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读30本书,孩子是怎样做到的?
这是一份迟到的寒假总结。
前些日子,我家五年级的女儿朵拉,要去班会分享寒假收获,其中之一就是阅读。于是她把自己寒假看的书放在地板上拍了一张集体照。我们数了数,有34本书。
这34本里,有两本书没看完,还有两本是在放假前就开始看的。所以我姑且算30本吧。但30本也挺多的。因为这些书并不薄,平均一本200页。而寒假满打满算不到一个月。这可能是朵拉历年假期读书最多的一次了。
家长们都重视阅读,怎样才能既读得多又读得好呢?今天就想复盘一下。
先说一下如何才能读得多。
经验一:腾出时间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没有出去旅游。以前一到假期,我们全家就会出城玩一到两周。但是今年哪也没去,时间自然多出来了。
虽然呆在家里,并不是说一整天都在学习。因为这次学校的寒假作业改变很大,朵拉花了大量时间在户外活动和劳动上。(寒假过半了,你家的寒假计划还在吗?)但是在家呆着的好处是,能够维持日常的学习。或者说,每天都要读书。每天读书一到两个小时,一个月也有40多小时了。
经验二: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方式
时间方面,朵拉通常上午做寒假作业和溜冰,下午和晚上阅读。
地点呢?她一般在家里的书房或者家附近的咖啡馆读书。
我们家书房里只有两张写字桌和书架。其他啥也没有,便于专心读书。周末我会拉着她在小区里散步一圈,然后到附近的咖啡馆看书。仪式感满满。
最关键的是读书方式:每次读两本书,且两本书之间需要休息5到10分钟。第一本书为我规定的科普或者社科类,最少读20页;第二本书为朵拉自己选择的书,通常是小说。这样确保孩子读不同类型的书,而且也注意保护视力。
当你把时间、地点和阅读方式比较固定了,阅读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经验三:选择孩子能够接受的书
最关键的,是选择孩子爱读的书。我自豪的是,这次朵拉读的30本书,都是我买的。
如何选书,我之前写过多次。(怎么样打造孩子的专属书单、孩子“海量阅读”怎么选书单?)其实核心就是一条:根据孩子的需求,而不简单依照权威人物的建议或者家长的需求来选择。
我主要采取三个办法。
第一去看什么样的书最受孩子欢迎。以英文书为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每年的Renaissance-What-Kids-Are-Reading 报告(https://www.renaissance.com/wkar/)。这是Renaissance Learning公司每年的美国K12儿童阅读报告。跟着这个书单买英文书准没错。
网上的中文书单则往往基于大人的想法,而不是孩子的喜好。所以我会参考各种读书心得。相比简单的书单,来自读者的看法,尤其是读书心得里流露的细节和情绪更能帮助我判断一本书是否适合。
第三种办法,就是能满足孩子的具体需求。比如最近朵拉要做ppt,她就找了我常看的一本书。
这次我发现,还是要想办法让孩子多接触书,才能激发他读书的兴趣。
这个假期,为了保护视力,我要求朵拉每次近距离看一个东西30分钟时间(比如看电视或画画),都要离开活动一下。另外,学校的寒假作业里有一条是收拾屋子。所以她每隔30分钟,就会去收拾书架,收拾的过程中就顺便找到自己想看的下一本书了。比如《没有名字的人》系列是我去年4月份买的,但是今年她整理书架的时候才看到。
这样看完书又去收拾,收拾完再发现新的,等于把家里的藏书翻了个遍。
有了时间,培养了习惯,再加上孩子自己愿意读,阅读这件事就好办了。
那么到底怎么样读才算读得好呢?
所谓读得好,就是能够解决问题。其实孩子的问题好解决,要么是获取信息,要么是读故事情节让脑子休息一下。但是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就复杂了,从摘抄好词好句、掌握知识点到分析人物、观点,锻炼批判性思维等等。那么阅读能满足这些需求吗?
