张图上的跨度是从2%到85%,也就是说,中国最穷5%在全世界是最穷2%,中国最富的5%,在全球是最富的15%。美国的相应跨度是68%到100%。这也可以看作是用全球的比例尺来度量每个国家的贫富差别。


第二,一个人出生在什么地方,是其收入的最主要决定因素。出生地点能解释60%的全球收入差别。父母收入占到另外20%%。一个人的收入是多少,出生时已定下来80%。其他因素加起来才有20%,包括性别、年龄,种族、运气、以及努力。


第三,个人改变收入有三条路:努力在自己国家的金字塔上往上面爬;自己国家发展快;移民。第一条路上面说了,能影响的有限;第二条路自己不能控制;第三条路极少有人能走,平均下来移民数量占劳动力人口的万分之五。


第四,全世界有四大移民压力点:美墨边界,西班牙-北非海峡,阿尔巴尼亚-希腊、意大利、马其顿边境、马亚西亚-印尼海峡。在四个点上,两边之间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收入差别都在3倍以上,而且还在上升。


Limits of Organizations ***

Kenneth Arrow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只为己,何堪为人?阿罗的书从这个天问开始。


读这书,我顺便理解了忠诚是制造出来的。组织用特有的规范来训练成员,最终将其变成只对该组织环境适应。组织要打造的是成员的特有能力而不是通用能力,因为能力越通用就越不利于成员对组织的忠诚。反过来说,成员越忠诚就越强化组织的规范,正反馈形成。


On Ethics and Economics **

Kenneth Arrow


当中阿罗讲了他怎么发现阿罗不可能定理的缘起:在兰德公司期间,他想要定义什么是美国的整体利益,结果定义不出来。


A Crisis of Beliefs:Investor Psychology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

Nicola Gennaioli & Andrei Shleifer


将诊断性特征引发的认知偏差引入对金融市场的分析,行为金融学的重要开创者Andrei Shleifer与合作者在新书 A Crisis of Beliefs 中提出了诊断性预期假说。


诊断性预期假说认为,了解人们的预期极为重要:这类预期大多数时候相当稳定,人们会相应采取行动。预期股市会涨,就会买股票,预期经济向好,企业家就会增加投资。人们在作预期时常常是简单外推,一直发生的将来也会继续发生。但最关键的是,这种外推式预测又不总是机械化的。


借用卡尼曼的理论,诊断性预期假说认为,一旦人们对金融市场的未来形成代表性预期,就会过度强化这个预期。房价过去一直涨,不仅会使人们形成会继续涨的代表性预期,还会因此进一步强化成房市永远涨。


人们认为美联储有能力稳定市场,如果成为代表性预期,就会进一步强化成对央行力量的盲目信任。反过来说,此前的代表性预期一旦瓦解,比如市场对美联储信心动摇,对房价的信心逆转,形成反向的代表性预期,也会过度强化,造成恐慌。金融危机期间,雷曼兄弟破产前的市场过度平静和破产后的过度惊恐,都可以用诊断性预期假说来解释。


Prelude to Political Economy **

Kaushik Basu


这本书旨在用博弈论工具重构传统政治经济学。博弈论证明,市场看不见的手自动导出社会最优选择的看法是错的。经典模型把政府看作外生变量,看作黑箱。“政府干预”这个词说明把它看作外生的。其实政府是game of life整体博弈的一个参与者,跟企业和个人一样是参与者。如果要说政府干预,那么也要说个人干预、企业干预。或者反过来,都别说干预这个词。


经典模型认为人能根据偏好从选择集中自由选择。这个假设在两重意义上是错的。一重是经典模型的选择集比game of life里的可能选择集要小。另一重是经典模型认为在其选择集里只要是能想象的都可以选择,其实许多被习俗、规范、教育等自动被排除了,人们根本就不会去想某些选择。


但人总是生活在规则打造的模块之中:参加比赛就想赢,买东西要花钱。我们不会站到起跑线后突然重新算计全力奔跑合算还是省力跑合算,也不会拿着商品出门前才算计付钱合算还是不付钱合算。


我们使用大量的if-then,只要接受了if,我们就向前一直到then输出结果,中间不再停下来思考。每步动作重新算计,不仅耗能,而且也算不过来,因为前面一切未知,时间长度、范围广度,涉及人等。


基于规则的模块化行为,为我们在茫茫世界里放下锚,找到基准,刻画出准绳。不一定对,肯定不精确,有用就行。


政治


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 ***

Vaclav Havel


一篇著名长文,我却是今年才读到,还是因为世行前首行经济学家Basu在近著 The Republic of Beliefs 里头推荐说,他对研究权力的兴趣来自早年读哈韦尔的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极为震动,不仅认为是极好的政论文章,还是很漂亮的博弈论应用——尽管哈韦尔多半没学过博弈论。今年我读过的东西中,此篇第一。