很难。
我举个例子。某天,朵拉开心地指着一句话给我看,说这个主人公很逗。我一看,书里写着:“。。。。。。义正词严地说:‘。。。。。。’”过两天,我问朵拉:“义正词严是什么意思?”她一脸茫然。我指出她看过这个成语,她说完全不记得了。
如果没有具体阅读要求,小朋友看书往往是囫囵吞枣。所以,我们有时候还是得干预一下。我是这么做的:
经验一:把精读和泛读分开
如果孩子自己选的书,孩子怎么读都行,尽情享受阅读的快乐。算是泛读吧。如果有特定目的选的书,则可以精读。这类书往往是社科、科普类,或者情节和语言相对复杂的经典读物。读这类书更多是为了学知识,或者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把书分成两类,可以把家长的精力集中在某类书上,同时满足孩子其他方面的需求。
小高年级孩子的家长会特别关注非虚构类和经典文学著作。除了这类书本身很有意义,家长最关心的还是——这类书对考试有用。
但是如果只出于备考或者学术需要而阅读,阅读就成为单纯的工具了。最好的办法是分类处理,给孩子保留一个更完整的精神家园。
经验二:把词语学习和阅读区分开
朵拉谈成语的故事,让我意识到孩子自由阅读的时候不会记词语。但是如果让孩子每次阅读都记词语,那也太影响他们的阅读进程了。所以我的办法是把两者分开。
英文书比较好做。比如朵拉读福尔摩斯探案集的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就先从Vocabulary.com里把这本书的单词集找出来学习。(一个很好用的单词学习网站)不仅可以提前把生词过一遍,还可以根据生词猜情节,然后带着悬念去读书。这本书朵拉一开始还不情愿读,但是学了单词后没几天就读完书了。
当然也可以读完书再学单词。我家老二闹闹读Geronimo Stilton的系列小说就是如此。他读书只看情节,单词都是连蒙带猜。所以我在他读完书后,还是从vocabulary.com上找了相应的单词表让他学。这么小的孩子纯学单词很枯燥,但是他边学边联想以前读的故事情节,就学得很开心。
如果是中文书呢?很简单,看两遍。第一遍看情节,看的时候把生词划线。第二遍,直接查字典,把生词的意思抄下来。抄生词的目的不是为了以后能用上好词好句,而是为了真正理解内容和文风。
经验三:通过讨论来分析人物、情节和观点
我有时候会和孩子聊她看的书,相当于做阅读理解。比如可以让孩子介绍相关人物,她/他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其性格是如何养成的。主人公做的种种决定,是因为什么事件或者其他人物一步步推到这个地步的。这样的聊天可以帮助孩子去学习如何分析一件事情。
第二是讨论作者的观点。如果是读名家经典作品或者远离孩子日常生活的读物,就没太多讨论空间。所以我会选一些儿童小说或者传记。比如最近她读的《心的力量》,是衡水中学高考状元的自传。读完后我们津津有味地讨论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哪些我们不想学。
其实考试涉及的阅读题目,也包括字词解释、人物和情节分析以及观点辨析,但我宁愿把阅读备考交给老师负责。我和孩子的讨论,没有正确答案,也没有分数,可以更加自由、开放、天马行空。这样大家都开心。
刚才介绍多读书和读好书的做法。那么,寒假结束后,这些做法还用得上吗?现在离开学也有三周了,我也盘点一下。
先晒晒她这三周看的书,一共8本书。其中《西游记》才刚开始看。
显然,一上学时间就少了,读书量也小了。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新学期朵拉看书的兴趣更浓厚了。因为她在上课时做了一个演讲,推荐她的书,很受欢迎,大家排着队向她借书。这大大激发了她的读书热情。
在这样的激励之下,阅读习惯和读书的方式保留下来。现在我们还是和过去一样,先看我要求看的书20页,然后再自己选书。每天读书的时间差不多半小时到40分钟吧。
现在请大家猜一猜。这八本书里,有一本书是我要求她必读的。你觉得是哪一本呢?
相关文章