The Strategy of Campaigning **

Bruce Bueno de Mesquita


现代政治家的关键才能是说服力。说服力的来源,在逻辑、语法、演说术之外,更重要的是heresthetic,一种魔术般的操纵术:选民表达真实偏好,却还是被政客所操纵,两者得兼的关键在于变换议题。如果一派说大炮比黄油好,另一派说黄油比大炮好,别跟他们争论,说有大炮才有黄油,你就是里根。


政治作为志业 ***

Max Weber


政治机器及大众选票经常被魅力领袖席卷,政治家也常常被自己释放的魔鬼给吞噬,所以,激情、责任感、分寸感,政治家三者缺一不可。即使如此,如果你有意以政治为志业,必须问自己:未来十年功业无成,那你会变成什么样的自己?


Robust Ac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Medici ***

John Padgett


这是篇网络科学的经典论文,讲述佛罗伦萨美地奇家族的崛起,在于打造出一个新型的权力网络,并跨越结构洞,居于惟一的中心连接位置。


佛罗伦萨内部以阶层划线的激斗加对外长年战争,使传统执政的贵族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结构洞:在执政贵族与叛徒贵族之间,在贵族与新人之间。只有美地奇跨越了这些结构洞,组织了一个只有他能领导的坚强同盟:用经济利益团结起来的本社区新人网络,用通婚联接的佛罗伦萨贵族网络。关键时刻,在这个同盟面前,执政贵族像纸老虎一样,一推就倒。


跨越两大不相往来群体之间的结构洞,美地奇得有特殊的执政风格:渊默。不表态,因为表态支持什么,必会得罪什么,分裂自己的联盟;不主动,因为被动因应能更好地处理内部永恒存在的矛盾;无定见,因为停在固定位置,就会成为内部不满的聚焦点。


Structural Realism After Cold War ***

Kenneth Waltz


结构现实主义政治学家Waltz的一篇长文。总而言之,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有三大主题:民主国家之间不打仗;国家间相互依存使传统意义上的权力的效用下降;多边机构用共识限制有力者的行动空间。Waltz认为从来都没有真这样过。


民主国家之间不打仗是个统计现象、有待解释的经验观察,而不是规律,特别是这个定义是持续运动中的,只要你一打仗,你的对手就不是民主国家了。他认为一战时英、法、德都是民主国家。国家间的相互依存换个角度看是相互暴露软胁,而这是不对称的。


大国对外依存度小,因此脱钩受损最小。他认为美国对外依存度最小。力量平衡中,国家只能更重视力量的相对变化,而不是其绝对变化。


国际机构能发挥多大作用,从来都看主导大国认为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意图。美国缔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尼克松1971年瓦解了它,都是同一理由。


Extremism ***

J. M. Berger


借社会身份理论,作者给极端主义下了个定义:但凡把人分成“我们”和“他们”,并且认为我们必须对他们保持敌意,就是极端主义。


他也对识别极端主义者给了个简单方法:如果谁认为我们绝不可能搞极端主义只有他们才会搞极端主义,那么这个人多半就是个极端主义者。


最难办的极端主义是种族主义,其次是宗教极端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之所以是其次,是因为还允许皈依;再次是极端民族主义,这类最在乎的是什么外人才能加入我们。


Ordering Power ***

Dan Slater


简单一句话,一般说是战争造就国家,这本书说内部冲突造就国家。就是说,固有的、失控的内部冲突驱使精英自愿输送资源,让渡权利/权力,并与它缔结保护契约(protection pact),形成稳定的威权体制。


恐惧比贪婪更能驱使精英采取集体行动,建立利维坦。这个观点本身不新鲜。马基雅维利就说过,让人害怕比让人热爱对统治者更有利。不过,Slater作了个博弈论的比较:恐惧驱使人们寻找协调寻求合作,类似于Battle of Sex博弈,其均衡是彼此协调;贪婪则驱使人们相互背叛,类似于囚徒困境,其均衡是彼此背叛。


历史


洪业:清朝开国史 ***

魏斐德


满清是这样一截截吃掉大明的:


以八旗武力为核心,收服东北边民即所谓汉军旗,然后收服大明东北武人集团,所谓关宁集团,以祖大寿为首的这些人,不为袁廷焕/明廷所用,最终即为满清所用,然后用关宁集团武人收服北中国,然后用北中国武人集团收服江南。这是武力。


文人是这样的,入主北京完整接收中央政府后,先用山东士人,吞并江南后再用江南士人,先将就用前朝高级官员,再用前朝进士,等天下大定,再把这些人统统写入二臣传,用那些出身清白的本朝文士。其实谁也没骗谁,易代之际,大清要坐稳天下,士人想保命全身,大家各吃一截甘蔗,吃完了换人。


明清之际士大夫的选择,不是原来以为的各有选择,而是基本上选择了新主。大顺来了服务大顺,大清来了服务满洲。李自成攻占北京,有几十位官员选择为大明殉葬,等大清几十天后打过来的时候,想死的都死了,不想死的都站过去。多尔衮接收了一个完整的中央政府。


南方的士大夫集团也差不多。复社是清流,跟阉党斗争是一条线,另一条线是通过主导科举形成清议与官场的利益共同体。复社的著名人物,大多为满清服务,将当年与所谓阉党在明廷上的斗争带到清廷,最终双方都是鸟尽弓藏,利用价值用尽后,被坐稳江山的帝王扫下舞台。


Hitler: A Study of Tyranny ***

Alan Bullock


希特勒从底层打到顶层的权术用了经典的马基雅维利手法:


1. 总要有多个选择,始终左右权衡,犹豫不绝;

2. 让局势选择方向;

3. 作出决定则坚持到底,斩草除根;

4. 决定性的单方面行动改变整个游戏;

5. 一次打一个目标,其余目标先稳住,甘言、贿赂、威胁、哄骗,无所不为;

6. 了解对手特别是对手的内部分歧,分歧拖慢他们的反应速度,钝化他们的行动决心;

7. 暴力与表面合法性都极为重要:暴力为本,但能不用最好不用;表面合法性给对手以说服自己不对抗的理由;

8. 反正要撕毁的协议,不妨大方点;


Hitler & Stalin: Parallel Lives ***

Alan Bullock


平行对照希特勒和斯大林。写希特勒的那一半大部分是移植前著Hitler: A Study of Tyranny,增加了一些50年代到90年代之间40年的新研究。如果读了后作,其实没有必要再读前作。他在末章里说,历史学家并不能更好地预测未来,但因为了解过去,所以关于未来能想象那些不可想象的事。本书达到了这一期待。


Iran: A Modern History **

Abbas Amanat


一部伊朗近代史,读完有很多感慨,极简化以后是这样的:


第一,在1979年推翻巴列维王朝的时候,伊朗同样面临左中右三条路,霍梅尼成功地先用后弃同路人,用的一样是普世通用权术;


第二,伊朗是个了不起的大国,1908年就制定宪法,应该是东方大国中最早的一个。一部宪法经历两朝君主立宪制,用到1979年;


第三,伊朗没有变成殖民地,因为现代史上的大多数时候是个英俄势力之间的缓冲地带国家。第四,美国在处理伊朗问题上是一错再错。


The Autobiography of Charles Darwin ***

Charles Darwin


父亲先想让达尔文做医生,后想让他做教士,前者将他带到爱丁堡大学,后者将他带到剑桥。他试试都不成。他得知父亲会给他留一笔可观的遗产之后,就不再勉强自己学这学那,他也不是反抗什么,就是努力程度不够。


回顾中学、大学,他自述都是浪费时间。他最喜欢的是打猎。父亲很失望:你除了打枪玩耍之外什么都不行,迟早变成咱家之耻。


剑桥快毕业,他跟教授出去地质考察,未几溜号,去舅舅家打猎。等到假期结束,回到剑桥,一封信等着他:大英帝国海军军舰Beagle号即将环球航行,导师推荐他做随行的科学家。


他毫不犹豫答应,但是父亲坚决反对,觉得这简直是疯了,说只要你能找到一个靠谱的人支持你去,我就同意。


达尔文不是那种反抗的人,他遵父亲之命写好了拒信。这时命运作了命中注定的安排,舅舅偶然听说后,强烈支持。舅家是望族,舅舅深得尊重。既然有言在先,父亲只好同意。


达尔文的命运之旅三个月后启航。登上Beagle号之时,他是个没有人生方向不上进亦不叛逆的好家世年轻人。四年后归来之时,他将要征服世界。


航行之初他还打打猎,后来索性把猎枪给仆人了,观察和思考的乐趣比开枪大太多。他很后悔没好好学解剖课,绘图也不行。采集了一堆标本,没什么用,浪费时间。可是,跟他的发现相比,这些都不再重要。


India after Gandhi ***

Ramachandra Guha


面对多语言、多族群、多宗教、阶层固化的几乎没有统一传统的碎片社会,又没有铁与火打造的强势中央,印度人以民族主义起家,但却以世俗主义、社会主义、反族群主义建国,总之是以某种程度的“兼爱”为政纲,在分崩离析、深具信仰、族群激烈冲突的大地上凭空建起一个多元包容的现代化民主国家。印度人做到了。


The Age of Revolutions **

Eric Hobsbawm


从1789年讲到1840年。从178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彻底改造了旧世界。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三级会议召开是因为旧体制精英要向国王夺权,结果被第三等级抓住机会,将他们一起颠覆;温和派革命者搞出来君主立宪制,结果被激进派扫荡;吉伦特派对外战争凝聚国民意志对内讲团结,结果被雅各宾派推上断头台。一层层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层层荡涤,现代国家出世。


华夏边缘***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

王明珂


族群是一种文化亲亲性(nepotism)。将族群分割开来的不是客观的语言、文化、习惯,操一种语言的不一定是一个民族,一个民族不一定说一种语言。族群的标志是主观的,即族群之内的人认为他们与他人不同。由他们界定我们。至于那些客观的标志,随时拿来作为工具。


主观主义的问题是如何解释族群与其他群体的分别,王明珂认为区别就在于它是种文化亲亲性,有关集体记忆与结构失忆,有些记忆必须塑造,有些记忆必须忘记。所以,王明珂的族群研究,不去寻找民族性(ethnicity),不去识别实质内涵,而是从族群的外延特别是边缘入手,那些地理/文化边缘地带的人群。


认知


Behave: The Biology of Humans at Our Best and Worst ***

Robert M. Sapolsky


本能反应和冷静理性本身都不能帮助我们做出“善”的决策。本能驱使我们在危险面前逃跑,理性告诉我们在合作中偷懒是占优策略。那些“善”的决策来自年深日久己内化成肌肉记忆的教育。


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 ***

David Reich


作者David Reich是哈佛大学教授、分子人类学专家。这本书用古人类DNA考古,为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这类终极问题提供了实证研究。


前辈Sforza的做法是从现代人的基因倒推历史上的人类重大事件。这个做法得出的正确结论不新颖,而新颖的被证明不正确。原因在于人群的流动性太高,在一块土地上的现代人几乎从来不是同一块土地上的古代人的后代。


Reich的方法不是从现代人基因倒推,而是用古人的基因。他赶上了好时代。他的实验室到2017年已完成超过3000个古人类基因组测序。数据增加的速度超过论文发表速度。


古DNA测序技术来自作者的老师Paabo,他用于尼人和丹人测序,Reich用于几千年尺度人类测序,贡献在于规模,致力于古人基因的工业化测序。


Human Network:How Your Social Position Determines Your Power, Beliefs, and Behaviors ***

Mattew Jackson


你在人际网络中的地位有四种度量方法。


第一是degree centrality:你认识多少人?


第二是eigenvector centrality:你认识的人认识多少人?


第三是diffusion centrality:你认识的人和你认识的人认识的人的影响力。


第四是betweeness centrality:网络中有多少节点之间的最短连接通过你?你在网络当中有多非你不可?


换句话说,认识人多,认识的人认识的人多,对认识的人和他们认识的人有影响力,其他人缺了你就彼此不认识,如果你是这种人,恭喜。


信任的进化—合作自私的基因 ***

iOS开发:火树游戏 

原作:Ricky Case


一个游戏,在苹果商店搜索即得。有两层内容。第一层教你什么叫囚徒困境;第二层教你怎么走出困境。


游戏中有几个角色,分别对应几种策略。


一种是copycat,就是首先选择合作,然后抄袭对手上一轮的策略。这其实就是在可重复博弈中破解囚徒困境的经典策略tit for tat,以怨报怨,以德报德。


一种是报复者,就是首先选择合作,但只要被对手欺骗就永远欺骗对手。


一种是天真犯,就是永远选择合作。


还有一种是侦探,合作欺骗有个既定的我背不下来的模式。


本想用这个游戏教我家朵拉体会并走出囚徒困境。结果发现:


第一,在对游戏逻辑一无所知的时候,她第一选择是欺骗。问她为什么,她说担心对方骗她。


这很正常,这就是囚徒困境,不论对方合作还是欺骗,欺骗都是你的占优微略。但是在可重复博弈中,多玩会儿游戏,按照博弈论入门教程告诉我们的那样,她就会发现tit for tat策略了。


但是并没有,因为:


第二,朵拉凭借小朋友照相机般的记忆力,把所有角色的策略记得清清楚楚,在遇到每个角色时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克制策略,结果拿到满分。如果是采用博弈论专家推荐的tit for tat策略的话,只能拿到60分左右。


我想教朵拉打牌,她自学了偷看牌。


循环提问 **

弗里茨·西蒙


作者是心理咨询师,作心理干预时与病人全家会谈,谈话方法居然跟权谋相似:《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中的疑诏诡使,一听责下,挟知而问,倒言反事,众端参观,这里面都有。


How We Talk: The Inner Workings of Conversation **

N. J. Enfield 


人类独有的对话形式——迅速,回合制,对时间特别敏感,存在一秒钟的窗口期,重度依赖哼哼哈哈这类声词——组合出一部精密的对话机器,对话者被对话机器驱动,彼此咬合,需要很强的社会化,很强的理解能力。


The Art of Statistics_ Learning From Data **

David Spiegelhalter


统计思维简明读本。


Dicing With  Death **

Stephen Senn


用统计学帮助你作医疗决策。跟医生一样,我们要学的不是知识,知识很快过时,而是学习的策略。


Risk : A Practical Guide for Deciding What's Really Safe and What's Dangerous in the World Around You ***

David Ropeik & George Gray


一本关于日常行为和事件有多大风险的索引,家家都应该有一本以备查。


Rock Scissor Paper:A Practical Guide to Outguessing & Outwitting Almost Everybody

William Poundstone


石头剪子布游戏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人们留下了这两个规律:


第一,男玩家第一次出手选石头的频率稍高于剪子和布。


第二,出手换得过于频繁。人们一般会避免连续两次以上同样出手。这是因为人们知道“应该”随机出手,但人们并不真正懂得随机性,就算懂得也无法用大脑临场运用,所以简单地避免连续同样出手这种表面上的规律。实际上在真正的随机选择中,反而会出现大量这种表面上的规律事件。


所以,下一次你跟别人玩石头剪子布,如果他是男的,你有一个占优策略:


第一,第一次出手要出布,胜率略高;


第二,对手连续两次同样出手后通常会换,你针对性地换出手,立于不败之地。


我找了个石头剪子布网站(https://www.rpsgame.org)去找机器人试手,估计网站跟我用了同样的策略,连续十把打平。推荐你也去玩玩。


Paradox **

Margaret Cuonzo


一本关于悖论的大全。悖论的特点是每个命题都符合直觉,一组命题的悖论率=每个命题的直觉可信度之积。


技能


Spending Time **

Daniel Hamermesh


工作或者娱乐,无论做什么事,效率都是越来越高,大家却觉得时间越来越紧。时间去哪儿了?一句话答案:钱多了但时间没多。


Indistractable **

Nir Eyal


这本书总体一般但有个对我很有用的启发:干拢管理其实是痛苦管理。懂得这一点,才能把反干扰从外部问题变成内部问题。


The Game Theorist’s Guide to Parenting **

Paul Raeburn & Kevin Zoliman


怎么正确地威胁娃?怎么识别和惩罚娃撒谎?怎么让两娃合作?怎么让孩子守信?怎么正确地激励孩子?博弈论教你管娃。


博弈论对普通人来说的用处主要在于告诉我们一些典型场景中有哪些均衡。教养孩子则是父母在一连串场景中如何表现,光懂策略当然是不够,还得有nudge的分寸感,但不懂策略是更不行的。


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 **

Joshua Foer


作者本是个记者,去采访记忆比赛组织者Tony Buzan,结果被说服,在记忆大师(grand master)、牛津心理学博士Ed的指导下训练了一年,自己成了记忆比赛冠军。


他的起点是普通人,数字能记9位,高于均值,但不算什么。背诗是一塌糊涂。这本书讲他的这段经历,怎样习得记忆宫殿术,一门自古希腊流传至今的强记法门:把信息转化为视觉,再把视觉安放在空间里。



诸子


《孟子》 **


觉得孟子像大专辩论赛辩手,找着一个话把就把话题扯到自己的轨道上去。我很同情梁惠王、齐宣王,他们完全不接受,但又说不过他,只好说寡人有疾,好货,好色,配不上您的伟大蓝图,但都没有用,总是被辩论员孟子带回仁政话术里面去。


孟子对君主的劝告基本上是这样的:好人有好报。内求良心,推己及人,仁者无敌。站在民本立场忽悠君主接受民贵君轻。难怪朱元璋批他是反贼。


《韩非子》***


韩非绝顶聪明,看透大势,又被秦始皇激赏,为千古一帝提供了终极解决方案,却死在他手里,因为韩非落入了老陷阱:对谁忠诚?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